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SF6設備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
背景技術:
氣體密封組合電器設備具有設備密集,占地小等優(yōu)點,近年來SF6(六氟化硫)設備激增,但是也帶來了許多問題。由于SF6設備量較大,SF6設備充氣的工作越來越多。但是充氣瓶與設備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且充氣瓶的質量較重,導致充氣瓶在設備密集的區(qū)域不方便搬運,充氣瓶在上下樓的搬運中也有較大的困難而且危險性較大,給檢修人員的工作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并且現(xiàn)有技術中的充氣管都是未封閉的,會造成SF6氣體少量排入大氣造成浪費,且污染環(huán)境。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如何實現(xiàn)充氣瓶和設備之間距離越來越遠且搬運不便的問題,以及SF6氣體少量排入大氣造成浪費,且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包括充氣瓶、長壓力管和封閉閥組,所述封閉閥組包括第一封閉閥和第二封閉閥,所述充氣瓶上設置有充氣接頭,所述充氣接頭的端部設有壓力表,所述壓力表的一端與所述充氣接頭相連通,另一端與所述長壓力管通過所述第一封閉閥相連接,所述第二封閉閥設置于長壓力管遠離所述壓力表的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瓶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卷管機構,所述長壓力管的中間段纏繞于所述卷管機構上。
進一步的,所述卷管機構包括殼體、用于纏繞所述長壓力管的卷管盤和設于所述卷管盤內部并帶動所述卷管盤轉動的驅動機構,所述卷管盤設于所述殼體的內部,所述殼體上開設有供所述長壓力管穿過的開口。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第一驅動件、由所述第一驅動件驅動轉動的太陽輪、設于所述卷管盤內部的內齒輪以及同時與所述太陽輪和所述內齒輪相嚙合的行星輪。
進一步的,所述充氣瓶的底部設置有搬運裝置,所述充氣瓶固定于所述搬運裝置上。
進一步的,所述搬運裝置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充氣瓶的托架、與所述托架一體連接的推桿和設于所述托架下方的驅動輪組。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輪組包括第二驅動件、傳動帶、由所述第二驅動件驅動轉動的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一轉輪通過傳動帶相連接的第二轉輪以及與所述第一轉輪和所述第二轉輪通過傳動帶相連接的第三轉輪。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二轉輪通過第一連桿相連接,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第三轉輪通過第二連桿相連接,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第三轉輪通過第一伸縮桿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轉輪與所述托架通過第三連桿相連接,所述第二轉輪與所述托架通過第一氣缸相連接,所述第三轉輪與所述托架通過二氣缸相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帶的外側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固定齒。
基于上述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采用長壓力管將充氣瓶和需要進行充氣的SF6設備相連接,能夠有效的避免頻繁的移動充氣瓶所帶來的不便。在長壓力管的兩端均設置封閉閥組,能夠避免長壓力管的長度過長容易導致SF6氣體發(fā)生泄漏,從而減少SF6氣體的浪費,保證長壓力管的內部始終有正壓的SF6氣體。有效的減少了氣瓶的搬運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充氣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且在充氣過程中幾乎不存在SF6氣體的浪費,節(jié)約了SF6氣體成本,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卷管機構的立體圖,其中殼體未示;
