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架裝置以及起重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起重機,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該人字架裝置,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拉力件與結構件相連接,且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該起重機,包括本發(fā)明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轉(zhuǎn)臺、桅桿、平衡重以及移動裝置。本發(fā)明用于提高人字架承受載荷的能力。
【專利說明】人字架裝置以及起重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設置該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
【背景技術】
[0002]為滿足國內(nèi)石油、石化、核電、風電以及鋼鐵等大型工程項目中對超大設備的吊裝需求,起重機越來越向超大型化發(fā)展,起升高度更高、工作幅度更大、起重能力更強的起重機越來越多。
[0003]在各種類型的起重機中,履帶起重機以其吊裝移動的精確性而成為大型設備安裝中所不可或缺的工具。隨著起重機朝大型化的發(fā)展,其所帶來的設計、生產(chǎn)、運輸、安裝以及使用等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履帶起重機的發(fā)展。
[0004]人字架是起重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是起重機上連接在桅桿和轉(zhuǎn)臺之間,用于將桅桿上的載荷傳遞至轉(zhuǎn)臺上的構件。人字架在起重機安裝和吊重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0005]如圖1、圖2和圖3所示,起重機一般具有兩個狀態(tài),S卩如圖1、圖2所示安裝狀態(tài)和如圖3所示吊重狀態(tài),其中:
[0006]起重機安裝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
[0007]起重機安裝過程實現(xiàn)了將如圖1和圖2所示桅桿94由圖1中水平狀態(tài)搬起至如圖3所示的豎起狀態(tài)(也稱吊重狀態(tài))。為了將桅桿94搬起,桅桿94的自身重量的載荷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的載荷通過人字架拉板97傳遞給轉(zhuǎn)臺5,轉(zhuǎn)臺5承受的來自桅桿94、人字架I以及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若取消人字架I而將桅桿拉板96和人字架拉板97直接相連,則在起重機的安裝工況中會失去人字架I帶來的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使桅桿94無法搬起。
[0008]起重機吊重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
[0009]起重機通過吊鉤吊起如圖3所示重物91的過程中,重物91對吊鉤施加的載荷通過主臂92的支撐作用后由主臂拉板93傳遞給桅桿94,桅桿94承受的載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通過配重拉板95傳遞給平衡重7,另一部分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通過人字架拉板97傳遞給轉(zhuǎn)臺5,轉(zhuǎn)臺5承受的來自主臂92、桅桿94、人字架1、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吊重過程中人字架I的作用是連接桅桿拉板96與人字架拉板97,并將載荷由桅桿拉板96傳至人字架拉板97。
[0010]現(xiàn)有技術中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人字架I唯一通過人字架拉板97與轉(zhuǎn)臺5連接,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較小,一般小于30°,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夾角α、Y 一般均小于45。。
[0011]現(xiàn)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技術問題:[0012]1、起重機安裝、吊重過程中如圖1、圖2所示人字架I唯一通過人字架拉板97與轉(zhuǎn)臺5連接,因此人字架拉板97要承受人字架I傳遞來的全部載荷。
[0013]2、起重機安裝過程中如圖1、圖2所示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較小,一般小于30°,使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桅桿拉板96承受的載荷較大,導致人字架I與桅桿拉板96上承受的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大。
[0014]3、在搬起如圖1、圖2所示桅桿94的過程中夾角α、夾角Y —般均小于45°,桅桿拉板96與人字架拉板97的載荷疊加作用會比較明顯,因此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很大。
[0015]由上可見,由于現(xiàn)有技術中起重機安裝以及吊重過程中如圖1所示人字架拉板97與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較大,導致人字架拉板97與人字架I容易損壞。
【發(fā)明內(nèi)容】
[001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人字架裝置以及設置該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
