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焊接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安全焊接裝置。
背景技術:
在焊接大型工件時,一般采用焊接設備固定、管件固定在機架上隨機架運動的方式進行焊接,現(xiàn)有的固定型焊接設備固定方式簡陋,穩(wěn)定性不高,而且都采用手動安裝,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安全焊接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xiàn)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安全焊接裝置,包括固定座以及電焊槍,所述固定座包括給電座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給電座左側上方的操作部,所述給電座左側下方的端面內設有插合槽,所述插合槽右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內設有第一滑動腔,所述第一滑動腔左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內設有第二滑動腔,所述第一滑動腔左側內頂面與所述第二滑動腔右側內底面之間設有擋板,所述第一滑動腔內設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二滑動腔內設有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旋桿,所述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動塊,所述第二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二滑動塊,所述操作部內設有第一滑動槽,所述第一滑動槽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傳導螺旋桿,所述傳導螺旋桿左側端與第一電動機連接,所述傳導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操作塊,所述操作塊底部端面內設有卡合槽,所述傳導螺旋桿與所述卡合槽之間的所述操作塊內設有通道,所述卡合槽左右兩側的所述操作塊內設有均第二滑動槽,所述第二滑動槽頂部設有第三滑動槽,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滑動槽內均設有內側端貫通所述卡合槽左右內壁并伸進所述卡合槽內的固定頭,所述固定頭遠去所述卡合槽一側設有進退塊,所述進退塊頂部伸進所述第三滑動槽且尾端設有斜滑面,所述進退塊與所述固定頭之間設有彈性件,所述通道內設有壓桿,所述傳導螺旋桿下方的所述第一滑動槽右側內壁設有向左側延展設置的頂壓桿,所述電焊槍包括槍體,固定在所述槍體右側端面的錐型插合部,固定在所述槍體左側的伸縮段,固定在所述伸縮段左側的槍頭,固定在所述槍頭左側端面的焊接頭,以及固定在所述槍體頂部的卡塊,所述第一電動機上設置有降噪減振裝置。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擋板內設有圓孔,所述第一螺旋桿向上延展部和所述第二螺旋桿向下延展部均伸進所述圓孔內且尾端固定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底部與所述第一滑動腔內底面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旋桿頂部與第二電動機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和所述第二螺旋桿螺旋紋反方向設置。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滑動塊右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插合槽右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內壁的給電滑動塊,所述給電滑動塊左側端面內設有給電圓孔,所述第二滑動塊左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插合槽左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內壁的第一檔板。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頂壓桿左側尾端設有伸進所述通道內的第一斜滑面。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壓桿右側上方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滑面配合連接的第二斜滑面,所述壓桿兩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通道內底面的彎桿,所述彎桿底部尾端設有伸進所述第三滑動槽的按推第二斜滑面,所述按推第二斜滑面與所述斜滑面滑動配合連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錐型插合部右側端面設有受電部,所述卡塊底部設有基底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底頂部的卡部,所述卡部左右兩側端面設有卡嵌槽,所述卡部頂部端面兩側設有第三斜滑面。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卡合槽內頂面設有感應器,所述感應器與所述第二電動機電流連接。
進一步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電動機與所述第一電動機上均設置有所述降噪減振裝置,所述降噪減振裝置包括降噪罩和減振彈性件,所述降噪罩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電動機與所述第一電動機外表面,所述降噪罩設置有降噪棉用于吸收電動機工作產(chǎn)生的噪音,所述減振彈性件設置在所述降噪罩外側用于減少電動機工作產(chǎn)生的震動。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插合槽右側上方的給電座內設第一滑動腔,第一滑動腔左側上方的給電座內設第二滑動腔,第一滑動腔左側內頂面與第二滑動腔右側內底面之間設擋板,第一滑動腔內設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二滑動腔內設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旋桿,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一滑動塊,第二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二滑動塊,從而實現(xiàn)同時控制第一檔板開啟以及給電圓孔伸進插合槽內的工作。
