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噴嘴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加快水分子與空氣混合的水霧噴嘴。
背景技術:
現有的高壓噴嘴,大多數都是沒有在噴嘴內部混合高壓水和空氣,而是采用直接噴射出來高壓水與空氣混合的方法,高壓水通過噴嘴或引導旋轉,或改變混氣噴水口形狀、大小,從而改變噴出高壓水的覆蓋面或形狀,從而未能充分、有效地與混合水和空氣混合,不能充分霧化,空氣只能在高壓水離開混氣噴水口后混入噴水口,影響液體分子的流速,不能保持液體分子流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的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空氣與高壓水在噴嘴內充分混合、充分霧化,噴射的覆蓋面大,噴射流速高的、加快高壓水與空氣混合的水霧噴嘴。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水霧噴嘴,包括外筒,所述外筒沿軸向中空并在外筒兩端形成開口,其中前端為混氣噴水口、后端為安裝口,所述外筒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繞流進氣芯管,所述繞流進氣芯管通過安裝口插設在外筒內,所述繞流進氣芯管沿軸向設有進氣通道,所述繞流進氣芯管與外筒的內壁之間存在間隙以連通進水口和混氣噴水口,所述進氣通道的出氣口設于混氣噴水口處以形成負壓區(qū),所述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一端封閉安裝口,所述外筒的后端與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一端之間設有防漏密封圈。所述防漏密封圈套設在繞流進氣芯管上。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作以下進一步改進。
所述進氣通道的出氣口位于混氣噴水口的后方以在外筒內形成負壓區(qū),以使大部分的高壓水在噴嘴內與空氣混合、霧化,然后再射出噴嘴。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二端的外壁上環(huán)設有多個導流噴射結構,所述導流噴射結構連通混氣噴水口與進水口。優(yōu)選的是,
所述導流噴射結構呈螺旋狀。因此,所述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可以是螺旋導流通道或螺旋導流板。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高壓水通過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噴射出時,使得外筒內產生旋渦真空而引入空氣與高壓水充分混合,然后再通過混氣噴水口以水霧的形式噴出,水霧與空氣進行換熱,從而達到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進行調節(jié)目的。
所述導流噴射結構的出口位于進氣通道的出氣口的后方。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二端靠近或抵接在外筒前端的內壁上。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二端外壁上設有圓臺狀的導流噴射臺,導流噴射臺的前端粗、末端細,所述導流噴射結構設于導流噴射臺上,當導流噴射臺越靠近甚至抵靠在外筒前端的內壁時,高壓水就只能通過狹窄的導流噴射結構噴射出,此時高壓的水的噴射速度會更快,加快空氣與高壓水混合、高壓水能夠充分霧化。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與外筒固定連接,所述繞流進氣芯管上設有外螺紋,所述安裝口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所述繞流進氣芯管與外筒的后端螺紋連接。
所述外筒的前端呈逐漸收窄狀,優(yōu)選是呈圓錐狀。同時,所述混氣噴水口也呈逐漸收窄狀,優(yōu)選是呈圓錐狀。
所述的混氣噴水口和繞流進氣芯管的導流噴射結構形狀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改變,利用不同的混氣噴水口形狀和導流噴射結構的形狀,改變高壓水噴射的覆蓋面形狀。由于混氣噴水口和導流噴射結構的形狀不同,噴射出來的水霧的覆蓋面形狀也不同,覆蓋的面積也就不同。
本領域的設計人員也可通過調整防漏密封圈的厚度,利用不同厚度改變繞流進氣芯管和混氣噴水口的距離,從而改變高壓水噴射的覆蓋面大小。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一)本實用新型在外筒內設置了繞流進氣芯管,通過高壓水高速噴射時,使得外筒內產生真空而引入空氣與高壓水充分混合,然后再通過混氣噴水口以水霧的形式噴出,水霧與空氣進行換熱,從而達到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進行調節(jié)目的,本實用新型專利有效降低對空氣降溫,液體升溫或空氣升溫,液體降溫的運行成本。高壓水在快速噴射出本實用新型水霧噴嘴之前,已經在水霧噴嘴內與空氣充分地混合,且噴射時的覆蓋面大,噴射流速高,加快了高壓水與空氣混合速度。
(二)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繞流進氣芯管的第二端環(huán)設有多個呈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引動高壓水向混氣噴水口方向旋轉,因此從混氣噴水口噴射出來的水霧呈圓錐狀,噴射流速高,噴射的覆蓋面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A-A處的剖視圖。
