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包括保險杠本體和安裝在所述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其中,在所述保險杠本體的保險杠本體底面與所述擾流板之間形成有貫通的空氣導流通道,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前端進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前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后端出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后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且所述后端出風口的面積小于所述前端進風口的面積。其通過保險杠本體實現(xiàn)對車尾保護的功能,通過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可以利用汽車底部氣流,起到擾流作用,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該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將上述兩種功能集為一體,并且結構簡單,便于安裝和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后保險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汽車從以前的奢侈品變成如今普通百姓能承受的普通消費品,越來越多地走進千家萬戶。消費者對于汽車外形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運動元素加入到汽車設計之中,很多零件如引擎蓋,前風擋,汽車保險杠等在設計之初不再單純滿足其基本的用途,而是更多地融入空氣動力學的要求,同時兼顧動感美觀。提高汽車高速行駛中的穩(wěn)定性,減少汽車高速行駛中產生的升力,是空氣動力學應用其中的一部分。對于車身外飾這塊,目前的普遍做法是在汽車后蓋(三廂車型)或尾門(兩廂車型)上面安裝一個擾流板,但此種設計僅利用了車輛頂部的氣流,沒有利用到車輛底部的氣流。且目前在行李箱蓋上面安裝擾流板方式是用緊固件或膠粘,前者可能導致后箱蓋漏水,后者因為膠水凝固所需的時間較長,只能適合小批量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將保險杠功能和擾流板功能集成于一體,能夠利用汽車底部氣流提升汽車動力的汽車后保險杠總成。
[0004]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包括保險杠本體和安裝在所述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其中,在所述保險杠本體的保險杠本體底面與所述擾流板之間形成有貫通的空氣導流通道,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前端進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前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后端出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后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且所述后端出風口的面積小于所述前端進風口的面積。
[0005]進一步地,所述保險杠本體的下方設置有凹槽,所述擾流板通過連接件安裝在所述凹槽內。
[0006]進一步地,所述擾流板包括擾流板本體,在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后端設置有向上翹起的弧形翹尾導向板。
[0007]進一步地,所述擾流板本體上的進風面低于所述弧形翹尾導向板上的出風面。
[0008]進一步地,所述弧形翹尾導向板的弧度為π/4。
[0009]進一步地,所述前端進風口的高度與所述后端進風口的高度比為1.75。
[0010]進一步地,所述擾流板本體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定位凸臺,所述定位凸臺上設置有兩個中間沉孔,所述擾流板本體通過兩個所述連接件與所述保險杠本體連接,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中間沉孔內。
[0011 ] 進一步地,所述擾流板本體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還分別設置有兩個端部沉孔,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兩端分別通過兩個連接件與所述凹槽側壁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凹槽側壁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端部沉孔內。
[0012]進一步地,兩個所述中間沉孔沿著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寬度設置,位于所述擾流板本體端部的兩個所述端部沉孔也沿著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寬度設置,且兩個所述中間沉孔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所述端部沉孔之間的距離。
[0013]進一步地,所述保險杠本體和所述擾流板均為塑料注塑件
[0014]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通過在保險杠本體下方安裝擾流板,并在保險杠本體底面與擾流板之間形成有貫通的空氣導流通道,用于氣流通過,并使后端出風口的面積小于前端進風口的面積,使汽車在高速行駛中,進風量始終大于出風量,使氣流保持對擾流板的下壓力,起到擾流作用,從而使汽車在高速行駛中保持尾部向下壓,提高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16]由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通過保險杠本體實現(xiàn)對車尾保護的功能,通過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可以利用汽車底部氣流,起到擾流作用,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該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將上述兩種功能集為一體,并且結構簡單,便于安裝和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的示意圖;
[0018]圖2為保險杠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擾流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圖1所示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沿著B-B向的剖視圖;
