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
背景技術:
在水處理技術中,絮凝法是重要的基本單元操作之一,在給水處理和污水處理上都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提高絮凝過程的效率、縮短絮凝時間、優(yōu)化設計參數(shù)、減小裝置容積、降低成本是絮凝法的改進方向。大尺度渦旋能在整個斷面內(nèi)造成大規(guī)模的擴散,但對礬花的絮凝和成長有影響的是尺度很小的渦旋。微渦旋流技術利用水流的渦旋作用使得絮凝劑反復碰撞廢水中的細小顆粒物質形成絮體,并吸附捕捉廢水中的雜質形成大顆粒物質沉降,從而達到固液分離的目的。
綜上所述,然而目前的微渦旋技術與絮凝分離技術并沒有很好地結合應用,且微渦旋技術多為采用較大的隔板、斜板等體積較大的板材制造渦旋,不但造價高昂且維護較難,極易堵塞,并且部分機械式渦流發(fā)生裝置多為結構復雜,成本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目前的微渦旋技術與絮凝分離技術并沒有很好地結合應用,且微渦旋技術多為采用較大的隔板、斜板等體積較大的板材制造渦旋,不但造價高昂且維護較難,極易堵塞,并且部分機械式渦流發(fā)生裝置多為結構復雜,成本較高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能夠有效提供微渦旋的,充分對水流進行絮凝分離和成本較低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包括微渦旋發(fā)生裝置和絮凝分離裝置,所述微渦旋發(fā)生裝置由多個第一∧形板和第一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一∧形板由上部傾斜板和下部傾斜板構成,且第一∧形板為一體結構,所述上部傾斜板和下部傾斜板上均開設有不規(guī)則通孔,所述上部傾斜板和下部傾斜板上均開設有多個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上端依次穿過下部傾斜板上的第一連接孔和上部傾斜板上第一連接孔與第一連桿連接,所述絮凝分離裝置由多個第二∧形板和第二連接件構成,所述第二∧形板的內(nèi)側均勻開設有多個∧形槽,所述∧形槽內(nèi)安裝有∧形絲條,所述第二∧形板的頂部均勻開設有第二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上端穿過第二連接孔與第二連桿連接,所述第一連桿設置在第二連桿的右側,所述第一連桿的后端和第二連桿的后端分別與第三連桿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前端和第二連桿的前端分別與第四連桿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一∧形板、第二∧形板和∧形絲條均由耐腐蝕材料構件制成。
進一步,所述連接件具體為不銹鋼材料構件制成。
進一步,所述∧形絲條具體為帶毛刺絲條。
進一步,所述微渦旋發(fā)生裝置和絮凝分離裝置均設置在水池中。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由于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了對水流充分的絮凝澄清,有效地制造微渦旋,同時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通過第一∧形板上的不規(guī)則通孔可充分的制造微渦旋;通過第二∧形板和∧形絲條可有效地對水流進行絮凝澄清;通過設置多組微渦旋發(fā)生裝置和絮凝分離裝置可有效地進行給水處理;設備結構簡單,能夠根據(jù)需求調(diào)整微渦旋發(fā)生裝置和絮凝分離裝置的數(shù)量;設備安裝方便,維護簡單,有利于推廣應用。下部傾斜板設置有毛刺或者磨粗糙,方便形成生物膜;在第一∧形板的不均勻開孔大小用20-30mm,并且沿水流方向逐漸變小,不容易堵,符合實驗沿水流方向速度減??;連桿用輕質材料,簡單易拆裝置固定;根據(jù)實際情況放相應數(shù)量的∧板的渦流反應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的第一∧形板的右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的第二∧形板的仰視圖。
圖中,1、微渦旋發(fā)生裝置;2、絮凝分離裝置;3、第一∧形板;4、第一連接件;5、上部傾斜板;6、下部傾斜板;7、不規(guī)則通孔;8、第一連接孔;9、第一連桿;10、第二∧形板;11、第二連接件;12、∧形槽;13、∧形絲條;14、第二連接孔;15、第二連桿;16、第三連桿;17、第四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內(nèi)容、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下面結合圖1-圖4對本實用新型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的結構作詳細的描述。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高效微渦旋絮凝分離裝置,包括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所述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由多個第一∧形板3和第一連接件4構成,所述第一∧形板3由上部傾斜板5和下部傾斜板6構成,且第一∧形板3為一體結構,所述上部傾斜板5和下部傾斜板6上均開設有不規(guī)則通孔7,所述上部傾斜板5和下部傾斜板6上均開設有多個第一連接孔8,所述第一連接件4的上端依次穿過下部傾斜板6上的第一連接孔8和上部傾斜板5上第一連接孔8與第一連桿9連接,所述絮凝分離裝置2由多個第二∧形板10和第二連接件11構成,所述第二∧形板10的內(nèi)側均勻開設有多個∧形槽12,所述∧形槽12內(nèi)安裝有∧形絲條13,所述第二∧形板10的頂部均勻開設有第二連接孔14,所述第二連接件11的上端穿過第二連接孔14與第二連桿15連接,所述第一連桿9設置在第二連桿15的右側,所述第一連桿9的后端和第二連桿15的后端分別與第三連桿16連接,所述第一連桿9的前端和第二連桿15的前端分別與第四連桿17連接,所述第一∧形板3、第二∧形板10和∧形絲條13均由耐腐蝕材料構件制成,所述連接件具體為不銹鋼材料構件制成,所述∧形絲條13具體為帶毛刺絲條,所述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均設置在水池中。
工作原理:使用時,將第三連桿16和第四連桿17架設在水流上方,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便可對水流進行絮凝澄清,利用第一連接件4穿過第一連接孔8將多個第一∧形板3連接,且第一∧形板3的尖端指向與水流方向相反,當水流穿過第一∧形板3上的不規(guī)則通孔7時,在第一∧形板3左側形成形成微渦旋,緊接著水流穿過第二∧形板10上的∧形絲條13,且∧形絲條13帶有毛刺,提高了與水流的接觸面積,且根據(jù)需求可設置多組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
由于本實用新型實現(xiàn)了對水流充分的絮凝澄清,有效地制造微渦旋,同時降低了制造成本和維護成本;通過第一∧形板3上的不規(guī)則通孔7可充分的制造微渦旋;通過第二∧形板10和∧形絲條13可有效地對水流進行絮凝澄清;通過設置多組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可有效地進行給水處理;設備結構簡單,能夠根據(jù)需求調(diào)整微渦旋發(fā)生裝置1和絮凝分離裝置2的數(shù)量,同時設備安裝方便,維護簡單,有利于推廣應用。
以上所述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