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換向閥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四通換向閥,其換向過程中的摩擦力較小,切換可靠性較高。所述四通換向閥包括壓合于閥座上的滑塊和用于推動所述滑塊的連桿,所述連桿具有托載結構,所述滑塊具有與所述托載結構相配合的承受結構,在所述連桿推動所述滑塊滑動的過程中,所述托載結構對所述承受結構產生垂直于所述滑塊的滑動面且向上的分力。在連桿對滑塊施加推動力的過程中,會對滑塊產生一個垂直于兩者接觸面的推動力,該推動力能夠分解產生垂直于滑動面且向上的分力,以提供對滑塊的支撐力,從而分擔滑塊作用于閥座上的正壓力,進而減小滑塊在換向過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保證四通換向閥順利完成換向,減輕換向過程中產生的抖動及噪音,提高切換可靠性。
【專利說明】四通換向閥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閥體【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四通換向閥。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變頻空調機組的特點是工作壓力范圍較寬,這就要求與之匹配的四通換向閥能夠可靠地實現制冷、制熱的切換,同時在切換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異常的噪音。
[0003]請參考圖1-圖3,圖1為現有技術中四通換向閥的滑塊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四通換向閥的連桿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現有的四通換向閥一種設置方式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04]現有技術中的四通換向閥包括滑塊I’、連桿2’和閥座3’,閥座3’上開設有E、S、C三個工作口,閥體上設有與高壓腔連通的高壓口 D,在高壓腔的作用下,滑塊I’密封地貼合在閥座3’上,如圖3所示;連桿2’上開設有卡口 21’,滑塊I’以其兩側端伸入所述卡口21’內,以便連桿2’的推動能夠帶動滑塊I’滑動,當滑塊I’從閥座的OFF側滑動到ON側或者從ON側滑動到OFF側時就實現了四通換向閥的換向。
[0005]如圖3所示,定義滑塊I’靠近ON側的一端為前端,靠近OFF側的一端為后端,則在連桿2’推動滑塊I’從OFF側切換到ON側的過程中,連桿2’與滑塊I’的后端面接觸配合,與滑塊I’的前端面處于分離狀態(tài);反之,在連桿2’推動滑塊I’從ON側切換到OFF側的過程中,連桿2’與滑塊I’的前端面接觸配合,與滑塊I’的后端面處于分離狀態(tài)。
[0006]在四通換向閥的換向過程中,滑塊I ’始終受到來自連桿2’的水平向前或者向后的推力F’,且其受力點位于連桿2’與滑塊I’接觸的水平位置;同時,在高壓腔的作用下,滑塊I’在與閥座3’的接觸面還會產生摩擦阻力f’,其受力方向與推動方向相反,作用于閥座3’與滑塊I’接觸面的水平位置,如圖3所示。
[0007]雖然,高壓腔對滑塊I’施加的壓力能夠保證滑塊I’與閥座3’的密封可靠性,但是這種壓力在滑塊I’滑動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f’ ;當摩擦阻力f’較大時,換向過程中會產生抖動以及噪音,同時還會由于摩擦阻力f’的阻礙降低四通換向閥的切換可靠性。
[0008]因此,如何設置一種四通換向閥,以減小換向過程中產生的摩擦阻力,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發(fā)明內容】
[0009]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四通換向閥,其換向過程中的摩擦力較小,切換可靠性較聞。
[0010]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四通換向閥,包括壓合于閥座上的滑塊和用于推動所述滑塊的連桿,所述連桿具有托載結構,所述滑塊具有與所述托載結構相配合的承受結構,在所述連桿推動所述滑塊滑動的過程中,所述托載結構對所述承受結構產生垂直于所述滑塊的滑動面且向上的分力。
