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東方管風琴的制作方法
東方管風琴管風琴在西方被稱為樂器之王,不是它那高大繁多的音管,而是它那寬廣的音域與豐富的音色。然而,管風琴音管多達數(shù)千根,卻并不復雜,其發(fā)音方法,更是簡単,其構成,也就是ー種哨管和ー種簧管,雖然主要的哨管,還有開管,閉管之分,但其形式,其實就是ー種哨嘴笛,這類哨嘴笛,國內國外,多極了,而且叫法繁復,有的稱豎笛,有的叫單管吹ロ樂器,還有把簫、尺八、陶笛、壩、排簫之類加裝個固定吹ロ,也成了方便的哨嘴笛,它們雖形態(tài)不同,但發(fā)音卻是千篇一律,全是吹ロ進氣,沖擊管壁或膛壁的邊棱發(fā)音。雖然,管風琴十分古老,然而兩千多年以來,其改進,除了機械的部份,音管與發(fā)音方法,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最現(xiàn)代的管風琴,至多就是管ロ邊棱往管體中心,位移了點,再就是管ロ處立起了兩片束氣的飛翅而已,依舊還是汽流沖擊管壁發(fā)音,總之,改動不大,聽不出有什么音色的改變。至于簧管,簧片豎直裝在管壁邊,多年也未變動。本發(fā)明是以上述哨管與簧管的現(xiàn)狀,根據(jù)波動力學的原理,改變端ロ的形狀與結構及角度,采用了新式的發(fā)音方法,從而獲得了與西方管風琴不同的音色與音質。當然,本發(fā)明的問世,完全是在管樂ロ琴(哨管ロ琴與簧管ロ琴)成功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哨管的改變,是去掉了以往那種豎笛的笛頭,而在管體端ロ,加裝了一個陽燧喇叭ロ,改沖擊管壁邊棱,為喇叭ロ邊棱,這ー變動,效果立竿見影,發(fā)音不僅響亮,而且起動快,同時音質,音色也大為改觀,變得更純凈、更優(yōu)美了陽燧喇叭ロ的出現(xiàn),則是緣自中國古代的陽燧銅鏡,這ー古老的發(fā)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真是太常見了,探照燈,醫(yī)用窺鏡,太陽灶、衛(wèi)星接收天線、手電筒之類,全是銅鏡陽燧反射原理的廣泛應用,只是這些應用,大多都在光學器物上,在樂器上,以前一直沒有,原因大概是人們只注重光波,而沒注意聲波,不清楚在波動力學上,它們波的運動方式,是相同的,只不過,是速度有別罷了。陽燧哨管之所以發(fā)音靈敏、起動快,全在于陽燧喇叭ロ的波動反射,相對于以住的任何豎笛、尺八、蕭、管風琴哨管,形象的說,它就好像用上了手電筒,而那些樂器,卻是用著火把一祥,區(qū)別相當明顯。其實喇叭ロ把邊棱位移至管體中心部位,就已經加強了對管體內空氣柱的沖擊力。再加上喇叭ロ陽燧坡面的集中反射的合力,發(fā)音起動快、靈敏是必然的,而舊有的哨嘴笛,邊棱都在管壁ー側,波動カ的損失,是不用說的,用個常識來比喩,如推汽車,在背后中心推,即起動快又省力,而在車邊ー側推,起動慢不說,還費勁,發(fā)音點在管側與車側何其相似。其次,陽燧喇叭ロ還有ー個優(yōu)勢,就是有圓鐘延時振動效應的助益,盡管微弱,但它是存在的。許多人都聽過,音響不絕的教堂鐘聲,還有連綿悠長的永樂大鐘,西藏有ー種銅缽,更奇妙,響起之后,余音繞梁好久、好久......
