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所述磨床包括磨床座所述磨床座上設有打磨機構,所述磨床座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所述磨床座上部位于打磨機構的一側設有往返機構,所述磨床座與打磨機構之間設有滑動軌道,所述滑動軌道上安裝有打磨座,所述打磨座上設有冷卻管,所述打磨座中設有刀座臺,所述刀座臺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具有對車刀進行批量打磨,自動化監(jiān)測與控制,且打磨中及時冷卻磨削表面等優(yōu)點。
【專利說明】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涉及磨床。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技術中,車刀使用后需要進行打磨,因為在車削的過程中,車刀會逐漸的磨損,不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對于批量生產(chǎn)的工廠來說,每天會有大批量的車刀需要打磨。一把一把的磨,浪費人力與時間,影響生產(chǎn)進度的進行。
[0003]故需要一種磨床能夠將車刀固定在上面,然后依次排列后進行統(tǒng)一的打磨,對打磨的狀態(tài)進行控制,進行批量打磨,且打磨中及時冷卻磨削表面。
【發(fā)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對車刀進行批量打磨,自動化監(jiān)測與控制,且打磨中及時冷卻磨削表面。
[0005]為解決上述現(xiàn)有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所述磨床包括磨床座所述磨床座上設有打磨機構,所述磨床座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所述磨床座上部位于打磨機構的一側設有往返機構,所述磨床座與打磨機構之間設有滑動軌道,所述滑動軌道上安裝有打磨座,所述打磨座上設有冷卻管,所述打磨座中設有刀座臺,所述刀座臺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
[0006]磨床座對打磨機構、控制箱、滑動軌道、打磨座等進行總體的支撐。
[0007]打磨機構對安裝在打磨座中刀座中的若干車刀進行打磨,確保統(tǒng)一進行打磨。提高打磨效率。
[0008]往返機構將打磨座進行推動,確保打磨座往返運動,來回的對打磨座中刀座中的車刀進行打磨。
[0009]磨床座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控制箱對整個磨床進行總體的檢測控制,確保車刀的打磨穩(wěn)定進行。彎折出控制箱便于控制,與人員的高度對應。
[0010]滑動軌道是打磨座往返運動的軌道,采用軌道滑動,精度高且易于來回運動的實現(xiàn),易于加工實現(xiàn)安裝后穩(wěn)固使用的效果,并滿足打磨中對往返運動的要求。
[0011]打磨座中安裝有刀座臺,刀座臺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將若干車刀安裝在刀座中,然后進行統(tǒng)一打磨,通過往返運行實現(xiàn),不同位置的車刀統(tǒng)一進行打磨。
[0012]冷卻管在打磨的過程中,對打磨機構以及被打磨的車刀進行不斷的冷卻,沖洗車刀被打磨出的碎削,并確保車刀表面的溫度,保證打磨持續(xù)進行。
[0013]作為優(yōu)選,所述打磨機構包括打磨盤,所述打磨盤的外圈環(huán)繞有擋盤,所述擋盤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的上方。
[0014]打磨盤對打磨座中設有刀座臺上的車刀進行打磨。
[0015]擋盤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的上方,在打磨盤進行打磨時,會甩出冷卻液,通過擋盤擋住冷卻液,使冷卻液沿著擋盤向下引流,從而節(jié)約冷卻液的浪費,提高冷卻液的使用次數(shù)。
[0016]作為優(yōu)選,所述往返機構包括電機,所述電機上安裝有轉動盤,所述轉動盤上安裝有導向桿,所述導向桿一側與轉動盤鉸接、另一側鉸接有引向桿,所述引向桿連接在導向桿與打磨座之間并與打磨座的側壁鉸接。
