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涉及空調器
技術領域:
,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控制方法、控制裝置和空調器。
背景技術:
:目前的空調器通過室內機的換熱器吸熱制冷凝結空氣中的水分以達到除濕的效果。然而,對于陰冷且潮濕的天氣,用戶往往希望空調器既能制熱又能除濕,現有的空調器無法滿足要求。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實施方式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fā)明實施方式需要提供一種控制方法、控制裝置及空調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室內機,所述室內機形成有風道并包括有設置在所述風道內的換熱器組件,所述換熱器組件包括第一換熱器、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換熱器的上風處的第二換熱器和串聯連接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冷媒流路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冷媒流路的第一電子膨脹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和目標相對濕度確定當前露點溫度;和根據所述當前露點溫度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室內溫度及所述目標相對濕度計算當前露點溫度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建立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的查詢表;和根據所述當前室內溫度和所述目標相對濕度在所述查詢表內查找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根據所述露點溫度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的步驟包括以下步驟:判斷所述當前露點溫度是否大于0攝氏度;在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以使所述第二換熱器的溫度達到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和在所述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以使所述第二換熱器的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預設溫度為-1至3攝氏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空調器包括: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冷媒流路連接的第二電子膨脹閥;室外換熱器,所述室外換熱器的冷媒流路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連接;和壓縮機,所述壓縮機連接所述室外換熱器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冷媒流路;所述控制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根據當前室外溫度、所述當前室內溫度、所述壓縮機的頻率和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控制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用于控制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室內機,所述室內機形成有風道并包括有設置在所述風道內的換熱器組件,所述換熱器組件包括第一換熱器、位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換熱器的上風處的第二換熱器和串聯連接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冷媒流路及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冷媒流路第一電子膨脹閥,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確定模塊,用于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和目標相對濕度確定當前露點溫度;和第一控制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當前露點溫度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空調器包括有存儲器,所述存儲器用于存儲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的查詢表,所述確定模塊包括:查找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當前室內溫度和所述目標相對濕度在所述查詢表內查找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模塊包括:判斷單元,用于判斷所述當前露點溫度是否大于0攝氏度;第一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以使所述第二換熱器的溫度達到所述當前露點溫度;和第二控制單元,用于在所述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以使所述第二換熱器的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預設溫度為-1至3攝氏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空調器包括:與所述第二換熱器的冷媒流路連接的第二電子膨脹閥;室外換熱器,所述室外換熱器的冷媒流路與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連接;和壓縮機,所述壓縮機連接所述室外換熱器與所述第一換熱器的冷媒流路;所述控制裝置還包括:第二控制模塊,用于根據當前室外溫度、所述當前室內溫度、所述壓縮機的頻率和所述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控制所述第二電子膨脹閥的開度。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包括上述任意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控制裝置。上述控制方法、控制裝置和空調器能通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的開度,使得空調器可以在制熱除濕的模式下工作,空調器能同時制熱和除濕。