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力驅動汽車,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自動駕駛電動車隊的自動連續(xù)供電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的進步,汽車已經(jīng)成為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私家車的保有量也在逐年上升。傳統(tǒng)的汽車采用內(nèi)燃機提供動力,主要采用汽柴油為燃料,汽車尾氣的排放對空氣造成污染。而汽油、柴油由石油加工而來,屬于不可再生資源,隨著汽車的普及,對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多,能源危機已經(jīng)迫在眼前。再者,人們也已然意識到內(nèi)燃機排放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對汽車的排放制定了越來越高的標準,但無論排放標準如何制定,汽車尾氣對大氣的污染總是客觀存在的。
針對上述情況,目前的汽車工業(yè)越來越重視新能源的開發(fā),電動汽車逐步走上市場,目前的電動汽車采用電池作為動力源,電池需要到固定地點充電或者更換,電動汽車續(xù)航不足,這極大地制約了電力汽車的使用范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目前電力汽車需要定點充電或更換電池,電力汽車續(xù)航不足,使用受到限制的問題,提供一種用于自動駕駛電動車隊的自動連續(xù)供電系統(tǒng)。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自動駕駛電動車隊的自動連續(xù)供電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車隊包括若干電力驅動的汽車,每輛汽車包括:
提供動力的蓄電池;
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包括鋪設在汽車頂面并于蓄電池相連供電的太陽能電池片;
風能供電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汽車上部的風箱,風箱至少開設兩個進出風口,風箱內(nèi)設有若干轉軸豎直設置的葉輪;
電能互換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汽車側面的無線充電線圈,無線充電線圈通過可切換的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與蓄電池相連。
電動車隊中包含多輛電電動汽車,采用蓄電池作為動力。太陽能電池片鋪設在車頂,利用太陽能發(fā)電,利用汽車行駛時的風能帶動汽車頂部的葉輪發(fā)電為蓄電池充電。多輛汽車電能有差異時,可以利用無線充電線圈進行電能互換,汽車可以結為車隊運行,也可以在單獨行駛電能枯竭時,根據(jù)引導就近尋找同類型車輛,進行電能互換補充,增強了電動汽車的續(xù)航能力。
作為優(yōu)選,所述蓄電池為可拆卸連接設置在汽車上。蓄電池可以利用市政電源進行充電,也可以直接更換蓄電池。
作為優(yōu)選,所述汽車頂部向上設有360度監(jiān)控的攝像頭,太陽能電池片在汽車頂面設置若干片,相鄰太陽能電池片之間設有用于清理雜物的噴氣嘴。及時清理落葉等雜物,保證太陽能電池片的高效運行。
作為優(yōu)選,相鄰太陽能電池片之間設有用于清洗的噴水嘴,噴水嘴和噴氣嘴交替設置。噴水嘴可以對太陽能電池片的表面灰塵進行清洗,提高發(fā)電效率。
作為優(yōu)選,所述風箱在汽車的前、后、左、右側面均設置進出風口,所述進出風口設有可升降的擋風板,所述汽車頂面設置為擋風板升降提供依據(jù)的風向風力傳感器,前后側面的擋風板聯(lián)動,左右側面的擋風板聯(lián)動。根據(jù)風向風力傳感器的數(shù)據(jù),指導擋風板升降,調(diào)整擋風板的開啟及關閉,可組合成多方向風道利用風力狹管效應發(fā)電,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可以關閉擋風板對風能發(fā)電裝置形成保護。
作為優(yōu)選,所述風箱內(nèi)的葉輪上下分層設置。葉輪設置多個,降低單個葉輪的轉動阻力,葉輪錯層設置,增加了風箱內(nèi)的空間利用率,減少風力尾流效應的影響。
作為優(yōu)選,所述無線充電線圈在汽車的前、后、左、右側面均有設置,當電動車隊相鄰汽車無線充電線圈正對且少于設定距離,且相互正對的無線充電線圈分別切換到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即形成無線電能傳輸。無線充電線圈可以包含磁共振充電線圈和磁感應充電線圈兩種,兩種無線充電線圈充電距離有差別,且充電效率也存在差異,磁共振充電線圈充電距離可以在50-200cm,充電效率較低;磁感應充電線圈需要充電距離在10cm之內(nèi),充電效率高。汽車上可以同時設置兩種無線充電線圈,根據(jù)實際行駛情況選用不同的無線充電線圈進行電能互換。當行駛過程充電且路面路況不好時,車輛間距大,利用磁共振充電線圈交換電能;當車輛停止時,或者在平整路面自動駕駛時,車輛間距小,可以選用磁感應充電線圈充電。
作為優(yōu)選,所述汽車底面設置有無線充電線圈,汽車??康能囌緦O置用于為汽車充電的帶無線充電線圈的基座。當車輛進站時,車站利用無線充電線圈為汽車充電。