[0017]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0018]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人字架裝置,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其中:
[0019]所述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
[0020]所述第一連接桿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
[0021]所述拉力件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且所述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
[0022]優(yōu)選地,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包括至少兩條所述分支。
[0023]優(yōu)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其中:
[0024]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25]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26]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均連接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緣處,且經(jīng)過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的直線構成三角形。
[0027]優(yōu)選地,所述一階平衡板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角處。
[0028]優(yōu)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29]所述拉力件還包括二階平衡板,所述分支還包括第三分支,其中:
[0030]所述二階平衡板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31]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分別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相鉸接;
[0032]所述第三分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0033]優(yōu)選地,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其中:
[0034]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35]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0036]優(yōu)選地,所述二階平衡板均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各自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邊角處。
[0037]優(yōu)選地,所述結構件為板件,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均為兩條以上桿件或板件鉸接而成的拉板。
[0038]優(yōu)選地,所述連接為鉸接、樞接或固定連接。
[0039]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起重機,包括本發(fā)明任一技術方案提供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轉(zhuǎn)臺、桅桿、平衡重以及移動裝置,其中:
[0040]所述人字架裝置內(nèi)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一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桅桿相連接;
[0041]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二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轉(zhuǎn)臺相鉸接;
[0042]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
[0043]所述拉力件的兩條所述分支各自背離所述結構件的部分分別與所述轉(zhuǎn)臺以及所述平衡重相連接;
[0044]所述平衡重放置于所述移動裝置上,所述移動裝置能帶動所述平衡重朝接近或遠離所述轉(zhuǎn)臺的方向移動。
[0045]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至少可以產(chǎn)生如下技術效果:
[0046]由于本發(fā)明提供的人字架裝置中,拉力件替代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拉板相比,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且兩條分支各自背離結構件的部分分別與轉(zhuǎn)臺以及平衡重相連接,由此拉力件可以將人字架承受的載荷進行拆分,將載荷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后傳輸至轉(zhuǎn)臺或平衡重,載荷被拆分之后,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故而拉力件承受載荷的能力也大為增強,所以解決了現(xiàn)有技術存在人字架拉板與人字架容易損壞的技術問題。同時,由于拉力件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其替代現(xiàn)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時,克服了超大噸位起重機的設計中人字架拉板原材料、制造技術、生產(chǎn)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降低了拉力件的制造難度和成本。
