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城市水體修復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目前常用的河道治理方法主要為疏浚、生態(tài)浮島、局部充氧和投撒生物菌劑。局部充氧可提升水體溶解氧,常用有表曝、底曝、橡皮壩等手段。由于設備及供電的局限性或河運發(fā)展的需求,制約及適用性交差,僅局限于湖泊河道或不承擔運輸任務的支流小河方可適用,使用局限性非常的強。疏浚清污方法雖然可短期內一次性清除河底淤泥及大部分有機污染物,但通過疏浚清污破壞了河道內動植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環(huán)境自凈能力遭受到毀滅性破壞,在環(huán)境自凈能力低于納污量時河道短時間內恢復污染狀態(tài)甚至更加惡劣。同時,疏浚通常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維持的時間短,污染容易復發(fā)。生態(tài)浮島的水生植物以及根系的遮蔽作用,能夠很好的抑制水華的爆發(fā),提高水體透明度,對改善后的水質有較好的保持作用,但由于受河道運輸限制,浮島只能設置在河道兩側,則使得河道兩側水流流速和流量遠小于河道中心,對河道整體的凈化效率低。且浮島水生植物生長周期短、季節(jié)性強,導致處理效果隨季節(jié)變化較大。投撒生物菌劑是目前新興的主要環(huán)境修復手段,通過在水體中投加有用菌種,通過微生物參與下進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顯,但由于菌種沒 有固定載體受水流沖擊,流失嚴重,需反復不停的進行菌劑投加,除造成較高的運行成本外,由于水體中氧含量缺乏,菌種易轉型為厭氧菌種,更加劇黑臭水體的產生。
目前,公開號為CN205023941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裝置,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浮閥、連接在所述浮閥底部且相間隔排列的多個生物膜組件、連接在所述生物膜組件下方能夠截留從生物膜組件脫落的微生物的擋體以及自動曝氧裝置;所述生物膜組件包括上端部連接在所述浮閥底部的連接繩和串接在所述連接繩上的多個微生物填料環(huán),所述的擋體連接在所述連接繩的下端部上,所述連接繩和擋體的總高度與該修復裝置應用的水體的水深相當;所述的自動曝氣裝置包括鋪設在所述浮閥頂部的承托減震層、設置在所述承托減震層上的光能電板蓄電裝置、與所述光能電板蓄電裝置通過電線連接的曝氣泵、一端與所述曝氣泵連通的曝氣管、連接在所述曝氣管另一端的曝氣頭;承托減震層上方設置有彼此電路連接的總控裝置和信號發(fā)送裝置,所述浮閥的側端面與上轉動電機相連接,所述上轉動電機與上轉軸相連接,所述上轉動電機底部與設置有傳感器控制器,所述傳感器控制器底部設置有測溫裝置、水壓監(jiān)測裝置及氧氣含量監(jiān)測裝置,所述測溫裝置、水壓監(jiān)測裝置及氧氣含量監(jiān)測裝置均與所述傳感器控制器電連接,所述傳感器控制器和所述上轉動電機均與所述總控裝置電連接;所述擋體底部設置有下配重裝置,所述下配重裝置內部插有添重鋼條,所述添重鋼條一端設置有拉環(huán),所述下配重裝置底部設置有底部固定板,所述底部固定板底部設置有固定倒鉤。
這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裝置雖然自動調節(jié)水體中的溶解氧的濃度至適于滿足微生物生長,從而保持微生物對水體的凈化作用,但是雖然設置了擋體對掉落的微生物進行收集,減少了微生物對水體造成的二次污染,但是由于水流流動時會對擋體產生沖擊,從而使脫落的微生物易流出擋體,仍然會對水體造成二次污染。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具有減少微生物從擋體中流出而造成水體二次污染的情況發(fā)生。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包括擋體、浮閥、連接在擋體和浮閥之間的連接繩和串接在所述連接繩上的微生物填料環(huán),所述擋體和所述浮閥之間位于所述微生物填料環(huán)的外側設有生物膜層,且所述擋體上設有固定于所述生物膜層的擋膜,所述擋膜與所述擋體之間形成由用于收容脫落的微生物的容置腔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污水可以透過生物膜層進入到生物膜層內部,微生物填料環(huán)內填充有用于凈化水體的微生物,進入到生物膜層的污水經微生物填料環(huán)內微生物有氧呼吸作用而被凈化,而污水被凈化后再次從生物膜層透出,達到水體凈化的目的;當微生物填料環(huán)內的微生物脫落后,即沿著生物膜層向下掉落而進入到容置腔室內,且受擋膜的封擋作用而無法進入到水體中,從而減少了微生物進入水體而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的情況發(fā)生,提高水體的凈化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容置腔室內設有活性炭吸附裝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活性炭吸附裝置可以通過活性炭對脫落的微生物進行吸附,從而使微生物能夠聚集在一起,而更加不會輕易的進入到水體中,進一步減少了對水體的二次污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活性炭吸附裝置包括容納網體、填充在所述容納網體內的活性炭層和固定于所述容納網體且用于封閉所述容納網體的固定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微生物可以透過容納網體上的網孔而被活性炭層吸附,固定板用于將容納網體固定在容置腔室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擋體的底部開設有安裝口,所述容納網體插設在所述安裝口內,且所述固定板與所述安裝口之間設有用于將所述活性炭吸附裝置固定在所述擋體上的固定組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容納網體通過插接的形式設置在容置腔室內,從而方便容納網體的安裝和拆卸更換,通過固定組件將固定板固定在安裝口內上,即可實現容納網體固定在溶質腔室內。