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子成相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
背景技術(shù):
本領(lǐng)域已知一種噴墨式圖像形成設(shè)備,該圖像形成設(shè)備具有用于噴射油墨以形成圖像的噴頭。
根據(jù)一種該噴墨式圖像形成設(shè)備,設(shè)置油墨盒系統(tǒng)從而盒能夠被新的盒替代以補充油墨至該設(shè)備的主體。根據(jù)如日本專利申請公報no.2012-71585中描述的另一種噴墨式圖像形成設(shè)備,提供一種液體供給系統(tǒng),使用者將油墨補充至設(shè)置在圖像形成設(shè)備外側(cè)的油墨箱,并且補充進入油墨箱的油墨在負(fù)壓下被吸取并且被供給至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主體。
在電子成相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中,類似于如日本專利申請公報no.2012-71585中描述的噴墨式圖像形成設(shè)備,都需要設(shè)置使用者能夠補充色粉的色粉容器。色粉容器中補充的色粉被供給至顯影裝置。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子成相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該圖像形成設(shè)備能夠便于色粉補充至色粉供給單元。
為了實現(xiàn)上述及其他目的,根據(jù)一個方面,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設(shè)備,包括:主殼體;顯影輥;連接管和色粉容器。主殼體包括片狀物供給托盤。顯影輥設(shè)置在主殼體內(nèi)。連接管在主殼體內(nèi)側(cè)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色粉容器用于容納色粉。連接管的一端部被連接至色粉容器。色粉容器具有用于補充色粉的進入開口。色粉容器能夠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繞著連接管樞轉(zhuǎn)地移動。在第二位置時,進入開口的位置高于在第一位置時進入開口的位置。
優(yōu)選地,連接管具有中空圓筒形的形狀。
優(yōu)選地,色粉容器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一端部連接至連接管,進入開口設(shè)置在另一端部。色粉容器在從色粉容器的一端部朝向色粉容器的另一端部的方向上的長度大于色粉容器在從連接管的一端部朝向連接管的另一端部的第二方向上的長度。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傳送構(gòu)件,傳送構(gòu)件設(shè)置在色粉容器中并且包括用于傳送色粉的旋轉(zhuǎn)軸和葉片。葉片能夠繞著旋轉(zhuǎn)軸旋轉(zhuǎn)。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用于傳送色粉的螺旋輸送器。螺旋輸送器設(shè)置在色粉容器中。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過濾器,過濾器設(shè)置在色粉容器中,用于允許空氣經(jīng)過過濾器并且阻止色粉經(jīng)過過濾器。在色粉容器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過濾器均位于傳送構(gòu)件的旋轉(zhuǎn)軸上方。
優(yōu)選地,色粉容器能夠相對于連接管樞轉(zhuǎn)地移動。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電路板,電路板設(shè)置在主殼體中。電路板布置在色粉容器和顯影輥之間。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用于傳送色粉的螺旋輸送器。螺旋輸送器設(shè)置在連接管中。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設(shè)置在色粉容器中的開閉器。連接管具有進入開口,用于允許色粉容器中的色粉經(jīng)過該進入開口。當(dāng)色粉容器位于第一位置時,開閉器打開連接管的進入開口,并且當(dāng)色粉容器位于第二位置時,開閉器閉合連接管的進入開口。
優(yōu)選地,色粉容器包括底壁,當(dāng)色粉容器位于第二位置時,底壁位于連接管下方。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用于閉合色粉容器的進入開口的蓋子。
優(yōu)選地,當(dāng)色粉容器位于第二位置時,色粉容器的進入開口位于主殼體的上方。
優(yōu)選地,圖像形成設(shè)備進一步包括平板型圖像掃描器,用于讀取文件上的圖像。平板型圖像掃描器位于主殼體上方并且與主殼體之間具有間隙。當(dāng)色粉容器位于第二位置時,色粉容器的進入開口位于平板型圖像掃描器的上方。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的特定特征和優(yōu)點以及其他目的將由以下結(jié)合附圖的說明而變得顯而易見,其中:
圖1是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中心截面圖;
圖2是圖1中沿a-a線截取的截面圖。
圖3a是圖1中所示的處理盒的中心截面圖;
圖3b是沿著位于與圖3a的截面圖相比更向處理盒右側(cè)的平面截取的圖3a中所示的處理盒的截面圖;
圖4是圖1中所示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色粉供給單元的截面?zhèn)纫晥D,并且圖示了在第一位置的色粉容器;
圖5是圖示了在第二位置的圖4中所示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色粉容器視圖;
圖6是用于描述補充色粉至圖5中所示的位于第二位置的色粉容器的視圖;
圖7是圖1中示出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截面圖并且圖示了處理盒和色粉供給單元之間的連接部;
圖8是用于描述處理盒相對于圖7中所示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附接和拆卸的視圖,并且特別地圖示了形成在內(nèi)壁中的凹槽;
圖9是沿著穿過色粉供給單元的平面截取的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截面圖,并且圖示了在第一位置的色粉容器;
圖10是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視圖,并且圖示了在第二位置的色粉容器;
圖11是沿圖9中b-b線截取的截面圖;
圖12是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中心截面圖;
圖13是圖示了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在抽屜被拉出狀態(tài)下的視圖;并且
圖14是沿著圖12中的c-c線截取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
