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與紅霉素母核類似,但又具有獨特結構的新的化合物,以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國專利申請?zhí)?8813253.2公開了一種"新的大環(huán)內酯類化合物",涉及新的紅霉素類似物和氮雜內酯類,特別是帶有新的C-13取代基的紅霉素類似物和氮雜內酯類,及其藥用鹽。該化合物是可用于治療各種細菌和原蟲感染的抗菌劑。紅霉素的類衍生物有很多種,以紅霉素C進行分析,在其14元大環(huán)結構中14位上沒有羥基,6和18位間沒有形成三元環(huán)。紅霉素類藥物的合成與開發(fā)主要集中于對14元環(huán)上的3、5、6、11和12位等活潑羥基的取代上以及取代基的再取代反應,并獲得了很好的紅霉素臨床藥物。但隨著臨床耐藥菌的不斷出現及這些菌的耐藥性的增強,臨床使用的紅霉素藥物療效正逐步降低,需要進一步開發(fā)新的抗生素藥物。因此,新的結構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衍生化反應所得到的系列化合物將為新一代紅霉素藥物開發(fā)提供很好的基礎。這正是該
技術領域:
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技術難題,提供一種從放線多孢菌屬(Acti,olyspora)新菌株(Acti,olysporaerythraea)YM906001的發(fā)酵液中分離得到的新的化合物——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這種新化合物的制備方法。本發(fā)明所述的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命名為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外觀呈白色粉末,分子式為(:21113608,結構式如下o本化合物為紅霉素母核的一個新的衍生物,具有兩個不同于已知紅霉素結構的特點,一是獨特的含氧三元環(huán)狀穩(wěn)定結構,二是14位上的羥基取代。這兩個特點在研究開發(fā)新一代的紅霉素藥物中有很重要的意義,14位上活潑的羥基為發(fā)生新的取代反應提供了更多的反應位點,在此基礎上可以在3位、5位和14位的羥基可以進行各種取代反應,產生出不同于已知和臨床上使用的新的紅霉素藥物。本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菌的作用,臨床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種感染。本化合物可用于合成新一代紅霉素類藥物的前體物質,為合成3新的紅霉素提供了一種新的骨架。結構鑒定由HRESI-MS可知本化合物的[M+Na]為439,結合'HNMR和13CNMR譜給出分子式為C21H3608。與本化合物同時被分離得到的已知物質有紅霉素內酯B(erythronolideB),紅霉素C(erythromycinC)和去甲基紅霉素C(demethyl-erythromycinC)。將本物質核磁共振(NMR)的數據與上述3個物質的數據對比,發(fā)現本物質具有一個14元環(huán)的大環(huán)內酯,與紅霉素具有類似的結構;二維核磁共振的結果證實了新化合物中確實存在著該結構。根據力NMR和13CNMR譜及HMBC等二維核磁共振譜,發(fā)現在本物質的C_6和C_18之間存在著一個環(huán)氧結構,C-14位存在著一個羥基/H」H之間及"C」H之間的相關關系如圖1所示。經過SciFinder檢索本化合物為新化合物,屬于大環(huán)內酯類化合物,結構與紅霉素內酯環(huán)類似。本化合物的光譜實驗數據如表l所示。表1本化合物的^and13CNMR數據a'b~'H(mult"/inHz)<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4</column></row><table>a數據的歸屬是依據1H□1HC0SY,HMQC和HMBC等二維NMR試驗。bNMR試驗以DMSO為溶劑。本化合物的活性數據以本化合物5個濃度對H1299、A549、MCF10A、DU145、SK0V-3、NCI-H460、HT29、HCT-15、MCF7等多種腫瘤細胞株進行了抗腫活性的篩選,結果如表2所示。本物質在0.lmg/mL對腫瘤細胞株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表2本化合物對腫瘤細胞的抑制率<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column></row><table>同時,對于本化合物也進行了抑菌實驗,在目標菌株中,對枯草芽孢桿菌(細菌,抑菌圈直徑3mm)、肺炎鏈球菌(細菌,抑菌圈直徑5mm)、棒束孢菌(真菌,抑菌圈直徑lmm)等具有抑制作用,但對真菌的抑制作用較弱。圖1為本化合物各原子之間的相關關系圖。圖2為本化合物的分離與制備流程圖。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所述的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產紅霉素多孢放線菌Actinopolysporasp.YM906001菌株的發(fā)酵處理a、斜面培養(yǎng)ISP4+10%NaCl,37。C下培養(yǎng)15天至氣生孢子長出;b、種子培養(yǎng)ISP4(無瓊脂)+10%NaCl,37"下,250轉/分,培養(yǎng)10天;c、發(fā)酵培養(yǎng)在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37攝氏度下,250轉/分,培養(yǎng)30天,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組成及比例大豆粉20g,蛋白胨2g,葡萄糖20g,淀粉5g,酵母膏2g,NaCl74g,K2HP040.5g,MgS047H200.5g,Na2S0410H2025g,KC115g,MgCl26H2010g,CaS042H205g,CaC032g,去離子水1000ml,pH7.8;操作過程取一接種環(huán)長好的菌株孢子,接入溫熱滅菌過的種子培養(yǎng)基中(50ml/250ml三角燒瓶),置于搖床上37。