[0011]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連桿和滑塊設有相互配合的托載結構和承受結構,在進行換向時,連桿對滑塊施加推動力的過程中,會對滑塊產生一個垂直于兩者接觸面的推動力,該推動力能夠分解產生垂直于滑動面且向上的分力,以提供對滑塊的支撐力,從而分擔滑塊作用于閥座上的正壓力,進而減小滑塊在換向過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保證四通換向閥順利完成換向;此外,摩擦阻力的減小還可以有效地減輕換向過程中產生的抖動及噪音,提高四通換向閥的切換可靠性。
[0012]優(yōu)選地,所述托載結構為相對于所述滑動面朝上傾斜設置的承載斜面,所述承載結構為朝下傾斜設置并能夠與相應的所述承載斜面相貼合的承受斜面。
[0013]所述托載結構和承受結構可以設置為相互配合的斜面結構,在連桿推動滑塊滑動的過程中,所述承載斜面與承受斜面可以相互緊密地貼合在一起,則連桿對滑塊的推動力作用于整個承受斜面上,以便穩(wěn)定地推動滑塊滑動;另一方面,該推動力所分解產生的支撐力較為均勻地分布在所述承受斜面所對應的一段滑動面上,能夠對滑塊產生持續(xù)有效的支撐。
[0014]優(yōu)選地,所述承載斜面和所述承受斜面相對于所述滑動面的傾斜角度均設置在45度?80度之間。
[0015]所述承載斜面和承受斜面的傾斜角度可以設置在45度?80度之間,該角度的設置能夠對滑塊產生足夠的支撐力,從而有效減小滑塊換向時受到的摩擦阻力;同時,該角度的設置不會使得連桿對滑塊的支撐力過大,影響滑塊與閥座的密封可靠性,也不會過多地減小了用于換向的推動力,以免影響換向。
[0016]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的左右兩側均設有所述凸臺,所述連桿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前后方向尺寸略大于所述凸臺的容納腔;所述容納腔的前后兩內壁形成兩所述承載斜面,所述凸臺的前后兩外壁形成相應的兩所述承受斜面。
[0017]滑塊和連桿可以設置相互配合的凸臺和容納腔,然后將兩者的連接面設置為斜面,以分別構成所述承受斜面和承載斜面,由于凸臺的前后尺寸略小于所述容納腔,則當連桿推動滑塊滑動時,容納腔以其后側的承載斜面抵頂處于凸臺后側的承受斜面,從而推動滑塊向前滑動;同時,前側的承載斜面與前側的承受斜面相分離,以避免凸臺卡死在容納腔內,防止因凸臺卡死后被連桿架空而影響滑塊與閥座的密封。
[0018]優(yōu)選地,所述凸臺的上邊在前后方向的尺寸不大于所述容納腔的下端開口在前后方向的尺寸。
[0019]由于容納腔的前后內壁形成所述承載斜面,兩所述承載斜面均相對于滑動面朝上傾斜設置,故所述容納腔的下端開口的前后尺寸最小,同理,凸臺的上邊的前后尺寸最大,當凸臺的上邊的前后尺寸不大于所述容納腔的下端開口時,凸臺能夠從容納腔的下端嵌入所述容納腔內,以完成滑塊與連桿的安裝,且便于進行拆卸。
[0020]優(yōu)選地,所述容納腔的上端開口和下端開口處的內壁均向外彎折形成倒角。
[0021]倒角的設置便于凸臺推送到容納腔中,提高連桿與滑塊的拆裝便捷性。
[0022]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的左右兩側均設有至少兩個前后分布的凸臺,相應地,所述連桿的左右兩側均設有相同數目且前后分布的所述容納腔。
[0023]滑塊可以沿前后方向間隔地設置至少兩個凸臺,以提高滑塊在前后方向上受力的均衡性,避免滑塊在換向過程中因受力不均而發(fā)生前后傾斜,在提高連接可靠性的同時提高了整個閥體的密封可靠性。
[0024]優(yōu)選地,所述滑塊設有偶數個所述凸臺,偶數個所述凸臺關于所述滑塊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在其前后方向。