將參考圖1至8描述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1。在整個說明書中,關(guān)于“方向”是基于由附圖中的箭頭標(biāo)示的方向。
1.圖像形成過程的概述
如圖1和2所示,圖像形成設(shè)備1是激光打印機,激光打印機包括形成有開口7的主殼體2、處理盒3、色粉供給單元101、掃描器4、定影單元5、和讀取單元35。
主殼體2為盒狀并且包括蓋8,片狀物供給托盤9,和手動插入托盤22。
開口7位于主殼體2的上端部。就是說,主殼體2具有上壁,開口7經(jīng)由該上壁豎直延伸。開口7允許處理盒3經(jīng)過其中。
蓋8位于主殼體2的上端部,并且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蓋8為板狀形狀,并且能夠繞著其后端部在閉合開口7的閉合位置(參見圖1)和打開開口7的打開位置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參見圖7和8)。從主殼體2排出的片狀物p被裝在在蓋8上。
片狀物供給托盤9位于主殼體2的下端部。片狀物供給托盤9適用于容納片狀物p。
該手動插入托盤22位于主殼體2的前端部。手動插入托盤22適用于支撐由使用者安裝的片狀物p。從手動插入托盤22供給的片狀物p經(jīng)由與從片狀物供給托盤9供給的片狀物p不同的傳送路徑被傳送至感光鼓13和轉(zhuǎn)印輥15之間的部分。手動插入托盤22能夠繞著其下端部在支撐位置(參見圖7)和容納位置(參見圖)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手動插入托盤22在其中心部可折疊。如圖7所示,手動插入托盤22在其支撐位置從下端部沿對角線向上和向前延伸,從而片狀物p能夠被安裝在手動插入托盤22上。如圖1所示,當(dāng)手動插入托盤22在容納位置,手動插入托盤22被向后折疊從而覆蓋主殼體2的上壁。手動插入托盤22在其容納位置也覆蓋蓋8的前端部。
處理盒3被安裝至主殼體2的中心部。如圖8所示,處理盒3能夠經(jīng)由開口7附接到主殼體2以及從主殼體2拆卸。如圖1所示,處理盒3包括鼓單元11和顯影單元12。
鼓單元11包括感光鼓13;充電輥14,適用于對感光鼓13的表面充電;充電清潔輥20,適用于移去諸如充電輥14的表面上殘留的色粉和紙塵的沉積物;和與感光鼓13接觸的轉(zhuǎn)印輥15。
感光鼓13位于鼓單元11的后端部。感光鼓13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
顯影單元12位于感光鼓13的前方,并且包括顯影輥16、供給輥17和葉片18。
顯影輥16位于顯影單元12的后端部,并且與感光鼓13的表面接觸。顯影輥16適用于將色粉供給至感光鼓13。
供給輥17位于顯影輥16的前方并且與顯影輥16接觸。供給輥17用來供給色粉至顯影輥16。
葉片18位于顯影輥16的前方。葉片18的下端部位于供給輥17上方從而接觸顯影輥16。葉片18適用于調(diào)節(jié)形成在顯影輥16的表面上的色粉層的厚度。
如圖2所示,色粉供給單元101位于處理盒3的右方,并且不能從主殼體2拆卸。色粉供給單元101適用于將色粉供給至處理盒3的顯影單元12。
掃描器4位于處理盒3的前方。掃描器4適用于基于圖像數(shù)據(jù)朝向感光鼓13發(fā)射激光束l以曝光感光鼓13的表面。
定影單元5位于處理盒3的后方,并且包括加熱輥5a和加壓輥5b,加壓輥5b與加熱輥5a接觸。
讀取單元35位于蓋8的上方,二者之間具有間隙。讀取單元35是平板型圖像掃描器,適用于讀取原始文件上的圖像。讀取單元35能夠繞著其后端部在讀取位置(參見圖1)和從讀取位置向上縮回的縮回位置(參見圖7)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
2.處理盒
(1)鼓單元
如圖3a和3b所示,鼓單元11包括第一側(cè)壁67l、第二側(cè)壁67r、手柄68、連接部69、鼓清潔單元65和形成有孔82的突出套管77。
第一側(cè)壁67l和第二側(cè)壁67r在向左/向右方向彼此間隔。第一側(cè)壁67l和第二側(cè)壁67r為平板狀,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上/向下方向延伸。
手柄68位于鼓單元11的前端部。手柄68能夠相對于第一側(cè)壁67l和第二側(cè)壁67r樞轉(zhuǎn)地移動。
連接部69位于鼓單元11的前端部,并且包括形成有孔74的連接套管72,和接合部73。
連接套管72從第二側(cè)壁67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連接套管72為大體圓筒形,具有封閉的右端部。
孔74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連接套管72的后端部。
接合部73從連接套管72在孔74上方的位置向上延伸。接合部73朝向其尖端向后彎曲從而接合部73沿著如圖7所示的后文描述的連接管116的連接管本體118的外周表面延伸。
如圖3a和3b所示,鼓清潔單元65包括清潔構(gòu)件78、形成有開口81的廢棄色粉容納部76和螺釘79。
清潔構(gòu)件78具有后端部,該后端部與感光鼓13的外周表面的上端部接觸。
廢棄色粉容納部76為中空管狀,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廢棄色粉容納部76的每個端部在向左/向右方向上是閉合的。廢棄色粉容納部76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別連接至第一側(cè)壁67l和第二側(cè)壁67r。
開口81位于廢棄色粉容納部76的底壁,并且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延伸穿過底壁的厚度。
螺釘79位于廢棄色粉容納部76中。螺釘79穿過開口81與清潔構(gòu)件78面對。螺釘79為螺旋輸送器,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螺釘79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第一側(cè)壁67l,右端部位于第二側(cè)壁67r的右方。螺釘79的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突出套管77的右端部。
突出套管77從第二側(cè)壁67r的右表面向右突出,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突出套管77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第二側(cè)壁67r,并且是具有封閉的右端部的大體中空圓筒形。
孔82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突出套管77的后端部。
(2)顯影單元
如圖3a所示,顯影單元12包括顯影支架86、軸88、第一螺釘90和第二螺釘91。
顯影支架86為大體盒狀,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顯影支架86包括傳送室94和顯影室95。
傳送室94位于顯影支架86的前端部,并且延伸貫穿顯影支架86的右壁。如圖3a和3b所示,傳送室94在向左/向右方向與連接部69的連接套管72對齊。傳送室94與連接套管72連通。密封構(gòu)件97(參見圖2)置入在傳送室94和連接套管72之間,即在顯影支架86和鼓單元11的第二側(cè)壁67r之間。
