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光纖帶及采用該光纖帶的光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光纖光纜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耐壓的光纖帶及采用該光纖帶的光纜。
背景技術:
隨著寬帶需求的不斷增長,光纖的應用量與日俱增,為了達到高密度用戶群的寬帶需求及云計算的寬帶要求,光纖帶光纜被大量應用。在國內光纖光纜行業(yè)中,光纖帶光纜中的光纖帶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yè)標準YD/T 979-2009《光纖帶技術要求及驗收方法》的規(guī)定來生產和檢驗的,該標準中規(guī)定了兩種類型的光纖帶,分別為邊緣粘結型和整體包覆型。邊緣粘結型光纖帶中,光纖之間通過粘結涂料粘結,光纖的上、下方是外露的,因此,光纖帶在生產過程中及易被外物刮傷及被壓迫而斷裂或對光纖產生應力,造成光纖 帶不能正常使用;整體包覆型光纖帶為環(huán)狀體(見標準的圖3),光纖整體位于并帶涂料中,在并帶生產中由于光纖帶是盤繞在盤具上的,隨著盤繞層數的增多,內層的光纖帶不斷地被壓迫,因此,內層光纖帶需要承受較大的側壓力,故生產完成光纖帶后,在測試的過程中,常常發(fā)現內層光纖帶斷裂或受力后光學參數變劣的現象,這不僅影響了生產、交貨,而且給檢驗、生產人員帶來了不少麻煩。
發(fā)明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實用新型一種光纖帶,在光纖帶的生產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減少因側壓力造成的光纖斷裂、光纖光學及機械性能劣化的問題;進一步有,本實用新型還揭示了一種使用該種光纖帶的光纜。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光纖帶,它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2、粘結材料I 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11和凹槽12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實例中,凸體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橫截面上,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上方,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之外;凸體的形狀為圓弧形。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實例中,凹槽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體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橫截面上,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上方,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之外;所述凸體的形狀為矩形。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實例與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凸體的形狀為三角形。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實例與第三實施例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凸體的形狀為梯形。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單模光纖或多模光纖。進一步地,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G. 652型或G. 651型或G. 653型或G. 654型或G. 655型或G. 657型或Ala型或Alb型。本實用新型實施實例五中揭示的一種光纜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光 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3、位于松套管外且與松套管緊貼的加強件4、包覆在加強件上的護套層5構成的;所述松套管中包含有多根上述所述的光纖帶,且多根光纖帶以層疊的方式依次疊放,光纖帶與松套管管壁是不接觸的。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的材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脂或聚丙烯。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件的材料為芳倫紗或玻璃纖維帶。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層的材料為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低煙無鹵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本實用新型中的光纜不局限于實施例五的情形,只要是采用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光纜,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光纖帶中,由于凸體與凹槽的存在,以及它們與光纖帶的位置關系,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光纖帶具有優(yōu)良的耐抗側壓性能,本實用新型的光纖帶在經歷短期2200N/100mm、長期lOOON/lOOmm壓扁力的情況下,光纖帶的附加衰減沒有超過0. 03dB/km ;短期時間為持續(xù)的10分鐘,長期時間為持續(xù)的I小時;而且試驗后,光纖帶在50倍的放大鏡下觀察,未有任何裂紋。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側壓力更高,產品的性能更穩(wěn)定、可靠;產品生產簡單、對盤繞光纖帶的盤具要求更低、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注意事項更少。
圖I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實施實例I的一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實施實例2的一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實施實例3的一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實施實例4的一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8為圖7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光纜的一段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0為圖9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實例I至實施實例4為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實施例,實施實例5為本實用新型光纜的實施例。實施實例I請見圖I和圖2,一種光纖帶,它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2、粘結材料I 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11和凹槽12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凸體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橫截面上,在任一橫截面上,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上方,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 底部連線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之外;凸體的形狀為圓弧形。