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光學儀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
背景技術:
:
體式顯微鏡是一種用于醫(y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方面的重要器材,但是該器材一般都存放在研究室中,由于占的空間比較大,而且儀器非常容易損壞,因此基本上都不會攜帶在身邊,但是很多時候需要隨身攜帶做研究,因此需要設計一種方便攜帶的體式顯微鏡。
中國專利申請?zhí)枺?01110359185.1公開了一種便攜式顯微鏡,所述便攜式顯微鏡具有集成的操作者控制單元,所述操作者控制單元用于選擇和/或調節(jié)所述便攜式顯微鏡的至少一個電子可控功能,所述操作者控制單元具有至少一個傳感器,所述傳感器用于輸入用戶控制指令。所述至少一個傳感器被設計為觸摸式傳感器且以用戶能夠用一只手握持且操作顯微鏡的方式布置。這允許了顯微鏡的不震動操作,該種便攜式顯微鏡實現了便于攜帶的功能但是該顯微鏡是電子顯微鏡,需要控制單元控制和高清的攝像頭,無法做到視野如體視顯微鏡清晰。
中國專利申請?zhí)枺?01020588026.x公開了一種便攜式顯微鏡,包括變焦物鏡,所述的變焦物鏡底面固定有反射器以及若干led,所述的led設于反射器內部并均勻環(huán)繞變焦物鏡的通光孔。本發(fā)明便攜式顯微鏡光源采用led,并且加設了反射器,使得光源照度均勻,測量精度顯著提升,該種顯微鏡只是提供了led等的照明功能,提供了額外的光源,但是沒有提及如何實現方便攜帶的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導致的上述多項缺陷。
一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包括底座、支桿和承接臺,所述底座為“u”字形,底座的開口處設有長方形的滑桿,所述滑桿上滑動設有滑動塊,所述支桿的一端鉸接于滑動塊上,且滑動塊上設有旋緊手輪,所述承接臺滑動連接于支桿上,所述承接臺上設有調焦手輪,所述承接臺上卡接有手電筒,手電筒通過導線與支桿的另一端連接,所述承接臺上套接有觀測臺,所述觀測臺上設有調節(jié)觀測臺高低的變倍手輪,所述觀測臺的底部設有物鏡,頂部設有目鏡,所述目鏡與觀測臺鉸接,且鉸接處的觀測臺上設有凹槽,所述底座上設有工作臺,所述工作臺上包括切片壓片、壓條和旋緊螺母,所述切片壓片設于工作臺的中間,所述旋緊螺母有兩個分別設于切片壓片的兩側,所述壓條設于旋緊螺母的底部,所述底座的一邊設有空孔和空槽。
優(yōu)選的,所述導線與支桿之間通過插頭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手電筒處的承接臺外側設有調向手輪。
優(yōu)選的,所述目鏡上設有微調環(huán)。
優(yōu)選的,所述觀測臺的側面設有用于固定目鏡的緊固手輪。
優(yōu)選的,所述觀測臺的正面設有緊固螺釘。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內壁上設有滑槽,所述工作臺與滑槽滑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側壁上設有手電筒的開關。
優(yōu)選的,所述工作臺的底部設有通光孔。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設有橡膠塊。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該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將緊固手輪放松后可以把目鏡放入到觀測臺的凹槽內部,隨后旋轉調焦手輪可以使承接臺上下滑動,將承接臺滑到滑動塊上,隨后調節(jié)旋緊手輪使滑動臺放松,慢慢地旋轉支桿把支桿卡入到空孔中,把承接臺卡入到空槽中,將顯微鏡的占空體積減少到最小,方便攜帶,顯微鏡上設有手電筒提供額外的光源,使其能夠在昏暗的環(huán)境中操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左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中底座的俯視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1中底座的剖面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中底座的右視圖。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左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2中底座的剖面視圖。
其中:1—底座,2—支桿,3—手電筒,4—調向手輪,5—調焦手輪,6—滑動塊,7—插頭,8—導線,9—變倍手輪,10—目鏡,11—微調環(huán),12—緊固手輪,13—緊固螺釘,14—物鏡,15—滑桿,16—旋緊螺母,17—工作臺,18—切片壓片,19—橡膠塊,20—開關,21—旋緊手輪,22—承接臺,23—觀測臺,24—空孔,25—空槽,26—通光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包括底座1、支桿2和承接臺22,所述底座1為“u”字形,底座1的開口處設有長方形的滑桿15,長方形有利于穩(wěn)定支桿,所述滑桿15上滑動設有滑動塊6,所述支桿2的一端鉸接于滑動塊6上,且滑動塊6上設有旋緊手輪21,通過旋緊手輪21可以將支桿2放松,然后就可以將支桿2旋轉,所述承接臺22滑動連接于支桿2上,所述承接臺22上設有調焦手輪5,調焦手輪5可以使承接臺22上下滑動和固定,所述承接臺22上卡接有手電筒3,手電筒3通過導線8與支桿2的另一端連接,手電筒3可以提供額外的光源,所述承接臺22上套接有觀測臺23,所述觀測臺23上設有調節(jié)觀測臺23高低的變倍手輪9,調節(jié)距離,放大倍數,所述觀測臺23的底部設有物鏡14,頂部設有目鏡10,所述目鏡10與觀測臺23鉸接,且鉸接處的觀測臺23上設有凹槽,目鏡10可以旋轉放入到觀測臺23的凹槽內部,所述底座1上設有工作臺17,所述工作臺17上包括切片壓片18、壓條27和旋緊螺母16,所述切片壓片18設于工作臺17的中間,所述旋緊螺母16有兩個分別設于切片壓片18的兩側,所述壓條27設于旋緊螺母16的底部,壓條27用于固定切片壓片18的兩端,旋緊螺母16用于調節(jié)壓條27的松緊,所述底座1的一邊設有空孔24和空槽25,空孔24用于卡入支桿2,空槽25用于卡入觀測臺23。