密封構(gòu)件97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并且適用于阻止色粉從傳送腔室94和連接套管72之間的部分泄漏。密封構(gòu)件97也適用于連接傳送室94和連接套管72,即使由于顯影單元12相對于鼓單元11的樞軸移動,使得當(dāng)在向左/向右方向看時,傳送室94從連接套管72移位,也能抑制色粉從傳送室94和連接套管72之間的部分泄漏。
顯影室95位于傳送室94的后方。顯影室95經(jīng)由連通開口96與傳送室94連通。
顯影支架86支撐顯影輥16、供給輥17和葉片18。顯影輥16具有暴露于穿過顯影支架86的外側(cè)的后端部。
軸88位于顯影單元12的上端部,并且穿過顯影支架86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軸88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鼓單元11的第一側(cè)壁67l,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鼓單元11的第二側(cè)壁67r。
利用這種結(jié)構(gòu),顯影單元12能夠繞著軸88相對于鼓單元11樞轉(zhuǎn)地移動。
如圖3a和3b所示,第一螺釘90位于顯影支架86的傳送室94中。第一螺釘90為螺旋輸送器,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第一螺釘90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顯影支架86的左壁,右端部向右突出穿過顯影支架86的右壁。就是說,遠(yuǎn)端的第一螺釘90的右端位于顯影支架86的右壁的右側(cè)。第一螺釘90的右端部延伸貫穿鼓單元11的第二側(cè)壁67r,并且位于鼓單元11的連接套管72中。第一螺釘90的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連接套管72的右端部。
如圖3a和3b所示,第二螺釘91位于顯影支架86的顯影室95中。第二螺釘91為螺旋輸送器,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第二螺釘91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顯影支架86的左壁,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顯影支架86的右壁。
3.主殼體
如圖2和8所示,主殼體2包括第一容納壁40l、形成有孔42的第二容納壁40r、形成有凹槽48的第一內(nèi)壁41l和形成凹槽48、凹槽49、和凹槽50的第二內(nèi)壁41r。
第一容納壁40l組成主殼體2的左壁,并且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上/向下方向延伸。第一容納壁40l提供內(nèi)部空間,該內(nèi)部空間中容納用于輸入驅(qū)動力至感光鼓13等的驅(qū)動部44。
如圖2和4所示,第二容納壁40r組成主殼體2的右壁。就是說,第二容納壁40r位于第一容納壁40l的右方并且與第一容納壁40l分隔。第二容納壁40r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上/向下方向延伸。第二容納壁40r提供內(nèi)部空間,該內(nèi)部空間中容納形成有孔46的電路板45。
如圖2所示,孔42在向前/向后方向上位于第二容納壁40r的大體中心部???2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第二容納壁40r的左壁和右壁。孔42適用于允許后文描述的連接管116的接管本體118在其中延伸,從而連接管本體118與孔42配合。
電路板45在向左/向右方向位于顯影單元12和后文描述的色粉供給單元101的色粉容器117之間。
孔46延伸貫穿電路板45的厚度,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位于與第二容納壁40r的孔42對準(zhǔn)的位置???6適用于允許后文描述的連接管116的連接管本體118在其中延伸,從而連接管本體118與孔46配合。
第一內(nèi)壁41l在向左/向右方向位于第一容納壁40l內(nèi)側(cè)并且與第一容納壁40l鄰接。
凹槽48在向左/向右方向從第一內(nèi)壁41l的內(nèi)表面向外凹陷。順便提及,第一內(nèi)壁41l的凹槽48與第二內(nèi)壁41r的凹槽48相同。因此,在第二內(nèi)壁41r的凹槽48描述中將進一步詳細(xì)描述凹槽48。
第二內(nèi)壁41r位于第二容納壁40r左側(cè)并且與第二容納壁40r鄰接。如圖8所示,第二內(nèi)壁41r為平板形狀,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上/向下方向延伸。
凹槽48適用于引導(dǎo)處理盒3的感光鼓13的軸。凹槽48在向左/向右方向從第二內(nèi)壁41r的內(nèi)表面向外凹陷。凹槽48在向前/向后方向從開口7的大體中心部沿對角線向下和向后延伸。凹槽48具有后端部,后端部在向上/向下方向位于第二內(nèi)壁41r的大體中心部。
凹槽49適用于引導(dǎo)處理盒3的連接部69。凹槽49位于凹槽48的前方,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從第二內(nèi)壁41r的內(nèi)表面向外凹陷。凹槽49從凹槽48的前端部向下延伸并且向后彎曲。
凹槽50適用于引導(dǎo)處理盒3的突出套管77。凹槽50位于凹槽48的后方。凹槽50在向左/向右方向從第二內(nèi)壁41r的內(nèi)表面向外凹陷。凹槽50從開口7的后端部沿對角線向下和向后延伸。凹槽50具有后端部,后端部位于開口7的后端部的后方,以及凹槽48的后端部的后方和上方。
4.容納盒、色粉供給單元和廢棄色粉收集部
如圖2和4所示,圖像形成設(shè)備1包括:容納盒100,容納盒100形成有開口103和104;色粉供給單元101;和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用于收集從感光鼓13移除的廢棄色粉。
(1)容納盒
容納盒100位于第二容納壁40r的右側(cè),并且大體為盒狀。容納盒100適用于容納色粉供給單元101和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容納盒100包括突出部106、上蓋109、側(cè)蓋110、形成有孔112的凸起111;和形成有凹部114的凸起113。
開口103位于色粉供給單元101的上部。開口103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貫穿容納盒100的上壁的厚度。
開口104位于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的右方。開口104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容納盒100的右側(cè)壁的厚度。
突出部106組成容納盒100的前端部。突出部106從容納盒100的前壁的上部向前突出。突出部106包括支撐部107。
支撐部107從突出部106的下壁向上突出。支撐部107適用于支撐后文描述的色粉容器117的接收套管132。支撐部107在其第一位置支撐接收套管132。
