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顯示屏幕制作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學膠貼覆裝置及貼覆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我們使用的設備機臺,在進行oca(光學膠)貼覆時,貼覆輪是通過氣缸作用上升與oca接觸,且貼覆輪的位置對應于光學膠的邊緣,在貼覆輪接觸oca并停止的一瞬間,會產(chǎn)生較大的力作用于oca、從而導致oca邊緣溢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光學膠貼覆裝置及貼覆方法,避免由于貼覆輪位于光學膠邊緣區(qū)域而造成的貼覆時光學膠溢膠現(xiàn)象的發(fā)生。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光學膠貼覆裝置,包括:
承載待貼覆面板的面板承載基臺;
承載光學膠的光學膠承載基臺,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包括并排相鄰設置的多個基臺,每個基臺的一端設置有貼覆輪,且對應于光學膠邊緣的基臺上的貼覆輪設置于相應的基臺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為相應的基臺遠離光學膠邊緣的一端;
升降結構,用于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向靠近所述面板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或者用于控制所述面板承載基臺向靠近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
移動結構,用于控制每個所述貼覆輪向相應的光學膠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貼覆于待貼覆面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基臺和第二基臺,所述第一基臺靠近所述第二基臺的一端設置第一貼覆輪,所述第二基臺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一端設置第二貼覆輪;
所述移動結構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和所述第二貼覆輪相背移動、以分別向相應的光學膠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貼覆于待貼覆面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升降結構包括:
距離感應器件,用于感應所述面板承載基臺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之間的距離;
升降部,用于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向靠近所述面板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至第一位置時停止移動,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處于第一位置時,所述面板承載基臺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之間的距離為預設距離。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結構包括:
第一移動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基臺上與設置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的方向傾斜、直至在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作用下光學膠與待貼覆面板接觸;
第二移動部,用于在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作用下光學膠與待貼覆面板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向光學膠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
進一步的,所述移動結構包括:
第三移動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基臺向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貼覆輪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位置與所述第一貼覆輪的起始貼覆位置重合、或者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貼覆輪的起始貼覆位置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一側;
第四移動部,用于在所述第二貼覆輪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控制所述第二基臺上與設置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的方向傾斜、直至所述第二貼覆輪與光學膠接觸;
所述第三移動部還用于在所述第二貼覆輪與光學膠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二貼覆輪向光學膠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基臺具有第一承載面,所述第二基臺具有第二承載面,所述第一承載面和所述第二承載面在承載光學膠時位于同一水平面。
進一步的,在所述移動結構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和所述第二貼覆輪移動之前,所述第一貼覆輪和所述第二貼覆輪與光學膠之間均具有間隙。
進一步的,所述面板承載基臺通過真空吸附的方式吸附固定面板,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通過真空吸附的方式吸附固定光學膠。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光學膠貼覆方法,采用上述的光學膠貼覆裝置實現(xiàn),包括以下步驟:
控制光學膠承載基臺向靠近面板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或者控制面板承載基臺向靠近光學膠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以使得光學膠與面板相向移動;
控制每個貼覆輪向相應的光學膠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貼覆于待貼覆面板上。
進一步,光學膠承載基臺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基臺和第二基臺,所述第一基臺靠近所述第二基臺的一端設置第一貼覆輪,所述第二基臺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一端設置第二貼覆輪。光學膠貼覆方法包括:
控制光學膠承載基臺上升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為所述面板承載基臺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之間的距離為預設距離;
控制所述第一基臺上與設置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的方向傾斜、直至在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作用下光學膠與待貼覆面板接觸;
在所述第一貼覆輪的作用下光學膠與待貼覆面板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向光學膠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
控制所述第二基臺向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貼覆輪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位置與所述第一貼覆輪的起始貼覆位置重合、或者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貼覆輪的起始貼覆位置靠近所述第一基臺的一側;
