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驅動機構,特別涉及一種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緩沖氣墊機,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是分別通過驅動輪的轉動實現(xiàn)傳動的,在驅動輪位置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是無法直接分離的,這種情況下,想要取出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就比較困難,而且需要更換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時,驅動輪位置處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不方便拆卸和安裝,給操作者帶來很大的不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以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包括底座、壓塊、至少一個彈簧、凸輪和手柄,底座上設有第一通孔,壓塊上設有與第一通孔同軸線的第二通孔,壓塊位于底座的頂部,壓塊的底部設有多個定位桿,底座的頂部設有多個第一凹部,定位桿位于第一凹部中,與第一凹部間隙配合,凸輪位于壓塊的上方,手柄帶動凸輪轉動,彈簧的一端設在底座上,另一端設在壓塊上,凸輪轉動時,壓塊在彈簧的作用下上下往復移動。
本實用新型中,抬起手柄,手柄帶動凸輪轉動,凸輪轉動時,壓塊向上移動,壓塊的第二通孔中安裝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的轉軸時,壓塊可以帶動上驅動輪一同向上移動,由于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驅動上加熱帶傳動,所以上驅動輪向上移動后,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從而可以輕易地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便于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的更換(拆卸或安裝);壓下手柄,手柄帶動凸輪反向轉動,凸輪反向轉動時,壓塊會向下移動,并帶動上驅動輪一同向下移動,壓塊抵靠在底座上,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底座的頂部可以設有至少一個第二凹部,壓塊的底部設有至少一個與第二凹部位置對應的第三凹部,彈簧的一端位于第二凹部中,另一端位于第三凹部中,彈簧處于壓縮狀態(tài),凸輪設在壓塊的頂部。由此,抬起手柄,帶動凸輪轉動,此時底座上方的壓塊在彈簧的彈力作用下會被抬起,壓塊的第二通孔中安裝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的轉軸時,壓塊帶動上驅動輪也向上抬起,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可以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壓下手柄,壓塊向下運動并抵靠在底座上,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包括第一橫梁、第二橫梁和限位件,彈簧的數(shù)量可以為兩個,第一橫梁設在壓塊的頂部,第一橫梁的兩端延伸出壓塊,第二橫梁設在底座的底部,第二橫梁的兩端延伸出底座,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平行排布,其中一個彈簧的一端設在第一橫梁的一端上,該彈簧的另一端設在第二橫梁的一端上,另一個彈簧的一端設在第一橫梁的另一端上,該彈簧的另一端設在第二橫梁的另一端上,彈簧處于拉伸狀態(tài),限位件包括豎桿和橫桿,豎桿和橫桿呈L型連接,豎桿設在第一橫梁上,凸輪位于橫桿下方。由此,抬起手柄,帶動凸輪轉動,凸輪可以將橫桿強制頂起,此時底座上方的壓塊會被一同抬起,壓塊的第二通孔中安裝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的轉軸時,壓塊帶動上驅動輪也向上抬起,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可以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壓下手柄,橫桿在兩個彈簧的拉力作用下向下運動,壓塊同時向下運動抵靠在底座上,此時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的進行傳送,而且在兩個彈簧的拉力作用下,上驅動輪會始終受到朝下驅動輪方向的壓力,確保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且上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傳動,下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下加熱帶傳動,避免打滑;而且當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發(fā)生磨損時,直徑變小,兩個彈簧會自動將上驅動輪向下驅動輪方向拉,使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狀態(tài)。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底座可以設在緩沖氣墊機上。由此,凸輪轉動時,壓塊在彈簧的作用下可以上下往復移動,實現(xiàn)壓塊與底座的接觸、分離,從而可以實現(xiàn)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與下驅動輪的接觸、分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凸輪的半徑可以呈連續(xù)變化趨勢。由此,呈連續(xù)變化趨勢的凸輪轉動時,可以實現(xiàn)凸輪與壓塊或凸輪與橫桿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變化,從而可以實現(xiàn)壓塊與底座的接觸、分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手柄可以通過轉軸帶動凸輪轉動,轉軸設在緩沖氣墊機上,與緩沖氣墊機轉動連接。