上蓋109組成容納盒100的上端部。上蓋109固定至色粉容器117的容器本體124的本體部130。上蓋109為平板形狀,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左/向右方向延伸。上蓋109具有前端部,前端部位于突出部106的前方。上蓋109能夠繞著后文描述的連接管116與色粉容器117一同樞轉(zhuǎn)地移動。上蓋109能夠在閉合開口103的閉合位置和打開開口103的打開位置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
如圖2所示,側(cè)蓋110位于后文描述的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的廢棄色粉盒149的右側(cè)。側(cè)蓋110為平板形狀,在向前/向后方向和向上/向下方向延伸。側(cè)蓋110能夠繞著其后端部在閉合開口104的閉合位置和打開開口104的打開位置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
凸起111位于電路板45的孔46的右方,并且位于第二容納壁40r的右表面。凸起111為大體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
凸起111在其徑向的中心部形成孔112???12延伸貫穿凸起111的長度,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與第二容納壁40r的孔42對準(zhǔn)。
凸起113位于凸起111的右方,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隔開遠(yuǎn)離并且對準(zhǔn)凸起111。凸起113位于容納盒100的右壁的左表面。凸起113是向左/向右方向延伸的大體的圓筒形。
凹部114從凸起113的左表面向右凹陷。凹部114適用于接收連接管116的右端部,并且阻止連接管116旋轉(zhuǎn)。
(2)色粉供給單元
色粉供給單元101包括連接管116和色粉容器117。
連接管116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并且具有與凸起113配合的一端部。連接管116延伸貫穿凸起111的孔112、第二容納壁40r的孔42和電路板45的孔46。連接管116具有位于主殼體2內(nèi)側(cè)的另一端部。因此,連接管116不能從主殼體2拆卸。如圖7所示,連接管116的左端部位于連接部69的后方。如圖2和7所示,連接管116包括連接管本體118和螺旋輸送器119,連接管本體118形成有進入開口121和排出開口122組成。
連接管本體118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并且連接管本體118的每個端部在向左/向右方向是閉合的。
如圖4所示,進入開口121位于連接管本體118的右端部。進入開口21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連接管本體118的前端部的厚度。
排出開口122位于連接管本體118的左端部。排出開口122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連接管本體118的前端部的厚度,并且與連接部69的孔74連通。
螺旋輸送器119位于連接管本體118中,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螺旋輸送器119具有右端部,螺旋輸送器119的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在連接管本體118的右壁上。螺旋輸送器119具有左端部,螺旋輸送器119的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在連接管本體118的左壁上。
色粉容器117是用于在其中容納色粉的容器。色粉容器117能夠繞著連接管116在第一位置(圖2和圖4)與第二位置(圖5和圖6)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在第一位置,色粉容器117從連接管116向前延伸,在第二位置,色粉容器117從連接管116向上延伸。色粉容器117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該一端部連接至連接管116,該另一端部位于遠(yuǎn)離連接管116處。順便提及,以下關(guān)于色粉容器117的描述將基于第一位置的色粉容器117。如圖2和4所示,色粉容器117包括形成有進入開口137的容器本體124、蓋子125、過濾器126和三個傳送構(gòu)件127。
容器本體124為中空套管形構(gòu)件,在色粉容器117的一端和另一端之間延伸。容器本體124也在連接管116的延伸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容器本體124在該一端和該另一端之間的長度大于在連接管116的延伸方向上的長度。容器本體124包括:形成有孔134的本體部130;形成有連通開口136的開閉器131;和接收套管132。
本體部130為大體矩形圓筒。本體部130包括第一壁130a和第二壁130b。
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一位置時,第一壁130a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上方。
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一位置時,第二壁130b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下方。
在色粉容器117的延伸方向上,與傳送構(gòu)件127的最前方的旋轉(zhuǎn)軸142靠近接收套管132相比,孔134位于更靠近接收套管132的位置。此外,在第一壁130a和第二壁130b之間的面向方向上,與旋轉(zhuǎn)軸142靠近第一壁130a相比,孔134位于更靠近第一壁130a的位置???34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本體部130的左壁。
開閉器131位于色粉容器117的一端部。開閉器131與容器本體124的該一端部連續(xù)。開閉器131為中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連接管本體118位于開閉器131內(nèi)部并且與開閉器131不可分離地配合。因此,色粉容器117與容納盒100不可分離。
連通開口136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開閉器131前端部和本體部130的后端部。連通開口136適用于提供開閉器131和容器本體124之間的連通。當(dāng)色粉容器117位于第一位置時,連通開口136能夠與連接管116的進入開口121連通。
接收套管132位于色粉容器117的另一端部。接收套管132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從容器本體124的另一端部向前延伸。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一位置時,接收套管132支撐至容納盒100的突出部106的支撐部107。