[0017]電機帶動轉動盤轉動,轉動盤推動導向桿循環(huán)轉動,從而導向桿帶動引向桿往返運動。通過引向桿帶動打磨座來回運動,實現(xiàn)對打磨座內的若干車刀的打磨。結構簡單,容易控制,便于制造加工。
[0018]作為優(yōu)選,所述滑動軌道包括調節(jié)輪,所述調節(jié)輪位于磨床座的側壁下用于調節(jié)滑動軌道對應打磨機構的前后位置。
[0019]調節(jié)輪調節(jié)滑動軌道對應打磨機構的前后位置,使滑動軌道上的打磨座相對打磨機構進行調節(jié),滿足對打磨座中安裝的若干車刀進行打磨的位置調節(jié),滿足對不同狀態(tài)的車刀的打磨。
[0020]作為優(yōu)選,所述打磨座包括左側板與右側板,所述打磨座中間部位是冷卻盤,所述冷卻盤的左右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左側板與右側板。
[0021]冷卻盤對噴下的冷卻液進行收集,便于回收冷卻液,環(huán)保節(jié)約,對冷卻液收集后循環(huán)利用。
[0022]左側板與右側板在打磨盤旋轉打磨時,會甩出冷卻液,通過左側板與右側板擋住甩出的冷卻液,將冷卻液全部引流至冷卻盤中,進一步收集冷卻液,進一步的節(jié)約,降低生產(chǎn)成本,節(jié)約環(huán)保。
[0023]作為優(yōu)選,所述磨床座的側壁上位于打磨座的下部設有檢測器。檢測器對磨床座的往返運行的次數(shù)與具體位置進行檢測,并輸送信號至控制箱中,對打磨的具體情況進行反饋,以便于及時停止對若干車刀的打磨。
[0024]作為優(yōu)選,所述刀座包括后座與前座,所述后座與前座固定為一體式結構,所述后座后端部設有后螺孔,所述后座延著后螺孔向前與前座一體的位置設有中螺孔,所述前座的前端口向后座延伸處設有刀槽,所述刀槽采用U型深槽結構,所述后座為長方體型結構,所述前座為臥U型。
[0025]刀座對車刀進行固定,然后統(tǒng)一排列后對車刀進行統(tǒng)一打磨。
[0026]后座與打磨時的底板統(tǒng)一固定,帶動車刀打磨時運動,并提供穩(wěn)固的支撐,不會變形,選材時后座的硬度要考慮到不變形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0027]后座為長方體型結構,有確定的形狀易于制造,在安裝較多的刀座時,便于確定刀座的具體位置。前座,在車刀打磨時,將車刀統(tǒng)一固定在前座中,與后座固定連接并帶動車刀在打磨機中一起運動。
[0028]前座為臥U型,前座后端與后座的前端固定為一體,便于開模制造。前端為臥U型的弧形狀,在打磨車刀時,便于流過冷卻液與打磨下的磨削,也便于安裝與取出車刀。
[0029]后螺孔對后座進行固定與中螺孔配合一起確定整個刀座的具體位置。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確定后螺孔與中螺孔一同確定整個刀座在一條直線上,確保其他的刀座接入時,能夠并排列開,每個刀座的位置都在一條直線上,確保每把車刀磨出來后尺寸都是相同的。
[0030]刀槽用于固定車刀在其中,帶動車刀在刀座中。刀槽采用U型深槽結構,能夠確保車刀始終卡位在刀座中進行打磨。[0031]作為優(yōu)選,所述所述刀槽向后座延伸的尾端兩側設有固刀臺,所述固刀臺的高度小于后座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所述刀槽的前端兩側分別為磨刀臺與接刀臺,所述磨刀臺與接刀臺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所述刀槽的U型深槽底部設有導流槽,所述導流槽由前座延伸至刀槽的尾部,所述刀槽的尾端設有冷卻槽,所述冷卻槽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所述冷卻槽的兩端設有弓I流槽,所述引流槽由固刀臺的表面向下延伸至冷卻槽立式圓柱體的底部。
[0032]固刀臺對安裝入刀槽的車刀進行夾持,進一步確定車刀安裝后的穩(wěn)定性。固刀臺的高度小于后座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進一步的對車刀進行夾持,限定車刀始終在刀槽中進行打磨。
