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工業(yè)控制自動化領域中的一種翻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們對日常使用的電器產品的自動化程度和安全性能需求越來越高。其中包含家用電器、汽車等,這些產品多數都帶有翻轉件(例如蓋子或門),為了實現翻轉件的自動開啟及關閉功能,眾多廠商都在抓緊研制相應的產品機構,但是市面上的產品機構存在以下問題:一、驅動機構結構設計不夠合理,存在工作不穩(wěn)定情況;二、翻轉機構帶動蓋板翻轉打開時,負荷大,摩擦阻力大,翻轉機構帶動蓋板翻轉關閉時,在重力的作用下,閉合的沖擊力容易損傷人體,容易發(fā)生安全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工作更穩(wěn)定、阻尼緩沖效果更好的翻轉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翻轉裝置,包括分別與蓋板連接的驅動機構和阻尼機構,上述驅動機構包括馬達、與馬達連接的蝸桿、與蝸桿嚙合連接的斜齒輪、行星齒輪組和與蓋板平行設置的輸出軸,馬達驅動蝸桿旋轉,蝸桿帶動斜齒輪旋轉,斜齒輪帶動行星齒輪組旋轉,行星齒輪組帶動輸出軸轉動;
上述阻尼機構包括殼體一和蓋體一,殼體一內水平設有一管槽,管槽內依次設有墊片一、壓縮彈簧一、墊片二、阻尼移動塊和旋轉軸,在旋轉軸中部設有帶螺紋面的咬合體,旋轉軸左端依次穿過阻尼移動塊和墊片二置于壓縮彈簧一內,并且咬合體與阻尼移動塊咬合連接,在蓋體一內側安裝有軸承,旋轉軸右端與軸承連接,并且旋轉軸伸出蓋體一。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改進,上述阻尼機構還包括壓縮彈簧二,壓縮彈簧二套于壓縮彈簧一上;上述阻尼機構還包括一安裝于殼體一上調節(jié)螺釘,調節(jié)螺釘內端抵于墊片一側面。
一種新型翻轉裝置,包括分別與蓋板連接的驅動機構和阻尼機構,上述驅動機構包括馬達、與馬達連接的蝸桿、與蝸桿嚙合連接的斜齒輪、行星齒輪組和與蓋板平行設置的輸出軸,馬達驅動蝸桿旋轉,蝸桿帶動斜齒輪旋轉,斜齒輪帶動行星齒輪組旋轉,行星齒輪組帶動輸出軸轉動;
上述阻尼機構包括殼體二和蓋體二,殼體二內水平安裝有異型凸輪軸,異型凸輪軸兩端分別連接有軸承,異型凸輪軸一端且伸出蓋體二,在殼體二內異型凸輪軸凸輪的下方垂直設有安裝槽,在安裝槽內安裝有壓縮彈簧三,在壓縮彈簧三的上端設有鋼珠,鋼珠與異型凸輪軸的凸輪接觸連接。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優(yōu)化,上述驅動機構還包括輸出齒輪組,行星齒輪組與輸出齒輪組傳動連接,輸出軸安裝于輸出齒輪組上;上述輸出齒輪組安裝于箱體一內,在箱體一內設有密封墊,輸出軸伸出于箱體一。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優(yōu)化,上述馬達和蝸桿均安裝于箱體二內,在箱體二內設有密封墊;上述箱體二外側安裝有一內設齒圈的圈體,行星齒輪組安裝于圈體內。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顯著效果:
本發(fā)明翻轉裝置結構設計合理,通過采用上述結構,驅動機構帶動輸出軸轉動時,輸出軸能夠平穩(wěn)轉動,帶動蓋板等翻轉件進行翻轉,實現蓋板等翻轉件的自動開啟或關閉,傳輸非常穩(wěn)定,噪音非常低;而阻尼機構的設置,能在蓋板等翻轉件打開時提供助力,減輕馬達負荷,也能在蓋板等翻轉件關閉時提供緩沖力,克服了蓋板等翻轉件在電動閉合時突然加速翻轉的問題,緩解了蓋板等翻轉件電動閉合時產生突變現象,使自動翻蓋機構具備實用性,提高使用安全性能,能夠很好的應用在產品中,提高企業(yè)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形象。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實施例一驅動機構分解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實施例一阻尼機構分解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實施例二阻尼機構分解結構示意圖。
其中1驅動機構 10蓋板 11馬達 12蝸桿 13斜齒輪 14行星齒輪組 15輸出軸 16輸出齒輪組 17箱體一 18箱體二 181密封墊 19圈體 2阻尼機構 20調節(jié)螺釘 21殼體一 22蓋體一 211管槽 23墊片一 24壓縮彈簧一 25壓縮彈簧二 26墊片二 27阻尼移動塊 28旋轉軸 281咬合體 29軸承 21'殼體二 22'蓋體二 23'異型凸輪軸 231'凸輪 24'壓縮彈簧三 25'鋼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如附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揭示的新型翻轉裝置包括驅動機構1和阻尼機構2,驅動機構1和阻尼機構2分別與蓋板10連接,并且?guī)由w板10翻轉打開和合閉。
