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制動裝置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涉及一種腳輪鎖緊與松開裝置。
背景技術:
:
移動車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通過腳輪控制車體的移動和止動,以便于能夠隨時調整車體的位置。腳輪是一種常用的機械五金配件,有駐車擋和移動擋兩個擋位,通常安裝在移動車的底角并與所述移動車的底架共同構成腳輪單元,以便于移動。但是市場上移動車腳輪單元的制動裝置通常是設置在四個腳輪上的,即每個腳輪上設置有相應的踩踏板,在轉彎或止動時需要逐個的踩踏腳輪,顯然存在轉彎不方便和止動效果不明顯的問題,使用起來非常的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負載移動車的腳輪鎖緊與松開裝置,能夠彌補現(xiàn)有移動車制動裝置所存在的不足,具有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措施如下:一種負載移動車的腳輪鎖緊與松開裝置,包括:底板,其兩端安裝有腳輪;腳踏單元,其安裝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一對所述腳輪之間;以及中間傳輸單元,其安裝在所述底板上用于連接所述腳踏單元與所述腳輪,并將所述腳踏單元的運動轉變?yōu)樗瞿_輪的自由移動和鎖緊兩個工作狀態(tài);其中,所述腳踏單元包括一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上的腳踏支撐架、一設置在所述腳踏支撐架上方且與所述腳踏支撐架鉸接的腳踏板、一位于所述腳踏板下方且與所述腳踏板鉸接的中軸連接桿;所述中間傳輸單元包括一與所述中軸連接桿連接的中軸、安裝在所述底板上且位于所述中軸兩側的一對支架、安裝在所述支架上的六方軸以及用于連接所述六方軸與所述中軸的連桿。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底板上成型有用于容置所述腳輪的通孔,所述腳輪通過支撐座安裝在所述底板上。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腳踏板的表面成型有防滑花紋。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中軸連接桿的上部通過銷軸與所述腳踏板鉸接、下部通過軸承套設在所述中軸上。
所述中軸連接桿呈弧線型結構。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yōu)選,所述六方軸的一端通過軸承插設在所述支架上、另一端插設在所述腳輪頂部的六角孔內(nèi),所述六角孔內(nèi)設置有用于使得所述腳輪鎖死的偏心單元。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一個腳踏板可以同時控制兩個腳輪的運動狀態(tài),轉彎方便、止動效果好;
2)使用時,通過踩踏腳踏板來實現(xiàn)腳輪的移動或鎖止,腳易用力,使用方便;
3)腳踏單元采用平面連桿機構原理,踩踏效果好;
4)中軸連接桿呈弧線型結構,能夠使得施加在中軸上的力的受力方向始終與中軸連接桿的弧線相切。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旨在于對本發(fā)明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發(fā)明的范圍。其中:
圖1為本發(fā)明的腳輪在鎖止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腳輪在自由移動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底板;11、焊接件;20、腳輪;21、支撐座;30、腳踏單元;31、腳踏支撐架;32、腳踏板;33、中軸連接桿;34、銷軸;40、中間傳輸單元;41、中軸;42、支架;43、六方軸;44、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nèi)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本實施例中提到的“上方”、“下方”、“頂部”、“底端”等描述是按照通常的意義而定義的,比如,參考重力的方向定義,重力的方向是下方,相反的方向是上方,類似地在上方的是頂部或者頂端,在下方的是底部或底端,也僅為便于敘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nèi)容下,也當視為本發(fā)明可實施的范疇。
見圖1和圖2所示,一種負載移動車的腳輪鎖緊與松開裝置,包括:底板10,其兩端安裝有腳輪20;腳踏單元30,其安裝在所述底板10上且位于一對所述腳輪20之間;以及中間傳輸單元40,其安裝在所述底板10上用于連接所述腳踏單元30與所述腳輪20,并將所述腳踏單元30的運動轉變?yōu)樗瞿_輪20的自由移動和鎖緊兩個工作狀態(tài)。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板10的結構未畫全,實際情況為所述底板10的四個邊角處安裝有四個所述腳輪20,所述底板10的兩側各安裝有一個所述腳踏單元30,每一個所述腳踏單元30控制所述底板10一側的兩個所述腳輪20的運動狀態(tài),從而便于移動車的微調。所述底板10上成型有用于容置所述腳輪20的通孔,所述腳輪20通過支撐座21安裝在所述底板10上。所述底板10的底端面上還設置有用于增強所述底板10強度的焊接件11,所述焊接件11位于所述腳輪20所在的端部,所述焊接件11上成型有與所述通孔相對應的孔部。
見圖1和圖2所示,所述腳踏單元30包括一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10上的腳踏支撐架31、一設置在所述腳踏支撐架31上方且與所述腳踏支撐架31鉸接的腳踏板32、一位于所述腳踏板32下方且與所述腳踏板32鉸接的中軸連接桿33;其中,所述中軸連接桿33的上部通過銷軸34與所述腳踏板32鉸接、下部通過自潤滑軸承套設在所述中軸41上。所述腳踏板32采用三點固定的結構,安裝點a、安裝點b、安裝點c圍設呈一三角形,這樣的固定結構使得所述腳踏板32使用穩(wěn)定性較好。所述腳踏板32的表面成型有防滑花紋,能夠增大所述腳踏板32與鞋底之間的摩擦力,這樣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腳底與所述腳踏板32之間不會打滑,使用安全性高。所述腳踏板32呈上大下窄的結構,即與腳掌接觸的部分面積較大、與腳跟接觸的部分面積較小,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踩踏起來較為舒適;另外,所述腳踏板32整體的面積較大,這樣所述腳踏板32與鞋底之間的接觸面積就大,踩踏的舒適性較好。
見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中間傳輸單元40包括一與所述中軸連接桿33連接的中軸41、安裝在所述底板10上且位于所述中軸41兩側的一對支架42、安裝在所述支架42上的六方軸43以及用于連接所述六方軸43與所述中軸41的連桿44。其中,所述六方軸43的一端通過軸承插設在所述支架42上、另一端插設在所述腳輪20頂部的六角孔內(nèi),所述六角孔內(nèi)設置有用于使得所述腳輪20鎖死的偏心單元(圖未示)。所述中軸連接桿33呈弧線型結構,能夠使得施加在所述中軸41上的力的受力方向始終與所述中軸連接桿33的弧線相切。
工作原理:使用者將腳放置在所述腳踏板32上,腳跟部位向下使力,使得所述腳踏板32與所述底板10的上表面之間形成一夾角,本實施例中,所述夾角大小為60°,即當所述腳踏板32與所述底板10的上表面之間的夾角呈60°時,所述腳輪20被鎖緊,見圖1所示。具體的原理為:當踩踏所述腳踏板32時,所述腳踏板32通過所述銷軸34、所述中軸連桿33與所述中軸41連接,進而推動所述中軸41運動,所述中軸41帶動所述連桿44轉動,所述連桿44的轉動帶動所述六方軸43轉動,當所述六方軸43旋轉至一定角度時,其內(nèi)部的所述偏心結構能使得所述腳輪20卡死,使之不能運動,從而起到鎖緊所述腳輪20的目的。圖2為所述腳輪20在自由移動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此時所述腳踏板32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0的上表面平行,所述腳輪20可以自由移動。
所述實施例用以例示性說明本發(fā)明,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疇下,對所述實施例進行修改,因此本發(fā)明的權利保護范圍,應如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