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優(yōu)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yōu)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方式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室內機的平面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的系統(tǒng)構成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的另一系統(tǒng)構成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的又一系統(tǒng)構成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室內機的另一平面示意圖;圖6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7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的模塊示意圖;圖8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圖;圖9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又一流程示意圖;圖10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再一流程示意圖;圖11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另又一流程示意圖;圖12是根據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另再一流程示意圖。主要元件及符號說明:空調器100、室內機10、換熱器組件12、第一換熱器122、第一換熱器段1222、下換熱器段1224、中換熱器段1226、尾換熱器段1228、第二換熱器124、第二換熱器段1242、輔助下換熱器段1244、輔助中換熱器段1246、節(jié)流裝置126、單向節(jié)流閥1262、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風道14、進風口142、出風口144、外殼15、導風條152、貫流風機16、下接水盤17、上接水盤18、第二電子膨脹閥20、室外換熱器30、壓縮機40、四通閥50、控制裝置60、確定模塊62、查找單元622、第一控制模塊64、判斷單元642、第一控制單元644、第二控制單元646、接收模塊66、第二控制模塊68、存儲器80、第一溫度傳感器200、第二溫度傳感器300、第三溫度傳感器400。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述實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方式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所述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可以相互通信;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下文的公開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方式或例子用來實現本發(fā)明的不同結構。為了簡化本發(fā)明的公開,下文中對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設定進行描述。當然,它們僅僅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發(fā)明。此外,本發(fā)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復參考數字和/或參考字母,這種重復是為了簡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討論各種實施方式和/或設定之間的關系。此外,本發(fā)明提供了的各種特定的工藝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其他工藝的應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請參閱圖1,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室內機10用于空調器100,室內機10包括換熱器組件12。室內機10形成有風道14,換熱器組件12設置在風道14內。請參閱圖2,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換熱器組件12包括第一換熱器122、第二換熱器124和節(jié)流裝置126。第二換熱器124位于至少部分第一換熱器122的上風處。節(jié)流裝置126串聯連接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和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上述的換熱器組件12中,當空調器100需要同時制熱和除濕時,通過調節(jié)空調器100的冷媒流路,可使得高溫高壓的冷媒先經過第一換熱器122,冷媒在第一換熱器122內放熱,節(jié)流裝置126將從第一換熱器122流出的冷媒節(jié)流減壓后引入第二換熱器124,冷媒在第二換熱器124內吸熱。此時,室內空氣在穿過第二換熱器124時冷媒吸收空氣的熱量,空氣中的水蒸汽冷凝成液態(tài)并與空氣分離以達到除濕的目的,除濕后的空氣在穿過第一換熱器122時吸收冷媒放出的熱量,空氣的溫度升高以達到制熱的目的。如此,運用上述換熱器組件12的空調器100能實現制熱的同時除濕的功能。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100包括室內機10。如此,運用室內機10的空調器100可以實現制熱的同時除濕的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第二換熱器124位于至少部分第一換熱器122的上風處,也就是說,穿過第二換熱器124的空氣也會穿過第一換熱器122,在同時需要制熱和除濕時,空氣穿過第二換熱器124后的溫度較低,當這部分空氣穿過第一換熱器122時,空氣與第一換熱器122之間的溫差較大,容易與第一換熱器122進行熱交換,因此,第一換熱器122的整體換熱效率較高。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空調器100還包括第二電子膨脹閥20、室外換熱器30和壓縮機40。第二電子膨脹閥20與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連接。室外換熱器30的冷媒流路與第二電子膨脹閥20連接。壓縮機40連接室外換熱器30與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如此,第二電子膨脹閥20、室外換熱器30、壓縮機40與換熱器組件12可以組成閉合的冷媒流路,冷媒在換熱器組件12和室外換熱器30內與空氣持續(xù)地進行換交換,以達到持續(xù)調節(jié)室內空氣的目的。在實際使用中,第二電子膨脹閥20、室外換熱器30和壓縮機40可共同構成室外機,室外機通常設置在室外且與室內機10保持冷媒流路連接。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空調器100還包括四通閥50。四通閥50是具有四個連接端口的控制閥,四個連接端口分別為閥進口、第一閥出口、第二閥出口和第三閥出口。在四通閥50的內部,閥進口可切換地連通第二閥出口或第三閥出口中的一個,而第一閥出口則連通第二閥出口或第三閥出口中的另一個。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閥進口連接壓縮機40的出口端,第一閥出口連接壓縮機40的進口端,第二閥出口連接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第三閥出口連接室外換熱器30的冷媒流路??梢岳斫?,空調器100可以有多種工作模式,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空調器100的工作模式至少包括制熱除濕模式、制冷模式和除濕模式。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空調器100使室內空氣升溫的同時使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降低。