[0033]磨刀臺與接刀臺對車刀的兩側進行進一步夾持,確保車刀的進一步穩(wěn)固效果,磨刀臺與接刀臺的上方對車刀進行打磨。磨刀臺與接刀臺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對車刀進行打磨的同時不會損壞刀座的具體形狀。
[0034]冷卻液進入刀座中,通過導流槽引出外部。便于冷卻的加速進行,能夠對車刀的底部進行冷卻,使車刀整體都在冷卻狀態(tài)中,而不僅僅是單純的上表面進行冷卻,冷卻后得出的效果更佳。導流槽由前座延伸至刀槽的尾部,將冷卻液由刀槽的尾部引出至前座端。
[0035]冷卻槽的對車刀進行冷卻弓丨入冷卻液。
[0036]冷卻槽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便于冷卻液從車刀的邊緣進入,容納較多的冷卻液。冷卻槽的兩端設有引流槽,通過引流槽將冷卻液直接由車刀的上部引流至車刀的下部,進行冷卻,直接進入導流槽中,進行循環(huán)冷卻。
[0037]作為優(yōu)選,所述刀槽與后座交接的位置設有前螺孔,所述前螺孔設在后座的前端且兩側設有卡固臺,所述卡固臺之間的寬度與刀槽的寬度對應。
[0038]前螺孔對刀座進一步冷卻,在冷卻的同時,可以在前螺孔安裝卡塊對車刀進行卡位,直接對車刀進行定位??ü膛_之間的寬度與刀槽的寬度對應,可以直接安裝與車刀寬度相同的卡塊對車刀進行卡位??▔K進行卡接使與車刀直接吻合,定位效果更佳。
[0039]作為優(yōu)選,所述后座的左側臂與前座的左側壁對應平行嚙合,所述后座的右側壁設有補缺塊,所述補缺塊的左側臂與后座的右側壁固定嚙合、右側壁與前座的右側壁對應平行嚙合,所述補缺塊的尾端與后座平行固定嚙合。
[0040]補缺塊對后座進行補缺,使真整個刀座的后端為規(guī)則的長方體型,便于安裝與定位,多個刀座進行排列時,定位更加精確。
[0041]有益效果:
[0042]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提供的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對車刀進行批量打磨,自動化監(jiān)測與控制,且打磨中及時冷卻磨削表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44]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刀座的結構示意圖。
[0045]圖中,磨床1、磨床座11、打磨機構12、打磨盤13、擋盤14、往返機構2、電機21、轉動盤22、導向桿23、引向桿24、控制箱3、滑動軌道4、調節(jié)輪41、打磨座5、左側板51、右側板52、冷卻盤53、冷卻管6、刀座臺7、刀座8、后座8a、前座8b、固刀臺8c、磨刀臺8d、刀槽8e、導流槽8f、接刀臺8g、冷卻槽8h、引流槽81、卡固臺8 j、前螺孔8k、后螺孔8ο、中螺孔8ρ、補缺塊8q、檢測器9。
【具體實施方式】
[0046]如圖1、2所示,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磨床I包括磨床座11磨床座11上設有打磨機構12,磨床座11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3,磨床座11上部位于打磨機構12的一側設有往返機構2,磨床座11與打磨機構12之間設有滑動軌道4,滑動軌道4上安裝有打磨座5,打磨座5上設有冷卻管6,打磨座5中設有刀座臺7,刀座臺7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8。打磨機構12包括打磨盤13,打磨盤13的外圈環(huán)繞有擋盤14,擋盤14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13的上方。往返機構2包括電機21,電機21上安裝有轉動盤22,轉動盤22上安裝有導向桿23,導向桿23 —側與轉動盤22鉸接、另一側鉸接有引向桿24,引向桿24連接在導向桿23與打磨座5之間并與打磨座5的側壁鉸接。滑動軌道4包括調節(jié)輪41,調節(jié)輪41位于磨床座11的側壁下用于調節(jié)滑動軌道4對應打磨機構12的前后位置。打磨座5包括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打磨座5中間部位是冷卻盤53,冷卻盤53的左右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磨床座11的側壁上位于打磨座5的下部設有檢測器9。