專利名稱:沖茶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沖茶單元,尤指一種提供茶水分離功能的沖茶單元。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上,人們在沏茶時所用的茶具大多以茶壺和茶杯為主,故在沖泡時主要是將茶葉放入茶壺內,并用熱水沖入茶壺,并在浸泡一段時間后即可將茶湯倒入茶杯內飲用。此種方式的缺點在于,茶葉浸泡時間完全靠沏茶者來進行控制,如果無法控制得宜,茶葉浸泡時間過長,茶水中會產(chǎn)生苦澀味;反之,茶葉浸泡時間過短,則茶湯味淡,口感不佳,故若無較具專業(yè)知識的沏茶者,則無法享受到最佳、最適宜的茶湯口感。為能使泡茶過程更為便利,目前已開發(fā)出多種泡茶杯,如一種具有茶、水分離功能的茶杯,主要包含有一具有容置空間的杯體、設置于杯體上的濾網(wǎng)。使用者可將茶葉放置于濾網(wǎng)上,并以熱水沖泡,茶葉因濾網(wǎng)的阻隔而不會混入容置空間內之茶湯中,若欲飲用時,僅須將濾網(wǎng)自杯體上移開,即可露出杯體開口而讓使用者飲用茶。然而,上述茶杯仍須使用者以手動的方式操作,故茶湯口感依舊被沏茶者的經(jīng)驗所控制,而且,由于上述單一杯體的設計,使茶湯、茶葉仍是存放在同一杯體的容置空間內,故同樣會產(chǎn)生茶葉浸泡時間過長,茶水中會產(chǎn)生苦澀味的問題。為了改善上述的問題,更有業(yè)者推出具有上下杯體的沖茶杯組。然而,在此設計中,由于上下杯體的結構在密封的效果上較不易作到緊密止水,就算尺寸精度上緊密配合,上下杯體在開啟時則會造成較高的磨耗,因此,無法確保茶液不會滲漏,更甚者,滲漏的茶湯將可能造成上下杯體之間的開關處產(chǎn)生細菌或污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可根據(jù)不同茶葉屬性采用不同材質的泡茶罐,以利進行各種不同的茶 葉進行沖泡作業(yè),以得到具有較佳品質的茶湯。本發(fā)明的次一目的是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可利用隔離件達到將沖泡區(qū)(即泡茶罐)及暫存區(qū)(即茶湯儲存罐)加以區(qū)隔的目的,且隔離件可提供較佳的隔離效果,以避免未完成沖泡程序的茶湯流入暫存區(qū)中。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可利用隔離件達到茶水分離的效果,亦即沖泡完成的茶湯可利用自動化活塞的開啟而流入暫存區(qū)(即茶湯儲存罐)中,而茶葉可被留置在沖泡區(qū)(即泡茶罐)中,以進行下一次的沖茶作業(yè)。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為一種可拆卸而相互分離的結構,故有利于清潔的效果。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包括一茶湯儲存罐、一設置于該茶湯儲存罐上的泡茶罐及一設于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之間的茶水分離模塊,該茶水分離模塊具有一隔離件、一可移動的活塞及一連接于該活塞的驅動件,該隔離件具有一連通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的連通孔位,該活塞裝設于該連通孔位,以選擇性地開啟該連通孔位。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可以利用茶水分離模塊達到茶水分離的目的,另外,茶水分離模塊可在一般狀態(tài)下將沖泡區(qū)(即泡茶罐)及暫存區(qū)(即茶湯儲存罐)加以區(qū)隔,以有效區(qū)別正在沖泡及已完成沖泡的茶湯。再者,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具有高度的密閉特性,以避免茶湯滲流于沖茶單元的外部。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fā)明加以限制。
圖1為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的立體示意圖。圖2A為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的立體剖視圖。圖2B為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剖視圖。圖3A為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在起始狀態(tài)的示意圖(即活塞關閉連通孔位)。圖3B為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在出茶狀態(tài)的示意圖(即活塞開啟連通孔位)。圖4A為本發(fā)明的變化實施例的沖茶單元在起始狀態(tài)的示意圖(即活塞關閉連通孔位)。圖4B為本發(fā)明的變化實施例的沖茶單元在出茶狀態(tài)的示意圖(即活塞開啟連通孔位)。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1沖茶單元11茶湯儲存罐111茶湯輸出口12泡茶罐121輔助過濾孔13茶水分離模塊 130連通孔位1301茶湯入口1302茶湯出口131隔離件132活塞133驅動件1331第一連接臂1332第二連接臂1333彈性元件134過濾件135施力裝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可達到茶湯與茶葉分離的效果,尤其可利用自動控制的方式達成茶(茶葉)水(茶湯)分離的目的;另外,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具有高度的密閉隔離效果,故可避免茶湯外流的問題。