這些效果,便是圓鐘效應造成的,而扁鐘則不成,陽燧喇叭ロ宛如ー個微型的圓鐘,而其它吹ロ樂器,音ロ多數(shù)不規(guī)則,很難形成圓鐘效應,發(fā)音靈敏度,則要差得多。
此外,陽燧豎笛另ー特點是,它使進氣道吹ロ成為了獨立件,其對邊棱的角度與遠近,變得可自由調節(jié)了,這就為氣流カ度與基音、泛音的變換,打下了基礎。當然,我們知道,吹奏カ度統(tǒng)一,管長統(tǒng)一,需要什么音,還可用管體粗細——即管的內徑來調節(jié),比如粗管,所得是基礎音,同長的細管,相同力度,奏出的便是高八度的第一泛音,閉管也是一祥,粗細來定,區(qū)別僅是細管的第一泛音距基礎音是七百音分,再細管的第二泛音又距第一泛音九百音分,第三泛音、第四泛音、第五、第六泛音,由于用不著,沒測過,憑想象力,知道它們是存在的,其中的數(shù)學語言,可算得出來。目前,本發(fā)明還未測得吹ロ與邊棱的最佳角度,似乎在30°-45°之間,都差不多,而扁平形的進氣道,當然制作要極規(guī)則、極嚴格,但除了知道產生的氣流要穩(wěn)定不變形夕卜,其大小、寬窄、形狀也無定論,所以也不能給出最佳的比例尺寸。至于陽燧喇叭ロ,自從筆者多年前,申請《全轉調排律管》專利時,公開它的結構以 來,好多人都對它進行過改造,但至今,也沒人得出過ー個最佳的比例尺寸,僅是在材料上,大家都認為牛角最好,這一點,筆者也反復試驗過,除了明白上孔大,音量會大些外,(尤其是閉管)只要符合陽燧形狀,任何尺寸都是能用的,最近本發(fā)明,在內徑O. 3公分的小細開管上,用過幾種比例,都能使其發(fā)出到小字六組的C音,而鋼琴也不過到小字五組的D,這說明各種形態(tài)的陽燧,效果都顯著。至于簧管,本發(fā)明的改革,是把簧片斜裝在端ロ的管體內,ー改以往管壁裝簧的狀況,而且所用是自由簧,因而與西方管風琴拍簧的音色大不相同,目前用過幾種自由簧,如ロ琴簧、手風琴簧,由于是偶合發(fā)音,不是共振發(fā)音,音色競與單簧管完全相同,用巴烏、葫蘆絲簧,音色則又與葫蘆絲類同,此種裝簧法,從波動力學上來講,無疑増大了簧片振動的受力,使其發(fā)音快,靈敏是自然的,而在管壁上裝簧,起動慢,與前述推汽車的道理是ー樣的。本發(fā)明未涉及管風琴其它部分如鍵盤、進氣道、強弱音箱、電動等機械裝置。本發(fā)明現(xiàn)在實施的是一件簡易東方管風琴,它的機械設計采用的是我國排笙與鍵盤笙成熟的構造。下面圖I給出一件簡易東方管風琴的正面視覺圖,內里結構,由于許多樂器書里都有繪圖,而且一些樂器制作家們也熟知,這里就不一一重復了。
權利要求
1.一種以陽燧哨管和自由簧構成的簧管組成的東方管風琴。
全文摘要
一種音色不同于西方管風琴的東方管風琴,它改變了以往氣流沖擊哨管的管壁邊棱發(fā)音方法,采用沖擊陽燧喇叭口邊棱發(fā)音,由于符合波動力學中陽燧反射原理,因而新式哨管,起動快,發(fā)音響亮,并且音色更純凈,更優(yōu)美,而它的簧管采用的是自由簧,不同于原來的西方拍簧,并且是斜裝在管體內,增大了簧片的受力,它也比原來拍簧起動快,而且變成偶合發(fā)音,與拍簧共振發(fā)音的音色大不相同。從而使東方管風琴的音色比西方管風琴音色更豐富。
文檔編號G10D7/00GK102708845SQ20121019937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廖萬偵 申請人:廖萬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