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鋼筋輔助設備,具體涉及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各個領域的發(fā)展也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目前,在機械鍛造行業(yè)中,對鋼筋的需求越來越大了,而且工藝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圓盤鋼筋在機械鍛造中作用非常巨大,上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為了方便鋼筋的搬運及擺放,鋼筋都會加工成圓盤式的,而在實際運用之前這種圓盤式的鋼筋是不行的,都必須要進行拉直處理,才能正常使用。現(xiàn)在人們一般采用的都是純人工拉直的方法,最最常見的方法是:將圓盤鋼筋的一端固定設置,然后將圓盤鋼筋的另一端纏繞在一圓軸上,然后用人力轉動圓軸,使鋼筋拉直,或者采用人工使用大錘對圓盤鋼筋進行手工敲打的方法,其不足之處是:由于機械鍛造行業(yè)中這種鋼筋用量非常大,采用這種拉直的方法,勞動效率低,費時費力,而且在敲打的過程中容易將圓盤鋼筋敲打變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夠節(jié)省大量的勞動力。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
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頂部設有支撐臺和第一驅動機構,支撐臺與第一驅動機構分別位于基座的軸線兩側,支撐臺上設有豎桿,豎桿上設有限位盤,限位盤能夠沿著豎桿的軸線方向移動,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第一輸出軸,其第一輸出軸一端與第一驅動機構連接,另一端上設有夾持塊,夾持塊設有活動桿和盲孔,活動桿與夾持塊通過螺紋連接,并且活動桿能夠移動至盲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豎桿上設有兩個限位塊,限位塊均與豎桿通過螺紋連接,限位盤位于兩個限位塊之間,并且限位塊能夠將限位盤固定在豎桿上。
進一步地,所述基座的頂部還設有固定臺,固定臺位于支撐臺與第一驅動機構之間,固定臺上還設有通孔,通孔的軸線與第一輸出軸的軸線在同一條直線上。
進一步地,所述固定臺的頂部還設有第二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包括第二輸出軸,第二輸出軸一端與第二驅動機構連接,另一端上設有刀片,并且刀片位于通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通孔內還設有滾珠,滾珠位于刀片的正下方,并且滾珠能夠在通孔內轉動。
進一步地,所述盲孔的截面為三角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和第二驅動機構均為液壓缸。
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將圓盤鋼筋放置在支撐臺與限位盤之間,把鋼筋的端頭放置在夾持塊上,利用第一驅動機構,將圓盤鋼筋拉直,整個過程無需依靠工人;
2、本發(fā)明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相比傳統(tǒng)的手工操作,節(jié)省了大量的勞動力,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
本技術:
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夾持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固定臺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
1-基座,2-支撐臺,3-固定臺,4-夾持塊,5-第一驅動機構,6-限位盤,7-限位塊,8-豎桿,9-第二驅動機構,10-活動桿,11-第一輸出軸,12-盲孔,13-刀片,14-第二輸出軸,15-通孔,16-滾輪。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fā)明用于對圓盤鋼筋拉直的設備,包括矩形形狀的基座1,基座1的頂部設有支撐臺2,支撐臺2用于放置圓盤鋼筋,支撐臺2的頂部豎桿8,豎桿8豎直插在支撐臺2上,圓盤鋼筋能夠套在豎桿8上,豎桿8上設有限位盤6和兩個限位塊7,限位盤6與限位塊7均套在豎桿8上,限位盤6能夠沿著豎桿8的軸線方向移動,并且限位盤6能夠從豎桿7上取下,所述限位塊7與豎桿8均通過螺紋連接,并且限位盤6位于兩個限位塊7之間,兩個限位塊7將限位盤6固定在豎桿8上,限位盤6的作用是將圓盤鋼筋限定在支撐臺2與限位盤6之間,防止圓盤鋼筋在拉直的過程中發(fā)生位移,影響將鋼筋拉直;所述基座1的頂部還設有第一驅動機構5,第一驅動機構5優(yōu)選為液壓缸,易于在市場上購買所得,并且操作方便、工作穩(wěn)定,第一驅動機構5與支撐臺2分別位于基座1的軸線兩側,第一驅動機構5包括第一輸出軸11,第一輸出軸11與第一驅動機構5水平連接,第一輸出軸11一端與第一驅動機構5連接,另一端上設有夾持塊4,當?shù)谝或寗訖C構5工作時,第一驅動機構5的第一輸出軸11能夠驅動夾持塊4在水平方向上移動,所述夾持塊4為圓柱形狀,并且夾持塊4朝下豎桿8的面上設有盲孔12,盲孔12的截面為三角形狀,鋼筋能夠放置在盲孔12內,所述夾持塊4上還設有活動桿10,活動桿10與夾持塊4通過螺紋連接,轉動活動桿10,活動桿10的底端能夠移動至盲孔12內,由于盲孔12為三角形狀,故活動桿10壓緊放置在盲孔12內的鋼筋時,能夠將鋼筋固定更加牢固,當圓盤鋼筋的端頭放置在盲孔12內并固緊時,第一驅動機構5工作時,夾持塊4將拉動鋼筋,使得原本纏繞成圓盤形的鋼筋拉直;所述基座1的頂部還是設有固定臺3,固定臺3位于支撐臺2與第一驅動機構5之間,固定臺3上設有通孔15,通孔15的軸線與第一輸出軸11的軸線在用一條直線上,所述固定臺3的頂部還設有第二驅動機構9,第二驅動機構9有效為液壓缸,操作方便、工作穩(wěn)定,第二驅動機構9包括第二輸出軸11,第二輸出軸11一端與第二驅動機構9連接,另一端上設有刀片13,并且刀片12位于通孔15內,第二驅動機構9工作時,第二輸出軸14能夠驅動刀片13在通孔15內移動,刀片13能夠將放置在通孔15內的鋼筋切斷,在對鋼筋進行拉直時,可以根據(jù)需要鋼筋的長度,來對鋼筋進行切斷,滿足不同長度,所述通孔15內還設有滾輪16,滾輪16位于刀片1的正下方,滾輪16能夠減少通孔15內壁與鋼筋的摩擦阻力,使得夾持塊4易于拉動鋼筋。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