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背光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背光模塊,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模塊的導光板結構。
背景技術:
由于用液晶顯示器作為人機界面已是不爭的事實,液晶顯示器根據(jù)其尺
寸大小運用于不同的電子產(chǎn)品中,大型尺寸組液晶顯示器,如20英寸以上, 可制作成電視屏幕及桌上型顯示器等產(chǎn)品,中型尺寸的液晶顯示器,如12
英寸至n吋可制作成車用屏幕及筆記型電腦用屏幕等產(chǎn)品,而小型尺寸的
液晶顯示器,如io英寸以下,可制成小型電子產(chǎn)品的顯示器,例如移動電
話、數(shù)碼像機、個人數(shù)位助理、數(shù)碼隨身聽等。
近年來由于液晶顯示器制造技術的提升,漸漸朝消費者所期盼與需求的 高畫質(zhì)(接近自然色彩)、低價格(一般消費)及輕便化(攜帶方便)發(fā)展。 因液晶顯示器中的液晶模塊本身不具發(fā)光特性,為達到顯示效果,須給液晶 模塊提供一面光源裝置,如背光模塊,其功能在于向液晶模塊供應輝度充分 且分布均勻的面光源。
請參閱圖4,為一種現(xiàn)有的液晶顯示器9。該液晶顯示器9包括膠框90、 發(fā)光組件91、背光模塊92、液晶模塊93、防護板94與殼體95。膠框90 用以固定背光模塊92與液晶模塊93,其上開設有一凹槽900。發(fā)光組件91 收容于膠框90的凹槽900中。背光模塊92固定于膠框90內(nèi),其具有導光 板920、設置于導光板920底部的反射片921、設置于導光板920頂部的光 擴散片922與設置于光擴散片922頂部的棱鏡片923。膠框90與背光模塊 92的反射片921之間以雙面膠96固定連接。
液晶模塊93設置于背光模塊92的頂部,液晶模塊93具有上玻璃基板 930、與上玻璃基板930接合的下玻璃基板931、設置于上玻璃基板930頂 部的上偏極化板932與設置于下玻璃基板931底部的下偏極化板933。膠框 90與液晶模塊92的下偏極化板933之間也使用雙面膠96固定連接。
防護板94設置于液晶模塊93的頂部,用以防止外界異物進入液晶顯示 裝置9后覆著于液晶模塊93上,并保護液晶模塊93免受到外力的破壞,膠 框90與防護板94之間同樣使用雙面膠96固定連接。殼體95設置于膠框 90與背光模塊92的反射片921外圍,用以增強液晶顯示器9的結構并保護 液晶顯示器9中的各組件。
當液晶顯示器9作用時,發(fā)光組件91發(fā)出的光源射入背光模塊92的導 光板920,經(jīng)過導光板920的傳導與反射片921的反射后,形成面光源,之 后光源從導光板920射出并先后經(jīng)過光擴散片922與棱鏡片923以調(diào)整光源 的射出方向,從而使背光模塊92形成的面光源具有最佳的亮度。之后,背 光模塊92形成的面光源能照射液晶模塊93而使形成于射液晶模塊93中的 圖案能顯示出來。
但是,上述液晶顯示器9的背光模塊92的組件過多且結構也較復雜, 在組裝時也須較多的程序與時間。于是,如何設計一種結構簡單,組裝容易 的背光模塊,為液晶顯示器制造廠商目前的研究課題。
實用新型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組裝容易的背光模塊。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塊具有導光板與發(fā)光組
件,導光板具有本體,本體定義有出光面,本體于出光面邊緣向上延伸有上
固定壁,本體與上固定壁形成有第一收容部。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通過導光板的第一收容部收容一光控制
層,與現(xiàn)有技術相較具有較少的組件數(shù)量,并可進一步簡化背光模塊的結構
與組裝程序。
此外,背光模塊的導光板的本體側(cè)邊與上固定壁上設有金屬膜。因此, 金屬膜可反射光線,使光線能傳遞于導光板中,并控制導光板的入光與出光 區(qū)域,進一步增強背光模塊的發(fā)光亮度與結構。
在說明書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塊的剖面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塊的光路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背光模塊與液晶模塊結合后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為現(xiàn)有的液晶顯示器的剖面示意圖。 圖中各組件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背光模塊100、 92導光板1、 920
板狀本體10出光面11
反射面12凹槽13、 900
上固定壁14下固定壁15
第一收容部16第二收容部17
發(fā)光組件2、 91反射層3
光控制層4光擴散片40、 922
棱鏡片41、 923黏合組件5
金屬膜6液晶模塊7、 93
液晶顯示器9膠框90
反射片921上玻璃基板930
下玻璃基板931上偏極化板932
下偏極化板933防護板94