2.通過操作部內設第一滑動槽,第一滑動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傳導螺旋桿,傳導螺旋桿左側端與第一電動機連接,傳導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操作塊,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插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插合穩(wěn)固性。
3.通過卡合槽左右兩側的操作塊內設均第二滑動槽,第二滑動槽頂部設第三滑動槽,左右兩側的第二滑動槽內均設內側端貫通卡合槽左右內壁并伸進卡合槽內的固定頭,固定頭遠去卡合槽一側設進退塊,進退塊頂部伸進第三滑動槽且尾端設斜滑面,進退塊與固定頭之間設彈性件,通道內設壓桿,傳導螺旋桿下方的第一滑動槽右側內壁設向左側延展設置的頂壓桿,從而實現(xiàn)自動鎖定連接,防止意外觸碰導致電焊槍頭松動。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xiàn)自動完成插合工作,提高效率以及第一檔板開啟以及給電圓孔的伸出,提高安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安全焊接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第三斜滑面與固定頭抵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固定頭與卡嵌槽配合連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第一檔板上升以及給電滑動塊下降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安全焊接裝置插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安全焊接裝置插合完成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電焊槍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槍頭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降噪減振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9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安全焊接裝置,包括固定座5以及電焊槍6,所述固定座5包括給電座51以及固定設置在所述給電座51左側上方的操作部52,所述給電座51左側下方的端面內設有插合槽54,所述插合槽54右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51內設有第一滑動腔56,所述第一滑動腔56左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51內設有第二滑動腔55,所述第一滑動腔56左側內頂面與所述第二滑動腔55右側內底面之間設有擋板57,所述第一滑動腔56內設有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旋桿562,所述第二滑動腔55內設有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旋桿552,所述第一螺旋桿562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一滑動塊561,所述第二螺旋桿552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第二滑動塊551,所述操作部52內設有第一滑動槽53,所述第一滑動槽53內設有左右延展設置的傳導螺旋桿531,所述傳導螺旋桿531左側端與第一電動機533連接,所述傳導螺旋桿531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有操作塊54,所述操作塊54底部端面內設有卡合槽541,所述傳導螺旋桿531與所述卡合槽541之間的所述操作塊54內設有通道545,所述卡合槽541左右兩側的所述操作塊54內設有均第二滑動槽543,所述第二滑動槽543頂部設有第三滑動槽544,左右兩側的所述第二滑動槽543內均設有內側端貫通所述卡合槽541左右內壁并伸進所述卡合槽541內的固定頭5431,所述固定頭5431遠去所述卡合槽541一側設有進退塊5441,所述進退塊5441頂部伸進所述第三滑動槽544且尾端設有斜滑面5442,所述進退塊5441與所述固定頭5431之間設有彈性件5432,所述通道545內設有壓桿5451,所述傳導螺旋桿531下方的所述第一滑動槽53右側內壁設有向左側延展設置的頂壓桿532,所述電焊槍6包括槍體62,固定在所述槍體62右側端面的錐型插合部621,固定在所述槍體62左側的伸縮段64,固定在所述伸縮段64左側的槍頭63,固定在所述槍頭63左側端面的焊接頭631,以及固定在所述槍體62頂部的卡塊61,所述第一電動機533上設置有降噪減振裝置。
其中,所述擋板57內設有圓孔571,所述第一螺旋桿562向上延展部和所述第二螺旋桿552向下延展部均伸進所述圓孔571內且尾端固定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562底部與所述第一滑動腔56內底面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旋桿552頂部與第二電動機553連接,所述第一螺旋桿562和所述第二螺旋桿552螺旋紋反方向設置,從而通過由第一螺旋桿562帶動第一滑動塊561和第二螺旋桿552帶動第二滑動塊551實現(xiàn)反方向滑動。