在所述第二貼覆輪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控制所述第二基臺上與設置所述第二貼覆輪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的方向傾斜、直至所述第二貼覆輪與光學膠接觸;
在所述第二貼覆輪與光學膠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二貼覆輪向光學膠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光學膠承載基臺由多個基臺構成,且貼覆輪的位置對應于光學膠中部區(qū)域,避免由于貼覆輪位于光學膠邊緣區(qū)域而造成的貼覆時的光學膠溢膠現(xiàn)象的發(fā)生,提高光學膠的貼合良率。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光學膠貼覆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光學膠承載基臺移動到第一位置時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3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一基臺的一端傾斜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4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第二基臺的一端傾斜的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特征和原理進行詳細說明,所舉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非以此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膠貼覆裝置,包括:
承載待貼覆面板10的面板承載基臺1;
承載光學膠20的光學膠承載基臺2,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包括并排相鄰設置的多個基臺,每個基臺的一端設置有貼覆輪,且對應于光學膠20邊緣的基臺上的貼覆輪設置于相應的基臺上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端為相應的基臺遠離光學膠20邊緣的一端;
升降結構,用于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向靠近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的方向移動,或者用于控制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向靠近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的方向移動;
移動結構,用于控制每個所述貼覆輪向相應的光學膠20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20貼覆于待貼覆面板10上。
光學膠承載基臺2由并排相鄰設置的多個基臺構成,且貼覆輪設置于相應的基臺上靠近光學膠20中心的一端,即貼覆輪不是對應于光學膠20的邊緣區(qū)域,在貼覆時,每個所述貼覆輪向相應的光學膠20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20貼覆于待貼覆面板10上(即每個貼覆輪沿著第一方向移動,所述第一方向為從相應的基臺上設置貼覆輪的第一端向該基臺上和第一端相對設置的第二端延伸的方向),這樣在進行光學膠20貼覆時,避免了貼覆輪對光學膠20的邊緣施加力而造成光學膠20邊緣溢膠的現(xiàn)象。
本實施例中,待貼覆面板10通過真空吸附的方式固定于面板承載基臺1上,便于待貼覆面板10的取放,光學膠20通過真空吸附的方式固定于光學膠承載基臺2上,便于光學膠20的取放,且對應于每個基臺的真空吸附是獨立控制的。
本實施例中,光學膠20貼覆裝置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旋轉的旋轉結構,在進行待貼覆面板10的放置時,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的承載面向上,即背離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設置,放置待貼覆面板10后,旋轉結構控制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旋轉,使得待貼覆面板10面向光學膠承載基臺2設置以便于光學膠20的貼覆。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包括的基臺的數(shù)量、以及具體的多個基臺的設置方式可以有多種,只要貼覆輪位于光學膠20的中部區(qū)域即可,以下以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包括兩個基臺為例對光學膠20貼覆裝置進行具體說明。
同樣可以理解,盡管附圖僅示意了對一塊待貼覆面板進行光學膠貼覆的情形,同時進行多塊待貼覆面板的貼覆也可采用同樣的結構實現(xiàn);或者對一塊待貼覆面板的特定區(qū)域進行貼覆也可采用同樣的結構實現(xiàn);為實現(xiàn)這些應用目的,相應調整光學膠承載基臺、移動結構、升降結構等的位置和數(shù)量分布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應用和操作,上述相關結構的控制部件可以一并或分別連接到對應的控制臺,以實現(xiàn)集成化、自動化操作。
本實施例中,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基臺21和第二基臺22,所述第一基臺21靠近所述第二基臺22的一端設置第一貼覆輪23,所述第二基臺22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一端設置第二貼覆輪24;
所述移動結構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23和所述第二貼覆輪24相背移動、以分別向相應的光學膠20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20貼覆于待貼覆面板10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結構包括:
距離感應器件,用于感應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之間的距離;
升降部,用于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向靠近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的方向移動至第一位置時停止移動,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處于第一位置時,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之間的距離為預設距離。
本實施例中,所述距離感應器件采用傳感器,但并不以此為限。
圖2表示的是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向靠近面板承載臺的方向移動至第一位置時的狀態(tài)示意圖,距離感應器件的設置使得光學膠20與面板之間的距離為預設距離時,光學膠承載基臺2停止移動,便于后續(xù)貼覆過程的進行。
在本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方式中,所述升降部還用于控制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向靠近所述光學承載基臺的方向移動。
需要說明的是,在實際使用中,所述升降部可以單獨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和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中的一個基臺向靠近另一個基臺的方向進行移動,也可以同時控制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和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相向移動。