[0047]在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還具有以下優(yōu)點:
[0048]當本發(fā)明中人字架的連接部通過桅桿拉板與桅桿相連接時,在搬起桅桿的過程中,桅桿拉板和桅桿的夾角較大,一般大于30°,這會使人字架與拉力件的連接部、一階平衡板、第一分支、第二分支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小,進而大大降低了以上構件生產(chǎn)的難度和成本。
[0049]同時,由于人字架的第一連接桿與第二連接桿之間的夾角一般大于45°,拉力件的兩條分支之間的夾角以及拉力件與第二連接桿之間的夾角之和一般大于45°,這會使人字架以及拉力件的連接部、一階平衡板、第一分支、第二分支承受的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小,由此也可以大大降低人字架以及拉力件的生產(chǎn)難度和成本。[0050]除此之外,通過調(diào)整平衡重與轉(zhuǎn)臺之間距離,可實現(xiàn)在搬起桅桿的過程中人字架與桅桿拉板的夾角大小的變化,還可以實現(xiàn)人字架與拉力件的第二分支之間的夾角以及拉力件的第一分支與第二分支之間的夾角大小變化,人字架與桅桿拉板的夾角大小發(fā)生變化時,使該起重機安裝時場地適應性更強,人字架與拉力件的第二分支之間的夾角以及拉力件的第一分支與第二分支之間的夾角大小變化時,設計過程中可根據(jù)夾角的變化匹配強度不同的拉力件,有利于人字架拉力件及其分支的優(yōu)化設計。
[0051]拉力件的分支上的載荷大小可通過一階平衡板以及二階平衡板進行自適應調(diào)節(jié),使拉力件的分支上的載荷按照設計比例分配,使拉力件不同分支上承受的載荷大小更為均衡,不會出現(xiàn)不同分支承受的載荷大小相差較大即一側受載荷很大,另一側受載荷很小,由此避免了分支上載荷不均引發(fā)的危險或?qū)е碌牟牧侠速M。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52]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53]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處于安裝狀態(tài)的起重機示意圖;
[0054]圖2為圖1所示現(xiàn)有技術中處于安裝狀態(tài)的起重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55]圖3為現(xiàn)有技術中處于吊重狀態(tài)的起重機示意圖;
[0056]圖4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人字架裝置的示意圖;
[0057]圖5為圖4中一階平衡板及其周圍區(qū)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58]圖6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種人字架裝置中一階平衡板、二階平衡板及其周圍區(qū)域的局部示意圖;
[0059]圖7為處于安裝狀態(tài)的應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的示意圖;
[0060]圖8為處于起重狀態(tài)的應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1]下面通過附圖圖4?圖8以及列舉本發(fā)明的一些可選實施例的方式,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包括優(yōu)選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提及的任一技術特征、任一技術方案均是可選的,為了描述簡潔的需要本文件中無法窮舉本發(fā)明的所有可替代的技術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術方案,也不便于闡述每個技術特征或技術方案時均單獨強調(diào)其為可選的,所以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知曉:本實施例內(nèi)的任一技術特征以及任一技術方案均不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文中的任一技術特征均可以與本文中公開的其他技術特征進行合乎邏輯的組合或替換,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包括本領域技術人員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術方案。
[0062]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承受載荷能力更強、不易損壞的人字架裝置以及設置該人字架裝置的起重機。
[0063]理解下面技術方案的過程中請一并參閱圖4?圖8其中的部分或全部附圖。
[0064]如圖4?圖8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人字架裝置,包括人字架I以及拉力件2,其中:
[0065]人字架I包括第一連接桿11以及第二連接桿12。
[0066]第一連接桿11以及第二連接桿12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均鉸接于同一結構件3(本例中結構件3為板件)上。
[0067]拉力件2與結構件3相連接。拉力件2包括至少兩條分支,優(yōu)選為:拉力件2軸向方向上的一端與結構件3相鉸接,拉力件2軸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包括至少兩條所述分支(分支優(yōu)選為拉板)。
[0068]本例提供的人字架裝置中,拉力件2替代了現(xiàn)有技術中提供的人字架拉板,由于拉力件2包括至少兩條分支,兩條分支可以分別承受來自人字架I的載荷,而且還可以改變?nèi)俗旨躀拉動桅桿96時的角度,使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也大為減小,故而每條分支上承受的載荷相對于單獨的人字架拉板而言更小,所以拉力件2承受載荷能力更強、不易損壞。
