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線引導裝置。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呈大致水平地架設在車身和滑動門之間的電線引導裝置。電線引導裝置構成為具備:連結多個連接部件的形態(tài)的能夠彎曲變形的電線引導體;用于將電線引導體的一端部與車身連結的車身側托架;以及用于將電線引導體的另一端部與滑動門連結的車門側托架。在電線引導體和兩托架中插通有線束,該線束用于進行向裝配于滑動門的電氣部件等的供電。在電線引導體覆蓋有以防塵、防水為目的的橡膠套。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01702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由于隨著滑動門的開閉,電線引導體向前后方向進行位移并且使其彎曲形態(tài)變化,因此存在如下擔憂:隨著電線引導體的變形,橡膠套發(fā)生位置偏移從而使電線引導體的一部分露出。因此,需要預先將橡膠套的至少一端部固定于車身側托架和車門側托架中的任一方。作為將橡膠套的端部固定于托架的方法,考慮下述方法:在橡膠套形成環(huán)狀部,將該環(huán)狀部與形成于托架的外表面的突起等鉤掛。但是,在將環(huán)狀部與突起等鉤掛的結構中,當環(huán)狀部與異物抵碰時等,存在環(huán)狀部從托架脫離的擔憂。
本發(fā)明基于上述的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于,切實地安裝橡膠套和托架。
本發(fā)明的電線引導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電線引導體,連結多個連接部件而構成,并且在將電線插通于內部的狀態(tài)下能夠彎曲變形地架設在車身和滑動門之間;橡膠套,包圍所述電線引導體;卡定部,形成于所述橡膠套的至少一端部;車身側托架,與所述電線引導體的一端部連結,并安裝于所述車身;車門側托架,與所述電線引導體的另一端部連結,并固定于所述滑動門;以及承接部,形成于所述車身側托架和所述車門側托架中的至少一方的所述托架的內部,通過使所述卡定部與所述承接部卡定而將所述橡膠套保持為限制脫離狀態(tài)。
由于橡膠套的卡定部容納于托架的內部,因此沒有因來自外部的干涉等引起卡定部從托架脫離的可能性。因此,能夠切實地預先安裝橡膠套和托架。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的電線引導裝置的俯視圖。
圖2是放大地示出圖1中的車身側托架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X-X線剖視圖。
圖4是示出開啟車身側托架的蓋部的狀態(tài)的電線引導裝置的俯視圖。
圖5是放大地示出圖4中的車身側托架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a)在本發(fā)明的電線引導裝置中,也可以在所述連接部件形成有能夠與所述承接部卡定的連結部。根據該結構,由于用于安裝橡膠套的承接部兼具作為用于連結連接部件的構件的功能,因此能夠實現托架的內部結構的簡化。
(b)在本發(fā)明的電線引導裝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形成為板狀。根據該結構,與卡定部形成為塊狀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托架的內部空間,能夠實現托架的小型化。
(c)在本發(fā)明的電線引導裝置中,所述卡定部也可以夾在所述托架的內表面和所述連接部件的外表面之間。根據該結構,由于在托架的內部沒有卡定部發(fā)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因此能夠切實地使卡定部與承接部預先卡定。
(d)在本發(fā)明的電線引導裝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承接部形成為突起狀,在所述卡定部形成有供所述承接部嵌入的卡定孔。根據該結構,能夠切實地使卡定部與承接部卡定。
<實施例1>
以下,參照圖1~圖5對將本發(fā)明具體化的實施例1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1的電線引導裝置G架設在車身B和滑動門S之間,構成為具備:電線引導體10;橡膠套20,用于保護電線引導體10;車身側托架30,用于將電線引導體10的一端部與車身B連結;以及車門側托架50,用于將電線引導體10的另一端部與滑動門S連結。在電線引導裝置G(電線引導體10和兩托架30、50)中插通有線束H,該線束H用于進行向裝配于滑動門S的電氣部件等的供電。如圖3所示,線束H是將作為供電用的導電路徑而發(fā)揮功能的多根電線W捆束而構成的。
<電線引導體10>
電線引導體10以將由合成樹脂構成的多個連接部件11呈一列且能夠向水平方向相對地轉動的方式連結而構成。連接部件11在整體上形成為方筒狀。如圖3所示,構成連接部件11的上板部12中的車身B側的區(qū)域成為車身側連結部13(本申請發(fā)明所記載的連結部)。在該車身側連結部1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貫通的形態(tài)的連結孔14。上板部12中的滑動門S側的區(qū)域成為相對于車身側連結部13呈臺階狀變低的車門側連結部15。在該車門側連結部15的上表面形成有連結突起16。