由此,轉動手柄,通過轉軸可以帶動凸輪轉動,實現(xiàn)壓塊與底座的接觸、分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定位桿的數(shù)量可以為四個,第一凹部的數(shù)量可以為四個,四個定位桿分布在壓塊的四個角位。由此,四個定位桿可以確保壓塊在底座頂部平穩(wěn)、順暢地上下往復移動。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可以包括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上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第二通孔中,與壓塊轉動連接,下驅動輪的轉軸穿插在第一通孔中,與底座轉動連接,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分別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由此,壓塊與底座接觸時,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壓塊與底座分離時,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分離。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可以是膠輪。由此,采用膠輪帶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貼合在一起時,兩個膠輪處于擠壓變形狀態(tài),可以提高上驅動輪與上加熱帶的接觸面積,可以提高下驅動輪與下加熱帶的接觸面積,提高傳動摩擦力,避免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打滑。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壓塊上可以設有連接桿。由此,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可以通過連接桿安裝在壓塊上,隨同壓塊一起上下移動,便于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以及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隱藏手柄、凸輪后沿A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中凸輪的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凸輪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6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隱藏手柄、凸輪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6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隱藏手柄、凸輪后的使用狀態(tài)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一:
圖1至圖4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結構。
如圖1至圖4所示,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包括底座1、壓塊2、彈簧3、凸輪4和手柄5。此外,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還可以包括連接桿24。
如圖1所示,底座1上成型有第一通孔11,壓塊2上成型有與第一通孔11同軸線的第二通孔21,底座1的第一通孔11中安裝緩沖氣墊機的下驅動輪的轉軸,壓塊2的第二通孔21中安裝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的轉軸。
如圖2所示,壓塊2位于底座1的頂部。底座1可以通過螺栓固定在緩沖氣墊機上,或直接焊接在緩沖氣墊機上。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壓塊2的底部成型有四個定位桿22(或四個定位桿22可以插接在壓塊2的底部,用膠套與壓塊2過盈配合連接),四個定位桿22分布在壓塊2的四個角位;底座1的頂部成型有四個第一凹部12,四個第一凹部12的位置和四個定位桿22的位置對應,四個定位桿22對應穿插在第一凹部12中,與第一凹部12間隙配合,定位桿22可以在第一凹部12中上下移動,即壓塊2在定位桿22的定位、導向作用下,可以在底座1頂部上下移動。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桿22、第一凹部12的數(shù)量也可以均為一個或三個以上,定位桿22、第一凹部12的數(shù)量相同。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底座1的頂部成型有兩個第二凹部13,壓塊2的底部成型有兩個與第二凹部13位置對應的第三凹部23,兩個第二凹部13位于第一通孔11的兩側,兩個第三凹部23位于第二通孔21的兩側,彈簧3的數(shù)量為兩個,其中一個彈簧3的下端位于一個第二凹部13中,該彈簧3的上端位于對應的第三凹部23中,另一個彈簧3的下端位于另一個第二凹部13中,該彈簧3的上端位于對應的第三凹部23中,兩個彈簧3處于壓縮狀態(tài)。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凹部13、第三凹部23、彈簧3的數(shù)量也可以均為一個或三個以上,第二凹部13、第三凹部23、彈簧3的數(shù)量相同。
