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包括由電導線、機體、開關按鈕、輔助扶手、螺紋夾持體、轉軸、套管托臺、圓環(huán)柱、砂絨片、墊片、螺桿和緊固螺母組成,通電后,機體的內置電機帶動轉軸旋轉,圓環(huán)柱的外表面搭扣的砂絨片隨轉軸旋轉,以達到對液壓油缸缸筒內壁快速打磨除銹的效果,加之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的特點,特別適合于小型單位使用。
【專利說明】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除銹設備的【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
【背景技術】
[0002]我國的液壓工業(yè)經過近50年的發(fā)展,已具有相當生產實力和技術水平,尤其是近10年來下游行業(yè)的快速成長,積極推動了液壓行業(yè)的成長。液壓油缸是我國液壓產品中比較成熟的產品之一。行業(yè)保持多年快速增長,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供需鏈,具備了較大的市場規(guī)模,同時,我國具有市場需求旺盛、成本低等優(yōu)勢,將成為世界液壓行業(yè)和油缸行業(yè)的重心,液壓油缸要承受很大的壓強,負載越重,它的壓強就會越大,因此,做好液壓油缸的保養(yǎng)工作是整個液壓系統(tǒng)的維護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尤其是缸筒內壁的銹蝕清除,一直是一個比較棘手問題,給生產和使用帶來諸多不便。
【發(fā)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可以解決上述技術的不足,砂絨片和圓環(huán)柱外表面采用搭扣連接的方式,在旋轉動力作用下,實現液壓油缸缸筒內壁快速打磨除銹之目的。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包括由電導線、機體、開關按鈕、輔助扶手、螺紋夾持體、轉軸、套管托臺、圓環(huán)柱、砂絨片、墊片、螺桿和緊固螺母組成,背面設置絨帶的砂絨片與外表面設置鉤帶的圓環(huán)柱以搭扣的方式粘接,由螺紋夾持體夾緊的轉軸上設置套管托臺,其下端設置螺桿和緊固螺母,轉軸上安裝的圓環(huán)柱和墊片置于套管托臺和緊固螺母之間,機體上設置電導線、開關按鈕、輔助扶手和螺紋夾持體。
[000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電后,機體的內置電機帶動轉軸旋轉,圓環(huán)柱的外表面搭扣的砂絨片隨轉軸旋轉,以達到對液壓油缸缸筒內壁快速打磨除銹的效果,加之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的特點,特別適合于小型單位使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發(fā)明進一步描述。
[0007]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中:1、電導線,2、機體,3、開關按鈕,4、輔助扶手,5、螺紋夾持體,6、轉軸,7、套管托臺,8、圓環(huán)柱,9、砂絨片,10、墊片,11、螺桿,12、緊固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0009]由附圖所示,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包括由電導線1、機體2、開關按鈕3、輔助扶手4、螺紋夾持體5、轉軸6、套管托臺7、圓環(huán)柱8、砂絨片9、墊片10、螺桿11和緊固螺母12組成,背面設置絨帶的砂絨片9與外表面設置鉤帶的圓環(huán)柱8以搭扣的方式粘接,由螺紋夾持體5夾緊的轉軸6上設置套管托臺7,其下端設置螺桿11和緊固螺母12,轉軸6上安裝的圓環(huán)柱8和墊片10置于套管托臺7和緊固螺母12之間,機體2上設置電導線1、開關按鈕3、輔助扶手4和螺紋夾持體5。
[0010]使用時,機體2的內置電機通電后帶動轉軸6旋轉,圓環(huán)柱8的外表面搭扣的砂絨片9隨轉軸6旋轉,以達到對液壓油缸缸筒內壁快速打磨除銹的效果,加之其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的特點,特別適合于小型單位使用。
[0011]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的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工程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液壓油缸缸筒內壁的除銹打磨器包括由電導線、機體、開關按鈕、輔助扶手、螺紋夾持體、轉軸、套管托臺、圓環(huán)柱、砂絨片、墊片、螺桿和緊固螺母組成,背面設置絨帶的砂絨片與外表面設置鉤帶的圓環(huán)柱以搭扣的方式粘接,由螺紋夾持體夾緊的轉軸上設置套管托臺,其下端設置螺桿和緊固螺母,轉軸上安裝的圓環(huán)柱和墊片置于套管托臺和緊固螺母之間,機體上設置電導線、開關按鈕、輔助扶手和螺紋夾持體。
【文檔編號】B24B27/033GK203779287SQ201320710061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12日
【發(fā)明者】劉現梅 申請人:劉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