進入開口137位于容器本體124的另一端部。進入開口137在色粉容器117的延伸方向上延伸貫穿容器本體124的另一端部。進入開口137為接收套管132的中空間隙。
蓋子125能夠從接收套管132的進入開口137附接和拆卸。
過濾器126裝配在孔134中。過濾器126適用于允許空氣經(jīng)過其中,但是阻止色粉經(jīng)過其中。過濾器126由例如聚氨酯泡沫制成。
三個傳送構(gòu)件127位于開閉器131和接收套管132之間。三個傳送構(gòu)件127排列在色粉容器117的延伸方向上,從而在相鄰傳送構(gòu)件127之間提供間隙。每個傳送構(gòu)件127包括旋轉(zhuǎn)軸142和葉片143。
每個旋轉(zhuǎn)軸142為大體實心圓柱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每個旋轉(zhuǎn)軸142位于過濾器126的下方。每個旋轉(zhuǎn)軸142具有左端部和右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容器本體124的左壁,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容器本體124的右壁。
每個葉片143從每個旋轉(zhuǎn)軸142徑向向外延伸。每個葉片143能夠繞著每個旋轉(zhuǎn)軸142的軸線旋轉(zhuǎn),從而傳送構(gòu)件127攪動容器本體124中的色粉并且將色粉傳送至連接管116。
(3)廢棄色粉收集單元
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位于色粉供給單元101的后方。如圖4和8所示,廢棄色粉收集單元102包括傳送管145、支撐部146、螺釘147和廢棄色粉盒149,其中傳送管145形成有孔151,152。
如圖2所示,傳送管145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傳送管145在向左/向右方向的每個端都是閉合的。傳送管145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主殼體2的第二容納壁40r。傳送管145具有右端部,右端部位于容納盒100內(nèi)側(cè)。如圖8所示,傳送管145具有左端部,左端部位于主殼體2的第二內(nèi)壁41r的凹槽50的后端部的后方。就是說,如圖7所示,處理盒3的突出套管77位于傳送管145的前方。
孔151位于傳送管145的左端部,并且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貫穿傳送管145的前端部???51與鼓清潔單元65的突出套管77的孔82連通。
如圖4所示,孔152位于傳送管145的右端部???52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貫穿傳送管145的下端部。
如圖2和8所示,支撐部146位于傳送管145的左端部。支撐部146從傳送管145的孔151上邊緣向上延伸,并且也從孔151的下邊緣向前延伸。支撐部146沿著處理盒3的鼓清潔單元65的廢棄色粉容納部76的圓周表面彎曲。
螺釘147位于傳送管145中,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螺釘147具有右端部,右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傳送管145的右壁。螺釘147具有左端部,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傳送管145的左壁。
如圖2和4所示,廢棄色粉盒149位于容納盒100的后端部。廢棄色粉盒149為大體盒狀。廢棄色粉盒149具有上端部,傳送管145的右端部延伸貫穿該上端部。廢棄色粉盒149適用于接收由傳送管145傳送的廢棄色粉。廢棄色粉盒149能夠通過容納盒100的側(cè)蓋110的開口從容納盒100附接和拆卸。
5.色粉的補充
接下來將描述補充色粉至色粉容器117。
如圖4和5所示,為了相對于色粉容器117補充色粉,使用者將色粉容器117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為了將色粉容器117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使用者夾持并且向上升高容納盒100的上蓋109的前端部。因此,色粉容器117繞著連接管116向上樞轉(zhuǎn)地移動從而進入開口137朝向上方。因此,色粉容器117從連接管116向上延伸以位于第二位置。
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二位置時,本體部130的過濾器126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旋轉(zhuǎn)軸142上方。
此外,連通開口136位于連接管本體118的進入開口121的上方。因此,開閉器131的內(nèi)表面與進入開口121面對。因此,開閉器131閉合連接管本體118的進入開口121。
此外,連接管本體118的外表面面對連通開口136。因此,連接管本體118閉合容器本體124的連通開口136。
然后,使用者從色粉容器117的進入開口137移除蓋子125。
然后,使用者將色粉補充器170插入進入開口137以補充色粉至色粉容器117。
隨著色粉補充的完成,使用者將蓋子125附接至色粉容器117的進入開口137。
然后,使用者將色粉容器117從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
為了將容器從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使用者夾持上蓋109,并且繞著連接管116向前放平色粉容器117。然后,如圖4所示,使用者允許接收套管132坐落于突出部106的支撐部107上。因此,色粉容器117能夠位于第一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過濾器126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旋轉(zhuǎn)軸142上方。
6.圖像形成操作
在啟動圖像形成設(shè)備1的圖像形成操作后,如圖4所示,三個傳送構(gòu)件127將色粉容器117中的色粉經(jīng)由連通開口136和進入開口121傳送進入連接管116的連接管本體118。
然后,如圖2所示,螺旋輸送器119將連接管本體118中的色粉向左傳送。
傳送至連接管本體118的左部的色粉經(jīng)由連接管本體118的排出開口122和連接套管72的孔74被傳送至連接套管72的右端部。
然后,顯影單元12的第一螺釘90將色粉朝向傳送室94傳送至連接套管72的右端部。第一螺釘90將傳送室94中的色粉向左傳送,并且經(jīng)由連通開口96將色粉供給至顯影室95。
顯影室95中的色粉被供給至供給輥17。
然后,供給輥17將顯影室95中的色粉供給至顯影輥16。在這種情況下,色粉在顯影輥16和供給輥17之間以正極性進行摩擦帶電,并且在顯影輥16上被攜帶。葉片18調(diào)節(jié)顯影輥16上攜帶的色粉層的厚度。
在顯影輥16上攜帶的色粉被供給至形成在感光鼓13的表面上的靜電潛像。因此,在感光鼓13的表面上攜帶色粉圖像。
如圖1所示,片狀物p在指定時間被逐個供給至在感光鼓13和轉(zhuǎn)印輥15之間的部分。因此,當(dāng)片狀物p經(jīng)過感光鼓13和轉(zhuǎn)印輥15之間的部分時,感光鼓13表面上的色粉圖像被轉(zhuǎn)印至片狀物p上。