構成連接部件11的下板部17中的車身B側的區(qū)域成為車身側連結部13。在該車身側連結部13與上側的車身側連結部13同樣地形成有沿上下方向(板厚方向)貫通的形態(tài)的連結孔14。下板部17中的滑動門S側的區(qū)域成為相對于車身側連結部13呈臺階狀變高的車門側連結部15。在該車門側連結部15的下表面與上側的車門側連結部15同樣地形成有連結突起16。
相鄰的連接部件11彼此通過位于車身B側的連接部件11的連結突起16與位于滑動門S側的連接部件11的連結孔14嵌合,連結成能夠向水平方向相對地轉動。在連結多個連接部件11的狀態(tài)下,這些連接部件11的內部空間成為用于供線束H(電線W)插通的細長的插通空間18。
<橡膠套20>
橡膠套20在整體上形成為細長的方筒狀,并是將折皺部21、方筒部22和上下對稱的一對卡定部23一體地形成的形態(tài)。折皺部21占據橡膠套20的大部分的區(qū)域,并能夠向長度方向伸縮且能夠向水平方向彎曲變形。方筒部22與折皺部21的車身B側的端部相連。橡膠套20以將其折皺部21覆蓋的方式安裝于電線引導體10。在安裝狀態(tài)下,折皺部21外嵌在電線引導體10中的除去兩端部之外的大部分的區(qū)域。
上下一對的卡定部23的相對間隔是與連接部件11的上下兩車身側連結部13的外表面之間的上下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上下兩卡定部23中的上側的卡定部23是從構成方筒部22的上表面部呈彼此齊平狀向車身B側呈板狀延伸的形態(tài)。該卡定部23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連接部件11的寬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該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的板厚方向)貫通的圓形的卡定孔24。卡定孔24的內徑是與連接部件11的連結孔14大致相同的尺寸。
下側的卡定部23是從構成方筒部22的下表面部呈彼此齊平狀向車身B側呈板狀延伸的形態(tài)。該卡定部23的寬度尺寸設定為比連接部件11的寬度尺寸稍小的尺寸。并且,在該卡定部23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卡定部23的板厚方向)貫通的圓形的卡定孔24。該下側的卡定孔24與上側的卡定孔24呈同軸狀配置,下側的卡定孔24的內徑設定為與上側的卡定孔24相同的尺寸。
<車身側托架30>
車身側托架30是合成樹脂制,并如圖3、5所示地是經由鉸鏈部33將主體部31和蓋部32連結的單獨的部件。主體部31的內部成為向上方敞開的容納空間34。在構成主體部31的周壁部形成有使容納空間34向車身側托架30的外部連通的連結用開口部35。在連結用開口部35中的構成主體部31的下壁部36的區(qū)域形成有承接部37。承接部37是向上方呈軸狀(圓柱狀)突出的形態(tài),承接部37的軸線朝向上下方向。構成連結用開口部35的一對側壁部38形成為彼此平行,以空出與連接部件11的寬度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大的間隔的方式彼此平行地相對。
通過使蓋部32以鉸鏈部33為支點而轉向,以封住容納空間34的上表面這樣的形態(tài)組裝于主體部31。在蓋部32中的面對連結用開口部35的區(qū)域形成有承接部37。蓋部32的承接部37形成為與主體部31的承接部37上下對稱,主體部31的承接部37和蓋部32的承接部37成為在上下方向上呈同軸狀相對的位置關系。同樣地,在蓋部32中的面對連結用開口部35的區(qū)域形成有按壓部39。按壓部39配置在與承接部37接近的位置。按壓部39的下表面和連結用開口部35的底壁部的上表面的間隔設定為與上下兩卡定部23的外表面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構成主體部31的周壁部中的與連結用開口部35不同的區(qū)域形成有嵌合用開口部40,該嵌合用開口部40使容納空間34向車身側托架30的外部連通。在嵌合用開口部40定位并安裝有安裝于線束H的車身B側的端部的連接器C。從連接器C導出的線束H在容納空間34中呈大致L字形折彎并插通于電線引導體10(連接部件11)內的插通空間18。
<車門側托架50>
車門側托架50在其內部具有軸承部(省略圖示),該軸承部用于連結電線引導體10中的位于最靠近滑動門S側的位置的連接部件11。位于最靠近滑動門S側的位置的連接部件11的車門側連結部15的連結突起16以能夠向水平方向轉動的方式與軸承部嵌合。
<實施例1的作用以及效果>
在組裝本實施例的電線引導裝置G時,首先,將橡膠套20外嵌于電線引導體10,將一對卡定部23與位于最靠近車身B側的位置的連接部件11的車身側連結部13的外表面重疊。這時,使卡定孔24與連結孔14對齊。接著,將電線引導體10和橡膠套20的車身B側的端部安裝于車身側托架30的主體部31。這時,將位于最靠近車身B側的位置的連接部件11的車身側連結部13和卡定部23嵌入于連結用開口部35,將下側的連結孔14和卡定孔24與下側的承接部37嵌合。這之后,如果將蓋部32組裝于主體部31,則上側承接部37嵌入于上側的卡定孔24和連結孔14。