在制冷模式或除濕模式下,空調器100使室內空氣降溫的同時使室內空氣的相對濕度降低。在制熱除濕模式下,閥進口連通第二閥出口,第一閥出口連通第三閥出口。冷媒從壓縮機40流出后經過四通閥50進入換熱器組件12,再經過第二膨脹閥、室外換熱器30和四通閥50流回壓縮機40。在制冷模式或除濕模式下,閥進口連通第三閥出口,第一閥出口連通第二閥出口。冷媒從壓縮機40流出后經過四通閥50進入室外換熱器30,再經過第二膨脹閥、換熱器組件12和四通閥50流回壓縮機40。如此,通過控制切換四通閥50的連接端口之間的連通關系,可以實現空調器100不同工作模式的切換,滿足用戶的多種需求。請參閱圖3,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1中,節(jié)流裝置126為單向節(jié)流閥1262。當冷媒從第一換熱器122流經單向節(jié)流閥1262流至第二換熱器124時,單向節(jié)流閥1262對冷媒起到節(jié)流減壓的作用。當冷媒從第二換熱器124流經單向節(jié)流閥1262流至第一換熱器122時,單向節(jié)流閥1262對冷媒不起節(jié)流減壓的作用。如此,運用換熱器組件12的空調器100可以實現制熱除濕的效果。請參閱圖4,在本發(fā)明的實施例2中,節(jié)流裝置126為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可以在電控信號的驅動下有不同的開度,不同的開度使得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可以對流經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冷媒有不同的節(jié)流減壓的作用。具體地,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第一膨脹閥的開度越小,則流經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壓力越小。如此,通過調節(jié)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運用換熱器組件12的空調器100可以實現制熱除濕的效果。進一步的,由于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節(jié)流減壓的作用不受流路方向的影響,故運用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上述空調器100還可以在制熱模式下運行,在制熱模式下,空調器100使室內空氣升溫,但不會對室內空氣除濕,對于較干燥且陰冷的室內環(huán)境較為適用。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長于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如此,使得空調器100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空氣在先后穿過第一換熱器122及第二換熱器124后的溫度升高。可以理解,為了達到除濕的同時還能制熱的目的,第一換熱器122對空氣的制熱能力需要大于第二換熱器124對空氣除濕時的制冷能力,而由于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與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串聯,也就是說流經第一換熱器122及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總量相同,因此,可以設置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長于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使得空調器100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空氣穿過換熱器組件12后可以達到制熱的目的。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長于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指的是第一換熱器122的換熱盤管的長度長于第二換熱器124的換熱盤管的長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22的冷媒流路與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流路的長度比為3-10。如此,保證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第一換熱器122的制熱能力與第二換熱器124的除濕能力能達到較好的平衡,第一換熱器122既具有較好的除濕效果又有較好的制熱效果。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122與第二換熱器124之間的間隔為20-50毫米。如此,使得在制熱除濕模式下,第一換熱器122不會對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導致水蒸汽在第二換熱器124內不能冷凝,同時,也使得換熱器組件12占據的空間不至于太大。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第一換熱器122與第二換熱器124之間的間隔指的是第一換熱器122與第二換熱器124之間最接近的面之間的距離。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第二換熱器124呈平板狀,第一換熱器122上與第二換熱器124對應的一段也呈平板狀且與第二換熱器124平行,因此第一換熱器122與第二換熱器124之間的間隔即為第一換熱器122與第二換熱器124最接近的平面之間的距離。請再參閱圖1,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室內機10還包括外殼15和貫流風機16。風道14形成在外殼15內,風道14包括形成于外殼15的進風口142及出風口144。第一換熱器122包括多個第一換熱器段1222,多個第一換熱器段1222圍繞貫流風機16且與進風口142對應設置。第二換熱器124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一換熱器段1222對齊設置的第二換熱器段1242。如此,空氣在貫流風機16的驅動下從進風口142進入外殼15,多個第一換熱器段1222圍繞貫流風機16設置,使得所有空氣必然經過第一換熱器122,室內機10的換熱效率較高。另外,第二換熱器124包括至少一個與第一換熱器段1222對齊設置的第二換熱器段1242,使得換熱器組件12容易布置在外殼15內。在實際使用中,在貫流風機16的驅動下,空氣從進風口142被吸入外殼15內??諝庋刂L道14穿過換熱器組件12,在第二換熱器段1242與第一換熱器段1222對應的位置,空氣先后穿過第二換熱器段1242和第一換熱器段1222到達貫流風機16,在其余位置,空氣直接穿過第一換熱器段1222到達貫流風機16。貫流風機16驅動空氣從出風口144排出外殼15。在某些實施方式中,外殼15包括導風條152,導風條152設置在出風口144處。導風條152運動以改變出風口144的出風角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段1222包括下換熱器段1224,第二換熱器段1242包括與下換熱器段1224對齊設置的輔助下換熱器段1244。室內機10包括設置在外殼15內的下接水盤17,下換熱器段1224和輔助下換熱器段1244設置在下接水盤17的上方。如此,方便下接水盤17收集形成在下換熱器段1224和輔助下換熱器段1244上的冷凝水。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下換熱器段1224和輔助下換熱器段1244均呈豎直設置,以方便冷凝水流入下接水盤17中,下接水盤17的側面設置為大致呈U型以便于盛裝冷凝水。