[0021 ]圖5為圖3所示的擾流板的側視圖;
[0022]圖6為擾流板本體與弧形翹尾導向板連接示意圖;
[0023]圖7為設置在擾流板本體上的定位凸臺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8為圖7所示的定位凸臺的剖視圖;
[0025]圖9為圖1所示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沿著A-A向的剖視圖;
[0026]圖10為圖1所示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沿著C-C向的剖視圖。
[0027]附圖標記對照表:
[0028]1-保險杠本體;11-凹槽;12-保險杠本體底面;
[0029]13-凹槽側壁;2-擾流板;21-擾流板本體;
[0030]22-弧形翹尾導向板;23-定位凸臺; 24-中間沉孔;
[0031 ]25-端部沉孔;26-擾流板前端;27-擾流板后端;
[0032]211-進風面;221-出風面; 3_空氣導流通道;
[0033]31-前端進風口;32-后端出風口; 4-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34]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
[003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后保險杠總成,主要安裝在汽車尾部,起保護作用,其還具有擾流板,利用車體下方的氣流,起到擾流作用,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36]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包括保險杠本體I和安裝在保險杠本體I下方的擾流板2。
[0037]其中,在保險杠本體I的保險杠本體底面12與擾流板2之間形成有貫通的空氣導流通道3,空氣導流通道3的前端進風口 31形成在擾流板2的擾流板前端26與保險杠本體底面12之間,空氣導流通道3的后端出風口 32形成在擾流板2的擾流板后端27與保險杠本體底面12之間,且后端出風口 32的面積小于前端進風口 31的面積。
[0038]S卩,該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包括保險杠本體I和擾流板2,擾流板2安裝在保險杠本體I。保險杠本體I用于對車尾保護,其也可以成為后保險杠蒙皮。設置在保險杠本體I下方的擾流板2,可以利用汽車底部氣流,起到擾流作用,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39]具體地,在保險杠本體I的保險杠本體底面12與擾流板2之間形成有空氣導流通道3,其貫通保險杠本體I的前后兩側,用于使車體下方的氣流通過起到擾流作用。
[0040]空氣導流通道3的前端具有用于氣流進入的前端進氣口 31,該處所指的前端是指靠近車頭的一端。前端進風口 31形成在擾流板2的擾流板前端26與保險杠本體底面12之間。
[0041]空氣導流通道3的后端具有用于氣流流出的后端出氣口 32,該處所指的后端是指靠近車尾的一端或遠離車頭的一端。后端出風口 32形成在擾流板2的擾流板后端27與保險杠本體底面12之間。
[0042]為了使得該空氣導流通道3具有擾流作用,使得高速行駛的汽車具有向下的壓力,提高車身的穩(wěn)定性,將后端出風口 32的面積設置為小于前端進風口 31的面積。如此設置,使得汽車行駛的過程中,進風量始終大于出風量,使氣流始終作用于汽車后保險杠總成上,保持向下的壓力,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43]后端出風口 32和前端進風口 31可以為任意形狀的開口,具體地,后端出風口 32的寬度與前端進風口 31可以選擇一致,僅需將前端進風口 31的高度設置為高于后端出風口 32的高度,即可滿足上述要求。
[0044]由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通過保險杠本體實現(xiàn)對車尾保護的功能,通過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可以利用汽車底部氣流,起到擾流作用,提高了車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該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將上述兩種功能集為一體,并且結構簡單,便于安裝和使用。
[0045]較佳地,如圖1-2和圖9-10所示,保險杠本體I的下方設置有凹槽11,擾流板2通過連接件4安裝在凹槽11內。連接件4可以為連接螺釘或連接螺栓。將擾流板2安裝在凹槽11內,一方面可以保持車身底面平整,另一方面利于固定擾流板2,避免其偏移。
[0046]較佳地,如圖3-6所示,擾流板2包括擾流板本體21,在擾流板本體21的后端設置有向上翹起的弧形翹尾導向板22?;⌒温N尾導向板22連接在擾流板本體21的后端,其呈弧形并向上翹起,弧形設置利于氣流流通。
[0047]從前端進風口 31進入的氣流,在弧形翹尾導向板22處變向,使氣流對弧形翹尾導向板22向下的壓力,從而使得氣流對車輛有個向下的壓力,使得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更加平穩(wěn)。
[0048]擾流板本體21為平整的板,安裝時其可以傾斜設置,使其后端向上傾斜,以使的氣流始終壓在擾流板本體21上,提高車輛行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49]較佳地,如圖3-6所示,擾流板本體21上的進風面211低于弧形翹尾導向板22上的出風面221。進風面211為擾流板本體21的上表面,其用于進入的風流經(jīng)過;出風面221為弧形翹尾導向板22的內表面,其用于從進入的風流經(jīng)過流出。兩者都是用于與保險杠本體底面11配合,導通氣流之用。由于擾流板本體21靠近前端進風口 31,其上表面稱之為進風面。由于弧形翹尾導向板22靠近后端出風口 32,其內表面稱之為出風面。
[0050]進風面211的后端與出風面221的后端相接,并使得進風面211低于出風面221,使得氣流在流通過程中,向上流動,始終對進風面211和出風面221施加向下的壓力,提高車輛行駛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0051]優(yōu)選地,弧形翹尾導向板22的弧度為/4。將弧形翹尾導向板22的弧度設置在η/4左右,使其上翹的端部朝向車輛的后部傾斜45°左右,可以起到更佳的擾流效果。
[0052]優(yōu)選地,前端進風口 31的高度與后端進風口 32的高度比為1.75。由于后端出風口 32的寬度與前端進風口 31 —致,將前端進風口 31的高度設置為高于后端出風口 32的高度,可以滿足前端進風口 31的面積大于后端出風口 32的面積。將前端進風口 31的高度與后端進風口 32的高度比為1.75,可以起到更佳的擾流效果。
[0053]具體地前端進風口 31的高度可以設置為55mm,后端出風口 32的高度可以設置為31mm,從前端向后端逐漸過渡。前端進氣口 31大、后端出風口 32小,并且具有上述弧形翹尾導向板22,使得保險杠本體I與擾流板2之間在弧形翹尾導向板22的弧形區(qū)域產生向下壓力,使得整車告訴行駛時更加平穩(wěn)。
[0054]較佳地,如圖3、圖5、圖7-9所示,擾流板本體21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定位凸臺23,定位凸臺23上設置有兩個中間沉孔24,擾流板本體21通過兩個連接件4與保險杠本體I連接,連接件4的一端與保險杠本體I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中間沉孔24內。