然后,當(dāng)片狀物p經(jīng)過加熱輥5a和加壓輥5b之間的部分時,片狀物p被加熱和擠壓。因此,片狀物p上的色粉圖像被熱定影至片狀物p。然后,片狀物p被遞送至蓋8。
順便提及,在圖像形成操作中,由于感光鼓13和顯影輥16的旋轉(zhuǎn),顯影單元12相對于感光鼓13移位。如圖1所示,顯影單元12在向前/向后方向繞著作為支點的軸88輕微地移動。
此外,余留在感光鼓13的表面上的廢棄色粉通過鼓清潔單元65的清潔構(gòu)件78被刮除并移除,并且被容納在廢棄色粉容納部76中。
如圖2所示,螺釘79將廢棄色粉容納部76中的廢棄色粉向右傳送。
如圖7所示,傳送至廢棄色粉容納部76的右部的廢棄色粉經(jīng)由孔82,151流動進入傳送管145。
螺釘147將傳送管145中的廢棄色粉朝向廢棄色粉盒149傳送。
7.處理盒的附接和拆卸。
為了從主殼體2拆卸處理盒3,如圖7所示,使用者將手動插入托盤22置于支撐位置。
然后,使用者將蓋8置于其打開位置,并且夾持手柄68以向上抽出處理盒3。因此,感光鼓13在向左/向右方向的每個端部由每個第一內(nèi)壁41l和第二內(nèi)壁41r的每個凹槽48引導(dǎo)。此外,處理盒3的連接部69由凹槽49引導(dǎo),并且鼓清潔單元65的突出套管77由凹槽50引導(dǎo)。因此,處理盒3能夠從主殼體2拆卸。
為了將處理盒3附接至主殼體2,使用者將手動插入托盤22置于支撐位置,并且當(dāng)蓋8保持在其打開位置時經(jīng)由開口7推動處理盒3。然后,使用者將蓋8置于其閉合位置,并且將手動插入托盤22置于其容納位置。因此,處理盒3能夠被附接至主殼體2。
8.作用和效果
(1)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2和4所示,容納在色粉容器117中的色粉經(jīng)由連接管116被供給至顯影單元12。
當(dāng)根據(jù)色粉容器117中色粉量減小而要將色粉補充進入色粉容器時,色粉容器117繞著連接管116樞轉(zhuǎn)地移動至第二位置,如圖5和6所示,從而進入開口137位于在第一位置的色粉容器117的進入開口137位置的上方。
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將色粉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進入色粉容器117。
(2)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使用者將色粉容器117置于第二位置,在第二位置進入開口137位于第一位置的進入開口137的上方,并且,如圖5和6所示,色粉容器117的縱向方向被引導(dǎo)為向上/向下方向。
因此,使用者能夠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色粉,從而色粉從色粉容器117的底部在向上的方向上連續(xù)地增加,而色粉不會分散。
此外,如圖4所示,色粉容器117位于第一位置,在第一位置的進入開口137位于在第二位置時的進入開口137的下方。因此,能夠獲得在向上/向下方向緊湊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
(3)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4所示,色粉容器117中的色粉能夠通過傳送構(gòu)件127被穩(wěn)定地傳送至連接管116。
(4)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6所示,當(dāng)色粉被補充進入色粉容器117時,過濾器126能夠允許由色粉推動的空氣經(jīng)過其中。
因此,使用者能夠高效地將色粉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進入色粉容器117。
此外,圖像形成設(shè)備1能夠抑制色粉到達過濾器126,因為如圖4和5所示,不僅在色粉容器117的第一位置過濾器126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旋轉(zhuǎn)軸142上方,而且在第二位置過濾器126也位于傳送構(gòu)件127的旋轉(zhuǎn)軸142上方。
因此,能夠抑制過濾器126被色粉堵住。
(5)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4和5所示,色粉容器117能夠經(jīng)由連接管116樞轉(zhuǎn)移動地支撐至主殼體2。
因此,色粉容器117中的色粉能夠被穩(wěn)定地供給至顯影單元12。
(6)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2所示,電路板45位于色粉容器117和顯影單元12之間。
因此,能夠經(jīng)濟適用地相對于主殼體2布局電路板45、色粉容器117和顯影單元12。
(7)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2所示,連接管116中的色粉能夠由螺旋輸送器119可靠地傳送至顯影單元12。
(8)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6所示,當(dāng)使用者為了補充色粉而將色粉容器117置于第二位置時,連接管116的進入開口121被封閉。
因此,在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117期間,開閉器131阻止色粉流動進入連接管116。在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117完成之后,當(dāng)色粉容器117移動至第一位置以打開連接管116的進入開口121時,色粉容器117中的色粉被供給至連接管116。
(9)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4所示,蓋子125閉合進入開口137。從而在色粉容器117的樞軸移動期間,蓋子125能夠阻止色粉從進入開口137泄漏。
此外,如圖6所示,使用者能夠通過移除蓋子125而打開進入開口137,用于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117。
(10)根據(jù)圖像形成設(shè)備1,如圖5和6所示,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二位置時,進入開口137位于高于主殼體2和讀取單元35。因此,使用者能夠容易地將色粉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進入色粉容器117。
[第二實施例]
1.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概述
將參考圖9至11描述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1a。其中相同的部件和元件由與第一實施例示出的參考標(biāo)號相同的參考標(biāo)號標(biāo)示,以避免重復(fù)說明。
第一實施例中,如圖4和5所示,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一位置時,連通開口136和進入開口121彼此連通,并且當(dāng)色粉容器117在第二位置時,連通開口136不與進入開口121連通。