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導線8與支桿2之間通過插頭7連接,可以隨時插電,或者借用其他電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手電筒3處的承接臺22外側設有調向手輪4,用于調節(jié)手電筒3的角度,調節(jié)光線的射入量。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目鏡10上設有微調環(huán)11,用于微調目鏡10的距離使視野清晰。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觀測臺23的側面設有用于固定目鏡10的緊固手輪12,用于固定目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觀測臺23的正面設有緊固螺釘13,用于固定觀測臺2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內壁上設有滑槽,所述工作臺17與滑槽滑動連接,當要使用時將工作臺17推到物鏡14的底部,當要收回時將工作臺17推到底座1上,便于承接臺22的收回。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側壁上設有手電筒3的開關20,用于控制手電筒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工作臺17的底部設有通光孔26,能夠使視野內通過更多的光線。
此外,所述底座1的底部設有橡膠塊19,防止顯微鏡震動,保護顯微鏡。
實施例2
如圖3、圖5、圖6、圖7、圖8所示,一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包括底座1、支桿2和承接臺22,所述底座1為“u”字形,底座1的開口處設有長方形的滑桿15,長方形有利于穩(wěn)定支桿,所述滑桿15上滑動設有滑動塊6,所述支桿2的一端鉸接于滑動塊6上,且滑動塊6上設有旋緊手輪21,通過旋緊手輪21可以將支桿2放松,然后就可以將支桿2旋轉,所述承接臺22滑動連接于支桿2上,所述承接臺22上設有調焦手輪5,調焦手輪5可以使承接臺22上下滑動和固定,所述承接臺22上卡接有手電筒3,手電筒3通過導線8與支桿2的另一端連接,手電筒3可以提供額外的光源,所述承接臺22上套接有觀測臺23,所述觀測臺23上設有調節(jié)觀測臺23高低的變倍手輪9,調節(jié)距離,放大倍數,所述觀測臺23的底部設有物鏡14,頂部設有目鏡10,所述目鏡10與觀測臺23鉸接,且鉸接處的觀測臺23上設有凹槽,目鏡10可以旋轉放入到觀測臺23的凹槽內部,所述底座1上設有工作臺17,所述工作臺17上包括切片壓片18、壓條27和旋緊螺母16,所述切片壓片18設于工作臺17的中間,所述旋緊螺母16有兩個分別設于切片壓片18的兩側,所述壓條27設于旋緊螺母16的底部,壓條27用于固定切片壓片18的兩端,旋緊螺母16用于調節(jié)壓條27的松緊,所述底座1的一邊設有空孔24和空槽25,空孔24用于卡入支桿2,空槽25用于卡入觀測臺23。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導線8與支桿2之間通過插頭7連接,可以隨時插電,或者借用其他電源。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手電筒3處的承接臺22外側設有調向手輪4,用于調節(jié)手電筒3的角度,調節(jié)光線的射入量。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目鏡10上設有微調環(huán)11,用于微調目鏡10的距離使視野清晰。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觀測臺23的側面設有用于固定目鏡10的緊固手輪12,用于固定目鏡。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觀測臺23的正面設有緊固螺釘13,用于固定觀測臺2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內壁上設有滑槽,所述工作臺17與滑槽滑動連接,當要使用時將工作臺17推到物鏡14的底部,當要收回時將工作臺17推到底座1上,便于承接臺22的收回。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座1側壁上設有手電筒3的開關20,用于控制手電筒3。
基于上述,該種便攜式體視顯微鏡,所述支桿2的一端鉸接于滑動塊6上,且滑動塊6上設有旋緊手輪21,通過旋緊手輪21可以將支桿2放松,然后就可以將支桿2旋轉,所述承接臺22滑動連接于支桿2上,所述承接臺22上設有調焦手輪5,調焦手輪5可以使承接臺22上下滑動和固定,所述承接臺22上卡接有手電筒3,手電筒3通過導線8與支桿2的另一端連接,手電筒3可以提供額外的光源,所述目鏡10與觀測臺23鉸接,且鉸接處的觀測臺23上設有凹槽,目鏡10可以旋轉放入到觀測臺23的凹槽內部,所述底座1的一邊設有空孔24和空槽25,空孔24用于卡入支桿2,空槽25用于卡入觀測臺23,所述底座1內壁上設有滑槽,所述工作臺17與滑槽滑動連接,當要使用時將工作臺17推到物鏡14的底部,當要收回時將工作臺17推到底座1上,便于承接臺22的收回。
由技術常識可知,本發(fā)明可以通過其它的不脫離其精神實質或必要特征的實施方案來實現。因此,上述公開的實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舉例說明,并不是僅有的。所有在本發(fā)明范圍內或在等同于本發(fā)明的范圍內的改變均被本發(fā)明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