如圖1所示,凸輪4位于壓塊2的頂部,凸輪4與壓塊2接觸連接,手柄5通過轉軸51可以帶動凸輪4轉動,轉軸51通過軸承安裝在緩沖氣墊機上,轉軸51與緩沖氣墊機轉動連接。如圖3和圖4所示,凸輪4的半徑呈連續(xù)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沿B方向轉動手柄5,凸輪4同步轉動,由于凸輪4與壓塊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的變化,壓塊2在兩個彈簧3的恢復力作用下,壓塊2會被抬起,底座1的第一通孔11中安裝下驅動輪的轉軸、壓塊2的第二通孔21中安裝上驅動輪的轉軸時,壓塊2帶動上驅動輪也向上抬起,此時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會分離,即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分離,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然后沿B方向的反方向壓下手柄5,由于凸輪4與壓塊2接觸的半徑由小到大的變化,壓塊2受到凸輪4的向下作用力,壓塊2向下運動并抵靠在底座1上,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凸輪4與壓塊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變化,從而可以實現(xiàn)壓塊2與底座1的接觸、分離,即通過手柄5的轉動可以實現(xiàn)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的貼合和分離。
圖5示意性地顯示了圖1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使用狀態(tài)。
如圖5所示,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的轉軸91穿插在第二通孔21中,上驅動輪9的轉軸91通過軸承與壓塊2轉動連接,緩沖氣墊機的下驅動輪10的轉軸101穿插在第一通孔11中,下驅動輪10的轉軸101通過軸承與底座1轉動連接,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分別通過摩擦力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壓塊2上安裝連接桿24,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可以通過連接桿24安裝在壓塊2上,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隨同壓塊2一起上下移動,便于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以及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手柄5的轉軸51通過軸承安裝在緩沖氣墊機上,轉軸51與緩沖氣墊機轉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均采用膠輪,采用膠輪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貼合在一起時,兩個膠輪處于擠壓變形狀態(tài),可以提高上驅動輪9與上加熱帶的接觸面積,可以提高下驅動輪10與下加熱帶的接觸面積,提高傳動摩擦力,避免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打滑。在其他實施例中,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也可以采用橡膠材質,可以通過擠壓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的材質均可。
如圖5所示,抬起手柄5,壓塊2在彈簧3的恢復力作用下被抬起,從而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和上冷卻模塊14也一同被抬起,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與下驅動輪10分離,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與下冷卻模塊也一同分離,當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模塊與下加熱模塊也分離后,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實現(xiàn)分離,從而可以將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然后壓下手柄5,壓塊2向下運動并抵靠在底座1上,此時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接觸,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也同步和下冷卻模塊接觸,從而可以將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
實施例二:
圖6和圖7示意性地顯示了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結構。
如圖6和圖7所示,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包括底座1、壓塊2、兩個彈簧3、凸輪4和手柄5。此外,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還可以包括第一橫梁6、第二橫梁7、限位件8和連接桿24。
本實施例中,底座1、壓塊2的結構和連接關系、位置關系同實施例一相同。凸輪4、手柄5的結構和連接關系也同實施例一相同。底座1也可以通過螺栓固定在緩沖氣墊機上,或直接焊接在緩沖氣墊機上。壓塊2在定位桿22的定位、導向作用下,可以在底座1頂部上下移動。
如圖6和圖7所示,第一橫梁6位于壓塊2的頂部,第一橫梁6的左右兩端分別延伸出壓塊2的兩側,第二橫梁7位于底座1的底部,第二橫梁7的左右兩端分別延伸出底座1,第一橫梁6和第二橫梁7平行排布(如圖6所示),其中一個彈簧3的上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的左端上,該彈簧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橫梁7的左端上,另一個彈簧3的上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的右端上,該彈簧3的下端固定在第二橫梁7的右端上,兩個彈簧3均處于拉伸狀態(tài)。
如圖7所示,限位件8包括豎桿81和橫桿82,豎桿81和橫桿82呈L型一體連接,豎桿81的下端固定在第一橫梁6上(或一體連接),橫桿82位于凸輪4的上方,橫桿82與凸輪4的上邊緣接觸連接,凸輪4不位于壓塊2與橫桿82之間。如圖6所示,手柄5通過轉軸51帶動凸輪4轉動,轉軸51通過軸承固定在緩沖氣墊機上。
