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領域,尤其是一種與汽車翼子板配合的側支架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支架類零件一般需要先通過定位,將自身位置度在車身鈑金上定位準確,然后再進行緊固,保證裝配性,但是在實際裝配時,將支架類零件定位到車身上后,需人工把持住該支架類零件,否則該支架零件可能發(fā)生翻轉影響后續(xù)的緊固工作,由于裝配空間有限,在零件上設置定位、預掛、緊固等多個結構可能會導致裝配困難,或者與其他零件發(fā)生發(fā)生干涉。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與汽車翼子板配合的側支架結構,易于裝配,緊固牢靠。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與汽車翼子板配合的側支架結構,其不同之處在于:
其包括側支架,所述側支架的一側設置有向外凸起的支撐臺,所述支撐臺具有一端面、及連接所述端面和側支架的側面,所述支撐臺的端面上設置有第一裝配孔及能產(chǎn)生彈性形變的定位預掛結構,所述定位預掛結構包括兩個對稱形成于所述第一裝配孔兩側的定位預掛筋,兩個所述定位預掛筋相向設置的一側為定位預掛筋的第一側,每個所述定位預掛筋第一側的對側為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所述定位預掛筋與所述支撐臺連接的一端為定位預掛筋的首端,與所述定位預掛筋首端相對設置的一端為定位預掛筋的末端,所述定位預掛筋的末端設置有導向斜面,所述導向斜面形成于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兩個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一側均開設有一個從定位預掛筋首端延伸至定位預掛筋末端的柱面凹槽,兩個所述柱面凹槽的槽面對稱設置;
與所述側支架配合的翼子板,所述翼子板上開設有與所述定位預掛結構配合的第二裝配孔;
及
用于緊固側支架和翼子板的螺紋件,所述螺紋件依次擰入所述第一裝配孔及柱面凹槽的槽面內。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支撐臺至少有兩個。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靠近其首端處設置有限位斜面,所述限位斜面沿定位預掛筋首端至末端方向斜向上延伸。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螺紋件包括螺紋桿狀部及設于螺紋桿狀部一端的鎖緊端部,所述螺紋桿狀部遠離所述鎖緊端部的一端開設有導向錐面。
按以上技術方案,所述支撐臺的端面上設置有與所述翼子板配合的限位凸起。
對比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特點為:該與汽車翼子板配合的側支架結構,將定位、預掛及緊固集成在一處結構上,不僅方便人工裝配,而且節(jié)約了裝配空間,避免與其他零件發(fā)生干涉;通過能產(chǎn)生彈性形變的定位預掛結構將側支架安裝到翼子板上,便于安裝,而且定位預掛結構還可以防止側支架發(fā)生翻轉,同時實現(xiàn)了定位和預掛;螺紋件擰入第一裝配孔及柱面凹槽的槽面內后,將定位預掛結構撐開,防止定位預掛結構從第二裝配孔內脫出,緊固牢靠,易于裝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側支架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側支架與翼子板裝配示意圖;
圖3為圖2的A-A截面示意圖;
圖4為圖2的B-B截面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其中:1-側支架(101-支撐臺(101a-支撐臺端面、101b-支撐臺側面、1011-第一裝配孔、1012-限位凸起)、102-定位預掛結構(1021-定位預掛筋(1021a-定位預掛筋的第一側、1021b-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1021c-定位預掛筋首端、1021d-定位預掛筋的末端、10211-導向斜面、10212-柱面凹槽、10213-限位斜面)))、2-翼子板(201-第二裝配孔)、3-螺紋件(301-螺紋桿狀部(3011-導向錐面)、302-鎖緊端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考圖1至圖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與汽車翼子板配合的側支架結構,其包括側支架1,所述側支架1的一側設置有向外凸起的支撐臺101,所述支撐臺101具有一端面101a、及連接所述端面101a和側支架1的側面101b,所述支撐臺的端面101a上設置有第一裝配孔1011及能產(chǎn)生彈性形變的定位預掛結構102,所述定位預掛結構102包括兩個對稱形成于所述第一裝配孔1011兩側的定位預掛筋1021,兩個所述定位預掛筋1021相向設置的一側為定位預掛筋的第一側1021a,每個所述定位預掛筋第一側1021a的對側為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1021b,所述定位預掛筋1021與所述支撐臺101連接的一端為定位預掛筋的首端1021c,與所述定位預掛筋首端1021c相對設置的一端為定位預掛筋的末端1021d,所述定位預掛筋的末端1021d設置有導向斜面10211,所述導向斜面10211形成于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1021b,兩個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一側1021a均開設有一個從定位預掛筋首端1021c延伸至定位預掛筋末端1021d的柱面凹槽10212,兩個所述柱面凹槽10212的槽面對稱設置;
與所述側支架1配合的翼子板2,所述翼子板2上開設有與所述定位預掛結構102配合的第二裝配孔201;
及
用于緊固側支架1和翼子板2的螺紋件3,所述螺紋件3依次擰入所述第一裝配孔1011及柱面凹槽10212的槽面內。
優(yōu)選地,為了提高裝配的穩(wěn)定性,所述支撐臺101至少有兩個。
優(yōu)選地,為了防止側支架1與翼子板2發(fā)生相對翻轉,所述定位預掛筋的第二側1021b靠近其首端1021c處設置有限位斜面10213,所述限位斜面10213沿定位預掛筋首端1021c至末端1021d方向斜向上延伸。
優(yōu)選地,為了便于將螺紋件3擰入第一裝配孔1011及定位預掛結構102內,所述螺紋件3包括螺紋桿狀部301及設于螺紋桿狀部301一端的鎖緊端部302,所述螺紋桿狀部301遠離所述鎖緊端部302的一端開設有導向錐面3011。
優(yōu)選地,為了提高裝配精度,進一步防止側支架1翻轉,所述支撐臺的端面101a上設置有與所述翼子板2配合的限位凸起1012。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裝配過程為:通過定位預掛結構102將側支架1預掛到翼子板2上后,由于定位預掛結構102的作用,側支架1無法與翼子板2發(fā)生相對翻轉,再將螺紋件的螺紋桿狀部301擰入第一裝配孔1011及定位預掛結構102內,使第一裝配孔1011的孔壁上及柱面凹槽10212的槽面上產(chǎn)生與螺紋桿狀部301配合的螺紋,此時,由于螺紋件3擰入了定位預掛結構102內,限位斜面10213與第二裝配孔201相抵,使定位預掛結構102無法從第二裝配孔201內脫出,緊固完成。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的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