圖4為圖3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卷管機構的另一角度立體圖,其中殼體未示;
圖5為圖3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卷管機構的俯視圖,其中殼體未示;
圖6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卷管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封閉閥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卡合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1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搬運裝置上樓梯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搬運裝置下樓梯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9中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中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可能同時存在居中元件。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chǎn)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現(xiàn)進行詳細的描述。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了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包括充氣瓶1、長壓力管2和封閉閥組3,封閉閥組3包括第一封閉閥31和第二封閉閥32,充氣瓶1上設置有充氣接頭11,充氣接頭11的端部設有壓力表4,并且,壓力表4的一端與充氣接頭11相連通,另一端與長壓力管2通過第一封閉閥31相連接,第二封閉閥32設置于長壓力管2遠離壓力表4的一端。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出的六氟化硫設備充氣裝置,采用長壓力管2將充氣瓶1和需要進行充氣的SF6設備(圖未示)相連接,能夠有效的避免頻繁的將充氣瓶1移動所帶來的不便。在長壓力管2的兩端均設置封閉閥組3,能夠避免長壓力管2的長度過長容易導致SF6氣體發(fā)生泄漏,從而減少SF6氣體的浪費,保證長壓力管2的內部始終有正壓的SF6氣體。有效的減少了充氣瓶1的搬運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充氣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且在充氣過程中幾乎不存在SF6氣體的浪費,節(jié)約了SF6氣體成本,減少了環(huán)境污染。
具體的,現(xiàn)有技術中連接充氣瓶1和SF6設備的充氣管都是采用普通膠皮管,長度較短,每次充氣都要來回搬運充氣瓶1。使用延長的長壓力管2可以大大減少充氣瓶1的搬運?,F(xiàn)有技術充氣時,在進行充氣前用干凈SF6氣體對充氣管的內部進行充氣清洗,將充氣管內部多余的氣體排出,在充氣完成后將充氣管內剩余的SF6氣體直接排入大氣。在長壓力管2的兩端均設置有封閉閥組3,實現(xiàn)兩頭雙逆止密封,保證長壓力管2的內部始終有正壓的SF6氣體,去掉了沖洗的環(huán)節(jié),減少了對大氣的污染,并且能夠防止長壓力管2纏繞。
進一步的,充氣瓶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卷管機構5,長壓力管2的中間段纏繞于卷管機構5上。具體的,長壓力管2的長度較長,長度一般為10m至100m,因此長壓力管2的收卷極為麻煩,若長壓力管2的收卷不當,極易導致長壓力管2纏繞。采用卷管機構5能夠有效的將長壓力管2收卷,避免長壓力管2纏繞導致長壓力管2的損壞,以及解決了占用面積過大的問題。
進一步的,如圖2至圖6所示,卷管機構5包括殼體51、用于纏繞長壓力管2的卷管盤52和設于卷管盤52內部并帶動卷管盤52轉動的驅動機構53,卷管盤52設于殼體51的內部,殼體51上開設有供長壓力管2穿過的開口511。具體的,長壓力管2的中間段纏繞于卷管盤52上,長壓力管2的第一端部21連接至充氣瓶1,第二端部22連接至SF6設備。驅動機構53的轉動帶動卷管盤52的轉動,將長壓力管2穿過開口511并均勻的纏繞于卷管盤52上。
