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磨角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消費者對于模切制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相應地,其對于模切刀的制作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模切刀的制作過程中,模切刀的尖角要求是其制作要求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但是,如圖1及圖2所示,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前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后的結構示意圖。由于模切刀I的物理厚度,模切刀I在進行尖角的彎制時,往往不會形成真正的尖角,而往往會在其彎制處存在或大或小的圓弧2,因此,如圖3及圖4所示,圖3是現(xiàn)有技術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前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后的結構示意圖。在彎制要求較高的模切刀I的尖角時,往往會在開始彎制前,預先將模切刀I的待彎制部位的厚度變薄,也即,先在此處做一溝槽3,再進行彎制,其彎制效果顯然會更好,彎制后的刀鋒會更接近于尖角。在現(xiàn)有技術中,一般都通過將刀片放在磨床上進行磨削的方式,使得模切刀的待彎制部位厚度變薄,此時,由于磨床的臺面限制,一方面不能加工尺寸較長的刀片;另一方面,費時費力,且精度無法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該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在對模切刀進行磨角時,通過其上下移動機構及左右移動機構在設定方向上帶動磨角輪進行上下移動及左右移動,使其加工產品的長度和精度不再受到傳統(tǒng)加工設備的限制,且節(jié)約了工時、提高了加工精度。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包括支架和磨角輪,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還包括:上下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左右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旋轉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磨角輪,且?guī)铀瞿ソ禽嗈D動;第一氣缸,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并通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帶動所述磨角輪上下移動;第二氣缸,連接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并通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帶動所述磨角輪左右移動。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電機、一端連接于所述電機的第一傳動帶、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的第二傳動帶;且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的另一端均旋轉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所述電機通過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帶動所述磨角輪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包括:支撐件,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氣缸;曲柄,所述曲柄的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支撐件的另一端;且所述曲柄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優(yōu)選地,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包括:連桿,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二氣缸;活動楔塊,所述活動楔塊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桿的另一端,且其設有第一楔形面;固定楔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架,且其設有與所述第一楔形面適配的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二楔形面與所述第一楔形面貼合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曲柄和所述活動楔塊通過滑塊滑動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模切刀的兩側對稱設有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兩所述磨角輪、兩所述曲柄,所述兩磨角輪分別對所述模切刀的兩側進行磨角。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用于同時驅動兩所述磨角輪的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一用于驅動所述上下移動機構的所述第一氣缸、兩用于分別驅動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所述
第二氣缸。優(yōu)選地,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一所述電機、兩分別對稱分布于所述模切刀兩側的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所述電機通過兩所述第一傳動帶和兩所述第二傳動帶分別帶動兩所述磨角輪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磨角深度的限位裝置。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包括支架和磨角輪,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的上下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的左右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的驅動裝置。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在對模切刀進行磨角時,其加工產品的長度和精度不再受到傳統(tǒng)加工設備的限制,且節(jié)約了工時、提高了加工精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前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后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現(xiàn)有技術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前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模切刀彎制尖角后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Tl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T2時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T3時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T4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T1、T2、T3、T4的相對位置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xiàn)、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說明書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參照圖5至圖10,圖5是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Tl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Τ2時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Τ3時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為Τ4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圖5中模切刀的磨角裝置的磨角輪與模切刀的最近位置Τ1、Τ2、Τ3、Τ4的相對位置圖。