作為優(yōu)選,所述汽車頂部設有朝各個方向測距的距離傳感器、測定車輛傾斜狀態(tài)的陀螺儀??梢员WC相鄰車輛在安全范圍內(nèi)盡量靠近,保證電能轉換效率。
作為優(yōu)選,所述蓄電池還連接有氫燃料電池,所述氫燃料電池連接有凈水罐,所述汽車頂面邊緣設有收集雨水的導流槽,導流槽連接蓄水箱,蓄水箱連接凈水罐,蓄水箱與凈水罐連接處設置可拆換的過濾裝置。
本發(fā)明采用太陽能、風能作為電動汽車能源補充,提高了電動汽車的續(xù)航能力,加強了電動汽車的活動范圍;采用無線充電線圈在不同車輛之間進行電能互換,當多輛汽車結成車隊運行,可以進行電能借用,保持整體電量使用平衡;采用氫燃料電池作為應急電源,利用雨水作為氫燃料電池的用水。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電動汽車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汽車內(nèi)部縱向剖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風箱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汽車底面無線充電線圈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進站狀態(tài)示意圖。
圖中:1、汽車,2、太陽能電池片,3、噴氣嘴,4、噴水嘴,5、傳感器基座,6、葉輪,7、擋風板,8、磁感應充電線圈,9、磁共振充電線圈,10、導流槽,11、蓄水箱,12、儲水罐,13、氫燃料電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種用于自動駕駛電動車隊的自動連續(xù)供電系統(tǒng),如圖1所示。電動車隊由多輛電力驅動的汽車1組成,每輛汽車1均通過蓄電池提供動力,蓄電池可采用市政電路充電,也可以拆卸更換。
如圖1所示,汽車包括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包括鋪設在汽車頂面并于蓄電池相連供電的太陽能電池片2。太陽能電池片在汽車頂面設置多片,相鄰太陽能電池片之間留有安裝間隙,汽車頂部向上設有傳感器基座5,傳感器基座上設置有360度監(jiān)控的攝像頭,相鄰太陽能電池片之間安裝間隙設有用于清理雜物的噴氣嘴3和用于清洗太陽能電池片表面的噴水嘴4,噴氣嘴和噴水嘴交替設置。
如圖1、2、3所示,汽車還包括風能供電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汽車上部的風箱,風箱在汽車的前、后、左、右側面均設置進出風口,所述進出風口設有可升降的擋風板6,所述汽車頂面?zhèn)鞲衅骰?上設置有為擋風板升降提供依據(jù)的風向風力傳感器,前后側面的擋風板聯(lián)動,左右側面的擋風板聯(lián)動。風箱內(nèi)設置多個葉輪7,葉輪轉軸豎直,且多個葉輪上下分層設置。根據(jù)風向風力傳感器的數(shù)據(jù),指導擋風板升降,調(diào)整擋風板的開啟及關閉,可組合成多方向風道利用風力狹管效應發(fā)電,在惡劣天氣條件下可以關閉擋風板對風能發(fā)電裝置形成保護
如圖1、4、5所示,汽車還包括電能互換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汽車1側面的無線充電線圈,無線充電線圈通過可切換的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與蓄電池相連。無線充電線圈在汽車的前、后、左、右側面均有設置,當電動車隊相鄰汽車無線充電線圈正對且少于設定距離,且相互正對的無線充電線圈分別切換到充電電路和放電電路,即形成無線電能傳輸。汽車底面也設置有無線充電線圈,汽車停靠的車站對應設置用于為汽車充電的帶無線充電線圈的基座。無線充電線圈包含磁共振充電線圈9和磁感應充電線圈8兩種,兩種無線充電線圈充電距離有差別,且充電效率也存在差異,磁共振充電線圈9充電距離可以在50-200cm,充電效率較低;磁感應充電線圈8需要充電距離在10cm之內(nèi),充電效率高。汽車的左右側面僅設置磁共振充電線圈9;汽車的前后側面和底面同時設置兩種無線充電線圈,根據(jù)實際行駛情況選用不同的無線充電線圈進行電能互換。當行駛過程充電且路面路況不好時,車輛間距大,利用磁共振充電線圈交換電能;當車輛停止時、進站時或者在平整路面實現(xiàn)自動駕駛時,車輛間距小,可以選用磁感應充電線圈充電。汽車頂部傳感器基座5上設置有朝各個方向測距的距離傳感器、測定車輛傾斜狀態(tài)的陀螺儀,保證車輛在距離保持安全的前提下盡量接近,提升換電效率。
如圖2所示,蓄電池還連接有氫燃料電池13,所述氫燃料電池連接有凈水罐,所述汽車頂面邊緣設有收集雨水的導流槽10,導流槽連接蓄水箱11,蓄水箱11連接凈水罐12,蓄水箱與凈水罐連接處設置可拆換的過濾裝置。當太陽能和風能及電能互換均不能滿足汽車運行需求,則啟動備用氫燃料電池,利用雨水過濾作為驅動氫燃料電池所需的純凈水。
本裝置采用太陽能、風能持續(xù)發(fā)電作為電動汽車的能源補充,增加了電動汽車的續(xù)航能力,且利用電能互換結構,實現(xiàn)了不同車輛之間的電能傳輸,使電動汽車可以結成車隊運行,如果采用自動駕駛模式且路面條件允許,甚至可以邊行駛邊實現(xiàn)電能互換。本裝置還采用氫燃料電池作為備用能源,對電動汽車的遠程使用增加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