所述移動結構的具體結構形式可以有多種,只要實現(xiàn)貼覆輪移動進而完成光學膠20貼覆即可,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結構包括:
第一移動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基臺21上與設置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直至在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作用下光學膠20與待貼覆面板10接觸;
第二移動部,用于在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作用下光學膠20與待貼覆面板10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23向光學膠20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20。
圖3表示的是第一基臺21的一端傾斜的狀態(tài)示意圖,第一基臺21的真空吸附取消,在所述第一移動部的控制下,所述第一基臺21上與設置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使得所述第一貼覆輪23向靠近面板承載基臺1的方向移動直至光學膠20與待貼覆面板10接觸,所述第一基臺21傾斜,第一貼覆輪在第二移動部的控制下移動以進行光學膠20的貼覆,在貼覆完成后,所述第一基臺21恢復原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移動結構包括:
第三移動部,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基臺22向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貼覆輪24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與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重合、或者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一側;
第四移動部,用于在所述第二貼覆輪2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控制所述第二基臺22上與設置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直至在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接觸;
所述第三移動部還用于在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二貼覆輪24向光學膠20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20。
圖4表示的是第一貼覆輪23完成貼覆動作后、第二基臺22傾斜設置的狀態(tài)示意圖,圖中箭頭表示第二基臺22的移動方向,為了對光學膠20進行完整的貼覆,以保證貼覆質量,在第一貼覆輪23完成貼覆動作后,第二基臺22對其上的光學膠20解除真空吸附,在所述第三移動部的控制下,所述第二基臺22向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貼覆輪24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與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重合、或者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一側,然后在所述第四移動部的控制下,所述第二基臺22上與設置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直至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接觸,然后所述第三移動部控制所述第二貼覆輪24向光學膠20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20,在貼覆完成后,所述第二基臺22恢復原位。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基臺21具有第一承載面,所述第二基臺22具有第二承載面,所述第一承載面和所述第二承載面在承載光學膠20時位于同一水平面。保證了光學膠20承載于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上時,光學膠20整體位于一個水平面上,保證貼覆質量。
本實施例中,在所述移動結構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23和所述第二貼覆輪24移動之前,所述第一貼覆輪23和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之間均具有間隙。第一貼覆輪23和光學膠20之間具有間隙,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之間具有間隙,且第一貼覆輪23和第二貼覆輪24之間具有間隙,第一貼覆輪23和光學膠20之間的間隙,以及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之間的間隙的設定便于相應的基臺的傾斜,第一貼覆輪23和第二貼覆輪24之間的間隙,避免了第一貼覆輪23或第二貼覆輪24先行移動時對另一個貼覆輪的干涉。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光學膠20貼覆方法,采用上述的光學膠20貼覆裝置實現(xiàn),包括以下步驟:
控制光學膠承載基臺2向靠近面板承載基臺1的方向移動、或者控制面板承載基臺1向靠近光學膠承載基臺2的方向移動、以使得光學膠20與面板相向移動;
控制每個貼覆輪向相應的光學膠20的邊緣移動以將光學膠20貼覆于待貼覆面板10上。
進一步,光學膠承載基臺2包括并排設置的第一基臺21和第二基臺22,所述第一基臺21靠近所述第二基臺22的一端設置第一貼覆輪23,所述第二基臺22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一端設置第二貼覆輪24,光學膠20貼覆方法包括:
控制光學膠承載基臺2上升至第一位置,所述第一位置為所述面板承載基臺1與所述光學膠承載基臺2之間的距離為預設距離;
控制所述第一基臺21上與設置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直至在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作用下光學膠20與待貼覆面板10接觸;
在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作用下光學膠20與待貼覆面板10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一貼覆輪23向光學膠20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20;
控制所述第二基臺22向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方向移動、使得所述第二貼覆輪24位于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為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與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重合、或者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貼覆輪23的起始貼覆位置靠近所述第一基臺21的一側;
在所述第二貼覆輪24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控制所述第二基臺22上與設置所述第二貼覆輪24的一端相對的另一端向遠離光學膠20的方向傾斜、直至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接觸;
在所述第二貼覆輪24與光學膠20接觸后、控制所述第二貼覆輪24向光學膠20相應的邊緣移動以貼覆光學膠20。
以上所述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fā)明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