[0025]在此基礎上,凸臺還可以關于滑塊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則滑塊在前后方向上受到的支撐力較為均衡,不僅可以提高連接的可靠性,還使得不同方向的換向力相等,以提高換向的平穩(wěn)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圖1為現有技術中四通換向閥的滑塊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為現有技術中四通換向閥的連桿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3為現有的四通換向閥一種設置方式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29]圖4為本發(fā)明所提供四通換向閥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30]圖5為本發(fā)明所提供連桿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1]圖6為圖5所示連桿的側視圖;
[0032]圖7為圖5所示連桿的俯視圖;
[0033]圖8為本發(fā)明所提供滑塊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34]圖9為圖8所示滑塊的俯視圖;
[0035]圖10為圖8所示滑塊的側視圖;
[0036]圖11為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與現有技術的四通換向閥在換向過程中所受摩擦阻力的對比示意圖。
[0037]圖1-3 中:
[0038]I,滑塊、2’連桿、21,卡口、3’閥座
[0039]圖4-11 中:
[0040]I滑塊、11凸臺、2連桿、21容納腔、211倒角、22側桿、23空腔、3閥座
【具體實施方式】
[0041]本發(fā)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種四通換向閥,其換向過程中的摩擦力較小,切換可靠性較聞。
[0042]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43]請參考圖4,圖4為本發(fā)明所提供四通換向閥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0044]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包括滑塊1、連桿2和閥座3,閥座3上開設有E、S、C三個工作口,閥體上設有與高壓腔連通的高壓口 D,在高壓腔的作用下,滑塊I密封地壓緊貼合在閥座3上,滑塊I的兩端部分別與四通換向閥的開啟(ON)和關閉(OFF)對應;連桿2用于推動滑塊I在開啟端和關閉端之間來回滑動,以實現四通換向閥的換向。
[0045]需要說明的是,本文中的上下、左右和前后方位詞以滑塊I為參照,定義滑塊I的滑動方向為所述前后方向,與開啟(ON)端對應的一方為前方,相應地,與關閉(OFF)端對應的一方為后方;與滑塊I的滑動面垂直的方向為所述上下方向,所述滑塊I的滑動面即為滑塊I與閥座3的接觸面,由閥座3指向滑塊I的方向為上方,與所述上方相反的方向即為下方;在所述滑動面內或者與所述滑動面平行的平面內,與所述前后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為所述左右方向。
[0046]所述連桿2具有托載結構,滑塊I具有承受結構,且所述托載結構與所述承受結構相互配合;在連桿2推動滑塊I滑動的過程中,所述托載結構能夠對所述承受結構產生用于支撐滑塊I的分力,該分力垂直于滑塊I的滑動面向上,以減小滑塊I作用于閥座3的正壓力,進而減小滑塊I在滑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f。
[0047]可以想到,由于滑塊I在高壓腔的壓力作用下壓合于閥座3上,根據力的相互作用原理,閥座3對滑塊I具有一定的支撐力,為減小閥座3對滑塊I的支撐力,本發(fā)明在滑塊I和連桿2上設置相應的托載結構和承受結構,在連桿2對滑塊I進行推動時,所述托載結構能夠對承受結構產生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分力,從而部分抵消滑塊I施加到閥座3上的壓力,最終減小滑塊I在滑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有效緩解滑塊I的抖動以及滑動過程中產生的噪音,提高換向的可靠性以及平穩(wěn)性。
