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便于拆卸的吹氬接頭,屬于煉鋼吹氬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吹氬接頭結構簡單,在使用過程中出氣管很容易掉落鋼水中,同時不便于拆卸組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便于拆卸的吹氬接頭,結構簡單,密封性能強,便于組裝和拆卸。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便于拆卸的吹氬接頭,包括上八角軸套、t型限位套、平衡軸套、內固定軸套、框體、兩個t型把手、中心管和下八角軸套;
所述框體包括外固定軸套和支撐板,所述外固定軸套和所述支撐板為一體成型,所述外固定軸套外形為u型,所述支撐板外形為倒置的u型,所述外固定軸套位于所述支撐板上方,所述外固定軸套中開設一容納所述內固定軸套的凹槽,所述內固定軸套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外固定軸套側壁上對稱地開設兩個螺紋孔一,所述內固定軸套側壁上開設與兩個所述螺紋孔一相互配合的兩個螺紋孔二,所述t型把手包括螺桿和把手,所述螺桿垂直固定連接所述把手中部,兩個所述t型把手分別螺紋連接相互對應的所述螺紋孔一和所述螺紋孔二;所述內固定軸套中心開設容納所述t型限位套的容納槽,所述內固定軸套套設并固定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下部,所述t型限位套中心開設容納所述中心管的通孔,所述中心管固定設置在所述通孔中,所述上八角軸套固定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上端,所述上八角軸套連通所述中心管;所述平衡軸套套設在所述t型限位套上,所述平衡軸套位于所述t型限位套和所述內固定軸套之間;所述下八角軸套上端穿過所述支撐板、所述外固定軸套連通所述中心管,所述下八角軸套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所述外固定軸套。
優(yōu)先地,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設在所述t型限位套上,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平衡軸套和所述內固定軸套之間。
優(yōu)先地,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為長方體,所述限位板底壁上開設u型槽,所述下八角軸套穿過所述限位板、所述支撐板、所述外固定軸套連通所述中心管。
優(yōu)先地,所述限位板長度大于所述支撐板內壁長度,所述支撐板上開設容納所述限位板的大u型槽。
優(yōu)先地,所述密封圈材質為橡膠。
優(yōu)先地,所述內固定軸套螺紋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
本發(fā)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通過t型把手對內固定軸套和外固定軸套進行緊固和拆卸從而實現對t型限位套實現緊固和拆卸,使用方便,不費力,實用性能強;通過密封圈增強本發(fā)明的密封性能,避免了在工作過程中漏氣的情況發(fā)生,增強了本發(fā)明的密封性能,使得本裝置結構更加穩(wěn)定;通過限位板對下八角軸套進行限位,避免在吹氬氣過程中出氣管和下八角軸套發(fā)生傾斜倒置漏氣或者出氣管掉入鋼水中情況發(fā)生;大u型槽對限位板進行了限位并且很好的支撐力,避免了在工作過程中限位板脫離所述支撐板的情況發(fā)生;u型支撐板將出氣管保護在內避免了飛濺的鋼水損壞出氣管,對出氣管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延長了出氣管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剖面圖。
附圖中標記含義,1-上八角軸套;2-t型限位套;3-平衡軸套;4-密封圈;5-內固定軸套;6-外固定軸套;7-t型把手;71-螺桿;72-把手;8-支撐板;9-限位板;10-中心管;11-下八角軸套;12-進氣管;13-出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一種便于拆卸的吹氬接頭,包括上八角軸套1、t型限位套2、平衡軸套3、內固定軸套5、框體、兩個t型把手7、中心管10和下八角軸套11;
所述框體包括外固定軸套6和支撐板8,所述外固定軸套6和所述支撐板8為一體成型,使得框體的結構更加結實耐用,框體固定設置在鋼水上方;
所述外固定軸套6外形為u型,所述支撐板8外形為倒置的u型,所述外固定軸套6位于所述支撐板8上方,所述外固定軸套6中開設一容納所述內固定軸套5的凹槽,所述內固定軸套5位于所述凹槽中,所述外固定軸套6側壁上對稱地開設兩個螺紋孔一,所述內固定軸套5側壁上開設與兩個所述螺紋孔一相互配合的兩個螺紋孔二,所述t型把手7包括螺桿71和把手72,所述螺桿71垂直固定連接所述把手72中部,兩個所述t型把手7分別螺紋連接相互對應的所述螺紋孔一和所述螺紋孔二;所述內固定軸套5中心開設容納所述t型限位套2的容納槽,所述內固定軸套5套設并固定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2下部,所述t型限位套2中心開設容納所述中心管10的通孔,所述中心管10固定設置在所述通孔中,所述上八角軸套1固定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2上端,所述上八角軸套1上端連通所述進氣管12;
所述上八角軸套1連通所述中心管10;所述平衡軸套3套設在所述t型限位套2上,所述平衡軸套3位于所述t型限位套2和所述內固定軸套5之間;所述下八角軸套11上端穿過所述支撐板8、所述外固定軸套6連通所述中心管10,所述下八角軸套11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板8、所述外固定軸套6,所述下八角軸套11下端連通所述出氣管13。
進一步地,包括密封圈4,所述密封圈4套設在所述t型限位套2上,所述密封圈4位于所述平衡軸套3和所述內固定軸套5之間,使得本發(fā)明的密封性能更加強,避免在吹氬氣過程中本發(fā)明漏氣進而影響工作效率。
進一步地,包括限位板9,所述限位板9為長方體,所述限位板9底壁上開設u型槽,所述下八角軸套11穿過所述限位板9、所述支撐板8、所述外固定軸套6連通所述中心管10,限位板9用于限制下八角軸套11的位置,避免在吹氬氣過程中被出氣管。
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板9長度大于所述支撐板8內壁長度,所述支撐板8上開設容納所述限位板9的大u型槽,大u型槽對限位板9進行了限位并且很好的支撐力,避免了在工作過程中限位板9脫離所述支撐板8的情況發(fā)生。
進一步地,所述密封圈4材質為橡膠。
進一步地,所述內固定軸套5螺紋連接所述t型限位套2。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