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引力能量轉換裝置與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能源利用裝置,尤其涉及引力能源的轉換裝置,對具有引力[重力]作用的物體在與彈性元件組合振動中的能量進行轉換為機械能或液壓能或氣壓能后加以利用。
背景技術:
能源問題,尤其是環(huán)保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潮汐能等)的利用與開發(fā)是當前的突出問題,也是技術難點。其中,風能和太陽能都得以一定程度的應用,太陽能熱水器也被人們日常生活廣泛接受。但對于最穩(wěn)定.最公平.最環(huán)保的引力能源卻被歧視為巫術, 永動機夢想者,科技烏托邦。甚至禁止申請專利。可喜的今天已有智士同仁在大聲疾呼! 給引力能源應有的地位。[見臺灣省淡江大學教授徐郁輝在2011-06-07日重慶大會演講] 思想觀念的轉變,將改變世界。因地球等天體之間的相對轉動而產生的作用力人們稱之為引力,幾佰年來對它本質的認識很少,但不妨礙智士同仁對它的愛好;研究。發(fā)明專利CN87106130公開了一種振動能轉換裝置,在減振彈簧交通車輛上增設有聯(lián)接于車架或車管軸的碗形節(jié)桿和球形節(jié)桿,利用車架相對于車管軸的振動能轉換為交通車輛動力的電能、液體壓力能、氣體壓力能,以此代替現(xiàn)交通車輛用燃料或電力為動力的能量裝置。本裝置是通過彈簧的彈性勢能經碗形節(jié)桿和球形節(jié)桿轉換為其它形式的能量。發(fā)明專利CN200810031082. 0公開了一種綠色發(fā)動機,包括綠色能源生成系統(tǒng)和發(fā)動機系統(tǒng),該綠色能源生成系統(tǒng)通過管道與發(fā)動機系統(tǒng)相連接,該綠色能源生成系統(tǒng)包括慣性塊、諧振彈簧、油泵或空壓機。本發(fā)明的發(fā)動機以機械運動時產生的振動能量,驅動油泵轉換成液壓能源或驅動空壓機轉換成氣壓能源,實現(xiàn)驅動發(fā)動機的目的,但是沒有解決波動物體中的能量轉換問題。發(fā)明專利CN201010165824. 6公開了一種地心引力發(fā)電機,它包括連接發(fā)電機的動力機構,該動力機構主要包括由鏈條與兩鏈輪組成的直立放置的鏈輪鏈條機構及其上設置的多個重錘構件。兩鏈輪中心線左右側分為下墜段與上升段,下墜段的重錘構件至鏈條的力臂較上升段重錘構件至該鏈條的力臂長。形成轉動帶動發(fā)電機發(fā)電。發(fā)明專利CN200680002157. 1公開了一種關于用引力發(fā)電的引力軌道或引力公路都是一頭高一頭低,從一個高坡到一個低波,然后從低坡向前過渡到別一個高坡,接著再從高坡到低坡....,如此高低重復不斷延伸成一個圓環(huán)形引力軌道或一個直線引力軌道上產生引力發(fā)電。目前,已知的引力能源開發(fā)設施,系統(tǒng)復雜、造價高、效力低、難以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運作。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量轉換裝置,將振動中的引力能量轉換為機械能或液壓能或氣壓能。用作工廠電站;車間電站或家庭電站.省去了鐵塔;架線;變電所。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量轉換裝置,配合以各式傳動部件后能用于航行中的船舶、行駛中的車輛,飛行中的飛機作發(fā)動機或發(fā)電機。是最環(huán)保,最理想;最方便的可移動能源站。引力能量轉換裝置,包括裝置架、重物、載物架、組合彈簧、鏈條、棘輪、傳動軸、飛輪、限位閂和回位彈簧。傳動軸設置于裝置架上,飛輪置于傳動軸兩端,一個以上的棘輪平行置于傳動軸上,每個棘輪上有一根鏈條,鏈條的一端固定于限位閂,另一端連接于組合彈簧的一端;裝置架的內側壁同一水平面上設置有與限位閂相配合的棘爪對;回位彈簧一端固定于限位閂,另一端固定于載物架上;組合彈簧的另一端與載物架相連,載物架上設置有彈簧鋼板,重物固定于彈簧鋼板上。載物架下用鋼索連接能量回饋器。