請參考圖1、圖2A及圖2B ;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I至少包括茶湯儲存罐11、一設置于茶湯儲存罐11上的泡茶罐12及一設于茶湯儲存罐11與泡茶罐12之間的茶水分離模塊13,換言之,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I大致為茶湯儲存罐11、茶水分離模塊13及泡茶罐12的三層結構。具體而言,泡茶罐12可根據(jù)不同茶種而為不同特性,例如泡茶罐112可為瓷杯或紫砂杯等不同材質,以針對不同茶種進行茶葉的浸泡,以用于置入茶葉及熱水以進行沖茶、泡茶作業(yè),而茶湯儲存罐11則可為不銹鋼材質,其可用于儲存、暫存由泡茶罐12所沖泡完成的茶湯,然而,茶湯儲存罐11與泡茶罐12亦可為相同材質;再者,茶水分離模塊13可用于將茶葉及熱水共存于泡茶罐12,并可將泡茶罐12所沖泡完成的茶湯流入茶湯儲存罐11,同時將沖泡后的茶葉留置于泡茶罐12中,以達到茶(茶葉)水(茶湯)分離的目的。更具體的說,茶水分離模塊13具有隔離件131、可移動的活塞132及連接于活塞132的驅動件133,隔離件131具有一連通茶湯儲存罐11與泡茶罐12的連通孔位130,活塞132則裝設于連通孔位130,以選擇性地開啟連通孔位130 ;換言之,當茶葉與熱水浸泡完成時,驅動件133可驅使活塞132移動以將連通孔位130由封閉位置移動至開啟位置,茶湯即可通過連通孔位130而流至茶湯儲存罐11,此時,茶葉被茶水分離模塊13阻絕而達到茶葉、茶湯分離的效果。在本具體實施例中,茶水分離模塊13還包括一對應連通孔位130的過濾件134及一對應驅動件133的施力裝置135,其中,過濾件134可為不銹鋼濾網(wǎng),且為防止濾網(wǎng)被茶葉堵塞造成茶湯過濾不易流出,在泡茶罐12的底面開設多個較大于濾網(wǎng)孔的輔助過濾孔121,用以提高茶葉、茶湯分離的效果。另一方面,施力裝置135可為電磁驅動馬達等相類似的電控裝置,而驅動件133包括一第一連接臂1331、一第二連接臂1332及一彈性元件1333(例如彈簧),第一連接臂1331的兩端分別樞接于活塞132及第二連接臂1332,彈性元件1333則套設于第二連接臂1332,第二連接臂1332的末端裸露于隔離件131,故使施力裝置135可抵接第二連接臂1332所裸露的末端,以選擇性地施力于第二連接臂1332,以控制活塞132的移動。而在一變化實施例中,所述施力裝置135在清洗茶垢時,亦可利用人力連續(xù)按壓的方式達成。另外,如圖2A所示,并配合圖3A,為了提高密閉的效果,茶水分離模塊13的隔離件131可利用不銹鋼加以制作,而隔離件131上所成形的連通孔位130具有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前述活塞132的移動即可同時開啟或封閉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更具體的說,茶湯出口 1302可設置于連通孔位130的側壁,并相對于第二連接臂1332,換言之,以活塞132的觀點視之,茶湯出口 1302與第二連接臂1332相對地位于活塞132的兩旁側。以下,本發(fā)明將以沖泡茶葉的過程說明上述沖茶單元I的應用。再者,為了加強過濾茶葉,泡茶罐12的底面具有多個輔助過濾孔121,以將茶葉能盡量地留在泡茶罐12中;另外,泡茶罐12具有至少一置入口(圖未示),以利茶葉及熱水的置入。如圖3A所示,在起始狀態(tài)下,當茶葉及熱水置入于泡茶罐12之中,驅動件133尚未受施力裝置135的作動,故活塞132封閉連通孔位130的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使茶葉及熱水停留在泡茶罐12中讓茶葉舒展,以進行完全浸泡。請配合圖3B,當泡茶罐12的沖茶作業(yè)結束后,施力裝置135即可接收一控制訊號施力于驅動件133的第二連接臂1332,以成為出茶狀態(tài)。由于第二連接臂1332被限制在橫向方向移動,而活 塞132被位置在一直向方向(即連通孔位130的延伸方向)移動,故當?shù)诙B接臂1332受力朝向活塞132進行橫向移動時(在此同時,彈性元件1333受力而被壓縮),力量可由第一連接臂1331的傳遞以推動活塞132在直向方向上向下移動,進而同時開啟連通孔位130的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而泡茶罐12中沖泡后的茶湯即可由連通孔位130的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流動至茶湯儲存罐11中。在此同時,泡茶罐12中的較大片的茶葉可被輔助過濾孔121留置在泡茶罐12中;而較小片的茶則可被過濾件134阻絕而不流至茶湯儲存罐11中,即可達到茶(茶葉)水(茶湯)分離的目的。另外,茶湯儲存罐11可具有茶湯輸出口 111,故使用者可利用茶湯輸出口 111將茶湯流出而用茶杯加以裝盛?;蛘撸谝蛔兓瘜嵤├?,茶湯儲存罐11可直接由茶水分離模塊13的隔離件131加以拆卸,而使用者可將茶湯倒出于茶杯中。而當泡茶罐12中的茶湯均流入茶湯儲存罐11中時,施力裝置135即可接收另一控制訊號而停止施力于驅動件133的第二連接臂1332,故第二連接臂1332即可利用壓縮的彈性元件1333的彈性回復力而復歸(即回復至圖3A的狀態(tài)),進而帶動活塞132在直向方向上向上移動,借以同時封閉連通孔位130的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 1302,故可使泡茶罐12準備進行下一次的沖泡作業(yè)。