與此相反,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9和10所示,連接管180的進入開口193和色粉容器181的連通開口209在色粉容器181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都彼此連通。此外,第二實施例中,當(dāng)色粉容器181在其第二位置,色粉容器181具有位于連接管180下方的底壁205。
2.結(jié)構(gòu)
(1)容納盒
第一實施例中,容納盒100的上蓋109被固定至容器本體124。與此相反,在第二實施例中,上蓋109a不是固定至容器本體200而是能夠繞著上蓋109a的左端部樞轉(zhuǎn)地移動。圖10圖示了上蓋109a的打開位置并且圖9圖示了其閉合位置。
(2)色粉供給單元
在第二實施例中,如圖9和11所示,色粉供給單元101a包括連接管180和色粉容器181。
連接管180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連接管180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該一端部與第二容納壁40r的右壁的孔42配合,該另一端部位于主殼體2內(nèi)側(cè)并且延伸貫穿第二容納壁40r的左壁的孔42。因此,連接管180不能從主殼體2拆卸。連接管180包括:形成有進入開口193的連接管本體190;形成有凹部196的凸起195;和螺旋輸送器191。
連接管本體190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連接管本體190具有封閉的左端部和打開的右端部。連接管本體190延伸貫穿第二容納壁40r的左壁的孔42和電路板45的孔46。
進入開口193位于連接管本體190的右端部。進入開口193是連接管本體190中的中空間隙,在連接管180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凸起195位于連接管本體190的右方,并且與連接管本體190的右端部為一體。凸起195為大體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凸起195的外徑大于連接管本體190的外徑,并且凸起195與第二容納壁40r的右壁的孔42配合。凸起195具有右端部,該右端部位于容納壁40r的方。凸起195與連接管本體190連續(xù),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第二容納壁40r的孔42和電路板45的孔46。
凹部196從凸起195的右表面向左凹陷。凹部196的內(nèi)徑大于連接管本體190的內(nèi)徑。凹部196適用于容納色粉容器181的第一接合部207,從而第一接合部207能夠相對于凹部196旋轉(zhuǎn)。
螺旋輸送器191位于連接管本體190中,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螺旋輸送器191具有右端部,該右端部位于連接管本體190的右端部。更具體地,螺旋輸送器191的右端部位于色粉容器181的連通開口209中。螺旋輸送器191具有左端部,該左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連接管本體190的左壁。
色粉容器181能夠繞著連接管180在第一位置(圖9和圖11)和第二位置(圖10)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在第一位置,色粉容器181從連接管180向前延伸,在第二位置,色粉容器181從連接管180向上延伸。色粉容器181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該一端部連接至連接管180,該另一端部遠(yuǎn)離連接管180。順便提及,以下描述基于色粉容器181的第一位置。如圖9和11所示,色粉容器181包括容器本體200、傳送構(gòu)件201和蓋子125。
容器本體200是中空圓筒形,在色粉容器18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間延伸。容器本體200包括本體部204、底壁205、形成有孔211的支撐部206、形成有連通開口209的第一接合部207、第二接合部208和接收套管132。
本體部204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傳送構(gòu)件201容納在本體部204中。
底壁205設(shè)置在本體部204的一端部以組成容器本體200的一端部,底壁205是中空的半球形。底壁205閉合本體部204的一端部。
支撐部206位于本體部204的另一端部,如圖9和11所示。支撐部206從進入開口137的外周端部朝向容器本體200的一端部彎曲。
孔211在容器本體200的縱向方向延伸貫穿支撐部206的中心部。
如圖11所示,第一接合部207位于本體部204的左端部,并且從本體部204的左端部向左突出。第一接合部207為大體圓筒形,并且與連接管180的凸起195的凹部196可旋轉(zhuǎn)地配合。
連通開口209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貫穿第一接合部207。因此,連通開口209提供容器本體200和連接管180之間的連通。
第二接合部208位于本體部204的右端部。第二接合部208與第一接合部207在向左/向右方向?qū)R。第二接合部208從本體部204的右端部向右突出。第二接合部208為大體圓筒形,并且與凸起113a的凹部114a可旋轉(zhuǎn)地配合。
利用這種結(jié)構(gòu),色粉容器181能夠以第一接合部207和第二接合部208作為支點相對于連接管180和容納盒100a樞轉(zhuǎn)地移動。
傳送構(gòu)件201位于容器本體200的內(nèi)側(cè),并且在進入開口137和底壁205之間延伸。傳送構(gòu)件201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該一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底壁205,該另一端部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支撐部206的孔211。
驅(qū)動齒輪215在底壁205后方的位置固定至傳送構(gòu)件201的一端部。
主齒輪216位于第二容納壁40r的右方。如圖11所示,當(dāng)色粉容器181在其第一位置時,主齒輪216與驅(qū)動齒輪215嚙合。
3.色粉補充
接下來,將描述色粉容器181的色粉補充。
為了向色粉容器181補充色粉,如圖10所示,使用者將容納盒100的上蓋109a置于其打開位置。然后,使用者夾持色粉容器181并且以連接管180作為支點樞轉(zhuǎn)地移動色粉容器181,從而進入開口137朝向上方。因此,色粉容器181從連接管180向上延伸以位于第二位置。
然后,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使用者從色粉容器181的進入開口137移除蓋子125,并且在進入開口137中插入色粉補充器170以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181。
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的色粉在位于連接管180下方的底壁205上積聚。
色粉連續(xù)地堆疊,并且經(jīng)由連通開口209流入連接管180。
然后,使用者將色粉容器181移動至第一位置,并且將上蓋109a移動至其閉合位置。