本實施例中,該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包括支架10和磨角輪20,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還包括:上下移動機構30,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20 ;左右移動機構40,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且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 ;驅動裝置50,設置于所述支架10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20、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通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及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在設定方向上帶動所述磨角輪20進行上下移動及左右移動,從而使得在對模切刀I進行磨角時,其加工產品的長度和精度不再受到傳統(tǒng)加工設備的限制,同時,該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可以安裝在自動化設備上,自動對模切刀I進行送料及加工,如此,節(jié)約了工時、提高了加工精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進一步的,如圖5及圖6所示,所述驅動裝置50包括:旋轉驅動機構501,連接于所述磨角輪20,且?guī)铀瞿ソ禽?0轉動;第一氣缸502,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并通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帶動所述磨角輪20上下移動;第二氣缸503,連接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并通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帶動所述磨角輪20左右移動。所述驅動裝置50帶動整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同步運轉,使得所述磨角輪20在上下及左右按照指示自由移動的同時,還同步旋轉,從而對待加工的模切刀I進行溝槽的加工。參照圖5及圖6,進一步的,所述旋轉驅動機構501包括電機5011、一端連接于所述電機5011的第一傳動帶5012、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20的第二傳動帶5013 ;且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和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的另一端均旋轉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 ;所述電機5011通過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和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帶動所述磨角輪20轉動。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及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的一端均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的同一傳動輪上,因此,當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開始工作時,所述電機5011帶動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旋轉,進而帶動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旋轉,并由此使得所述磨角輪20旋轉,從而進行磨角。進一步的,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包括:支撐件301,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氣缸502 ;曲柄302,所述曲柄302的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支撐件301的另一端;且所述曲柄302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20。本實施例中,當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開始工作時,所述支撐件301被其連接的所述第一氣缸502帶動,從而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曲柄302的一端旋轉并上下移動,最終使得所述磨角輪20在所述曲柄302另一端的帶動下上下移動。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包括:連桿401,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二氣缸503 ;活動楔塊402,所述活動楔塊402的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桿401的另一端,且其設有第一楔形面4021 ;固定楔塊403,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架10,且其設有與所述第一楔形面4021適配的第二楔形面4031,所述第二楔形面4031與所述第一楔形面4021貼合連接。本實施例中,當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開始工作時,所述連桿401被其連接的所述第二氣缸503帶動旋轉,并且上下移動,進而帶動所述活動楔塊402上下移動,并且由于所述第二楔形面4031與所述第一楔形面4021的貼合連接,所述活動楔塊402在所述固定楔塊403的限定下,左右移動,從而帶動連接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的上下移動機構30左右移動,最終帶動所述磨角輪20左右移動。進一步的,如圖5所示,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通過滑塊60滑動連接。作為優(yōu)選,本實施例中,所述曲柄302和所述活動楔塊402通過所述滑塊60滑動連接。因此當所示上下移動機構30進行上下移動且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同時左右移動的時候,由于兩者之間通過所述滑塊60連接,因此,其上下移動與左右移動之間并不產生相互干涉。如圖11所示,圖11是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所述模切刀I的兩側對稱設有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兩所述磨角輪20、兩所述曲柄302,所述兩磨角輪20分別對所述模切刀I的兩側進行磨角。同時,所述驅動裝置50包括一用于同時驅動兩所述磨角輪20的所述旋轉驅動機構501、一用于驅動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的所述第一氣缸502、兩用于分別驅動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所述第二氣缸503。