[0069]本實施例中每條分支可以均為鏈條、繩帶或桿件,每條分支均可以由桿件或板件鉸接而成的鏈條或拉板。這種結構不僅強度高,而且便于制造。當然,分支為其他形狀(例如鏈條、繩帶與桿件任意兩種或三種的結合)的技術方案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0070]本實施例中如圖4和圖5所示拉力件2包括連接部20 (連接部20優(yōu)選為拉板)以及一階平衡板241,分支包括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其中:
[0071]連接部20的一端與結構件3相連接,連接部20的另一端與一階平衡板241相連接。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各自的一端分別與一階平衡板241相連接。
[0072]—階平衡板241起到了連接第一分支21、第二分支22以及連接部20三者的作用,一階平衡板241的設置使第一分支21、第二分支22以及連接部20三者的連接操作更為容易。一階平衡板241可以將來自人字架I的載荷由連接部20以及一階平衡板241分配至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本例中第一分支21上承受的載荷與第二分支22上承受的載荷的的比值可以為2.5:1,當然,該比值也可以為其他值。
[0073]第一分支21上承受的載荷的大小以及第二分支22上承受的載荷的大小與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各自在一階平衡板241上的鉸接點的位置相關。本例中如圖5所示第一分支21的軸向方向與連接部20的軸向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為25°?35°,優(yōu)選為如圖5所示30°,第二分支22的軸向方向與連接部20的軸向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為2°?12°,優(yōu)選為如圖5所示7°
[0074]本實施例中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三者均連接于一階平衡板241的邊緣處,且經(jīng)過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三者各自與一階平衡板241的連接點的直線構成三角形。
[0075]這種結構不僅便于連接,而且由于經(jīng)過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三者各自與一階平衡板241的連接點的直線構成了三角形,所以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承受的載荷更為均衡,第一分支21、第二分支22與一階平衡板241之間的連接也更為牢固。
[0076]本實施例中如圖5所示一階平衡板241呈帶圓角的三角形,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三者各自與一階平衡板241的連接點分別位于一階平衡板241的邊角處。
[0077]呈帶圓角的三角形的一階平衡板241結構上更為簡單,不僅便于制造,而且與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連接時,連接點的位置也比較好確定。[0078]作為本實施例的另一種實現(xiàn)方式,如圖6所示,拉力件2還包括二階平衡板242,拉力件2的分支還包括第三分支23,其中:二階平衡板242與一階平衡板241相連接。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分別與二階平衡板242相鉸接。第三分支23與一階平衡板241相連接。
[0079]二階平衡板242的作用與一階平衡板241類似,第三分支23的設置可以將來自人字架I以及連接部20的載荷分配至更多的分支,由此每個分支上承受的載荷更少。
[0080]本實施例中如圖6所示二階平衡板242呈帶圓角的三角形,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各自與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二階平衡板242的邊角處。二階平衡板242的優(yōu)點與一階平衡板241類似,此處不再重復闡述。
[0081]當然,本例中如圖6所示一階平衡板241上設置兩個以上二階平衡板242的技術方案以及在二階平衡板242上再次設置三級平衡板的技術方案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0082]本實施例中結構件3為板件。板件表面積較大便于與第一連接桿11、第二連接桿12以及拉力件2進行連接操作。
[0083]連接部20可以為桿件、鏈條或繩帶,優(yōu)選為桿件。桿件不僅便于連接,而且具有一定的支撐力,使來自人字架I的載荷可以更迅速的傳遞至一階平衡板241。
[0084]本例中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各自均為兩條以上桿件鉸接而成。這種結構更容易制造。當然,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為鏈條或繩帶的技術方案也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0085]本實施例中連接為鉸接、樞接或固定連接,優(yōu)選為鉸接。鉸接不僅在兩個鉸接的構件之間傳遞載荷,而且還具有一定活動性,可以自適應的調(diào)節(jié)載荷的大小。本例中固定連接可以包括焊接、鉚接、綁接以及粘結等連接方式。
[0086]如圖7和圖8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起重機,包括本發(fā)明實施例任一技術方案所提供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4、轉(zhuǎn)臺5、桅桿94、平衡重7以及移動裝置8,其中:
[0087]人字架裝置內(nèi)人字架I的第一連接桿11軸向方向上背離結構件3的一端與桅桿94相連接(本例中優(yōu)選為第一連接桿11軸向方向上背離結構件3的一端通過桅桿拉板96與桅桿94相連接)。
[0088]人字架I的第二連接桿12軸向方向上背離結構件3的一端與轉(zhuǎn)臺5相鉸接。人字架I的連接部20與結構件3相鉸接。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各自背離結構件3的部分分別與轉(zhuǎn)臺5以及平衡重7相連接。平衡重7放置于移動裝置8上,移動裝置8能帶動平衡重7朝接近或遠離轉(zhuǎn)臺5的方向移動。