殼體95雙面膠9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nèi)容、構造特征、所實現(xiàn)目的及效果,以 下特例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100具有導光板1、發(fā)光組件2、 反射層3與光控制層4。導光板1具有一板狀本體10,板狀本體10定義有 出光面11以及和出光面11相對的反射面12,板狀本體10于側(cè)邊開設有至 少一凹槽13,板狀本體10于出光面11邊緣向上延伸有上固定壁14,并于 反射面12邊緣向下延伸有下固定壁15。本實施例中,上固定壁14與下固 定壁15均垂直于板狀本體10。板狀本體10與上固定壁14形成第一收容部 16,板狀本體10與下固定壁15形成第二收容部17。
發(fā)光組件2收容于導光板1的凹槽13中,在本實施例中,發(fā)光組件2 為發(fā)光二極管。反射層3收容于導光板1的第二收容部17中,并通過黏合 組件5貼附在導光板1的反射面12上。光控制層4收容于導光板1的第一
收容部16中,光控制層4與導光板之間并經(jīng)由黏合組件5黏接固定。本實 施例中,光控制層4由光擴散片40與棱鏡片41迭合組成。此外,在具體實 施時,黏合組件5可為雙面膠與光學膠等膠類物質(zhì)。
請續(xù)參閱圖l,于導光板1的板狀本體10側(cè)邊與上、下固定壁14、 15 上均設有金屬膜6,在具體實施時,金屬膜6可以電鍍、涂布與印刷等方式 形成于導光板1上。
請參閱圖2,當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100工作時,光線由發(fā)光組件2 射出后進入導光板1,此時,導光板1上的金屬膜6可反射光線使光線能于 導光板1中傳遞,并控制導光板的入光與出光區(qū)域。光線經(jīng)由導光板1的傳 遞后,從導光板l的反射面12射出,經(jīng)由反射層3的反射后再次進入導光 板l,之后,光線由導光板l的出光面ll射出。
因此,發(fā)光組件2射出的光線經(jīng)由導光板1的傳遞后形成面光源,并從 導光板1的出光面11射出。從導光板1射出的光線進入光控制層4后,經(jīng) 過光控制層4的調(diào)整,使得光線以所需的角度射出光控制層4。
請參閱圖3,當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100與液晶模塊7組合時,液晶 模塊7收容于導光板1的第一收容部16中,并設置于光控制層4的上方, 液晶模塊7經(jīng)由黏合組件5貼附在光控制層4上。因此,背光模塊100提供 面光源給液晶模塊7,使液晶模塊7中形成的圖樣能被顯示出來。
由以上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背光模塊100的反射層3與光控制層4分 別收容于導光板1的第二收容部17與第一收容部16中,因此可減少背光模 塊100的組件數(shù)量,進一步簡化背光模塊100的結構與組裝程序。另外,導 光板1上的金屬膜6可反射光線,使光線能于導光板1中傳遞,并控制導光 板的入光與出光區(qū)域,進一步增強背光模塊100的發(fā)光亮度與結構。
權利要求1. 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及一發(fā)光組件,其特征是導光板設有一本體,本體具有一出光面,本體于出光面邊緣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壁,本體與上固定壁形成一第一收容部;該發(fā)光組件設置于該導光板一側(c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導光板的本體設 有一與出光面相對的反射面,該導光板的第一收容部中收容有一光控制層, 該導光板的反射面上固定有一反射層。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背光模塊還包括 一于反射面邊緣向下延伸的下固定壁,該下固定壁與反射面圍成一第二收容 部,該反射層收容于第二收容部中。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反射層與導光板 的反射面之間黏接一黏合組件。
5.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光控制層具有一 光擴散片及一與光擴散片迭合的棱鏡片。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導光板的本體側(cè) 邊與上固定壁上均設有金屬膜。
7.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征是所述的導光板的本體側(cè) 邊向內(nèi)開設有一凹槽,該發(fā)光組件收容于該凹槽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光模塊,包括一導光板及一發(fā)光組件。導光板設有一本體,本體具有一出光面,本體于出光面邊緣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壁,本體與上固定壁形成一第一收容部。該發(fā)光組件設置于該導光板一側(cè)。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背光模塊通過導光板的第一收容部收容一光控制層能簡化背光模塊的結構與組裝程序。
文檔編號G02B6/00GK201207115SQ20072005802
公開日2009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0月5日
發(fā)明者林克峰 申請人:富港電子(東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