[0048]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所述托載結構可以設置為相對于滑動面傾斜設置的承載斜面,所述承受結構可以設置為朝下傾斜設置的承受斜面,且所述承受斜面能夠與相應的所述承載斜面相貼合,則當連桿2推動滑塊I滑動時,所述承載斜面抵頂與其對應的承受斜面,連桿2對滑塊I產生垂直于所述承受斜面斜向上的作用力F,作用力F會分解出對滑塊I的支撐力,以達到減小滑塊I所受摩擦阻力f的作用。
[0049]在該種實施方式中,滑塊I可以其前后方的承受斜面與連桿2前后方的承載斜面分別抵接,兩者能夠更好地相互配合,提高兩者連接的可靠性,以便連桿2平穩(wěn)地推動滑塊I滑動;另一方面,由于連桿2與滑塊I的接觸點較為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承受斜面上,則連桿2對滑塊I的支撐力和推動力分布較為均勻,能夠較好地協(xié)調對滑塊I的滑動穩(wěn)定性,有效防止抖動和噪音。
[0050]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可以想到,所述托載結構和承受結構并不僅限于上述承載斜面和承受斜面,例如,所述托載結構可以設置為弧形端面或者球形曲面,該弧形端面或球形曲面相對于所述滑動面朝上突出設置,所述承受結構為能夠與所述弧形端面或球形曲面形成點接觸、線接觸或者面接觸的任意形狀結構,則在連桿2接觸所述托載結構作用于滑塊I時,均能夠產生垂直于所述滑動面向上的分力;同理,所述托載結構還可以設置為其他不規(guī)則的連接端面,只要該連接端面整體具有相對于所述滑動面向上延伸的趨勢,就能夠產生垂直于所述滑動面向上的分力。
[0051]可以想到,所述托載結構和承載結構中,至少有一者設置為相對于滑動面傾斜的結構即可,由于兩者的接觸點處于該傾斜的結構上,必然會產生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分力;也就是說,所述托載結構和承受結構中至少有一者具有相對于滑動面傾斜的結構即可,另一者的結構可以隨意設置;當然,將兩者設置為相互貼合的傾斜結構時能夠提高連接的可靠性,但這并非必然,凡是能夠使得托載結構對承受結構產生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分力的結構,均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0052]在上述基礎上,所述承載斜面和所述承受斜面相對于所述滑動面的傾斜角度均可以設置在45度?80度之間。
[0053]上述角度的設置能夠較好地兼顧連桿2對滑塊I的推動和支撐需求,在保證有效推動滑塊I的同時,盡可能的增加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分力。
[0054]請參考圖5-圖10,圖5為本發(fā)明所提供連桿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所示連桿的側視圖;圖7為圖5所示連桿的俯視圖;圖8為本發(fā)明所提供滑塊一種設置方式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9為圖8所示滑塊的俯視圖;圖10為圖8所示滑塊的側視圖。
[0055]具體地,滑塊I的左右兩側可以均設置凸臺11,連桿2的左右兩側相應的設置容納腔21,容納腔21的前后尺寸略大于凸臺11 ;容納腔21的前后兩內壁形成兩所述承載斜面,凸臺11的前后兩外壁形成相應的兩所述承受斜面,如圖8和圖10所示,凸臺11以其后側的承受斜面與容納腔21的后側承載斜面貼合連接,形成圖4所示的四通換向閥。
[0056]凸臺11的前后尺寸略小于與其對應的容納腔21,當連桿2推動滑塊I滑動時,凸臺11處于后側的承受斜面或者處于前側的承受斜面分別與容納腔21處于后側的承載斜面或者處于前側的承載斜面相抵靠,而兩者處于前側的端面相分離,可以有效防止凸臺11卡死在容納腔21中,避免因凸臺11被卡死導致整個滑塊I被架空在閥座3之上,以保證閥座3與滑塊I的密封可靠性;同時,由于滑塊I通常采用塑料制成,而四通換向閥在使用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干擾,導致滑塊I產生熱漲變形,凸臺11與容納腔21的尺寸差還可以給予凸臺11 一定變形空間,防止凸臺11過度變形對連桿2和閥座3造成影響。
[0057]其中,容納腔21的前后尺寸和凸臺11的前后尺寸的比較是以同一平面為參照的,所述平面平行于所述滑動面,如果將處于上下方向的長度假定為高度,則容納腔21和凸臺11的前后尺寸的比較是指處于同一高度上的前后尺寸的比較。