刀座8包括后座8a與前座8b,后座8a與前座8b固定為一體式結構,后座8a后端部設有后螺孔80,后座8a延著后螺孔8o向前與前座8b —體的位置設有中螺孔8p,前座8b的前端口向后座8a延伸處設有刀槽Se,刀槽Se采用U型深槽結構,后座8a為長方體型結構,前座Sb為臥U型。刀槽Se向后座8a延伸的尾端兩側設有固刀臺Sc,固刀臺Sc的高度小于后座8a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刀槽Se的前端兩側分別為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磨刀臺8d與接刀臺8g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8c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刀槽8e的U型深槽底部設有導流槽8f,導流槽8f由前座8b延伸至刀槽8e的尾部,刀槽8e的尾端設有冷卻槽8h,冷卻槽8h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冷卻槽8h的兩端設有引流槽8i,引流槽8i由固刀臺8c的表面向下延伸至冷卻槽8h立式圓柱體的底部。刀槽8e與后座8a交接的位置設有前螺孔8k,前螺孔8k設在后座8a的前端且兩側設有卡固臺8j,卡固臺8j之間的寬度與刀槽8e的寬度對應。后座8a的左側臂與前座8b的左側壁對應平行嚙合,后座8a的右側壁設有補缺塊8q,補缺塊8q的左側臂與后座8a的右側壁固定嚙合、右側壁與前座8b的右側壁對應平行嚙合,補缺塊8q的尾端與后座8a平行固定嚙合。
[0047]實際工作時,將若干車刀逐個的安裝在刀座8中,然后通過若干的刀座8逐個安裝在安裝板上,然后通過安裝板統(tǒng)一的固定在刀座臺7中,通過刀座臺7使若干車刀統(tǒng)一放置在打磨座5中,然后往返機構2帶動打磨座5往返運動,打磨機構12對若干車刀進行打磨,在往返的過程中滑動軌道4對打磨座5進行支撐并利于往返運動的來回運行,如此往復,對若干車刀進行批量的打磨。
[0048]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磨床I包括磨床座11磨床座11上設有打磨機構12,磨床座11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3,磨床座11上部位于打磨機構12的一側設有往返機構2,磨床座11與打磨機構12之間設有滑動軌道4,滑動軌道4上安裝有打磨座5,打磨座5上設有冷卻管6,打磨座5中設有刀座臺7,刀座臺7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8。
[0049]磨床座11對打磨機構12、控制箱3、滑動軌道4、打磨座5等進行總體的支撐。
[0050]打磨機構12對安裝在打磨座5中刀座8中的若干車刀進行打磨,確保統(tǒng)一進行打磨,提高打磨效率。
[0051]往返機構2將打磨座5進行推動,確保打磨座5往返運動,來回的對打磨座5中刀座8中的車刀進行打磨。
[0052]磨床座11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3,控制箱3對整個磨床I進行總體的檢測控制,確保車刀的打磨穩(wěn)定進行。彎折出控制箱3便于控制,與人員的高度對應。
[0053]滑動軌道4是打磨座5往返運動的軌道,采用軌道滑動,精度高且易于來回運動的實現(xiàn),易于加工實現(xiàn)安裝后穩(wěn)固使用的效果,并滿足打磨中對往返運動的要求。
[0054]打磨座5中安裝有刀座臺7,刀座臺7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8,將若干車刀安裝在刀座8中,然后進行統(tǒng)一打磨,通過往返運行實現(xiàn),不同位置的車刀統(tǒng)一進行打磨。
[0055]冷卻管6在打磨的過程中,對打磨機構12以及被打磨的車刀進行不斷的冷卻,沖洗車刀被打磨出的碎削,并確保車刀表面的溫度,保證打磨持續(xù)進行。
[0056]打磨機構12包括打磨盤13,打磨盤13的外圈環(huán)繞有擋盤14,擋盤14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13的上方。