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裝口上的密封板、固定在所述密封板上的彈性卡片、固定在所述彈性卡片上的卡鉤、以及開設在所述固定板上的扣槽,所述卡鉤扣接在所述扣槽內,且所述固定板抵觸于所述密封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活性炭吸附裝置時,將容納網體穿過安裝口,向內推動固定板至彈性卡片發(fā)生彈性形變后卡鉤嵌入到扣槽內,此時固定板抵觸于密封板,從而將安裝口封閉,同時使固定板容納網體固定在容置腔室內;拆卸時,將卡鉤向內壓緊而使彈性卡片發(fā)生彈性形變,即可使卡鉤脫離卡槽,將活性炭吸附裝置取出。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固定板和密封板之間設有密封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圈可以提高安裝口處的密封性能,從而進一步減少微生物進入水體的風險。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擋體底部固定有用于封閉所述安裝口的密封膜。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進一步對安裝口進行密封,進一步減少微生物進入水體的風險。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其一,設置生物膜層和溶質腔室,使水體可以進入到生物膜層內進行凈化,而微生物無法通過生物膜層而進入到容置腔室內,從而減少了微生物進入水體而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的情況發(fā)生,提高水體的凈化效果;
其二,設置活性炭吸附裝置,使微生物能夠聚集在一起,而更加不會輕易的進入到水體中,進一步減少了對水體的二次污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
圖中:1、擋體;11、安裝口;2、浮閥;3、連接繩;4、微生物填料環(huán);5、生物膜層;6、擋膜;61、容置腔室;71、容納網體;72、活性炭層;73、固定板;81、密封板;82、彈性卡片;83、卡鉤;84、扣槽;9、密封圈;10、密封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河道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如圖1所示,擋體1與浮閥2之間連接有多根連接繩3,每根連接繩3上串接有多個微生物填料環(huán)4,在每根連接繩3外均設有生物膜層5,生物膜層5具有水體可以透過而微生物無法穿過的特性;在擋體1的上方設有擋膜6,擋膜6也可以由生物膜制成,擋膜6固定在生物膜層5上,并與擋體1之間形成與生物膜層5相通的容置腔室61。
擋體1的底部設有安裝口11,安裝口11內插接有活性炭吸附裝置,活性炭吸附裝置包括容納網體71、填充在容納網體71內的活性炭層72和固定于容納網體71的固定板73,容納網體71為網狀結構,活性炭層72有活性碳顆粒組成,且活性炭顆粒的之間小于容納網體71的網孔直徑,容納網體71焊接在固定板73上,從而被固定板73密封。
在安裝口11與固定板73之間設有用于將活性炭吸附裝置固定在擋體1上的固定組件,固定組件包括固定在安裝口11密封板81、焊接在密封板81上的彈性卡片82、與卡片一體成型的卡鉤83、以及開設在固定板73上的扣槽84,扣槽84與卡鉤83相適配,且能夠供卡鉤83穿過,密封板81上粘接有密封圈9,卡鉤83嵌入扣槽84后,固定板73抵觸在密封圈9上;安裝活性炭吸附裝置時,將容納網體71穿過安裝口11,向內推動固定板73至彈性卡片82發(fā)生彈性形變后卡鉤83嵌入到扣槽84內,此時固定板73抵觸于密封圈9,從而將安裝口11封閉,同時使固定板73容納網體71固定在容置腔室61內;拆卸時,將卡鉤83向內壓緊而使彈性卡片82發(fā)生彈性形變,即可使卡鉤83脫離卡槽,將活性炭吸附裝置取出。
為了減少微生物從安裝口11中泄露出而造成水體二次污染,在擋體1的底部還粘接有密封膜10,密封膜10為不透水的塑料薄膜,密封膜10將安裝口11完全覆蓋從而使安裝口11密封。
污水可以透過生物膜層5進入到生物膜層5內部,微生物填料環(huán)4內填充有用于凈化水體的微生物,進入到生物膜層5的污水經微生物填料環(huán)4內微生物有氧呼吸作用而被凈化,而污水被凈化后再次從生物膜層5透出,達到水體凈化的目的;當微生物填料環(huán)4內的微生物脫落后,即沿著生物膜層5向下掉落而進入到容置腔室61內,且受擋膜6的封擋作用而無法進入到水體中,從而減少了微生物進入水體而造成水體的二次污染的情況發(fā)生,提高水體的凈化效果;微生物進入容置腔室61后,受活性炭層72的吸附作用聚集在一起,從而更加不會輕易的進入到水體中,進一步減少了對水體的二次污染。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