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汽車裝備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當駕駛員在夜間行車時,如果后方有汽車行駛,大燈的燈光會照在后視鏡上,當強光反射到駕駛員的眼睛上會產(chǎn)生眩光,使駕駛員在一瞬間眼前一片漆黑,如果此時前方有車輛或行人,就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的發(fā)生,因此現(xiàn)在有一種防眩目后視鏡,其原理是當強光照在后視鏡上時,鏡上的傳感器把光信號送給微機,經(jīng)過信號處理,控制電路會使鏡面變色,以吸收強光,削減強光的反射。其中,后視鏡中電致變色(Electrochromism,EC)材料吸收光強的均勻性是很重要的一個參數(shù),都是通過對盒厚的控制實現(xiàn)EC材料均勻性的控制,所以保證所制備的盒厚均勻性非常重要。
然而,目前都是將兩片表面平整的玻璃片放好,用混有玻璃微珠(spacer)邊框膠將四周封好,玻璃微珠用來起到支撐作用,使二者的相對面留有一個空間,并留有一個注入孔,再從注入孔中注入EC材料,這種工藝比較麻煩,且玻璃微珠直徑大,易形成沉淀,導致良率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及其制作方法,能夠更好的保證盒厚的均勻性,簡化工藝,提高良率。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包括相對設置且均具有導電部件的反射底板和蓋板,所述蓋板的與所述反射底板相對的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nèi)填充有電致變色物質(zhì),利用膠體對所述反射底板和所述蓋板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中,所述凹槽的深度為0.05毫米至0.2毫米。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中,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蓋板表面的中部。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中,所述蓋板為鍍有ITO的玻璃蓋板。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中,所述反射底板為鍍有ITO的反射底板。
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蓋板和一反射底板;
在所述蓋板的一個表面蝕刻出凹槽;
將所述蓋板具有所述凹槽的一面與所述反射底板貼合,并向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
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中,
所述在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為:
利用真空灌液工藝在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
優(yōu)選的,在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中,
所述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為:
利用環(huán)氧樹脂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發(fā)明提供的上述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及其制作方法,由于該后視鏡包括相對設置且均具有導電部件的反射底板和蓋板,所述蓋板的與所述反射底板相對的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nèi)填充有電致變色物質(zhì),利用膠體對所述反射底板和所述蓋板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因此能夠更好的保證盒厚的均勻性,簡化工藝,提高良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核心思想在于提供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及其制作方法,能夠更好的保證盒厚的均勻性,簡化工藝,提高良率。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如圖1所示,圖1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示意圖。該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包括相對設置且均具有導電部件的反射底板1和蓋板2,所述蓋板2的與所述反射底板1相對的表面開設有凹槽3,所述凹槽3內(nèi)填充有電致變色物質(zhì),利用膠體對所述反射底板1和所述蓋板2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
需要說明的是,將蓋板表面開設了凹槽之后,就不再需要玻璃微珠了,而是直接向凹槽中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即可,該電致變色物質(zhì)可以是有機聚合物,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光學屬性(反射率、透過率、吸收率等)能夠發(fā)生穩(wěn)定、可逆的變化,在外觀上表現(xiàn)為顏色和透明度的可逆變化,也就是說,在后面車輛強光照射下,就能夠通過電信號控制其變?yōu)榭晌展饩€的顏色,避免駕駛員炫目現(xiàn)象的發(fā)生。
通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上述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由于包括相對設置且均具有導電部件的反射底板和蓋板,所述蓋板的與所述反射底板相對的表面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nèi)填充有電致變色物質(zhì),利用膠體對所述反射底板和所述蓋板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因此能夠更好的保證盒厚的均勻性,簡化工藝,提高良率。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是在上述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凹槽的深度為0.05毫米至0.2毫米。
具體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蝕刻工藝來制備凹槽,對于不同濃度的電致變色物質(zhì),要通過控制不同的凹槽深度來調(diào)節(jié),才能保證一個穩(wěn)定的性能要求。當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深度的凹槽,此處并不限制。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是在上述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凹槽位于所述蓋板表面的中部,這樣的話,電致變色區(qū)域就位于后視鏡的中部,外形美觀對稱。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四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是在上述第一種至第三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中任一種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蓋板為鍍有ITO的玻璃蓋板。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五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是在上述第四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反射底板為鍍有ITO的反射底板。
需要說明的是,ITO濺鍍工藝較為成熟,且成本較低,因此利用ITO實現(xiàn)導電更為適合。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如圖2所示,圖2為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的示意圖。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提供一蓋板和一反射底板;
S2:在所述蓋板的一個表面蝕刻出凹槽;
S3:將所述蓋板具有所述凹槽的一面與所述反射底板貼合,并向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
S4: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
利用上述方法制作出的電致變色后視鏡,能夠更好的保證盒厚的均勻性,簡化工藝,提高良率。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是在上述第一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在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為:
利用真空灌液工藝在所述凹槽內(nèi)注入電致變色物質(zhì)。
需要說明的是,將蓋板和底板貼合好之后,會在曲面的側(cè)邊預留出一個灌液口,從這個灌液口進行真空灌液,保證液體分布均勻,且內(nèi)部不留空隙。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第三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是在上述第二種電致變色汽車后視鏡的制作方法的基礎上,還包括如下技術特征:
所述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為:
利用環(huán)氧樹脂對所述蓋板和所述反射底板的縫隙進行密封。
需要說明的是,環(huán)氧樹脂是一種易于獲得且成本較低的膠體,利用環(huán)氧樹脂來密封邊框,就能夠使器件足夠牢固,不至于漏液。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發(fā)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發(fā)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