C下,250轉/分,培養(yǎng)10天,制備種子培養(yǎng)液;再將種子培養(yǎng)液以10%的接種量接種于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500ml/2000ml三角燒瓶),發(fā)酵搖瓶于37。C下,250轉/分,培養(yǎng)30天;二、制備提取物及化合物分離發(fā)酵終止后,4°CT4000轉/分離心將菌絲體與發(fā)酵液分開,向發(fā)酵液中加入甲乙酮萃取三次,每次用量為1/3體積,減壓除去甲乙酮,得發(fā)酵粗提取物,菌絲體用丙酮浸泡3次,每次用量約2000ml;減壓除去丙酮,將丙酮浸出物與甲乙酮提取物合并,得菌株粗提取物;粗提取物經硅膠柱層析、S印hadexLH-20柱層析、ODS柱層析及HPLC制備得6,18-環(huán)氧紅霉素內酯。本發(fā)明所述的產紅霉素多孢放線菌Actinopolysporasp.YIM906001菌株系從中國新疆艾丁湖鹽湖土樣中分離獲得的?,F保藏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保藏單位保藏,保藏單位名稱中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保藏單位地址中國,武漢大學,郵政編碼430072。保藏日期為2007年10月9日,保藏編號為CCTCCM208243。培養(yǎng)條件培養(yǎng)基ISP4培養(yǎng)基(1%可溶性淀粉,0.4%(NH4)2S04,0.2%K2HP04,0.2%MgS047H20,0.4%CaC03,510%NaCl,1%MgCl26H20,1%KC1,2%Agar)。NaCl生長耐受范圍2-25X,最適生長NaCl5_10%。最適生長pH:7-7.5。最適生長溫度37t:。好氧。繁殖用接種針取少量菌絲于ISP4瓊脂培養(yǎng)基,37t:培養(yǎng)7天后,基內菌絲開始生長、為白色,氣生菌絲還未發(fā)育;培養(yǎng)12天后,氣生菌絲發(fā)育生長、為白色;培養(yǎng)20天到其生長的對數期,基內菌絲白色、氣生菌絲為白色到黃白色,無可溶性色素產生。權利要求一種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其特征在于命名為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外觀呈白色粉末,分子式為C21H36O8,結構式如下F2008102337090C0000011.tif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驟組成一、產紅霉素多孢放線菌Actinopolysporasp.YIM90600T菌株的發(fā)酵處理a、斜面培養(yǎng)ISP4+10%NaCl,37。C下培養(yǎng)15天至氣生孢子長出;b、種子培養(yǎng)ISP4無瓊脂+10%NaCl,37t:下,250轉/分,培養(yǎng)10天;c、發(fā)酵培養(yǎng)在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37攝氏度下,250轉/分,培養(yǎng)30天,發(fā)酵培養(yǎng)基的組成及比例大豆粉20g,蛋白胨2g,葡萄糖20g,淀粉5g,酵母膏2g,NaCl74g,K2HP040.5g,MgS047H200.5g,Na2S0410H2025g,KC115g,MgCl26H2010g,CaS042H205g,CaC032g,去離子水1000ml,pH7.8;操作過程取一接種環(huán)長好的菌株孢子,接入溫熱滅菌過的種子培養(yǎng)基中,置于搖床上37°CT,250轉/分,培養(yǎng)10天,制備種子培養(yǎng)液;再將種子培養(yǎng)液以10%的接種量接種于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發(fā)酵搖瓶于37°CT,250轉/分,培養(yǎng)30天;二、制備提取物及化合物分離發(fā)酵終止后,4t:下4000轉/分離心將菌絲體與發(fā)酵液分開,向發(fā)酵液中加入甲乙酮萃取三次,每次用量為1/3體積,減壓除去甲乙酮,得發(fā)酵粗提取物,菌絲體用丙酮浸泡3次,每次用量約2000ml;減壓除去丙酮,將丙酮浸出物與甲乙酮提取物合并,得菌株粗提取物;粗提取物經硅膠柱層析、S印hadexLH-20柱層析、ODS柱層析及HPLC制備得6,18-環(huán)氧紅霉素內酯B。全文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與紅霉素母核類似,但又具有獨特結構的新的化合物,以及制備方法。本發(fā)明所述的6,18-環(huán)氧-14羥基紅霉素內酯B分子式為C21H36O8。本發(fā)明所述化合物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一、產紅霉素多孢放線菌Actinopolysporasp.YIM90600T菌株的發(fā)酵處理;二、制備提取物及化合物分離,制備得6,18-環(huán)氧紅霉素內酯。本化合物具有抗腫瘤、抗菌的作用,臨床可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各種感染。本化合物可用于合成新一代紅霉素類藥物的前體物質,為合成新的紅霉素提供了一種新的骨架。本化合物結構式如下文檔編號C07D493/00GK101747337SQ200810233709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5日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5日發(fā)明者唐蜀昆,姜成林,徐麗華,李文均,趙立興,黃勝雄申請人:云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