能量回饋器可由電馬達,油馬達,氣馬達或電磁吸鐵線卷組成,再由電控元件控制能量輸出在重物與彈性元件維持不斷等幅正弦振動所需能量。這里的彈性元件是指組合彈簧和鋼板彈簧,在和重物引力能為主導力的振動中,不斷地產生失重與超重二個時態(tài),在這里簡稱為振動器。振動器中的重物被彈性勢能作用時,超過靜態(tài)稱重位向上回復時被稱為失重時態(tài),這時回位彈簧,彈簧鋼板開始工作,至重物復原到高勢能位。重物在高勢能位下降時通過拉伸彈簧的反作用力帶動鏈條傳動棘輪轉動飛輪輸出機械能,在引力能被變?yōu)闄C械能的同時彈簧勢能也被積蓄,為重物回復高勢能位,可積蓄了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能量,[因彈簧質量而異]因此回饋器每次只需付出收入的五分之一不到的能量就能維持振動器不斷地等幅振動,讓引力能源不斷地變?yōu)闄C械能,液壓能或氣壓能用于發(fā)動機或發(fā)電機;用于生產與生活。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公開的一種能量轉換的裝置,通過能量回饋器利用彈性元件和重物引力能,組合成能不斷地等幅正弦振動的振動器,把振動中的引力能量,通過機械元件轉換為機械能;通過液壓元件轉換為液壓能;通過氣壓元件轉為氣壓能。再配合以傳動部件就能作為發(fā)動機和發(fā)電機使用,替代現(xiàn)有的內燃機,氣輪機,燃煤發(fā)電機等。讓地球母親得到休生養(yǎng)精蓄銳之機。本發(fā)明裝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占位少,效力高,隨源性能好(只要有引力的地方),海上、陸上和空中都有可使用。
圖1為本發(fā)明能量轉換的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能量轉換的裝置圖1所示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能量轉換的裝置圖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能量轉換裝置中的振動器原理簡化應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發(fā)明能量轉換的裝置,包括裝置架1、傳動軸2、棘輪3、 飛輪4、限位閂5、鏈條6、組合彈簧7、重物8、載物架9和回位彈簧10,能量回饋器14。傳動軸2設置于裝置架1上,飛輪4置于傳動軸2兩端,一個以上的棘輪3平行置于傳動軸2上,每個棘輪3上有一根鏈條6,鏈條6的一端固定于限位閂5,另一端連接于組合彈簧7的一端;裝置架1的內側壁同一水平面上設置有與限位閂相配合的3組棘爪對11, 棘爪11與裝置架1之間設置有彈簧111,使棘爪11伸縮?;匚粡椈?0 —端固定于限位閂 5,另一端固定于載物架9上;組合彈簧7的另一端與載物架9相連,載物架9上設置有彈簧鋼板91,重物8固定于彈簧鋼板91上,回饋器14在載物架9下由鋼索與其連結。如把本發(fā)明裝置設置在船上或車間里,先由外載能源驅動回饋器14拉動鋼索帶動載物架9和重物8往下行,并拉開組合彈簧7,至回饋器無力時,關閉回饋器14這時組合彈簧7要復位,并帶動重物8趨向失重區(qū)時被棘爪11的一對棘爪鎖定, 這時再開啟外載能源驅動回饋器重復上述動作至重物8被棘爪11鎖在勢能最高位時,切換回饋器開關至本裝置發(fā)電機13上,并開啟彈簧111使重物8勢能釋放,拉動組合彈簧7帶動棘輪3轉動傳動軸2和飛輪4,當飛輪4上連接有變速器12和發(fā)電機13后,飛輪4的轉動帶動了變速器12,進而由引力能轉換為機械能的作用下帶動發(fā)電機13實現(xiàn)發(fā)電。此時起回饋器就用本裝置發(fā)出的電能,并按照電控元件的指令回饋給由組合彈簧7彈簧鋼板91和重物8組成的振動器,維持其不斷地等幅正弦振動所需能量。因為勢能釋放過程中,同時拉伸了組合彈簧7和回位彈簧10并壓縮了彈簧鋼板91這三項積蓄了重物8回復最高勢能位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能量,所以振動器每一次正弦振動所需回饋能量,是每次發(fā)出電能的五分之一以下,本裝置才能不斷地把引力能轉變?yōu)闄C械能。圖4為本裝置中的重物8,組合彈簧7,回饋器14和回位彈簧10組成的振動器簡化應用示意圖。0是重物8失重時位,T是重物8靜態(tài)稱重位,2T是重物8超重時位。這樣不斷地等幅正弦振動產生的失重與超重時態(tài),正是建立液壓能站或氣壓能站最合適的時機與方法。
