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民用供暖、炊事設備,具體為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
技術背景目前,在條件不是很好的農村,民用爐作為人工供暖設備,仍然是家 庭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它一般包括爐膛,出氣口連接煙囪,內設一層爐條,缺點是爐條一般固定在爐膛內,煤炭木柴燃燒后會逐漸落入到爐膛 中下層的爐條上,遠離炊具底部,熱能利用率低,而且整個爐子散熱效果 差。發(fā)明內容為了彌補現(xiàn)有農村用民用爐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特提供了一種爐 條可上下調節(jié)的節(jié)能取暖爐。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包括爐膛,還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爐條,爐膛底部設 有位卡,爐條與升降桿固定連接,升降桿底部端頭可卡在不同高度的位卡 上。節(jié)能取暖爐還包括散熱盒,散熱盒上面設有開口,開口處設有可放置 炊具的火口架,散熱盒邊側設有出氣口,與煙閨連通,散熱盒底部與爐膛 固定連接,且與爐膛連通。散熱盒周邊設置有豎向散熱片。散熱盒為圓柱形,也可以為方形。位卡的滑動口為"E"型結構,操作升降桿可在不同位高限定。 節(jié)能取暖爐的爐膛下部設置有桿套,升降桿可在桿套內上下移動,桿套通過兩根鋼筋與爐膛固定連接,桿套的作用就是穩(wěn)定支撐爐條不產生偏移。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將爐條調至合適的位置,炭火燃燒 后會落在爐條上,這時可上調節(jié)升降桿,使爐條上炭火更接近炊具底部的 位置,提高加熱效率,且可節(jié)省燃料;散熱盒的設計增大了散熱面積,對 室內起到較好的供暖效果,且本實用新型制造成本低,是農村理想的取曖 炊具。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中所示l.爐膛,2.爐條,3.位卡,4.升降桿,5.散熱盒,6. 出氣口, 7.散熱片,8.桿套。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包括爐膛1,還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爐條2,爐膛1 底部設有位卡3,爐條2與升降桿4固定連接,升降桿4底部端頭可卡在 不同高度的位卡3上。節(jié)能取暖爐還包括散熱盒5,散熱盒5上面設有開口,開口處設有可 放置炊具的火口架,散熱盒5邊側設有出氣口 6,與煙囪連通,散熱盒5 底部與爐膛1固定連接,且與爐膛1連通。散熱盒5周邊設置有豎向散熱片7。散熱盒5為圓柱形,爐膛l也為圓柱形。位卡3的滑動口為"E"型結構,操作升降桿4可在不同位高限定。 節(jié)能取暖爐的爐膛1下部設置有桿套8,升降桿4可在桿套8內上下 移動,桿套8通過兩根鋼筋與爐膛1固定連接,桿套8的作用就是穩(wěn)定支 撐爐條2不產生偏移。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可根據需要將爐條2調至合適的位置,炭火燃 燒后會落在爐條2上,這時可上調節(jié)升降桿4,使爐條2上的炭火更接近 炊具底部的位置,提高加熱效率,且可節(jié)省燃料;散熱盒5的設計增大了 散熱面積,對室內起到較好的供暖效果,且本實用新型制造成本低,是農 村理想的取暖炊具。
權利要求1.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包括爐膛(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可上下調節(jié)的爐條(2),爐膛(1)底部設有位卡(3),爐條(2)與升降桿(4)固定連接,升降桿(4)底部端頭可卡在不同高度的位卡(3)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取暖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散熱盒 (5),散熱盒(5)上面設有開口,開口處設有可放置炊具的火口架,散熱盒(5)邊側設有出氣口 (6),與煙囪連通,散熱盒(5)底部與爐膛 (1)固定連接,且與爐膛(1)連通。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取暖爐,其特征在于位卡(3)的滑 動口為"E"型結構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節(jié)能取暖爐,其特征在于散熱盒(5)周 邊設置有豎向散熱片(7)。
5.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節(jié)能取暖爐,其特征在于散熱盒(5) 為圓柱形。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取暖爐,其特征在于爐膛(l)下部 設置有桿套(8),升降桿(4)可在桿套(8)內上下移動,桿套(8)通 過兩根鋼筋與爐膛(1)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節(jié)能取暖爐,農村用供暖炊事設備,包括爐膛(1)、可上下調節(jié)高度的爐條(2)及附帶有散熱片(7)的散熱盒(5),爐膛(1)底部設有位卡(3),爐條(2)與升降桿(4)固定連接,升降桿(4)底部端頭可卡在不同高度的位卡(3)上,根據需要,可調節(jié)爐條(2)到不同的高度位置,可使內部燃燒的炭火更接近炊具底部,提高加熱效果,散熱盒(5)的設計增大了散熱面積,對室內有較好的供暖效果,且本實用新型制造成本低,節(jié)省燃料,在農村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文檔編號F24B1/193GK201344560SQ20082023261
公開日2009年11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6日
發(fā)明者于禮萍 申請人:于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