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內腔式限壓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內腔式限壓閥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氣體或液體等流體管路上之壓力控制結構,具體為一種內腔 式限壓閥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若要把流體管路上的流體壓力控制在一定的壓力范圍內,需要在 管路前端設置一個限壓閥,以保持系統(tǒng)管路的穩(wěn)定。現有的內腔式限壓閥,包括有一 閥體、上蓋、下蓋、進水口、出水口、限壓組件、控制桿組件,在所述閥體內部,設 有一上、下敞口的直通型內腔體,該內腔體下開口的外端設有由所述控制桿組件聯動
控制的封堵件,上開口皆是通過o型密封圈或其他方式密封。上述結構中,采用其他
輔助結構設置會增加加工成本,而采用O型密封圈具有下述缺點1)由于0型圈容讓 性較小,為保證良好的密封效果,工藝上要求O型密封圈外圈與內腔體內壁必須貼合 緊密,這樣,對與之匹配的內腔體內壁加工精度較高,其結果使內腔體材料在選擇上 受到限制,只能采用可再加工的金屬材料制造,使其材料成本提高,同時也增加了加 工成本;2)由于本限壓閥結構中控制桿組件是隨著壓力的變化而上下移動來達到封閉 目的的,因此控制桿移動較為頻繁,而當O型密封圈外圈與內腔體內壁貼合過緊時, 會造成控制桿的移動遲緩,降低其工作的可靠性和靈敏度,不能有效地保證控制桿組 件上封堵件及時封閉,降低限壓閥的使用性能;3)鑒于前述理由,實際工作中0型 密封圈一般選擇硬度不是很高的材料,然而,由于控制桿組件的頻繁移動,使0型密 封圈過早的磨損,經常需要更換,從而降低了限壓閥的使用壽命,所以需要對現有技 術進行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內腔式
的限壓閥y型密封圈結構,可以改善限壓閥的工況條件,解決限壓閥的使用壽命問題, 降低生產成本。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內腔式限壓閥,包括閩體、上蓋、下蓋和控制桿組件,所述閥體上開設有進 水口和出水口,閥體內腔設有一上、下開口之內腔體,控制桿組件穿過所述內腔體, 其上端設有限壓組件,下端設有可封堵內腔體下開口之封堵件,內腔體上開口通過密 封圈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設置于控制桿組件上、與內腔體內壁適配的Y 型密封圈。
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所述限壓組件上可設有彈簧;
所述限壓組件包括固于一體的膜片和托板,所述托板與控制桿組件固接,膜片外 圈與閥體、上蓋固定連接。
或者,所述限壓組件包括活塞體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與閥體內壁適配。其中, 所述密封件可為O型密封圈或Y型密封圈。
所述下蓋還可開設有出水口。
所述閥體可采用塑料材料注塑而成。
本實用新型在通過控制桿組件上設置與限壓閥內腔體內壁適配的y型密封圈結
構,可以改善限壓閥的工況條件,防止密封圈過早磨損,延長了限壓閥的使用壽命, 從根本上解決了限壓閥的使用壽命問題,同時也降低了閥體制造精度要求,降低了生 產成本,還可使限壓閥工作更靈敏,限壓更穩(wěn)定。采用上述結構,還可使塑料材質用 以制造限壓閥得以實現,更極大的降低了生產成本。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la為圖1之A處放大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2a為圖1之B處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述。 實施例一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內腔式限壓閥,如圖l所示,其包括閥體1一2和控制桿組件 l一5,所述閥體l一2上開設有進水口 l一l和出水口 l一7,其上端設有上蓋1一10, 下端設有下蓋1一12,皆通過連接件與閥體1_2固接,下蓋1-12上還設有一個下蓋 出水口 1-13。在閥體1一2之內腔,設有一含有上、下開口之直通形內腔體1一6,控 制桿組件1_5穿過所述內腔體l一6內,可在出水口 1—7流體壓力控制下沿內腔體1 一6內壁做上下移動,其上端與限壓組件1一3固定連接,該限壓組件1-3設置于閥體 1 — 2出水通道上,包括膜片及托扳,兩者固于一體,其中托板與控制桿組件l一5固 接,膜片外圈與闊體1-2及上蓋1-10固定連接,以隔離上蓋1一10所形成的空腔,限 壓組件1-3上方頂持限壓彈簧1-4,該限壓彈簧1-4位于上蓋1一10空腔內,其上有 一調節(jié)螺絲1-11,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其彈力。