[0057]打磨盤13對打磨座5中設有刀座臺7上的車刀進行打磨。
[0058]擋盤14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13的上方,在打磨盤13進行打磨時,會甩出冷卻液,通過擋盤14擋住冷卻液,使冷卻液沿著擋盤14向下引流,從而節(jié)約冷卻液的浪費,提高冷卻液的使用次數(shù)。
[0059]往返機構2包括電機21,電機21上安裝有轉動盤22,轉動盤22上安裝有導向桿23,導向桿23 —側與轉動盤22鉸接、另一側鉸接有引向桿24,引向桿24連接在導向桿23與打磨座5之間并與打磨座5的側壁鉸接。
[0060]電機21帶動轉動盤22轉動,轉動盤22推動導向桿23循環(huán)轉動,從而導向桿23帶動引向桿24往返運動。通過引向桿24帶動打磨座5來回運動,實現(xiàn)對打磨座5內的若干車刀的打磨。結構簡單,容易控制,便于制造加工。
[0061]滑動軌道4包括調節(jié)輪41,調節(jié)輪41位于磨床座11的側壁下用于調節(jié)滑動軌道4對應打磨機構12的前后位置。
[0062]調節(jié)輪41調節(jié)滑動軌道4對應打磨機構12的前后位置,使滑動軌道4上的打磨座5相對打磨機構12進行調節(jié),滿足對打磨座5中安裝的若干車刀進行打磨的位置調節(jié),滿足對不同狀態(tài)的車刀的打磨。
[0063]打磨座5包括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打磨座5中間部位是冷卻盤53,冷卻盤53的左右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
[0064]冷卻盤53對噴下的冷卻液進行收集,便于回收冷卻液,環(huán)保節(jié)約,對冷卻液收集后循環(huán)利用。
[0065]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在打磨盤13旋轉打磨時,會甩出冷卻液,通過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擋住甩出的冷卻液,將冷卻液全部引流至冷卻盤53中,進一步收集冷卻液,進一步的節(jié)約,降低生產(chǎn)成本,節(jié)約環(huán)保。
[0066]磨床座11的側壁上位于打磨座5的下部設有檢測器9。檢測器9對磨床座11的往返運行的次數(shù)與具體位置進行檢測,并輸送信號至控制箱3中,對打磨的具體情況進行反饋,以便于及時停止對若干車刀的打磨。
[0067]刀座8包括后座8a與前座8b,后座8a與前座8b固定為一體式結構,后座8a后端部設有后螺孔8ο,后座8a延著后螺孔8o向前與前座8b —體的位置設有中螺孔8p,前座8b的前端口向后座8a延伸處設有刀槽8e,刀槽8e采用U型深槽結構,后座8a為長方體型結構,前座8b為臥U型。
[0068]刀座8對車刀進行固定,然后統(tǒng)一排列后對車刀進行統(tǒng)一打磨。
[0069]后座8a與打磨時的底板統(tǒng)一固定,帶動車刀打磨時運動,并提供穩(wěn)固的支撐,不會變形,選材時后座8a的硬度要考慮到不變形而又易于加工制作。
[0070]后座8a為長方體型結構,有確定的形狀易于制造,在安裝較多的刀座8時,便于確定刀座8的具體位置。前座Sb,在車刀打磨時,將車刀統(tǒng)一固定在前座中,與后座8a固定連接并帶動車刀在打磨機中一起運動。
[0071]前座Sb為臥U型,前座Sb后端與后座8a的前端固定為一體,便于開模制造。前端為臥U型的弧形狀,在打磨車刀時,便于流過冷卻液與打磨下的磨削,也便于安裝與取出車刀。
[0072]后螺孔8o對后座8a進行固定與中螺孔8p配合一起確定整個刀座8的具體位置。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確定后螺孔8ο與中螺孔8ρ —同確定整個刀座8在一條直線上,確保其他的刀座8接入時,能夠并排列開,每個刀座8的位置都在一條直線上,確保每把車刀磨出來后尺寸都是相同的。
[0073]刀槽Se用于固定車刀在其中,帶動車刀在刀座8中。刀槽Se采用U型深槽結構,能夠確保車刀始終卡位在刀座8中進行打磨。