本實施例中,驅動機構1包括馬達11、與馬達11連接的蝸桿12、與蝸桿12嚙合連接的斜齒輪13、行星齒輪組14和與蓋板10平行設置的輸出軸15;馬達11和蝸桿12均安裝于箱體二18內,在箱體二18內設有密封墊171,從而達到防水、防塵和降低噪音的效果;在箱體二18外側安裝有一內設齒圈的圈體19,行星齒輪組14安裝于圈體19內,行星齒輪為多組,行星齒輪在圈體19內與圈體內齒輪嚙合連接。
因此,馬達11工作時,馬達11驅動蝸桿12旋轉,蝸桿12帶動斜齒輪13旋轉,斜齒輪13帶動行星齒輪組14旋轉,行星齒輪組14帶動輸出軸15轉動,進而輸出軸15帶動蓋板10翻轉打開或合閉。采用蝸桿12斜齒輪13與行星齒輪組14組合傳動,具有獲得大速比、節(jié)省空間的優(yōu)點,能夠獲得較大扭矩輸出,克服了單獨采用蝸桿12斜齒輪13效率偏低和自鎖的缺點,也克服了單獨采用行星齒輪組14級數偏多、裝配不便的缺點。
為了滿足不同產品的空間布局需求,驅動機構1還包括輸出齒輪組16,行星齒輪組14與輸出齒輪組16傳動連接,輸出軸15安裝于輸出齒輪組16上;而且,輸出齒輪組16安裝于箱體一17內,在箱體一17內設有密封墊171,輸出軸15伸出于箱體一17,箱體一17內的密封墊同樣具有防水、防塵和降低噪音的效果。
本實施例中,阻尼機構2包括殼體一21和蓋體一22,殼體一21和蓋體一22通過螺絲固定連接,殼體一21內水平設有一管槽211,管槽211內依次設有墊片一23、壓縮彈簧一24、墊片二26、阻尼移動塊27和旋轉軸28,在旋轉軸28中部設有帶螺紋面的咬合體281,旋轉軸28左端依次穿過阻尼移動塊27和墊片二26,且旋轉軸28的左端置于壓縮彈簧一24內,能夠很好的限制住壓縮彈簧一24,防止壓縮彈簧一24在工作時竄動;初始狀態(tài),旋轉軸28咬合體281與阻尼移動塊27咬合緊密連接;在蓋體一22內側安裝有軸承29,旋轉軸28右端與軸承29連接,并且旋轉軸28伸出蓋體一22。
當驅動機構1工作帶動蓋板10打開時,旋轉軸28順時針轉動,旋轉軸28咬合體281遠離與其配合的阻尼移動塊27,即旋轉軸28右移,壓縮彈簧一24的彈力釋放,從而為開蓋提供助力,并且具有機械限位功能,同時減輕了驅動機構1馬達11啟動時的有效負荷,旋轉軸28咬合體281與阻尼移動塊27的咬合設計也具有減小摩擦阻力的優(yōu)點。
當驅動機構1工作帶動蓋板10關閉時,旋轉軸28逆時針轉動,旋轉軸28咬合體281向與其配合的阻尼移動塊27移動,即旋轉軸28左移,壓縮彈簧一24受擠壓,彈力逐漸增大,直至旋轉軸28咬合體281與阻尼移動塊27咬合緊密連接,扭矩增大后,從而起到消除關蓋過程中重力轉換造成的沖擊問題。
為了進一步改善受力效果,提升緩沖功能,阻尼機構2還包括壓縮彈簧二25,壓縮彈簧二25套于壓縮彈簧一24上。
為了調節(jié)彈簧的壓縮力,進而調節(jié)緩沖力,阻尼機構2還包括一安裝于殼體一21上的調節(jié)螺釘20,調節(jié)螺釘20內端抵于墊片一23的側面,往里或往外調節(jié)調節(jié)螺釘2時,可改變彈簧的壓縮力。
本實施例在阻尼機構2的作用下,蓋板10可以實現停止在任意位置,通過馬達11電流的控制,實現防夾功能。
實施例二:如附圖4-5所示,本實施例所揭示的新型翻轉裝置結構整體與實施例一中結構近似,不同之處為阻尼機構2'結構不同。
本實施例中,阻尼機構2'包括殼體二21'和蓋體二22',殼體二21'和蓋體二22'通過螺絲固定連接,在殼體二21'內水平安裝有一異型凸輪軸23',異型凸輪軸23'的兩端分別連接有軸承29,異型凸輪軸23'一端伸出蓋體二22'與蓋板10連接,在殼體二21'內異型凸輪軸的凸輪231'的下方垂直設有安裝槽,在安裝槽內安裝有壓縮彈簧三24',在壓縮彈簧三24'的上端設有鋼珠25',初始狀態(tài),鋼珠25'與異型凸輪軸23'的凸輪231'接觸連接,鋼珠25'向下壓縮壓縮彈簧三24'。
當驅動機構1工作帶動蓋板10打開時,異型凸輪軸23'順時針轉動,壓縮彈簧三24'的彈力釋放,從而為開蓋提供助力,并且具有機械限位功能,同時減輕了驅動機構1馬達11啟動時的有效負荷。
當驅動機構1工作帶動蓋板10關閉時,異型凸輪軸23'逆時針轉動,凸輪231'推動鋼珠25'向下移動,并且鋼珠25'推動壓縮彈簧三24',彈簧彈力增大,扭矩增大后,從而起到消除關蓋過程中重力轉換造成的沖擊問題。
與實施例一中結構相比,本實施例結構同樣具有工作穩(wěn)定、阻尼緩沖效果好的優(yōu)點,通過馬達11電流的控制,同樣可以實現防夾功能。
上述實施例為本發(fā)明實現的優(yōu)選方案,并非限定性窮舉,在相同構思下本發(fā)明還可以有其他變換形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任何顯而易見的替換均在本發(fā)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