如圖2、圖7和圖8所示,殼體51的形狀為一圓形腔體512,腔體512的底部連接有固定部513,固定部513與充氣瓶1通過緊固件6114固定連接,殼體51上開設有兩個開口511,開口511分別位于殼體51的上端和下端,長壓力管2的第一端部21穿過下端的開口511連接至充氣瓶1,第二端部22經(jīng)過上端的開口511連接至SF6設備。上端的開口511的內部設置有卡合裝置514,卡合裝置514包括開合臂5141和彈性件5142,開合臂5141為至少兩個圓弧形固定板612,開合臂5141的內側壁與長壓力管2的外側緊密貼合,且開合臂5141的外側壁與開口511的內壁通過彈性件5142彈性連接。通過卡合裝置514能夠有較的將長壓力管2的位置進行固定,避免長壓力管2的回縮,保證殼體51內部的長壓力管2始終保持繃直的狀態(tài),避免在收卷時發(fā)生長壓力管2堆疊的現(xiàn)象,影響長壓力管2的使用壽命。封閉閥組3的底部設置有彈性軟墊33,該彈性軟墊33能夠避免因為卷管盤52纏繞速度過快從而與開口511發(fā)生碰撞,導致封閉閥組3損壞的現(xiàn)象。
如圖3至圖6所示,卷管盤52的形狀為“工”形,其包括上擋板521、下?lián)醢?22和纏繞筒523,上擋板521和下?lián)醢?22分別設置于纏繞筒523的兩端。纏繞筒523上均勻的設置有繞合槽5231,長壓力管2卡合在繞合槽5231的內部,能夠避免長壓力管2在纏繞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堆積的現(xiàn)象。此時,第二端部22的長壓力管2穿過的開口511位于殼體51的頂部,靠近第一端部21的長壓力管2部分與卷管盤52固定連接。此時第二端部22的長壓力管2隨著驅動裝置的轉動而收卷或伸長,第一端部21的長壓力管2始終與充氣瓶1固定連接。結構簡單,且不會影響整個收卷機構的收卷。其中,上擋板521的長度小于下?lián)醢?22的長度,能夠有效的保證長壓力管2能夠隨著卷管盤52的轉動而伸出。
進一步的,如圖3至圖5所示,驅動機構53包括第一驅動件531、由第一驅動件531驅動轉動的太陽輪532、設于卷管盤52內部的內齒輪534以及同時與太陽輪532和內齒輪534相嚙合的行星輪533。具體的,卷管盤52的中間開設有通孔524,驅動機構53設置在通孔524的內部,通孔524內設置內齒輪534。第一驅動件531設置于卷管盤52的底部用于帶動太陽輪532的轉動,即第一驅動件531為電機、馬達或者其他轉動驅動件,太陽輪532設置于第一驅動件531的軸端且位于通孔524的中心位置。若干行星輪533環(huán)繞太陽輪532設置,在太陽輪532的帶動下轉動,從而帶動內齒輪534的轉動,即帶動卷管盤52的轉動。通過太陽輪532和行星輪533實現(xiàn)對第一驅動件531的減速,從而避免轉速過快造成的長壓力管2的損壞。驅動機構53設置在卷管盤52的內部也能夠有效的節(jié)省空間。當然,根據(jù)實際情況和具體需求,在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例中,驅動裝置還可以為手動的,即卷管盤52的頂端設置搖柄,卷管盤52隨著搖柄的轉動而轉動,此處不作唯一限定。
進一步的,如圖9和圖10所示,充氣瓶1的底部設置有搬運裝置6,充氣瓶1固定于搬運裝置6上。具體的,由于SF6設備量較大且SF6設備充氣的工作越來越多,因此在充氣時經(jīng)常需要來回的搬運充氣瓶1,但是由于充氣瓶1較重約為每瓶100公斤,因此極為不方便搬運,且在樓上的設備,上下樓搬運時很困難而且危險性較大,因此設置搬運裝置6,能夠方便對充氣瓶1進行搬運,能夠使得上下樓的搬運更加便利。
進一步的,搬運裝置6包括用于固定充氣瓶1的托架61、與托架61一體連接的推桿62和設于托架61下方的驅動輪組63。具體的,托架61用于固定充氣瓶1,驅動輪組63帶動整個裝置的轉動,推桿62由人為控制帶動整個搬運裝置6的移動。其中托架61的上表面設置有若干個固定裝置611,充氣瓶1通過該固定裝置611固定于托架61上。托架61的上表面還設置有控制器64,該控制器64分別與搬運裝置6的驅動輪組63和卷管機構5的驅動機構53相連接。
優(yōu)選的,如圖11所示,固定裝置611包括托架固定架6111和充氣瓶固定架6112,該托架固定架6111為平面固定架,通過緊固件6114固定于托架61的上表面,充氣瓶固定架6112與托架固定架6111為一體連接的,其中充氣瓶固定架6112為圓弧形的結構,該圓弧形的結構的頂端開設有開口(圖未示),開口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兩個相對設置的固定盤6113,固定盤6113上開設有螺孔,固定盤6113之間通過螺栓緊固連接,從而能夠穩(wěn)固的將其固定于托架61的上表面,且不會發(fā)生滾動的現(xiàn)象。