[0058]在上述基礎上,凸臺11的上邊沿前后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容納腔21的下端開口。凸臺11的前后兩外壁構成所述承受斜面,且兩承受斜面相對于所述滑動面朝下傾斜,則凸臺11的上邊為其最長邊,其下邊為其最短邊,相應的,容納腔21的下端開口的口徑最小,上端開口的口徑最大;當凸臺11的上邊不大于容納腔21的下端開口時,凸臺11可以從容納腔21的下端被推送到容納腔21中,從而實現連桿2與滑塊I的連接;在需要解除連接時,只需將凸臺11由上往下推出容納腔21即可,整個安裝和拆卸的過程較為簡單。
[0059]與此同時,容納腔21的上端開口和下端開口處的內壁均可以向外彎折設置,以形成倒角211 ;倒角211的設置能夠減小凸臺11推入或推出容納腔21時受到的阻力,減小對兩者的損傷。
[0060]在一種更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滑塊I的左右兩側可以均設置至少兩個前后分布的凸臺11,相應地,連桿2的左右兩側設置數目相同的容納腔21,且各個容納腔21也沿前后方向分布,如圖5-10所示。
[0061]在分別在所述滑塊I和連桿2的前后方向分布凸臺11和容納腔21,可以提高兩者在前后方向連接的可靠性;更為重要的是,滑塊I在前后滑動換向的過程中,其前后兩側均能夠得到有效的定位,以便滑塊I在換向的過程中發(fā)生前后傾斜。
[0062]更為優(yōu)選的是,滑塊I可以設置偶數個凸臺11,偶數個凸臺11可以關于滑塊I的中心線P對稱分布在前后方向,如圖9所示,則以中心線P為界,將滑塊I滑動方向劃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兩個部分對等地設置有凸臺11,以保證滑塊I在滑動過程的穩(wěn)定性以及滑塊I與閥座3的連接可靠性。
[0063]可以對上文所述的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進行進一步的改進。
[0064]可以想到,容納腔21可以設置為對稱結構,其處于前后方向的承載斜面可以關于容納腔21在前后方向的中軸線M對稱設置,如圖6所示;相應地,凸臺11也可以設置為對稱結構,如圖10所示,凸臺11以其前后方向上的中軸線O為軸,設置為前后對稱結構,即凸臺11前后方向的承受斜面的傾斜角度相同、傾斜方向相反,凸臺11的截面可以呈倒置的等腰梯形設置;當然,容納腔21和凸臺11也可以設置為非對稱結構,根據換向的需要,兩者在前后方向可以設置不同的傾斜角度。
[0065]其中,容納腔21前后兩側的內壁與滑動面之間形成夾角Θ,如圖6所示,凸臺11的前后外壁與滑動面之間形成夾角α,夾角α和夾角Θ均可以設置在45度?80度;顯然,容納腔21的前側內壁和后側內壁的傾斜角度可以在上述角度范圍內取相同或者不同的值,同理,凸臺11的前側外壁和后側外壁的傾斜角度也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但容納腔21和凸臺11相對應的一側壁面應采用相同的傾斜角度設置。
[0066]如圖5和圖7所示,連桿2可以包括兩個左右相對設置的側桿22,側桿22用于與滑塊I連接,兩側桿22相對設置形成一空腔23,以便滑塊I伸入空腔23后以其左右兩側壁與相應的側桿22連接,形成圖4所示的四通換向閥。
[0067]請參考圖11并結合圖3和圖10,圖11為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與現有技術的四通換向閥在換向過程中所受摩擦阻力的對比示意圖。
[0068]如圖10所示,當容納腔21后側的承載斜面與凸臺11后側的承載斜面抵靠時,兩者形成面接觸,連桿2對滑塊I產生垂直于兩者的接觸面斜向上的作用力F,該作用力F可以分解為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支撐力Fl和平行于滑塊I的滑動面向前的推力F2 ;由于支撐力Fl的產生抵消了四通換向閥整體通過滑塊I作用于閥座3上的正壓力,也就相應地減小了滑塊I滑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f ;當摩擦阻力f減小時,在推力F2的作用下,滑塊I能夠順利地將四通換向閥由關閉狀態(tài)切換到開啟狀態(tài),如圖4所示,或者由開啟狀態(tài)切換到關閉狀態(tài)。
