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塊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金屬膜的背光 模塊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液晶顯示器已成為重要的人機界面已是不爭的事實,液晶顯示器根據其尺寸大小運用于不同的電子產品中,大型尺寸組液晶顯示器,如20英 寸以上,可制作成電視屏幕及桌上型顯示器等產品,中型尺寸的液晶顯示器, 如12英寸至17吋可制作成車用屏幕及筆記型電腦用屏幕等產品,而小型尺 寸的液晶顯示器,如IO英寸以下,可制成小型電子產品的顯示器,例如移 動電話、數碼相機、個人數位助理、數碼隨身聽等。近年來由于液晶顯示器制造技術的提升,漸漸朝消費者所期盼與需求的 高畫質(接近自然色彩)、低價格(一般消費)及輕便化(攜帶方便)發(fā)展。 因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模塊本身不具發(fā)光特性,為達到顯示效果,需給液晶 模塊提供一面光源裝置,如背光模塊,其功能在于向液晶模塊供應輝度充分 且分布均勻的面光源。請參閱圖5,為一種現有的背光模塊9。該背光模塊9包括膠框90、發(fā) 光組件9K導光板92、反射片93、光擴散片94、棱鏡片95與背板96。膠 框卯用以固定導光板92、反射片93、光擴散片94與棱鏡片95,其上開設 有凹槽卯0。發(fā)光組件91收容于膠框90的凹槽900中。導光板92收容于膠框90中,導光板92 —側與發(fā)光組件91相對設置, 反射片93設置于導光板92底部,反射片93與膠框90之間通過雙面膠97 黏接固定,光擴散片94設置于導光板92的頂部,棱鏡片95設置于光擴散 片94的頂部。背板96設置于膠框90與反射片93的外圍,用以增強背光模 塊9的結構并保護背光模塊9中的各組件。當背光模塊9作用時,發(fā)光組件91發(fā)出的光源射入導光板92,經過導光板92的傳導與反射片93的反射后,形成面光源,之后光源從導光板92 射出并先后經過光擴散片94與棱鏡片95,用以調整光源的射出方向,使背 光模塊9形成的面光源具有最佳的亮度。但是,部分光線會由上述背光模塊9的導光板92與光控制層94側邊射 出,并照射在膠框90的內側上,且無法再反射回導光板92與光控制層94 內,因此,背光模塊9的發(fā)光亮度將無法提升。另外,背光模塊9必須經由 反射片93將導光板92射出的光源反射回導光板92,且需通過背板96包覆 膠框90與反射片93的外圍,以增強背光模塊9的結構并保護背光模塊9 中的各組件,因此該背光模塊9的組件過多。于是,如何設計一種具有較高亮度、結構簡單的背光模塊,為液晶顯示 器制造廠商目前的研究課題。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fā)光亮度高、結構簡單的背光模塊 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塊結構具有一本體、導 光板、 一光控制層及一發(fā)光組件。光控制層設置于導光板的出光面對應處。 發(fā)光組件設置于導光板的入光面對應處。本體設有圍繞導光板與光控制層的 側壁。導光板設有入光面、出光面和與出光面相對設置的反射面。其中,本 體的側壁內側上對應于導光板與光控制層處形成有一金屬膜。因此,本體的側壁內側的金屬膜將導光板與光控制層射出的光線反射回 去,從而簡化該背光模塊結構的結構、提升該背光模塊結構的發(fā)光亮度。此外,背光模塊結構的本體設有一對應于導光板的反射面的底板,側壁 延伸于底板邊緣處并與底板形成一收容部,導光板與光控制層收容于本體的 收容部內,于本體的底板與側壁外側形成有金屬膜,于本體的底板內側對應 于導光板的反射面處也形成有金屬膜。因此,本體的底板與側壁外側的金屬 膜用以取代背板,而本體內側的金屬膜用以取代反射層,使得背光模塊結構 具有較小體積與厚度。
在說明書附圖中4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圖2與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背光模塊結構的光路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背光模塊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5為現有的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圖中各組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背光模塊100、 9本體1底板10側壁11凹槽12、 900收容部13發(fā)光組件2、 91導光板3、 92入光面30出光面31反射面32光控制層4光擴散片40、 94棱鏡片41、 95金屬膜5反射層6黏合組件7膠框90反射片93背板96雙面膠9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 下特例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ioo第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背光模塊100具有本體1、發(fā)光組件2、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本體由 絕緣物材料制成,其具有一底板IO,底板IO邊緣延伸有側壁U,側壁ll 上開設有凹槽12,底板10與側壁11形成收容部13。發(fā)光組件2收容于本 體1的凹槽12中,本實施例中,發(fā)光組件2為一發(fā)光二極管。導光板3與 光控制層4分別收容于本體1的收容部13內,本實施例中,側壁11由底板 IO的邊緣垂直向上延伸。導光板3定義有入光面30、出光面31以及和出光面31相對的反射面 32,導光板3收容于本體1的收容部13內,導光板3的入光面30對應于發(fā) 光組件2,且導光板3的反射面32對應于本體1的底板10。光控制層4收 容于本體1的收容部13內,并對應于導光板3的出光面31。