其中,所述第一滑動塊561右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插合槽54右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51內壁的給電滑動塊5621,所述給電滑動塊5621左側端面內設有給電圓孔5622,所述第二滑動塊551左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插合槽54左側上方的所述給電座51內壁的第一檔板5511,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給電圓孔5622的伸進和伸出,防止給電圓孔5622外露導電觸電事故發(fā)生。
其中,所述頂壓桿532左側尾端設有伸進所述通道545內的第一斜滑面5321。
其中,所述壓桿5451右側上方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滑面5321配合連接的第二斜滑面5452,所述壓桿5451兩側底部設有向下延展并貫通所述通道545內底面的彎桿5453,所述彎桿5453底部尾端設有伸進所述第三滑動槽544的按推第二斜滑面5454,所述按推第二斜滑面5454與所述斜滑面5442滑動配合連接。
其中,所述錐型插合部621右側端面設有受電部6211,所述卡塊61底部設有基底611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底611頂部的卡部612,所述卡部612左右兩側端面設有卡嵌槽613,所述卡部612頂部端面兩側設有第三斜滑面614。
其中,所述卡合槽541內頂面設有感應器542,所述感應器542與所述第二電動機553電流連接,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第二電動機553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電動機553與所述第一電動機533上均設置有所述降噪減振裝置,所述降噪減振裝置包括降噪罩101和減振彈性件102,所述降噪罩101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二電動機553與所述第一電動機533外表面,所述降噪罩101設置有降噪棉用于吸收電動機工作產(chǎn)生的噪音,所述減振彈性件102設置在所述降噪罩101外側用于減少電動機工作產(chǎn)生的震動。
初始狀態(tài)時,第二滑動塊551位于第二滑動腔55的最底部位置,使第一檔板5511底部端面與插合槽54內底面相抵接,同時,第一滑動塊561位于第一滑動腔56最頂部位置,使給電滑動塊5621底部端面與插合槽54內頂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位置,同時,操作塊54位于第一滑動槽53的最左側位置,此時,進退塊5441受到彈性件5432的頂壓,使進退塊5441位于第二滑動槽543遠去卡合槽541一側,此時,按推第二斜滑面5454與斜滑面5442內側上方相抵接,同時,按推第二斜滑面5454帶動彎桿5453頂部的壓桿5451頂部端面與通道545內頂面相抵接,此時,第二斜滑面5452最大程度遠去第一斜滑面5321。
當需要使用時,首先將電焊槍6移到操作塊54的下方位置,使卡塊61與卡合槽541處于相對位置,然后向上推動電焊槍6,直至如圖2所示第三斜滑面614與卡合槽541內的固定頭5431滑動抵接,使固定頭5431克服彈性件5432的頂壓力縮入第二滑動槽543內,直至固定頭5431與第三斜滑面614和卡嵌槽613之間的外側端面滑動配合連接,直至如圖3所示卡部612頂部端面與卡合槽541內頂面相抵接,同時,卡嵌槽613移到固定頭5431相對位置處,此時,固定頭5431受到彈性件5432的頂壓力,使固定頭5431彈入卡嵌槽613內完成初步鎖定連接,同時,卡部612頂部端面與卡合槽541內頂面抵接時觸碰到感應器542,此時,感應器542發(fā)生信號并控制第二電動機553帶動第二螺旋桿552以及第一螺旋桿562旋轉,由第二螺旋桿552帶動第二滑動塊551以及第二滑動塊551左側底部的第一檔板5511向上移,同時,由第一螺旋桿562帶動第一滑動塊561以及第一滑動塊561右側底部的給電滑動塊5621向下移,直至如圖4所示第一檔板5511底部端面與插合槽54內頂面處于同一水平面位置,同時,給電滑動塊5621底部端面與插合槽54內底面相抵接,此時,給電圓孔5622位于插合槽54右側的中間位置,然后控制第二電動機553停止旋轉,同時控制第一電動機533帶動傳導螺旋桿531旋轉,由傳導螺旋桿531帶動操作塊54沿第一滑動槽53朝右側移,直至如圖5所示第一斜滑面5321與第二斜滑面5452相抵接,此時,壓桿5451帶動彎桿5453向下移,使彎桿5453帶動按推第二斜滑面5454與斜滑面5442抵接滑動配合,使斜滑面5442克服彈性件5432的頂壓力朝第三滑動槽544以及第二滑動槽543內側移,直至如圖6所示操作塊54移到第一滑動槽53最右側位置時,此時,錐型插合部621右側端面與插合槽54內的給電滑動塊5621左側端面相抵接,同時,受電部6211完全插入給電圓孔5622內完成給電連接,此時,壓桿5451頂部端面與頂壓桿532底部端面相抵接,使固定頭5431與卡嵌槽613完成最大限度的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插合槽右側上方的給電座內設第一滑動腔,第一滑動腔左側上方的給電座內設第二滑動腔,第一滑動腔左側內頂面與第二滑動腔右側內底面之間設擋板,第一滑動腔內設向上延展設置的第一螺旋桿,第二滑動腔內設向下延展設置的第二螺旋桿,第一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一滑動塊,第二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第二滑動塊,從而實現(xiàn)同時控制第一檔板開啟以及給電圓孔伸進插合槽內的工作。
2.通過操作部內設第一滑動槽,第一滑動槽內設左右延展設置的傳導螺旋桿,傳導螺旋桿左側端與第一電動機連接,傳導螺旋桿上螺旋紋配合連接操作塊,從而實現(xiàn)自動控制插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插合穩(wěn)固性。
3.通過卡合槽左右兩側的操作塊內設均第二滑動槽,第二滑動槽頂部設第三滑動槽,左右兩側的第二滑動槽內均設內側端貫通卡合槽左右內壁并伸進卡合槽內的固定頭,固定頭遠去卡合槽一側設進退塊,進退塊頂部伸進第三滑動槽且尾端設斜滑面,進退塊與固定頭之間設彈性件,通道內設壓桿,傳導螺旋桿下方的第一滑動槽右側內壁設向左側延展設置的頂壓桿,從而實現(xiàn)自動鎖定連接,防止意外觸碰導致電焊槍頭松動。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能實現(xiàn)自動完成插合工作,提高效率以及第一檔板開啟以及給電圓孔的伸出,提高安全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