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屬于軋鋼加熱爐輥道上料設備領域,尤其是一種爐后擺動擋料器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目前軋鋼企業(yè),基本采用鋼坯冷、熱互用的生產方式,由于輥道運輸線較長,編好組的鋼坯,一般為6-9根;長6-12米;每根重1-3噸左右,在輥道上運行一段距離后,開始散組。故而產生前后不齊,嚴重時偏差量達到0.4-0.8米。這樣的散組鋼坯到達終點后,是無法達到入爐技術要求的。如果是單排鋼坯入爐,一般在輥道尾部設置一個固定擋料器,利用輥道慣性將鋼坯撞齊,然后用入爐推鋼機將鋼坯按方向推入爐膛。由于單排料加熱產量低,加熱成本高,能耗較大,不經濟。所以目前大、中型軋鋼企業(yè)均采用寬爐膛,單排與多排互用的加熱方式。這樣使用對入爐排鋼質量要求較高,目的是怕鋼坯在爐膛內相擦,翻爐等設備事故,過去是用人工的方式來保證入爐排鋼的質量,這樣效率低,勞動強度大,易發(fā)生工傷事故,所以多排鋼坯編組撞齊變成了技術制約,難以高效的達到入爐技術要求。環(huán)形爐加熱的鋼坯落到摔鋼平臺上,經翻料裝置翻到斜臺架上,鋼坯滾到接料裝置處,由接料裝置擋住鋼坯并輕放到輸送輥道上,然后運送至穿孔機前臺。在長期生產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由翻料裝置翻到斜臺架上的鋼坯滾到接料裝置處,對接料裝置的沖擊很大,影響接料裝置油缸使用壽命、接料裝置底座螺栓發(fā)生彎曲或斷裂,甚至撞擊到輸送輥道電機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翻料裝置翻到斜臺架上的鋼坯滾到接料裝置處,對接料裝置的沖擊很大,影響接料裝置油缸使用壽命、接料裝置底座螺栓發(fā)生彎曲或斷裂,甚至撞擊到輸送輥道電機上的技術難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爐后擺動擋料器及工作方法。一種爐后擺動擋料器,包括有呈龍門框架形的上料架、送料裝置;上料架由立柱、橫梁、鉸鏈裝置、重擺、下導向輪、上導向輪、卷揚裝置、鋼絲繩組成;立柱和橫梁構成“門”字形結構;卷揚裝置固定于橫梁的上方,重擺的連接桿通過鉸鏈裝置連接于橫梁上;下導向輪和上導向輪分別位于左側立柱的中部和上部;鋼絲繩穿過下導向輪和上導向輪,始端連接于卷揚裝置的卷繩輪上,末端連接于重擺的左側;送料裝置包括有斜臺架,輸送輥道,連桿結構,電機和緩沖臂組成;電機連接于輸送輥道后,整體固定于底座上;翻料裝置的底架呈框架結構,斜臺架橫放于底架上端;緩沖臂和翻料裝置分別鉸接連接于底架的左右兩側;連桿結構的兩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