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屬于一種移動高空作業(yè)產品,本發(fā)明還涉及該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
背景技術:
套筒式高空作業(yè)平臺屬桅桿系列,主要用于工廠、賓館、酒店等等場所,其穩(wěn)定性尤為重要,現(xiàn)有套筒式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機構的結構形式是:第一節(jié)套筒內設置一支單柱塞升降油缸組,油缸的上端帶動一鏈條,鏈條的下端與第二節(jié)套固定,第二節(jié)與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與第四節(jié)都用鏈條鏈接,當升降油缸組上升時,通過鏈條使第二節(jié)套筒上升,第二節(jié)套筒上升通過鏈條帶動第三節(jié)套筒上,第三節(jié)套筒上升通過鏈條帶動第四節(jié)套筒上,下降反之,這種形式在上升下降的過程中每節(jié)套筒都是同步的,根據(jù)作業(yè)平臺的上升下降整機的重心上移下移的較快,使整機在升降過程中穩(wěn)定性方面不夠完美,而且這種結構在安裝維修方面比較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高空作業(yè)平臺在升降過程中穩(wěn)定性方面不夠完美,而且這種結構在安裝維修方面比較麻煩的問題,同時,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該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
為了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發(fā)明的高空作業(yè)平臺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包括底座,底座的上方設置有作業(yè)平臺,底座與作業(yè)平臺之間設置有套筒升降機構,所述套筒升降機構包括第一套筒,第一套筒的下端固定在底座上,第一套筒的外側滑動套設有向上防脫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的外側滑動套設有向上防脫的第三套筒,第三套筒的外側套設有向上防脫的第四套筒,第四套筒的上端與作業(yè)平臺固定,第一套筒內部設置有升降油缸組,升降油缸組包括依次動作的第三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缸體的上端與第二套筒的上端固定,第一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套筒的下部固定,第二油缸的缸體上端與第三套筒的上部固定,第二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的缸體的下端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的缸體的下端固定,第三油缸的活塞桿與第四套筒的上端固定。
所述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為活塞桿為柱塞的柱塞油缸,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的缸體為柱狀筒,柱狀筒的一端封閉,柱塞密封滑動裝配在柱狀筒內并由柱狀筒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
所述的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開設在其柱塞內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開設在其柱塞內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
所述的第二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一連接板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二連接板固定,所述的第一油缸的密封結構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二油缸的密封結構也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一油缸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一油缸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一油口,在第一連接板內開設有連通第一油口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一連接通道,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一油缸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口以及第一連接通道連通,第二油缸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二油缸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二油口,在第二連接板內開設有連通第二油口與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二連接通道,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二油缸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二油口以及第二連接通道連通。
所述的第三油缸的柱塞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朝向下端的臺階面,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其柱塞的小直徑部分與缸體之間的間隙。
本發(fā)明的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包括依次動作的第三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套筒的下部固定,第二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的缸體的下端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的缸體的下端固定。
所述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均為活塞桿為柱塞的柱塞油缸,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的缸體為柱狀筒,柱狀筒的一端封閉,柱塞密封滑動裝配在柱狀筒內并由柱狀筒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的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
所述的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開設在其柱塞內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開設在其柱塞內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
所述的第三油缸的柱塞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朝向下端的臺階面,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為其柱塞的小直徑部分與缸體之間的間隙。
所述的第二油缸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一連接板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二連接板固定,所述的第一油缸的密封結構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二油缸的密封結構也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一油缸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一油缸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一油口,在第一連接板內開設有連通第一油口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一連接通道,第一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一油缸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口以及第一連接通道連通,第二油缸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二油缸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二油口,在第二連接板內開設有連通第二油口與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二連接通道,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二油缸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二油口以及第二連接通道連通
本發(fā)明的采用設置在第一套筒內的升降油缸組驅動套筒依次上移,油缸的移動速度緩慢,可以實現(xiàn)無級變速,整個發(fā)明的重心在上升下降過程重位移可以非常合理,使整機的穩(wěn)定性更好。
本發(fā)明的油缸均為柱塞油缸,并且,三個油缸的進出油通道依次連通,這樣,在進油時候,由于第三油缸承受的重量最小,僅有作業(yè)平臺,會最先升起,第三油缸會帶動第四套筒相對與第三套筒滑動上升,等到第四套筒升到最上面,承受重量增加了第三油缸以及第四套筒的第二油缸會上升,第三套筒隨著上,最后是第一油缸帶動第二套筒上升,運動平穩(wěn),整機的穩(wěn)定性進步增加。