圖4是圖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3中的實線箭頭表示空氣的流向,虛線箭頭表示高壓水的流向。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圖4所示,實施例一,一種水霧噴嘴,包括外筒1、防漏密封圈15和繞流進氣芯管11,所述外筒1沿軸向中空并在外筒1兩端形成開口,其中前端為混氣噴水口10、后端為安裝口12,所述外筒的側壁上設有進水口13,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通過安裝口12插設在外筒1內,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沿軸向設有進氣通道14,所述繞流進氣芯管與外筒的內壁之間存在間隙以連通進水口和混氣噴水口,所述進氣通道14的出氣口141設于混氣噴水口10處以形成負壓區(qū)18,所述進氣通道14的進氣口142位于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一端,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一端封閉安裝口12,所述防漏密封15圈套設在繞流進氣芯管11上,所述防漏密封圈15設于外筒1的后端與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一端之間,并密封安裝口12。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具體的技術方案。
所述進氣通道14的出氣口141位于混氣噴水口10后方以在外筒1內形成負壓區(qū)18,以使大部分的高壓水在噴嘴內與空氣混合、霧化,然后再射出噴嘴。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二端的外壁上環(huán)設有多個導流噴射結構161,所述導流噴射結構161連通混氣噴水口10與進水口13。優(yōu)選的是,所述導流噴射結構161呈螺旋狀。
所述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161可以是螺旋導流通道或螺旋導流板。本實用新型工作時,高壓水通過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噴射出時,使得外筒內產生旋渦真空而引入空氣與高壓水充分混合,然后再通過混氣噴水口以水霧的形式噴出,水霧與空氣進行換熱,從而達到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進行調節(jié)目的。
所述導流噴射結構161的出口162位于進氣通道14的出氣口141的后方。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二端靠近或抵接在外筒1前端的內壁上。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的第二端的外壁上設有圓臺狀的導流噴射臺16,導流噴射臺16的前端粗、末端細,所述導流噴射結構161設于導流噴射臺16上,當導流噴射臺16越靠近甚至抵靠在外筒前端的內壁時,高壓水就只能通過狹窄的導流噴射結構噴射出,此時高壓的水的噴射速度會更快,加快空氣與高壓水混合、高壓水能夠充分霧化。
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與外筒1固定連接,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上設有外螺紋,所述安裝口12的內壁上設有內螺紋,所述繞流進氣芯管11與外筒1的后端螺紋連接。
所述外筒的前端呈逐漸收窄狀,優(yōu)選是呈圓錐狀。同時,所述混氣噴水口也呈逐漸收窄狀,優(yōu)選是呈圓錐狀。
所述的混氣噴水口10和繞流進氣芯管11的導流噴射結構形狀可以根據用戶需求改變,利用不同的混氣噴水口10形狀和導流噴射結構的形狀,改變高壓水噴射的覆蓋面形狀。由于混氣噴水口和導流噴射結構的形狀不同,噴射出來的水霧的覆蓋面形狀也不同,覆蓋的面積也就不同。
本領域的設計人員也可通過調整防漏密封圈的厚度,利用不同厚度改變繞流進氣芯管和混氣噴水口的距離,從而改變高壓水噴射的覆蓋面大小。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所述高壓水從進水口13進入本實用新型水霧噴嘴的外筒1內,高壓水經過繞流進氣芯管11時,沿繞流進氣芯管11的導流噴射結構161向混氣噴水口方向流動,導流噴射結構161因高壓水流動引導高壓水旋轉,高壓水在流至繞流進氣芯管11前端時,形成高速漩渦,漩渦中心發(fā)展成真空,空氣因真空吸引,從繞流進氣芯管11的進氣通道進入外筒1內,空氣進入到繞流進氣芯管11的前端并與高壓水漩渦混合,由于外筒1內部與混氣噴水口壓力相差,高壓水因壓力改變而進行霧化,因此形成高速混口噴射束,噴出水霧噴嘴,霧化后的高壓水和空氣發(fā)生高度接觸而進行熱交換。
高壓水在快速噴射出本實用新型水霧噴嘴之前,已經在本實用新型水霧噴嘴內與空氣充分地混合,且噴射時的覆蓋面大,噴射流速高,加快了高壓水與空氣混合,噴射出的水霧與空氣繼續(xù)換熱,調節(jié)環(huán)境的溫濕度。
由于本實用新型的繞流進氣芯管11前端環(huán)設有多條呈螺旋狀的導流噴射結構161,因此從混氣噴水口噴射出來的水霧呈圓錐狀,圓錐狀的水霧是由細小的水滴組成的,每一個水滴都會推開在它面前的空氣,在每個分散的水滴后面就會形成一個空間。大量的水滴在混氣出水口處形成一束束帶著空氣的噴射水流,而不僅僅是由液滴帶動噴射流外表面的空氣。
水滴中的水分子,空氣會在其內部形成噴霧羽從而加速水分子蒸發(fā)。同時,從繞流進氣芯管11的進氣通道進入的氣流又能夠帶走更多飽含水分子的空氣。
本實用新型在外筒1內設置了繞流進氣芯管11,通過高壓水高速噴射時,使得外筒1內產生真空而引入空氣與高壓水充分混合,然后再通過混氣噴水口以水霧的形式噴出,水霧與空氣進行換熱,從而達到對環(huán)境溫度、濕度進行調節(jié)目的。例如,本實用新型水霧噴嘴可根據空氣和水溫而進行熱交換,在水霧和空氣接觸時,如空氣溫度高于水溫時,可做成空氣降溫及水霧升溫的功能,當空氣溫度低于水溫時,可做成空氣升溫的功能,當空氣溫度低于水溫時,可做成空氣升溫及水霧降溫的功能。本實用新型專利有效降低對空氣降溫,液體升溫或空氣升溫,液體降溫的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