[0069]當所述承載斜面與承受斜面抵接貼合時,兩者形成面接觸,則連桿2對滑塊I的作用力F較為均勻地分布在整個承受斜面上,作用力F在滑動方向的分力Fl較為穩(wěn)定,從而推動滑塊I平穩(wěn)移動,順利完成換向;同時,作用力F還會分解產生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支撐力Fl,該支撐力Fl分布在整個承受斜面上,能夠對滑塊I產生持續(xù)有效的支撐,從而在較大程度上減小了滑塊I作用于閥座3的正壓力,以減小其受到的摩擦阻力f,避免產生抖動和噪音。
[0070]以滑塊I在換向過程中所受摩擦阻力f為縱坐標,以滑塊I運動行程s為橫坐標繪制圖11 ;其中,實線代表本發(fā)明的滑塊I的摩擦阻力曲線,虛線代表現有技術中滑塊I’的摩擦阻力曲線。
[0071]本發(fā)明的滑塊I在換向時受到來自連桿2斜向上的作用力F,且該作用力F分解出垂直于滑動面向上的支撐力F1,而現有技術中,連桿2’作用于滑塊I’的換向力平行于其滑動面,無法分擔滑塊I’作用于閥座3’的正壓力,故本發(fā)明的滑塊I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要小于現有技術中滑塊I’所受到的摩擦阻力f’,如圖11所示。
[0072]因此,本發(fā)明的四通換向閥具有切換可靠性較高、換向過程中無抖動、噪音等優(yōu)點。
[0073]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四通換向閥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四通換向閥,包括壓合于閥座(3)上的滑塊(1)和用于推動所述滑塊(1)的連桿(2 ),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2 )具有托載結構,所述滑塊(1)具有與所述托載結構相配合的承受結構,在所述連桿(2)推動所述滑塊(1)滑動的過程中,所述托載結構對所述承受結構產生垂直于所述滑塊(1)的滑動面且向上的分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托載結構為相對于所述滑動面朝上傾斜設置的承載斜面,所述承載結構為朝下傾斜設置并能夠與相應的所述承載斜面相貼合的承受斜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斜面和所述承受斜面相對于所述滑動面的傾斜角度均設置在45度?80度之間。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1)的左右兩側均設有所述凸臺(11),所述連桿(2)的左右兩側均設有前后方向尺寸略大于所述凸臺(11)的容納腔(21):所述容納腔(21)的前后兩內壁形成兩所述承載斜面,所述凸臺(11)的前后兩外壁形成相應的兩所述承受斜面。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臺(11)的上邊在前后方向的尺寸不大于所述容納腔(21)的下端開口在前后方向的尺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納腔(21)的上端開口和下端開口處的內壁均向外彎折形成倒角(211).
7.如權利要求4-6任一項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1)的左右兩側均設有至少兩個前后分布的凸臺(11),相應地,所述連桿(2)的左右兩側均設有相同數目且前后分布的所述容納腔(21).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四通換向閥,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1)設有偶數個所述凸臺(11),偶數個所述凸臺(11)關于所述滑塊(1)的中心線對稱分布在其前后方向。
【文檔編號】F16K11/065GK104344016SQ201310330835
【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31日
【發(fā)明者】不公告發(fā)明人 申請人:浙江三花制冷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