[0089]本例中如圖7或圖8所示移動裝置8的具體結構可以與下車4的結構相同或類似。起重機處于安裝過程中需要移動裝置8拉動第一分支21以及人字架1,起重機吊起載荷后,可以撤掉平衡重7下方的移動裝置8,使用配重拉板95分別鉸接在平衡重7與桅桿94上。
[0090]安裝或起吊重物91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調(diào)整平衡重7與轉(zhuǎn)臺5之間距離S (距離S的改變可以是漸進的即逐步增大或縮小,也可以是跨越式的即僅在幾個尺寸之間切換),或者安裝不同長度的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的方式實現(xiàn)連接部20、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各自承受的載荷的分配。
[0091]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起重機安裝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如下:[0092]起重機安裝過程實現(xiàn)了將桅桿94由如圖7所示水平狀態(tài)搬起至如圖8所示的豎起狀態(tài)。為了將桅桿94搬起,桅桿94的自身重量的載荷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的載荷通過拉力件2的連接部20由一階平衡板241進行一分二后分別傳遞給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即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拉力件2的其中一條分支即第一分支21將載荷傳遞至平衡重7后傳遞至地面6,拉力件2的其中另一條分支即第二分支22將載荷傳遞至轉(zhuǎn)臺5,進而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
[0093]起重機吊重過程中載荷傳遞的過程如下:
[0094]如圖8所示,起重機通過吊鉤吊起重物91的過程中,重物91對吊鉤施加的載荷通過主臂92的支撐作用后由主臂拉板93傳遞給桅桿94,桅桿94承受的載荷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通過配重拉板95傳遞給平衡重7,另一部分通過桅桿拉板96傳遞給人字架1,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通過拉力件2的連接部20由一階平衡板241進行一分二后分別傳遞給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即第一分支21以及第二分支22,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中的其中一條分支即第一分支21將載荷傳遞至平衡重7后傳遞至地面6,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中的其中另一條分支即第二分支22將載荷傳遞至轉(zhuǎn)臺5,轉(zhuǎn)臺5的接受的來自主臂92、桅桿94、人字架I以及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中的其中另一條分支即第二分支22的載荷通過下車4傳遞至地面6,至此完成載荷的傳遞過程。
[0095]綜上所述,由于本發(fā)明提供的人字架裝置中,如圖4所示的拉力件2替代了現(xiàn)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人字架拉板相比,拉力件2軸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包括至少兩條分支,且兩條分支分別與如圖7和圖8所示的轉(zhuǎn)臺5以及平衡重7相連接,由此拉力件2可以將人字架I承受的載荷進行拆分,將載荷一分為二或一分為多后傳輸至轉(zhuǎn)臺5或平衡重7,載荷拆分之后,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故而承受載荷的能力也大為增強。同時,由于拉力件2每條分支上承擔的載荷均大為減小,其替代現(xiàn)有技術中的人字架拉板時,還可以克服超大噸位起重機的設計中人字架拉板原材料、制造技術、生產(chǎn)成本等方面的限制。
[0096]當本發(fā)明中如圖7所示人字架I的連接部20通過桅桿拉板96與桅桿94相連接時,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較大,一般大于30°,使人字架1、連接部20、一階平衡板241、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上的一系列載荷減小,由此大大降低了人字架I以及拉力件2內(nèi)各構件生產(chǎn)的難度和成本。
[0097]同時,如圖4所示人字架I的第一連接桿11與第二連接桿12之間的夾角α —般大于45°,拉力件2的第二分支22與第二連接桿12之間的夾角Y I以及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之間的夾角Υ2兩者之和一般大于45°,這會使人字架I以及拉力件2內(nèi)各構件承受的一系列載荷均比較小,由此大大降低了人字架I以及拉力件2的生產(chǎn)難度和成本。
[0098]除此之外,通過調(diào)整如圖8所示平衡重7與轉(zhuǎn)臺5之間距離S,不僅可以在搬起桅桿94的過程中實現(xiàn)桅桿拉板96和桅桿94的夾角β、第一連接桿11與第二連接桿12之間的夾角α的大小變化,使該起重機安裝時場地適應性更強,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人字架I的第二連接桿12與拉力件2的第二分支22之間的夾角Y I以及拉力件2的兩條分支之間的夾角Y 2的大小變化,使設計過程中可根據(jù)夾角Υ1、夾角Y 2的變化匹配不同承載的分支,有利于人字架I拉力件2及其分支的優(yōu)化設計。