因此,完成色粉補充。
補充進入色粉容器181的容器本體200中的色粉由螺旋輸送器191供給至顯影單元12。
4.作用和效果
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1a,經(jīng)由進入開口137補充的色粉容納在位于連接管180下方的底壁205上。
色粉連續(xù)地堆疊,并且流入連接管180。
因此,這種結(jié)構(gòu)能夠阻止經(jīng)由色粉容器181的進入開口137補充的色粉立刻流入連接管180。
此外,第二實施例提供的作用和效果類似于第一實施例。
【第三實施例】
1.圖像形成設(shè)備的概述
將參考圖12至14描述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1b。其中相同的部件和元件由與第一實施例示出的參考標(biāo)號相同的參考標(biāo)號標(biāo)示,以避免重復(fù)說明。
第一實施例中,圖像形成設(shè)備1是設(shè)置有單個處理盒3的單色的打印機。另一方面,在第三實施例中,如圖12和13所示,圖像形成設(shè)備1b是直接串聯(lián)式彩色激光打印機,設(shè)置有四個處理單元230。
使用者能夠補充色粉至四個處理單元230的每一個的每個色粉容器241。
2.結(jié)構(gòu)
如圖12和13所示,圖像形成設(shè)備1b包括抽屜231,四個處理單元230,掃描器4b和讀取單元35b。
抽屜231為大體盒狀,并且適用于被拉出和推入圖像形成設(shè)備1b的主殼體2b。抽屜231適用于支撐四個處理單元230。主殼體2b包括片狀物供給托盤9b。
四個處理單元230支撐至抽屜231并且在向前/向后方向排列,相鄰的處理單元230之間具有間隙。每個處理單元230包括鼓單元11b、顯影單元12b和色粉供給單元235,其中鼓單元11b支撐感光鼓13b,色粉供給單元235供給色粉至顯影單元12b。顯影單元12b包括顯影輥16、供給輥17、葉片18、顯影支架86b和螺釘90b。
如圖14所示,色粉供給單元235包括連接管240和色粉容器241。
連接管240位于顯影單元12b的右端部,并且包括形成有進入開口246和排出開口247的連接管本體244。
連接管本體244為大體的中空圓筒形,在向左/向右方向延伸。
進入開口246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貫穿連接管本體244的上端部。
排出開口247位于進入開口246的下方,并且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貫穿連接管本體244的下端部。因此,排出開口247提供連接管本體244和顯影單元12b的顯影支架86b之間的連通。
色粉容器241能夠繞著作為支點的連接管2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樞轉(zhuǎn)地移動,第一位置如圖12所示和圖14中的實線所示,第二位置如圖13所示和圖14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在第一位置,色粉容器241從連接管240向左延伸,在第二位置,色粉容器241從連接管240向上延伸。色粉容器241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該一端部連接至連接管240,另一端部遠(yuǎn)離連接管240。順便提及,以下對于色粉容器241的描述基于色粉容器241在其第一位置的情形。如圖14所示,色粉容器241包括容器本體250和螺旋輸送器251。
容器本體250是中空圓筒形,在色粉容器241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之間延伸。容器本體250包括接合套管255和接收套管132b,接收套管132b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接收套管132。
接合套管255設(shè)置在容器250的一端部,與另一端部靠近連接管240相比,該一端部位于更靠近連接管240的位置。接合套管255為大體中空圓筒形,在向前/向后方向延伸。接合套管255和容器本體250由連通開口256彼此連通。接合套管255中容納連接管240的連接管本體244。
連通開口256在向上/向下方向延伸貫穿接合套管255的上端部和容器本體250的一端部。當(dāng)色粉容器241位于其第一位置時,連通開口256與連接管240的進入開口246連通。
螺旋輸送器251在容器本體25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之間延伸,并且可旋轉(zhuǎn)地支撐至容器本體250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順便提及,第三實施例中蓋子125b、過濾器126b、進入開口137b和孔134b的設(shè)置與第一實施例中蓋子125、過濾器126、進入開口137和孔134的設(shè)置類似。
3.色粉補充
接下來將描述色粉容器241的色粉補充。
如圖13所示,為了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241,從主殼體2b拉出抽屜231。然后使用者夾持色粉供給單元235的色粉容器241,并且繞著連接管240樞轉(zhuǎn)地移動色粉容器241,從而將進入開口137b朝向上方。因此,色粉容器241從連接管240向上延伸以位于第二位置。
在色粉容器241的第二位置,連通開口256相對于進入開口246向右移動。
因此,接合套管255的內(nèi)表面與進入開口246面對,從而接合套管255閉合連接管本體244的進入開口246。
此外,連通開口256面對連接管本體244的外表面,從而連接管本體244閉合容器本體250的連通開口256。
然后,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使用者從色粉盒241的進入開口137b移除蓋子125b,并且將色粉補充器170插入進入開口137b以補充色粉進入色粉盒241。
在完成補充色粉進入色粉容器241之后,使用者將蓋子125b附接至色粉容器241的進入開口137b。
然后,類似于第一實施例,使用者將色粉容器241從第二位置樞轉(zhuǎn)地移動至第一位置。
因此,色粉容器241能夠位于第一位置。
然后,色粉容器241中的色粉由螺旋輸送器251傳送至連通開口256,并且經(jīng)由連接管240供給進入顯影單元12。
4.作用和效果
根據(jù)第三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設(shè)備1b,相對于代替單色打印機的串聯(lián)式彩色打印機,能夠獲取類似于第一實施例的作用和效果。
[變型]
根據(jù)第一實施例,在色粉容器117中設(shè)置三個傳送構(gòu)件127。然而,傳送構(gòu)件127的數(shù)量并不局限于三個,能夠在色粉容器117中設(shè)置一個、兩個或不少于四個傳送構(gòu)件。
此外,在第一實施例中,開閉器131為大體中空圓筒形。然而,也能夠適用具有弧形形狀的開閉器。
盡管參考本發(fā)明的實施例而詳細(xì)描述了本發(fā)明,對于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來說很明顯地可以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而做出各種修改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