權利要求
1.引力能量轉換裝置,其特征是包括裝置架、重物、載物架、組合彈簧、鏈條、棘輪、傳動軸、飛輪、限位閂和回位彈簧;其中,裝置架,內側壁同一水平面上設置有棘爪對,所述棘爪對與所述限位閂相配合;載物架,其上設置有彈簧鋼板;其下連接能量回饋器;能量回饋器可以是油馬達,氣馬達,電馬達或電磁吸鐵線卷等,能在電控元件下工作,回饋維持重物與組合彈簧不斷振動的損耗能量;所述傳動軸設置于所述裝置架上,所述飛輪置于傳動軸兩端,一個以上的所述棘輪平行置于所述傳動軸上;每個所述棘輪上有一根所述鏈條,所述鏈條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閂,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組合彈簧的一端;所述組合彈簧的另一端與載物架相連;所述回位彈簧一端固定于所述限位閂,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載物架上;所述重物固定于所述彈簧鋼板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轉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能量回饋器能使重物與組合彈性元件在重物引力能量主導下,不斷地等幅正弦振動,我們簡稱之振動器,它也就不斷地產生失重與超重二態(tài);失重時態(tài)回位彈簧及彈簧鋼板工作,使重物勢能回復到高位,超重時態(tài)重物的引力能拉動彈簧的反作用力作用于鏈條傳動棘輪帶動飛輪,引力能轉換為機械能輸出,機械能可應用于發(fā)動機或發(fā)電機。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轉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重物與彈性元件組成的振動器產生的失重與超重二態(tài),通過杠桿應用于液壓油缸上,失重時態(tài)活塞上升吸進液壓油,超重時態(tài)壓出高壓能油,收于蓄能器,建立高能液壓站,可直接用于工業(yè)生產,液壓能也可應用于發(fā)動機或發(fā)電機。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轉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重物與彈性元件組成的振動器產生的失重與超重二態(tài),通過杠桿應用于氣壓缸上,失重時態(tài)活塞上升吸進空氣,超重時態(tài)壓縮空氣進入蓄能器,建立高能氣壓站,可用于生產與生活,氣壓能也可應用于發(fā)動機或發(fā)電機。
全文摘要
引力能量轉換裝置,包括裝置架、重物、載物架、組合彈簧、鏈條、棘輪、傳動軸、飛輪、限位閂和回位彈簧。傳動軸設置于裝置架上,飛輪置于傳動軸兩端,棘輪置于傳動軸上,棘輪上鏈條,鏈條的一端固定于限位閂,另一端連接于組合彈簧的一端。裝置架的內側壁同一水平面上設置有與限位閂相配合的棘爪對;回位彈簧一端固定于限位閂,另一端固定于載物架上;組合彈簧的另一端與載物架相連,載物架上設置有彈簧鋼板,重物固定于彈簧鋼板上。載物架下連接能量回饋器。本發(fā)明裝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占位少,效力高,隨源性能好,海上、陸上和空中,只要有引力的地方都有可使用。
文檔編號F03G3/00GK102392801SQ20111037264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0月26日
發(fā)明者徐玉良 申請人:徐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