實施實例2請見圖3和圖4,一種光纖帶,它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2、粘結材料I 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11和凹槽12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凹槽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體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在任一橫截面上,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L3上方,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L4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I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L2之外;所述凸體的形狀為矩形。實施實例3請見圖5和圖6,一種光纖帶,基本同實施實例1,不同之處在于凸體的形狀為三角形。實施實例4請見圖7和圖8,一種光纖帶,基本同實施實例1,不同之處在于凸體的形狀為梯形。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單模光纖或多模光纖。進一步地,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G. 652型或G. 651型或G. 653型或G. 654型或G. 655型或G. 657型或Ala型或Alb型。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根數不局限于6根,還可為2根、4根、8根、10根、12根、18根、24根。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結材料為熱固化樹脂或紫外固化樹脂。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它都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2、粘結材料I 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11和凹槽12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實施實例5請見圖9和圖10,一種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3、位于松套管外且與松套管緊貼的加強件4、包覆在加強件上的護套層5構成的;所述松套管中包含有多根上述任一實施實例中所述的光纖帶,且 多根光纖帶以層疊的方式依次疊放,光纖帶與松套管管壁是不接觸的。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松套管的材料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脂或聚丙烯。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件的材料為芳倫紗或玻璃纖維帶。上述所述的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所述護套層的材料為低密度聚乙烯或中密度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或低煙無鹵聚乙烯或聚氯乙烯。本實用新型中的光纜不局限于實施例五的情形,只要是采用本實用新型光纖帶的光纜,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本實用新型光纖帶中,由于凸體與凹槽的存在,以及它們與光纖帶的位置關系,使得本實用新型的光纖帶具有優(yōu)良的耐抗側壓性能,本實用新型的光纖帶在經歷短期2200N/100mm、長期lOOON/lOOmm壓扁力的情況下,光纖帶的附加衰減沒有超過0. 03dB/km ;短期時間為持續(xù)的10分鐘,長期時間為持續(xù)的I小時;而且試驗后,光纖帶在50倍的放大鏡下觀察,未見任何裂紋。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側壓力更高,產品的性能更穩(wěn)定、可靠;產品生產簡單、對盤繞光纖帶的盤具要求更低、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注意事項更少。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可以按其他種種形式實施運用,它們同樣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光纖帶,它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粘結材料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和凹槽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體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凹槽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上方,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之外;凸體的形狀為圓弧形或三角形或梯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位于光導纖維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凸體位于相鄰的光導纖維的間隙的正上方及正下方;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為直線,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為直線,且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位于光導纖維頂部的連線上方, 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為直線,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為直線,且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 線位于光導纖維頂底的連線下方,凸體位于上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及下表面的凹槽的底部連線之外;所述凸體的形狀為矩形。
4.根據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3所述的任意一種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單模光纖或多模光纖。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光纖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導纖維為G.652型或G. 651型或G. 653型或G. 654型或G. 655型或G. 657型或Ala型或Alb型。
6.一種光纖帶光纜,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位于中央的松套管、位于松套管外且與松套管緊貼的加強件、包覆在加強件上的護套層構成的;所述松套管中包含有多根權利要求I至權利要求3所述的任意一種光纖帶,且多根光纖帶以層疊的方式依次疊放,光纖帶與松套管管壁是不接觸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光纖光纜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光纖帶,它是由多根軸線相互平行放置的光導纖維、粘結材料一體構成的,光導纖維全部位于粘結材料之中;其特征在于粘結材料的上表面及下表面都是由相互間隔分布的凸體和凹槽構成的;光導纖維的軸線在同一平面內;相鄰的光導纖維之間有間隙。本實用新型還揭示了采用上述光纖帶的光纜。本實用新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光纖帶耐側壓力弱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耐側壓力更高,產品的性能更穩(wěn)定、可靠;產品生產簡單、對盤繞光纖帶的盤具要求更低、對操作人員要求的注意事項更少。
文檔編號G02B6/44GK202676960SQ201220291178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0日
發(fā)明者沈群華 申請人:林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