[0055]通過在擾流板本體21的中間設置定位凸臺23,使其能夠精確定位到保險杠本體I的凹槽11內,使擾流板2安裝到保險杠本體I的過程更加方便,同時防止擾流板2在與保險杠本體I的安裝過程中產生相對運動,導致安裝誤差。
[0056]通過設置兩個中間沉孔24,一方面便于使用連接件4連接,另一方面其非通孔,能夠防止車身下面的水濺入,起到防水防潑濺的功能。同時通過兩個連接件4連接,可以提高擾流板2與保險杠本體I之間的連接強度,避免擾流板2移動或轉動。
[0057]較佳地,如圖3、圖5和圖10所示,擾流板本體21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還分別設置有兩個端部沉孔25,擾流板本體21的兩端分別通過兩個連接件4與凹槽側壁13連接在一起,連接件4的一端與凹槽側壁13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端部沉孔25內。通過在擾流板本體21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個端部上分別設置兩個端部沉孔25,再通過兩個連接件4,將其端部連接在凹槽側壁13,進一步地提高了擾流板2與保險杠本體I之間的連接強度。同時兩端的端部沉孔25與中間的中間沉孔25呈三角形設置,由此,三組連接件4也呈三角形排列,使得擾流板2與保險杠本體I連接更加穩(wěn)固。
[0058]擾流板2與保險杠本體I之間通過連接件4連接,具體為:左、中、右三個位置,每個位置沿車輛前后方向安排2個連接件或螺釘,其中左右安裝位置對稱,中間位置設計有起加強作用的定位凸臺23,這樣設計一方面提高了擾流板2與保險杠本體I或保險杠蒙皮連接的剛度,增加對氣流的承受力,另一方面通過在中間設計安裝點,可以使擾流板2的整體承壓能力得到增強,避免承壓后的零件變形,也避免因此零件設計過于厚重,擾流板2的壁厚3.5mm左右。
[0059]較佳地,兩個中間沉孔24沿著擾流板本體21的寬度設置,位于擾流板本體21端部的兩個端部沉孔25也沿著擾流板本體21的寬度設置,且兩個中間沉孔24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端部沉孔25之間的距離。
[0060]S卩,兩個中間沉孔24沿著擾流板本體21的寬度設置,擾流板本體21上兩個端部上的兩個端部沉孔25也沿著擾流板本體21的寬度設置,并且使得兩個中間沉孔24之間的距離小于擾流板本體21上每端的兩個端部沉孔25之間的距離,以使每側的兩個端部沉孔25與兩個中間沉孔24呈梯形布置,相應地四個連接件4也呈梯形布置,提高汽車高速行駛中擾流板2的抗氣流翻轉能力。
[0061]較佳地,保險杠本體I和擾流板2均為塑料注塑件,兩者材質相同,使得保險杠本體I和擾流板2的加工工藝簡單高效,單件成本降低;因選用與保險杠本體或保險杠蒙皮一樣的材料,兩個零件的熱膨脹系數(shù)一致,解決高低溫等復雜環(huán)境中零件間隙改變的問題。
[0062]根據(jù)需要,可以將上述各技術方案進行結合,以達到最佳技術效果。
[0063]綜上,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集保護和擾流作用為一體,不僅克服了傳統(tǒng)擾流板的安裝所產生的漏水等問題,且造型優(yōu)美,價格便宜,安裝簡單,適合大批量安裝,更為汽車后端擾流設計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
[0064]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保險杠本體和安裝在所述保險杠本體下方的擾流板, 其中,在所述保險杠本體的保險杠本體底面與所述擾流板之間形成有貫通的空氣導流通道, 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前端進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前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所述空氣導流通道的后端出風口形成在所述擾流板的擾流板后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底面之間,且所述后端出風口的面積小于所述前端進風口的面積。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險杠本體的下方設置有凹槽,所述擾流板通過連接件安裝在所述凹槽內。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板包括擾流板本體,在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后端設置有向上翹起的弧形翹尾導向板。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板本體上的進風面低于所述弧形翹尾導向板上的出風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翹尾導向板的弧度為π/4。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進風口的高度與所述后端進風口的高度比為1.75。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板本體上沿其長度方向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定位凸臺,所述定位凸臺上設置有兩個中間沉孔, 所述擾流板本體通過兩個所述連接件與所述保險杠本體連接,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保險杠本體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所述中間沉孔內。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板本體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還分別設置有兩個端部沉孔,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兩端分別通過兩個所述連接件與所述凹槽側壁連接在一起,所述連接件的一端與所述凹槽側壁連接,其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端部沉孔內。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中間沉孔沿著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寬度設置,位于所述擾流板本體端部的兩個所述端部沉孔也沿著所述擾流板本體的寬度設置,且兩個所述中間沉孔之間的距離小于兩個所述端部沉孔之間的距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保險杠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險杠本體和所述擾流板均為塑料注塑件。
【文檔編號】B62D35/00GK203996053SQ201420444296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8月7日
【發(fā)明者】湯棟暉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