優(yōu)選的,托架61的兩端折彎形成固定板612,托架61的上表面設置有與固定板612相對設置的滑板613,滑板613的一側與固定板612之間通過彈性件614相連接,另一側與充氣瓶1相抵接。具體的,固定板612和滑板613相對設置,且均設置在托架61的兩端,固定板612和托架61為相對固定的,滑板613可以在托架61上表面相對滑動。在固定板612和滑板613之間通過彈性件614相連接,其中彈性件614可以采用彈簧等彈性件614。采用該結構能夠對充氣瓶1的兩端進行固定,在上下樓梯發(fā)生碰撞時不會在托架61上相對滑動,且采用彈性件614進行緩沖,能夠有效地減少對充氣瓶1的損害。
優(yōu)選的,在托架61的底部設置有緩沖裝置615,緩沖裝置615為傾斜于托架61設置的。緩沖裝置615包括支撐桿6151、滑桿6152和連接板6153,其中滑桿6152包括第一連桿635和第二連桿636,第一連桿635套設在第二連桿636的外側且滑動連接,第二連桿636和第一連桿635之間設置有彈性件(圖未示)實現(xiàn)緩沖。支撐桿6151和滑桿6152的一端均與托架61的底部固定連接,支撐桿6151和滑桿6152之間有一定的夾角,連接板6153設在支撐桿6151遠離托架61的一端,且與支撐桿6151相鉸接,滑桿6152的底部也與連接板6153相連接。當托架61遠離推桿62的一端過低時,連接板6153與地面相接觸,此時滑桿6152由于外界的力導致彈性件收縮,從而避免過大的沖力,導致充氣瓶1的晃動,也能夠避免托架61直接與地面接觸。
進一步的,驅動輪組63包括第二驅動件(圖未示)、傳動帶631、由第二驅動件驅動轉動的第一轉輪632、與第一轉輪632通過傳動帶631相連接的第二轉輪633以及與第一轉輪632和第二轉輪633通過傳動帶631相連接的第三轉輪634。具體的,第二驅動件設置在第一轉輪632的一側,用于帶動第一轉輪632的轉動,第二驅動件可以為電機、馬達或其它可以實現(xiàn)轉動的驅動件。第一轉輪632、第二轉輪633和第三轉輪634之間通過傳動帶631相連接,并通過傳動帶631傳遞動能。
進一步的,第一轉輪632與第二轉輪633通過第一連桿635相連接,第二轉輪633與第三轉輪634通過第二連桿636相連接,第一轉輪632與第三轉輪634通過第一伸縮桿637相連接。具體的,第一轉輪632、第二轉輪633和第三轉輪634之間通過第一連桿635和第二連桿636相連接,其中第一轉輪632和第三轉輪634之間通過可以增大或減小距離的第一伸縮桿637相連接。且第一連桿635、第二連桿636和第一伸縮桿637的連接不影響第一轉輪632、第二轉輪633和第三轉輪634的相互轉動。通過對第三轉輪634相對第一轉輪632和第二轉輪633的位置控制整個搬運裝置6的上下樓梯。
進一步的,第一轉輪632與托架61通過第三連桿638相連接,并且,第二轉輪633與托架61通過第一氣缸639相連接,第三轉輪634與托架61通過第二氣缸6310相連接。第一轉輪632與托架61之間通過第一連桿635相鉸接;第二轉輪633和托架61之間通過第一氣缸639固定連接,其中第一氣缸639固定于托架61的下表面,氣缸推桿62固定于第二轉輪633的中心處;第三轉輪634和托架61之間通過第二氣缸6310固定連接,其中第二氣缸6310均固定于托架61的下表面,氣缸推桿62固定于第三轉輪634的中心。
進一步的,傳動帶631的外側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固定齒6321。具體的,第一轉輪632、第二轉輪633和第三轉輪634之間通過傳動帶631相連接,并通過傳動帶631傳遞動能。在傳動帶631的外側均勻的設置有若干固定齒6321能夠有效的增加傳動帶631的抓地性。
在上下當該搬運裝置6在平地上移動時,如圖9所示,此時第一轉輪632和第二轉輪633與地面相接觸,第三轉輪634位于地面的上方,第二連桿636為傾斜設置的,此時傳動帶631的狀態(tài)為繃緊,第二轉輪633和第三轉輪634在第一轉輪632的轉動下轉動,從而帶動該搬運裝置6在平地上移動。
當該搬運裝置6在上樓梯時,如圖9中所示,首先第一轉輪632和第二轉輪633與地面相接觸,第三轉輪634位于地面的上方,且傳動帶631的狀態(tài)為繃緊,第二連桿636的傾斜角度與樓梯的傾斜角度相對應。在靠近第三轉輪634處的固定齒6321與上一級的樓梯相接觸并隨著第三轉輪634的轉動帶動第三轉輪634置于上一級的臺階上,隨之帶動裝個搬運裝置6向上移動。
當該搬運裝置6在下樓梯時,如圖10中所示,首先第一轉輪632和第三轉輪634與地面相接觸,第二轉輪633位于地面的上方,且傳動帶631的狀態(tài)為放松的,第二連桿636的傾斜角度與樓梯的傾斜角度相對應。此時靠近第三轉輪634處的固定齒6321與下一級的樓梯相接觸并隨著第三轉輪634的轉動帶動第三轉輪634置于下一級的臺階上,隨之帶動裝個搬運裝置6向上移動。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各種等效的修改、替換和改進等等,這些修改、替換和改進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