本發(fā)明的的三個油缸通過其自身的結構以及第一、第二連接板內開設的連接通道連通,整個升降油缸組的結構緊湊簡單,不需要額外的連通件,體積較小,可以方便的放置在第一套筒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高空作業(yè)平臺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的升降油缸組的油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實施例,在圖1、圖2和圖3中,包括底座1,底座1為方形底座,在底座1下部四角處轉動裝配有移動用的滾輪2,在底座1上設置有剎住滾輪2的固定結構。在底座1的正上方設置有作業(yè)平臺3,作業(yè)平臺3與底座1之間設置有套筒升降機構4,套筒升降機構4,套筒升降機構4具有四個套筒,其中第一套筒5的下端是固定在底座1上的,在第一套筒5的外側滑動套設有第二套筒6,第二套筒6與第一套筒5上移防脫,兩者之間具有防脫結構,在第二套筒6的外側套設有第三套筒7,第三套筒與第二套筒5上移防脫,在第三套筒7的外側套設有第四套筒9,第四套筒9與第三套筒7上移防脫,第四套筒9的上端與作業(yè)平臺3固定。在第一套筒5的內腔中設置有升降油缸組,升降油缸組包括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第一油缸10的缸體的上端與第二套筒6的上端固定,第一油缸10的活塞桿與第一套筒5的下部固定,第二油缸11的缸體上端與第三套筒7的上部固定,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10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一連接板15,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的端頭與第一連接板15的一個表面固定,第一油缸的缸體的側壁與第一連接板15的另一個側壁固定,第一連接板15與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以及第一油缸10的缸體固定的表面相鄰。第三油缸12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11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二連接板16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連接板16的一個表面固定,第二油缸11的缸體的下端與第二連接板16的另一個表面固定,第二連接板16與第三油缸12的缸體和第二油缸的缸體固定的表面相鄰。第三油缸12的活塞桿與第四套筒9的上端固定。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均為柱塞油缸,柱塞油缸為一種傳統(tǒng)油缸,是一種單作用油缸,具有缸體以及柱塞,缸體的一端封閉,另一端敞開,柱塞在缸體內滑動,能由缸體敞開的一端伸出,進出油通道內進入油液以后柱塞由缸體的開口內伸出,柱塞縮回是靠的柱塞上的載荷。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的缸體為柱狀筒,柱狀筒的一端封閉,柱塞密封滑動裝配在柱狀筒內并由柱狀筒的另一端伸出,其中,第一油缸10和第二油缸11的柱塞由各自的缸體的下端伸出,第三油缸12的柱塞由其缸體的上端伸出。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11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12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是開設在其柱塞上的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所謂內端指的是柱塞朝向油缸封閉的那一端的端頭,因為柱塞相對于內端的另一端會由油缸開口的一端伸出,這是一種常用的命名方式。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為進出油通道是開設在其柱塞上的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第三油缸12的柱塞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朝向下端的臺階面,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為其柱塞的小直徑部分與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缸10的密封結構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二油缸的密封結構也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一油缸10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一油缸10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一油口18,在第一連接板15內開設有連通第一油口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一連接通道17,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一油缸10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口18以及第一連接通道17連通,第二油缸11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二油缸11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二油口19,在第二連接板16內開設有連通第二油口19與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二連接通道20,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二油缸11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二油口19以及第二連接通道20連通。
一種高空作業(yè)平臺的升降油缸組的實施例,在圖2和圖3中,本實施例中的升降油缸組即為上述實施例中的高空作業(yè)平臺中應用的升降油缸組,升降油缸組包括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與第一油缸10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一連接板15,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的端頭與第一連接板15的一個表面固定,第一油缸的缸體的側壁與第一連接板15的另一個側壁固定,第一連接板15與第二油缸11的活塞桿以及第一油缸10的缸體固定的表面相鄰。第三油缸12的缸體下端與第二油缸11的缸體的下端通過第二連接板16固定,第三油缸的缸體下端與第二連接板16的一個表面固定,第二油缸11的缸體的下端與第二連接板16的另一個表面固定,第二連接板16與第三油缸12的缸體和第二油缸的缸體固定的表面相鄰。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均為柱塞油缸,柱塞油缸為一種傳統(tǒng)油缸,是一種單作用油缸,具有缸體以及柱塞,缸體的一端封閉,另一端敞開,柱塞在缸體內滑動,能由缸體敞開的一端伸出,進出油通道內進入油液以后柱塞由缸體的開口內伸出,柱塞縮回是靠的柱塞上的載荷。第一油缸10、第二油缸11和第三油缸12的缸體為柱狀筒,柱狀筒的一端封閉,柱塞密封滑動裝配在柱狀筒內并由柱狀筒的另一端伸出,其中,第一油缸10和第二油缸11的柱塞由各自的缸體的下端伸出,第三油缸12的柱塞由其缸體的上端伸出。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11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12的柱塞的進出油通道相連通。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是開設在其柱塞上的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所謂內端指的是柱塞朝向油缸封閉的那一端的端頭,因為柱塞相對于內端的另一端會由油缸開口的一端伸出,這是一種常用的命名方式。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為進出油通道是開設在其柱塞上的第二通孔14,第二通孔14為內端直徑較小的階梯孔。第三油缸12的柱塞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朝向下端的臺階面,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為其柱塞的小直徑部分與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缸10的密封結構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二油缸的密封結構也處在缸體的開口端,第一油缸10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一油缸10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一油口18,在第一連接板15內開設有連通第一油口與第二油缸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一連接通道17,第一油缸10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一油缸10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一油口18以及第一連接通道17連通,第二油缸11的柱塞和缸體在密封結構以上的部分間隙配合,第二油缸11的缸體上于密封結構的上方開設有第二油口19,在第二連接板16內開設有連通第二油口19與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的第二連接通道20,第二油缸11的進出油通道與第三油缸12的進出油通道通過第二油缸11的柱塞和缸體之間的間隙、第二油口19以及第二連接通道20連通。
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和第三油缸都結合附圖給出了具體的結構,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油缸,比如,第三油缸與第一和第二油缸的結構不同,當然,也可以設計成完全一樣的,同樣,三個油缸也可以都設計成第三油缸的樣子。
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以及第三油缸的進出油通道均是通過一種具體形式連通的,也可以通過其他結構連通,甚至可以通過油管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