請參閱圖5,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段1222包括位于第一換熱器122的中間位置的中換熱器段1226。第二換熱器段1242包括與中換熱器段1226對齊設置的輔助中換熱器段1246。如此,由于第一換熱器122設置在與進風口142對應的位置,輔助中換熱器段1246與第一換熱器122的中間位置對齊也就是與進風口142的中間位置對齊,保證空氣與輔助中換熱器段1246充分接觸以使空調器100在制熱除濕模式下有較好的除濕能力。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換熱器段1222包括位于第一換熱器122的中間位置的中換熱器段1226和與中換熱器段1226連接的尾換熱器段1228。室內機10還包括上接水盤18,上接水盤18設置在外殼15內,尾換熱器段1228位于上接水盤18的上方。如此,方便上接水盤18收集形成在尾換熱器段1228上的冷凝水。具體地,尾換熱器段1228與中換熱器段1226呈銳角或直角設置且二者所夾的角與貫流風機16相對,以使得第一換熱器122能更好地圍繞貫流風機16,提高室內機10的總體換熱效率。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上接水盤18的側面設置為大致呈U型以便于盛裝冷凝水。請參閱圖6,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應用上述實施例2中的換熱器組件12的空調器100。控制方法包括步驟:S10: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和目標相對濕度確定當前露點溫度;和S20:根據當前露點溫度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請參閱圖7,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60包括確認模塊62模塊和第一控制模塊64。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可由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裝置60實現。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空調器100包括控制裝置60。具體地,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控制方法的步驟S10可以由確認模塊62實現,步驟S20可由第一控制模塊64實現。也就是說,確認模塊62可用于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及目標相對溫度確認當前露點溫度。第一控制模塊64可用于根據當前露點溫度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如此,控制方法和控制裝置60通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使得空調器100可以在制熱除濕模式下工作。請參閱圖8,進一步地,控制方法在步驟S10之前還包括步驟S00:接收用戶輸入以進入制熱除濕模式??刂蒲b置60還包括接收模塊66,步驟S30可以由接收模塊66實現。也就是說,接收模塊66可用于接收用戶輸入以進入制熱除濕模式。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用戶輸入可以是用戶即時輸入的指令,具體地,用戶輸入可以是用戶在空調器100的遙控器上的選擇操作或者用戶在空調器100面板上的觸摸或按壓操作。另外,用戶輸入也可以是用戶預先設置好的操作指令,例如當室內溫度低于10攝氏度且相對濕度高于90%時自動視為用戶輸入了進入制熱除濕模式的指令,而空調器100進入制熱除濕模式的啟動指令可以是用戶預先設置好的。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用戶輸入可以由其他的形式實現,在此不作限制。具體地,當前室內溫度可以由第一溫度傳感器200檢測,第一溫度傳感器200可以設置在室內機10的殼體的外表面上。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目標相對濕度指室內空氣經空調器100在制熱除濕模式調節(jié)后的相對濕度。該目標相對濕度是可以由用戶自主設置的,優(yōu)選地,目標相對濕度可以是30%到80%,以使得空氣的濕度適中,保證人體的舒適性。請參閱圖9,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步驟S10包括步驟:S101:建立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的查詢表;和S102: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和目標相對濕度在查詢表內查找當前露點溫度。請再參閱圖7,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空調器100包括存儲器80,存儲器80可以用于存儲步驟S101中建立的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的查詢表。確認模塊62包括查找單元622,查找單元622可用于實現步驟S102。也就是說,查找單元622可根據當前室內溫度和目標相對濕度在查詢表內查找當前露點溫度??梢岳斫?,在不同的室內溫度下要達到某一個目標相對濕度,會存在不同的露點溫度,而查詢表提供了三者一一對應的關系。查詢表可以是在實驗室內檢測得出各數據后建立的或者通過擬合公式計算并建立的。表1給出了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露點溫度的查詢表的部分內容。表1室內溫度(℃)1312111098765相對濕度60%60%60%60%60%60%60%60%60%露點溫度(℃)5.44.53.52.61.60.7-0.2-1.1-2.1室內溫度(℃)1312111098765相對濕度55%55%55%55%55%55%55%55%55%露點溫度(℃)4.13.22.31.380.5-0.4-1.4-2.3-3.2具體地,查找單元622在實施步驟S102時,先接收第一溫度傳感器200檢測得到的當前室內溫度并且讀取用戶設置的目標相對濕度,然后在查詢表中查找得到對應的當前露點溫度。請參閱圖10,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步驟S20包括步驟:S201:判斷當前露點溫度是否大于0攝氏度;S202:在當前露點溫度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當前露點溫度;和S203:在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預設溫度。請再參閱圖7,在某些實施方式中,第一控制模塊64包括判斷單元642、第一控制單元644和第二控制單元646。步驟S201可由判斷單元642實施,步驟S202可由第一控制單元644實施,步驟S203可由第二控制單元646實施。也就是說,判斷單元642可用于判斷當前露點溫度是否大于0攝氏度。第一控制單元644可用于在當前露點溫度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當前露點溫度。第二控制單元646可用于在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預設溫度。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指的是第二換熱器124內的換熱盤管的溫度。在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為了便于監(jiān)測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可以在第二換熱器124的換盤管上設置第二溫度傳感器300,第二溫度傳感器300用于檢測第二換熱器124的換熱盤管的溫度??