本實施例中,光控制層4由光擴散片40與棱鏡片41迭合組成。于本體1的底板IO與側壁11外側均設有金屬膜5,用以增強本體1的 結構,從而取代包覆于本體l外圍的背板。于本體1的底板10內側也形成 有金屬膜5,用以反射導光板3射出的光線,從而取代反射片。于本體l的 側壁11內側上對應于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處也形成有金屬膜5,用以將 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射出的光線反射回去。在具體實施時,金屬膜5可以 電鍍、涂布與印刷等方式形成于本體l上。請參閱圖2,光線由發(fā)光組件2射出后,從導光板3的入光面30進入 導光板3并于導光板3中傳遞,而部分光線會從導光板3的反射面32射出, 此時,本體1的底板10內側的金屬膜5將導光板3的反射面32射出的光線 反射回導光板3中。因此,發(fā)光組件2射出的光線經由導光板3的傳遞后形 成面光源,并從導光板3的出光面31射出。從導光板3射出的光線進入光 控制層4后,經過光控制層4的調整,使得光線以所需的角度射出光控制層 4。請參閱圖3,當光線由導光板3的入光面30進入導光板3并于導光板3 中傳遞后,部分光線會從導光板3中除了入光面30、出光面31與反射面32 以外的部份射出,此時,本體1的側壁11內側上的金屬膜5會將該光線反 射回導光板3,用以增強導光板3射出的光線亮度。之后,光線由導光板3 的出光面31射出,并經過光控制層4的調整,使得光線以所需的角度射出 光控制層4。因此,背光模塊100通過本體1外側的金屬膜5增強背光模塊 100的結構并取代包覆本體1的背板,進一步降低背光模塊100的體積。另 外,通過本體1側壁11內側的金屬膜5將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射出的光 線反射回去,進一步提升了背光模塊100的發(fā)光亮度。請參閱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IOO第二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背光模塊100具有本體1、發(fā)光組件2、導光板3、光控制層4與反射層6。 本體1具有側壁11,側壁11上開設有凹槽12,側壁11圍繞形成有收容部 13。發(fā)光組件2收容于本體1的凹槽12中。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分別收 容于本體l的收容部13內。導光板3設有入光面30、出光面31以及和出光面31相對的反射面32, 導光板3收容于本體1的收容部13內,導光板3的入光面30對應于發(fā)光組 件2,且導光板3的反射面32對應于反射層6,反射層6經由一黏合組件7黏接于本體1上。光控制層4收容于本體1的收容部13內,并對應于導光 板3的出光面31。本實施例中,黏合組件為雙面膠。于本體1的側壁11外側形成有金屬膜5,用以增強于背光模塊100的結 構,且于本體1的側壁11內側亦形成有金屬膜5,用以將導光板3與光控制 層4射出的光線反射回去,進一步提升背光模塊100的發(fā)光亮度。另外,反 射層6用以反射導光板3射出的光線,并取代本體1的底板10,進一步降低 被光模塊100的厚度。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100經由本體1外側的金屬膜 5取代包覆本體1的背板,進一步降低背光模塊100的厚度與體積。另外, 通過本體1側壁11內側的金屬膜5將導光板3與光控制層4射出的光線反射 回去,進一步提升了背光模塊100的發(fā)光亮度。
權利要求1.一種背光模塊結構,包括一導光板及一發(fā)光組件;其特征是導光板設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和一與出光面相對的反射面;發(fā)光組件對應于導光板的入光面設置;該背光模塊結構還包括一光控制層、一本體及一金屬膜,光控制層對應于導光板的出光面設置,本體設有一圍繞該導光板與該光控制層的側壁,金屬膜形成于該本體的側壁內側上對應于該導光板與該光控制層處。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屬膜形成 于該本體的側壁的外側。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本體設有一 底板,底板與該側壁形成一收容該導光板與光控制層的收容部。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本體的底板 對應于該導光板的反射面,該金屬膜形成于該底板對應于導光板的反射面 處。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屬膜形成 于該底板外側。
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側壁開設有 一收容該發(fā)光組件的凹槽。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結構,其特征是所述的背光模塊結 構包括一對應于導光板的反射面的反射層,反射層與本體之間黏接固定有一 黏合組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光模塊結構具有一本體、一導光板、一光控制層及一發(fā)光組件。光控制層設置于導光板的出光面對應處。發(fā)光組件設置于導光板的入光面對應處。本體設有圍繞導光板與光控制層的側壁。導光板設有入光面、出光面和與出光面相對設置的反射面。其中,本體的側壁內側上對應于導光板與光控制層處形成有一金屬膜。因此,本體的外側與內側的金屬膜將導光板與光控制層射出的光線反射回去,從而簡化該背光模塊結構的結構、提升該背光模塊結構的發(fā)光亮度。
文檔編號G02F1/13GK201106806SQ200720058159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5日
發(fā)明者柯永順, 白德義 申請人:富港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