[0099]另外,本發(fā)明中如圖5或圖6所示拉力件2的分支上的載荷大小可通過一階平衡板241或二階平衡板242使拉力件2的分支上的載荷按照設計比例分配,避免出現(xiàn)拉力件2不同分支上的載荷相差較大。在拉力件2的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受力的初始狀態(tài)到穩(wěn)定狀態(tài)(按比例分配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中,一階平衡板241或二階平衡板242還可以對第一分支21與第二分支22各自承受的載荷進行自適應調(diào)節(jié)。
[0100]上述本發(fā)明所公開的任一技術方案除另有聲明外,公開的數(shù)值范圍均為可選或優(yōu)選的數(shù)值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優(yōu)選的數(shù)值范圍僅僅是諸多可實施的數(shù)值中技術效果比較明顯或具有代表性的數(shù)值。由于數(shù)值較多,無法窮舉,所以本發(fā)明才公開部分數(shù)值以舉例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并且,上述列舉的數(shù)值不應構成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保護范圍的限制。
[0101]同時,上述本發(fā)明所公開或涉及的互相固定連接的零部件或構件,除另有聲明外或明顯無法實施外,固定連接可以理解為:能夠拆卸地連接(例如使用螺栓或螺釘連接),也可以理解為:不可拆卸的連接(例如鉚接、焊接),也可以理解為其他可行的連接方式,當然,互相連接也可以為一體式結構(例如使用鑄造工藝一體成形制造出來)所取代(明顯無法采用一體成形工藝除外)。
[0102]另外,上述本發(fā)明公開的任一技術方案中所應用的用于表示幾何形狀或幾何位置關系的術語除另有聲明外其含義包括與其近似、類似或接近的狀態(tài)。
[0103]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對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請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人字架以及拉力件,其中: 所述人字架包括第一連接桿以及第二連接桿; 所述第一連接桿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桿各自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同一結構件上; 所述拉力件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且所述拉力件包括至少兩條分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另一端包括至少兩條所述分支。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其中: 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各自的一端分別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均連接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緣處,且經(jīng)過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的直線構成三角形。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階平衡板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三者各自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一階平衡板的邊角處。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件包括連接部以及一階平衡板,所述分支包括第一分支以及第二分支,所述連接部的一端與所述結構件相連接,所述連接部的另一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所述拉力件還包括二階平衡板,所述分支還包括第三分支,其中: 所述二階平衡板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分別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相鉸接; 所述第三分支與所述一階平衡板相連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階平衡板均呈帶圓角的三角形,所述第一分支以及所述第二分支各自與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連接點分別位于所述二階平衡板的邊角處。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結構件為板件,所述連接部、所述第一分支與所述第二分支均為兩條以上桿件或板件鉸接而成的拉板。
9.根據(jù)權利要求1一 8任一所述的人字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為鉸接、樞接或固定連接。
10.一種起重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 一 9任一所述的人字架裝置,還包括下車、轉(zhuǎn)臺、桅桿、平衡重以及移動裝置,其中: 所述人字架裝置內(nèi)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一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桅桿相連接; 所述人字架的所述第二連接桿軸向方向上背離所述結構件的一端與所述轉(zhuǎn)臺相鉸接; 所述拉力件軸向方向上的一端鉸接于所述結構件上; 所述拉力件的兩條所述分支各自背離所述結構件的部分分別與所述轉(zhuǎn)臺以及所述平衡重相連接; 所述平衡重放置于所述移動裝置上,所述移動裝置能帶動所述平衡重朝接近或遠離所述轉(zhuǎn)臺的方向移動。
【文檔編號】B66C23/78GK103508338SQ201210207897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
【發(fā)明者】孫麗, 余欽偉, 韓雷, 周君 申請人: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