[0074]刀槽Se向后座8a延伸的尾端兩側設有固刀臺Sc,固刀臺Sc的高度小于后座8a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刀槽Se的前端兩側分別為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磨刀臺8d與接刀臺8g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8c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刀槽8e的U型深槽底部設有導流槽8f,導流槽8f由前座8b延伸至刀槽8e的尾部,刀槽8e的尾端設有冷卻槽8h,冷卻槽8h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冷卻槽8h的兩端設有引流槽8i,引流槽8i由固刀臺8c的表面向下延伸至冷卻槽8h立式圓柱體的底部。
[0075]固刀臺Sc對安裝入刀槽Se的車刀進行夾持,進一步確定車刀安裝后的穩(wěn)定性。固刀臺8c的高度小于后座8a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進一步的對車刀進行夾持,限定車刀始終在刀槽8e中進行打磨。
[0076]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對車刀的兩側進行進一步夾持,確保車刀的進一步穩(wěn)固效果,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的上方對車刀進行打磨。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Sc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對車刀進行打磨的同時不會損壞刀座8的具體形狀。
[0077]冷卻液進入刀座中,通過導流槽8f引出外部。便于冷卻的加速進行,能夠對車刀的底部進行冷卻,使車刀整體都在冷卻狀態(tài)中,而不僅僅是單純的上表面進行冷卻,冷卻后得出的效果更佳。導流槽8f由前座8b延伸至刀槽8e的尾部,將冷卻液由刀槽8e的尾部引出至前座8b端。
[0078]冷卻槽8h的對車刀進行冷卻引入冷卻液。
[0079]冷卻槽8h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便于冷卻液從車刀的邊緣進入,容納較多的冷卻液。冷卻槽8h的兩端設有引流槽8i,通過引流槽8i將冷卻液直接由車刀的上部引流至車刀的下部,進行冷卻,直接進入導流槽8f中,進行循環(huán)冷卻。[0080]刀槽8e與后座8a交接的位置設有前螺孔8k,前螺孔8k設在后座8a的前端且兩側設有卡固臺8j,卡固臺8j之間的寬度與刀槽8e的寬度對應。
[0081 ] 前螺孔8k對刀座8進一步冷卻,在冷卻的同時,可以在前螺孔8k安裝卡塊對車刀進行卡位,直接對車刀進行定位??ü膛_8j之間的寬度與刀槽8e的寬度對應,可以直接安裝與車刀寬度相同的卡塊對車刀進行卡位。卡塊進行卡接使與車刀直接吻合,定位效果更佳。
[0082]后座8a的左側臂與前座8b的左側壁對應平行嚙合,后座8a的右側壁設有補缺塊8q,補缺塊8q的左側臂與后座8a的右側壁固定嚙合、右側壁與前座8b的右側壁對應平行嚙合,補缺塊8q的尾端與后座8a平行固定嚙合。
[0083]補缺塊8q對后座8a進行補缺,使真整個刀座8的后端為規(guī)則的長方體型,便于安裝與定位,多個刀座8進行排列時,定位更加精確。
[0084]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0085]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磨床1、磨床座11、打磨機構12、打磨盤13、擋盤14、往返機構2、電機21、轉動盤22、導向桿23、引向桿24、控制箱3、滑動軌道4、調節(jié)輪41、打磨座5、左側板51、右側板52、冷卻盤53、冷卻管6、刀座臺7、刀座8、后座8a、前座8b、固刀臺8c、磨刀臺8d、刀槽8e、導流槽8f、接刀臺8g、冷卻槽8h、引流槽81、卡固臺8j、前螺孔8k、后螺孔80、中螺孔8p、補缺塊8q、檢測器9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I)包括磨床座(II)所述磨床座(11)上設有打磨機構(12),所述磨床座(11)的外側彎折出控制箱(3),所述磨床座(11)上部位于打磨機構(12)的一側設有往返機構(2),所述磨床座(11)與打磨機構(12)之間設有滑動軌道(4),所述滑動軌道(4)上安裝有打磨座(5),所述打磨座(5)上設有冷卻管(6),所述打磨座(5)中設有刀座臺(7),所述刀座臺(7)上安裝有至少一個刀座(8)。