所述旋轉驅動機構501包括一所述電機5011、兩分別對稱分布于所述模切刀I兩側的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和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所述電機5011通過兩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和兩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分別帶動兩所述磨角輪20轉動。由于所述模切刀I的兩側均設有磨角輪20,因此由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的同樣原理,在分別設置于所述模切刀I兩側,且分別連接該兩側的磨角輪20的驅動裝置50的帶動下,所述磨角輪20在所述模切刀I的兩側均可以進行磨角,從而滿足實際工作的過程中的需要。本實用新型中,如圖5至圖10所示,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具體工作的一個循環(huán)過程(即 T1-T2-T3-T4-T1)如下:如圖6及圖10中所示,Tl位置為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非工作(靜止狀態(tài))狀態(tài),此時磨角輪20靠近刀片的最近點為Tl位置。此狀態(tài)下,Tl位于模切刀I的下方且偏離所述模切刀I。如圖7及圖10中所示,當需要進行磨角時,在程序的控制下,電機5011旋轉,所述第一氣缸502開始工作,帶動所述支撐件301上移,其上固定的部件,包括電機5011、曲柄302、滑塊60、磨角輪20、第一傳動帶5012及第二傳動帶5013均一同上移,到達圖7所示的T2位置。此時磨角輪20靠近所述模切刀I的最近位置為T2,該T2點位于所述模切刀I的上方但仍偏離所述模切刀I。同時,如圖8及圖10中所示,第二氣缸503開始工作,帶動所述連桿401,進而帶動所述活動楔塊402上移,此時在所述第一楔形面4021及所述第二楔形面4031的配合下,推動所述曲柄302及磨角輪20左移,所述磨角輪20靠近所述模切刀I的最近位置為T3,此時,該T3點位于所述模切刀的上方且靠近所述模切刀I的刀鋒。由于所述電機5011處于旋轉狀態(tài),因此在所述第一傳動帶5012及所述第二傳動帶5013的帶動下,所述磨角輪20也處于旋轉狀態(tài)。進而,如圖9及圖10中所示,所述第一氣缸502繼續(xù)工作行程,帶動所述支撐件301下移,其上固定的部件,包括電機5011、曲柄302、滑塊60、磨角輪20、第一傳動帶5012及第二傳動帶5013均一同下移,到達圖9所示的T4位置。在此過程中,由于所述磨角輪20處于旋轉狀態(tài),因此在下移的同時,所述磨角輪20在所述模切刀I的側面磨削出溝槽。本實用新型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磨角深度的限位裝置70。本實施例中,SP在所述支架10上設置限位螺釘70,所述限位螺釘70可以調節(jié)磨角過程中所加工的溝槽的深淺。加工完畢后,所述電機5011停止工作,所述第二氣缸503隨之下移,帶動所述連桿401、活動楔塊402下移,在所述第一楔形面4021及所述第二楔形面4031的配合下,推動所述曲柄302及磨角輪20右移,所述磨角輪20與所述模切刀I最近位置重新回歸至Tl,如圖6中所示狀態(tài)。此時,所述磨角輪20回到靜止狀態(tài),完成一個循環(huán),整個工作過程結束。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通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30及所述左右移動機構40在設定方向上帶動所述磨角輪20進行上下移動及左右移動,從而使得在對模切刀I進行磨角時,其加工產品的長度和精度不再受到傳統(tǒng)加工設備的限制,同時,該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可以安裝在自動化設備上,自動對模切刀I進行送料及加工,如此,節(jié)約了工時、提高了加工精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包括支架和磨角輪,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上下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 左右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 驅動裝置,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 旋轉驅動機構,連接于所述磨角輪,且?guī)铀瞿ソ禽嗈D動; 第一氣缸,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并通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帶動所述磨角輪上下移動; 第二氣缸,連接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并通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帶動所述磨角輪左右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電機、一端連接于所述電機的第一傳動帶、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的第二傳動帶;且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的另一端均旋轉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所述電機通過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帶動所述磨角輪轉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包括: 支撐件,一端連接于所述第一氣缸; 曲柄,所述曲柄的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支撐件的另一端;且所述曲柄的另一端連接于所述磨角輪。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包括: 連桿,一端旋轉連接于所述第二氣缸; 活動楔塊,所述活動楔塊旋轉連接于所述連桿的另一端,且其設有第一楔形面; 固定楔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支架,且其設有與所述第一楔形面適配的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二楔形面與所述第一楔形面貼合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和所述活動楔塊通過滑塊滑動連接。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刀的兩側對稱設有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兩所述磨角輪、兩所述曲柄,所述兩磨角輪分別對所述模切刀的兩側進行磨角。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包括一用于同時驅動兩所述磨角輪的所述旋轉驅動機構、一用于驅動所述上下移動機構的所述第一氣缸、兩用于分別驅動兩所述左右移動機構所述第二氣缸。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驅動機構包括一所述電機、兩分別對稱分布于所述模切刀兩側的所述第一傳動帶和所述第二傳動帶,所述電機通過兩所述第一傳動帶和兩所述第二傳動帶分別帶動兩所述磨角輪轉動。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切刀的磨角裝置還包括用于調節(jié)磨角深度的限位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包括支架和磨角輪,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的上下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上下移動機構的左右移動機構、設置于所述支架上且連接于所述磨角輪、所述上下移動機構和所述左右移動機構的驅動裝置。本實用新型模切刀的磨角裝置在對模切刀進行磨角時,其加工產品的長度和精度不再受到傳統(tǒng)加工設備的限制,且節(jié)約了工時、提高了加工精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工作效率高。
文檔編號B24B9/00GK203156494SQ20132014999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王偉 申請人:同德興包裝機械(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