所述控制桿組件l一5下端設有可封 堵內腔體1一6下開口之封堵件1一9,該封堵件1—9位于內腔體l-6下開口外側(適 配封堵件的開口稱為閥口),控制桿組件1一5向上移動時,可通過該封堵件1一9封閉 內腔體1一6下開口。內腔體1一6上開口通過密封圈密封,如圖la所示,所述密封圈 為設置于控制桿組件l一5中部位置、可與內腔體l一6內壁適配的Y型密封圈l一8。 控制桿組件l一5與y型密封圈l一8可構成感壓組件。
一般來說,所述限壓組件l一3所受到的流體的壓力F等于流體在閥后的壓強PX 限壓組件的面積S,若閥后壓強P小于限壓閥的限壓值,彈簧力將向下壓迫限壓組件1 一3并聯動控制桿組件1一5及封堵件1一9向下運動,閥門開啟,流體可以通過閥門。 若閥后壓強P等于限壓閥的限壓值,限壓組件l一3將向上壓迫限壓彈簧l一4并聯動 控制桿組件1一5及封堵件1一9向上運動,閥門閉合,流體不可以通過閥門。在閥門 閉合時,當流體壓力上升時,亦不能壓開閥口,因為在閥口的對側有一個相同面積的 感壓組件,它所受到的流體壓力數值相同力量相反,故可相互抵消。限壓組件1_3 便可依據閥后流體的壓力調節(jié)彈簧1_4,并聯動封堵件1_9開啟與閉合閥口 。
在現有技術中,通過0型密封圈使控制桿組件l一5與內腔體l一6內壁密封,0型密封圈隨閥門的開閉而在內腔體1一6的內壁運動,故這種密封為動密封。內腔體l —6的內徑與控制桿組件l一5中桿體的外徑及0型密封圈的尺寸要十分匹配,否則0 型密封圈或被擠壓過緊而使閥門運動受阻,或過松而使閥門泄露。0型密封圈在內擠 外壓的條件下運動會有較大的磨擦力,使閥門不夠靈敏且極易磨損。并且由于較軟的 橡膠才能密封效果較好,而較軟的橡膠更不耐磨,影響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采用Y 型密封圈l一8結構正好可以解決上述問題,這是因為,Y型密封圈l一8外圈有一個 開叉,其中一邊可頂觸內腔體1一6內壁,另一邊可頂觸控制桿組件外壁即可密封,由 于開叉的空隙較大,故其具有較大的容讓空間,從而使內腔體1—6內徑與控制桿組件 l一5外徑精度要求大大降低,用塑料如ABS、 PC、 PVC、尼龍、賽鋼等均可注塑而成, 而非傳統(tǒng)的金屬機加工材料,使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大幅降低。同時,Y型密封圈1 一8靠流體的自身壓力密封,不用控制桿組件l一5外壁與內腔體l一6內壁內擠外壓, 故在運動時摩擦力很小,不易磨損,且運動起來非常靈巧,不會產生運動遲滯現象。 而且Y型密封圈1—8可以選用比較硬的橡膠材料,更耐磨,使得限壓閥使用壽命提高。 工作時,流體從進水口 l-l進入內腔體l-6,從內腔體l-6下開口處流出內腔體 l-6進入出水腔,從出水口 l-7流出限壓閥。當出水口 1-7處的流體壓力較低時,彈 簧1-4會壓迫限壓組件1-3聯動控制桿組件1-5及封堵件1-9向下運動,使內腔體1 一6下開口閥門開啟;反之閥門將閉合。在閥門閉合時,進水壓力不能壓開封堵件l-9, 因為有一個與封堵件1-9同面積的帶Y型密封圈1-8的活塞受到相同大小的反方向的 力,兩個力對沖為零,控制桿組件1一5固定不動。當出水口 1-7有流體流出時,封堵 件1-9外部受到的流體壓力下降,彈簧1-4之彈性力迫使控制桿l一5組件向下移動, 壓開封堵件l-9,閥門開通。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提供了另一形式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結構與實施例一大致相同。如圖2 所示,其包括閥體2—2和控制桿組件2—5,所述阓體2—2上開設有進水口 2_1和 出水口 2—7,其上端設有上蓋2 — 10,下端設有下蓋2 — 12,皆通過連接件與閥體2 一2固接,下蓋2-12上還設有一個下蓋出水口 2-13。在閥體2—2之內腔,設有一含有上、下開口之直通形內腔體2—6,控制桿組件2 — 5穿越所述內腔體2 — 6,可在出 水口 2_7流體壓力控制下沿內腔體2_6內壁做上下移動,其上端與限壓組件2_3 固定連接,該限壓組件2-3設置于閥體2 — 2出水通道上,包括活塞體及密封件,其中 密封件可采用O型密封圈或Y型密封圈,置于活塞體外圈,與上蓋2—10內壁適配, 以隔離上蓋2 — 10所形成的空腔。限壓組件2-3上方頂持限壓彈簧2-4,該限壓彈簧 2-4位于上蓋2 — 10空腔內,其上有一調節(jié)螺絲2-11,可根據需要隨時調整其彈性力。 所述控制桿組件2_5下端設有可封堵內腔體2—6下開口之封堵件2—9,該封堵件2 一9位于內腔體l-6下開口外側(適配封堵件的開口稱為閥口),控制桿組件2—5向 上移動時,可通過該封堵件2—9封閉內腔體2 — 6下開口。內腔體2—6上開口通過密 封圈密封,如圖2a所示,所述密封圈為設置于控制桿組件2—5中部位置、可與內腔 體2_6內壁適配的Y型密封圈2_8??刂茥U組件2 — 5與y型密封圈2 — 8構成感壓 組件。