如圖6所示,沿C方向轉動手柄5,凸輪4同步轉動,由于凸輪4與橫桿82接觸的半徑由小到大的變化,凸輪4將橫桿82強制頂起,此時限位件8帶動壓塊2也被抬起,底座1的第一通孔11中安裝下驅動輪的轉軸、壓塊2的第二通孔21中安裝上驅動輪的轉軸時,壓塊2帶動上驅動輪也一同向上抬起,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與下驅動輪分離,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實現(xiàn)分離,從而可以將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然后沿C方向的反方向壓下手柄5,由于凸輪4與橫桿8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的變化,橫桿82在兩個彈簧3的拉力作用下會向下運動,壓塊2同時向底座1方向運動,同時壓塊2帶動上驅動輪向下驅動輪方向運動,當壓塊2抵靠在底座1上時,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接觸,從而可以將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凸輪4與橫桿82接觸的半徑由大到小、由小到大的變化,從而可以實現(xiàn)壓塊2與底座1的接觸、分離,即通過手柄5的轉動可以實現(xiàn)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的貼合和分離。而且在兩個彈簧3的拉力作用下,上驅動輪始終受到朝下驅動輪方向的壓力,確保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且確保上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傳動,下驅動輪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下加熱帶傳動,避免打滑;而且當上驅動輪和下驅動輪發(fā)生磨損時,直徑變小,兩個彈簧3會自動將上驅動輪向下驅動輪方向拉,使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狀態(tài)。
圖8示意性地顯示了圖6所示的用于緩沖氣墊機的驅動機構的使用狀態(tài)。
如圖8所示,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的轉軸91穿插在第二通孔21中,上驅動輪9的轉軸91通過軸承與壓塊2轉動連接,緩沖氣墊機的下驅動輪10的轉軸101穿插在第一通孔11中,下驅動輪10的轉軸101通過軸承與底座1轉動連接,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分別通過摩擦力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壓塊2上安裝連接桿24,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可以通過連接桿24安裝在壓塊2上,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隨同壓塊2一起上下移動,便于將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以及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手柄5的轉軸51通過軸承安裝在緩沖氣墊機上,轉軸51與緩沖氣墊機轉動連接。
本實施例中,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均采用膠輪,采用膠輪帶動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貼合在一起時,兩個膠輪處于擠壓變形狀態(tài),可以提高上驅動輪9與上加熱帶的接觸面積,可以提高下驅動輪10與下加熱帶的接觸面積,提高傳動摩擦力,避免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打滑。在其他實施例中,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也可以采用橡膠材質,可以通過擠壓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傳動的材質均可。
如圖8所示,抬起手柄5,凸輪4可以將橫桿82強制頂起,限位件8帶動壓塊2也被抬起,壓塊2帶動上驅動輪9和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也一同向上抬起,緩沖氣墊機的上驅動輪9與下驅動輪10分離,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與下冷卻模塊也一同分離,當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模塊與下加熱模塊也分離后,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實現(xiàn)分離,從而可以將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之間的氣墊膜取出,而且可以對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進行更換;然后壓下手柄5,橫桿82在兩個彈簧3的拉力作用下會向下運動,壓塊2同時向底座1方向運動,同時壓塊2帶動上驅動輪9向下驅動輪10方向運動,當壓塊2抵靠在底座1上時,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接觸,緩沖氣墊機的上冷卻模塊14與下冷卻模塊接觸,從而可以將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緊密貼合在下加熱帶上,進而帶動氣墊膜進行傳送。而且在兩個彈簧3的拉力作用下,上驅動輪9始終受到朝下驅動輪10方向的壓力,確保緩沖氣墊機的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且確保上驅動輪9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上加熱帶傳動,下驅動輪10有足夠的摩擦力帶動下加熱帶傳動,避免打滑;而且當上驅動輪9和下驅動輪10發(fā)生磨損時,直徑變小,兩個彈簧3會自動將上驅動輪9向下驅動輪10方向拉,使上加熱帶和下加熱帶始終保持緊密貼合狀態(tài)。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chuàng)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