另外,請參考圖4A、4B,其顯示本發(fā)明的變化實施例,其中與上述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驅動件133的彈性元件1333(例如彈簧)設置于活塞132的下方,例如設置于活塞132的下表面與隔離件131的一個表面之間,當茶葉及熱水置入于泡茶罐12之中,驅動件133尚未受施力裝置135作動,故活塞132封閉連通孔位130的茶湯入口 1301及茶湯出口1302,且彈性元件1333并未受壓力而產(chǎn)生變形(如圖4A);反之,當施力裝置135施力于第二連接臂1332,而帶動活塞132向下位移時,彈性元件1333即被壓縮變形(如圖4B),故當泡茶罐12中之茶湯均流入茶湯儲存罐11中時,施力裝置135即可停止施力于驅動件133的第二連接臂1332,故活塞132即可利用壓縮的彈性元件1333的彈性回復力而復歸(即回復至圖4A的狀態(tài))。再一方面,為了避免茶葉的積累或是臟污、茶垢的累積,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I較佳地為可拆卸式,例如茶湯 儲存罐11、泡茶罐12及隔離件13以可分離、可拆卸的方式所組裝,如螺鎖、卡扣等組接方式;更具體而言,隔離件13的隔離件131的上下端分別成形有卡勾部,故茶湯儲存罐11、泡茶罐12可與隔離件131相互卡扣,以形成良好的固接性與密閉性,而當需要清潔時或為其他需求,茶湯儲存罐11、泡茶罐12可由隔離件131上所拆卸。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沖茶單元可以較佳的進行茶葉的沖泡作業(yè),泡茶罐12可根據(jù)不同茶葉的屬性而采用不同的材質,以獲致較佳的口感;另外,隔離件13可有效地達到茶(茶葉)水(茶湯)分離的目的。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局限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故舉凡運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圖示內容所為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茶湯儲存罐、一設置于該茶湯儲存罐上的泡茶罐及一設于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之間的茶水分離模塊,該茶水分離模塊具有一隔離件、一能夠移動的活塞及一連接于該活塞的驅動件,該隔離件具有一連通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的連通孔位,該活塞裝設于該連通孔位,以選擇性地開啟該連通孔位。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茶水分離模塊還包括一對應該連通孔位的過濾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驅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臂、一第二連接臂及一彈性元件,該第一連接臂的兩端分別樞接于該活塞及該第二連接臂,該彈性元件套設于該第二連接臂,該第二連接臂的末端裸露于該隔離件。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驅動件包括一第一連接臂、一第二連接臂及一彈性元件,該第一連接臂的兩端分別樞接于該活塞及該第二連接臂,該彈性元件設置于該活塞的下方,該第二連接臂的末端裸露于該隔離件。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茶水分離模塊還包括一抵接于該第二連接臂的施力裝置。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第二連接臂在一橫向方向移動以帶動該活塞在一直向方向移動。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連通孔位具有一茶湯入口及一茶湯出口,該茶湯出口的位置相對于該第二連接臂。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活塞在該直向方向移動以同時開啟或封閉該茶湯入口及該茶湯出口。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泡茶罐具有至少一置入口,該泡茶罐的底面具有多個輔助過濾孔。
10.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沖茶單元,其特征在于,該茶湯儲存罐、該泡茶罐及該隔離件之間能夠分離的組裝。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沖茶單元,其包括一茶湯儲存罐、一設置于該茶湯儲存罐上的泡茶罐及一設于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之間的茶水分離模塊,該茶水分離模塊具有一隔離件、一可移動的活塞及一連接于該活塞的驅動件,該隔離件具有一連通該茶湯儲存罐與該泡茶罐的連通孔位,該活塞裝設于該連通孔位,以選擇性地開啟該連通孔位。
文檔編號A47G19/14GK103251268SQ20121004167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20日
發(fā)明者曾沂濱 申請人:茗享家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