同樣,工作時流體從進水口 2 — 1進入內腔體2 — 6,從內腔體2 — 6下開口處流出 內腔體2—6進入出水腔,從出水口 2 — 7流出限壓閥。當出水口 2 — 7處的流體壓力較 低時,彈簧2—4會壓迫限壓組件2 — 3聯動控制桿組件2—5及封堵件2—9向下運動, 使內腔體2—6下開口閥門開啟;反之闊門將閉合。在閥門閉合時,進水壓力不能壓開 封堵件2—9,因為有一個與封堵件2 — 9同面積的帶Y型密封圈2—8的活塞受到相同 大小的反方向的力,兩個力對沖為零,控制桿組件2—5固定不動。當出水口2 — 7有 流體流出時,封堵件2—9外部的流體壓力下降,彈簧2 — 4之彈性力迫使控制桿組件 向下移動,壓開封堵件2—9,閥門開通。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兩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 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 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 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 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內腔式限壓閥,包括閥體、上蓋、下蓋和控制桿組件,所述閥體上開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閥體內腔設有一上、下開口之內腔體,控制桿組件穿過所述內腔體,其上端設有限壓組件,下端設有可封堵內腔體下開口之封堵件,內腔體上開口通過密封圈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設置于控制桿組件上、與內腔體內壁適配的Y型密封圈。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壓組件上設有彈簧。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壓組件包括固 于一體的膜片和托板,所述托板與控制桿組件固接,膜片外圈與閥體、上蓋固定連接。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壓組件包括活 塞體和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與閥體內壁適配。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為O型密封 圈或Y型密封圈。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開有出水口。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內腔式限壓閥,其特征在于所述閥體采用塑料材料注 塑而成。
專利摘要一種內腔式限壓閥,包括閥體、上、下蓋和控制桿組件,所述閥體上開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閥體內腔設有一上、下開口之內腔體,控制桿組件穿過所述內腔體內,其上端設有限壓組件,下端設有可封堵內腔體下開口之封堵件,內腔體上開口通過密封圈密封,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為設置于控制桿組件上、與內腔體內壁適配的Y型密封圈。所述限壓組件上設有彈簧,包括固于一體的膜片和托板,托板與控制桿組件固接,膜片外圈與閥體、上蓋固接;或包括活塞體和與上蓋內壁適配的密封件。本實用新型可改善限壓閥的工況條件,延長限壓閥的使用壽命,降低了閥體制造精度要求及生產成本,也擴大了限壓閥材料的選擇范圍,同時還可使限壓閥工作更靈敏,限壓更穩(wěn)定。
文檔編號F16K27/02GK201221631SQ20082009410
公開日2009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20日
發(fā)明者楊克慶 申請人:楊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