梢岳斫?,為了達到除濕的效果,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需要低于當前室內溫度,空氣中的水蒸汽在穿過第二換熱器124時遇冷后冷凝成液態(tài)水。具體地,通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可以調節(jié)流經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的壓力,不同壓力的冷媒在第二換熱器124內的換熱效率不同,進而可以控制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例如需要將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減小時,可以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減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觀察第二溫度傳感器300檢測得到的溫度,并連續(xù)調整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得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目標值。步驟S202中,在當前露點溫度大于0攝氏度時,通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露點溫度,此時通過第二換熱器124除濕后的空氣相對濕度可以達到目標相對濕度。步驟S203中,在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通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預設溫度。其中預設溫度可以是空調器100在出廠時設置好的。由于在常壓下,液態(tài)水的凝固點為0攝氏度,在當前露點溫度不大于0攝氏度時,如果調節(jié)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使第二換熱器124的溫度達到當前露點溫度,則冷凝在第二換熱器124上的液態(tài)水可能會結冰而阻礙第二換熱器124的冷媒與空氣進行熱交換,導致除濕的效果不好。在某些實施方式中,預設溫度為-1至3攝氏度。優(yōu)選地,預設溫度為1攝氏度。如此,防止冷凝水在第二換熱器124內凝固結霜。請參閱圖11,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控制方法還包括步驟:S30:根據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壓縮機40的頻率和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控制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請再參閱圖2,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控制裝置60還包括第二控制模塊68。步驟S30可由第二控制模塊68實施。也就是說,第二控制模塊68可用于根據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壓縮機40的頻率和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控制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具體地,可以在空調室外機上設置第三溫度傳感器400,第三溫度傳感器400用于檢測得到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可由第一溫度傳感器200檢測得到,壓縮機40的頻率可檢測壓縮機40的轉速后換算得到,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可獲取第二控制單元646用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的數據以得到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也可以直接檢測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閥芯的位置以得到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在實際使用中,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壓縮機40的頻率、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以及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的對應關系是預先在實驗室調試好后,在空調器100出廠時設置的,第二控制模塊68根據對應關系匹配得到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后控制第二電子膨脹閥20??梢岳斫?,運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換熱器組件12的空調器100還有其余的工作模式,例如除濕模式、制熱模式和制冷模式。請參閱圖12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控制方法還包括步驟:S01:接收用戶輸入以進入除濕模式或制熱模式或制冷模式中的一個;S02: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為全開;和S03:根據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壓縮機40的頻率和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控制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在某些實施方式中,步驟S01可由接收模塊66實現,步驟S02可由第一控制模塊64實現,步驟S03可由第二控制模塊68實現。也就是說,接收模塊66還可用于接收用戶輸入以進入除濕模式或制熱模式或制冷模式中的一個。第一控制模塊64還可用于控制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為全開。第二控制模塊68還可用于根據當前室外溫度、當前室內溫度、壓縮機40的頻率和第一電子膨脹閥1264的開度控制第二電子膨脹閥20的開度。如此,空調器100可以在多種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工作,以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具體的實施控制方法的方式與控制空調器100在制熱除濕模式下工作的方式相似,在此不再贅述。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方式”、“某些實施方式”、“示意性實施方式”、“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所述實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發(fā)明的至少一個實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實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何的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盡管上面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