由此,車身側托架30與電線引導體10以及橡膠套20連結。由于在該狀態(tài)下,在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連結用開口部35),橡膠套20的上下兩卡定部23的卡定孔24與上下兩承接部37嵌合,因此卡定部23不會向車身側托架30的外部脫離。由此,橡膠套20的車身B側的端部(卡定部23)以容納于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的狀態(tài)與車身側托架30切實地連結。
并且,由于在連結用開口部35內,車身側連結部13夾在左右兩側壁部38之間,因此限制電線引導體10以相對于車身側托架30將承接部37作為支點向水平方向擺動頭部的方式進行位移的情況。并且,在將橡膠套20的卡定部23與車身側托架30連結的工序中,電線引導體10的車身B側的端部也與車身側托架30連結。即,橡膠套20相對于車身側托架30的連結作業(yè)和電線引導體10的連結作業(yè)利用一個動作而進行。
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電線引導裝置G構成為具備電線引導體10、橡膠套20、車身側托架30以及車門側托架50。電線引導體10連結多個連接部件11而構成,在將電線W插通于電線引導體10的內部的狀態(tài)下能夠彎曲變形地架設在車身B和滑動門S之間。橡膠套20包圍電線引導體10。車身側托架30與電線引導體10的一端部連結,并固定于車身B。車門側托架50與電線引導體10的另一端部連結,并固定于滑動門S。
并且,在橡膠套20的車身B側(至少一方)的端部形成有卡定部23。并且,在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具備承接部37,通過使卡定部23與承接部37卡定而將橡膠套20保持為限制從車身側托架30的脫離的狀態(tài)。根據該結構,由于橡膠套20的卡定部23容納于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因此沒有因來自外部的干涉等引起卡定部23從車身側托架30脫離的可能性。因此,能夠切實地預先安裝橡膠套20和車身側托架30。
并且,在連接部件11形成有車身側連結部13,該車身側連結部13具有能夠與承接部37卡定的連結孔14。根據該結構,用于安裝橡膠套20的承接部37兼具作為用于連結連接部件11的構件的功能。因此,能夠實現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結構的簡化。
并且,由于卡定部23形成為板狀,因此與卡定部形成為塊狀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空間,實現車身側托架30的小型化。進而,由于承接部37形成為突起狀(軸狀),并在卡定部23形成有使該突起狀的承接部37嵌入的卡定孔24,因此能夠切實地使卡定部23與承接部37卡定。
并且,上側的卡定部23夾在車身側托架30的內表面(蓋部32的按壓部39)和連接部件11的外表面(上側的車身側連結部13的上表面)之間。另一方面,下側的卡定部23也夾在車身側托架30的內表面(連結用開口部35的底壁部的上表面)和連接部件11的外表面(下側的車身側連結部13的下表面)之間。根據該結構,由于在車身側托架30的內部沒有卡定部23發(fā)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因此能夠切實地使卡定部23與承接部37預先卡定。
<其他實施例>
本發(fā)明不限定于通過上述描述以及附圖而說明的實施例,例如下述的實施例也包含在本發(fā)明的技術的范圍內。
(1)在上述實施例中,形成于連接部件的連結部與承接部卡定,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連結部卡定于與承接部不同的部位。
(2)在上述實施例中,將卡定部形成為板狀,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也可以是塊狀,也可以是方筒狀。
(3)在上述實施例中,設置了兩片板狀的卡定部,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的數量也可以是一片,也可以是三片以上。
(4)在上述實施例中,將卡定部形成為夾在托架的內表面和連接部件的外表面之間,但并不限于此,卡定部也可以配置在不與連接部件的外表面對應的位置。
(5)在上述實施例中,形成為使承接部貫通于在卡定部形成的卡定孔,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為將從卡定部突出的突出部與承接部鉤掛。
(6)在上述實施例中,將卡定孔形成為貫通形態(tài),但并不限于此,卡定孔也可以是一端封閉狀。
(7)在上述實施例中,使橡膠套的卡定部僅與車身側托架卡定,但也可以是,橡膠套的卡定部僅與車門側托架卡定,也可以是,與車身側托架和車門側托架這兩方卡定。
標號說明
B…車身
G…電線引導裝置
S…滑動門
W…電線
10…電線引導體
11…連接部件
13…車身側連結部(連結部)
20…橡膠套
23…卡定部
24…卡定孔
30…車身側托架
37…承接部
50…車門側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