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機構(12)包括打磨盤(13),所述打磨盤 (13)的外圈環(huán)繞有擋盤(14),所述擋盤(14)為半圓弧狀、環(huán)繞于打磨盤(13)的上方。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往返機構(2)包括電機(21),所述電機(21)上安裝有轉動盤(22),所述轉動盤(22)上安裝有導向桿(23),所述導向桿(23)—側與轉動盤(22)鉸接、另一側鉸接有引向桿(24),所述引向桿(24)連接在導向桿(23)與打磨座(5)之間并與打磨座(5)的側壁鉸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軌道(4)包括調節(jié)輪(41 ),所述調節(jié)輪(41)位于磨床座(11)的側壁下用于調節(jié)滑動軌道(4)對應打磨機構(12)的前后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打磨座(5)包括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所述打磨座(5)中間部位是冷卻盤(53),所述冷卻盤(53)的左右側壁上分別安裝有左側板(51)與右側板(52 )。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床座(11)的側壁上位于打磨座(5)的下部設有檢測器(9)。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8)包括后座(8a)與前座(8b),所述后座(8a)與前座(8b)固定為一體式結構,所述后座(8a)后端部設有后螺孔(8o ),所述后座(8a)延著后螺孔(8o )向前與前座(8b )—體的位置設有中螺孔(8p ),所述前座(8b )的前端口向后座(8a)延伸處設有刀槽(8e ),所述刀槽(8e )采用U型深槽結構,所述后座(8a)為長方體型結構,所述前座(8b)為臥U型。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刀槽(Se)向后座(8a)延伸的尾端兩側設有固刀臺(8c),所述固刀臺(8c)的高度小于后座(8a)的高度、大于車刀的高度,所述刀槽(Se)的前端兩側分別為磨刀臺(8d)與接刀臺(Sg),所述磨刀臺(8d)與接刀臺(8g)的高度齊平且低于固刀臺(8c)的高度且低于車刀的高度,所述刀槽(8e )的U型深槽底部設有導流槽(8f ),所述導流槽(8f )由前座(8b )延伸至刀槽(8e )的尾部,所述刀槽(8e)的尾端設有冷卻槽(8h),所述冷卻槽(8h)整體為立式圓柱體型,所述冷卻槽(8h)的兩端設有引流槽(Si),所述引流槽(Si)由固刀臺(Sc)的表面向下延伸至冷卻槽(8h)立式圓柱體的底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槽(Se)與后座(Sa)交接的位置設有前螺孔(8k),所述前螺孔(8k)設在后座(8a)的前端且兩側設有卡固臺(8 j ),所述卡固臺(8 j )之間的寬度與刀槽(8e)的寬度對應。
10.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加工成排車刀的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座(8a)的左側臂與前座(8b)的左側壁對應平行嚙合,所述后座(8a)的右側壁設有補缺塊(8q),所述補缺塊(8q)的左側臂與后座(8a)的右側壁固定嚙合、右側壁與前座(8b)的右側壁對應平行嚙合,所述補缺塊(8 q)的尾端與后座(8a)平行固定哨合。
【文檔編號】B24B3/34GK203804687SQ201420190773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項杰, 蔣鵬, 周世佑, 張富兵 申請人:衢州金沃精工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