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及其組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救生氣墊領域,具體提供了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及其組合,氣墊包括主氣囊、輔氣囊、氣囊間連接件、泄壓閥、充氣裝置五部分。所述主氣囊通過所述泄壓閥及所述氣囊間連接件與所述輔氣囊相連,用以實現(xiàn)可控式二級緩沖,主輔氣囊工作作用保證救生氣墊的安全與穩(wěn)定。設計泄壓閥是防止緩沖救生過程中的發(fā)生反彈與過量排氣現(xiàn)象。本實用新型采用二級排氣式緩沖機制,主氣囊充氣后,在緩沖過程中向輔氣囊排氣,巧妙的利用了能量守恒定律,有效提高了緩沖效果,設計了可控式泄壓閥,確保了緩沖過程的安全與穩(wěn)定。
【專利說明】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及其組合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救生氣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及其 組合。
【背景技術】
[0002] 消防救生氣墊是消防部隊緊急接救從高處下跳人員可減少下跳人員在著地時所 受到的沖擊,起到緩沖和保護作用的一種充氣軟墊,是消防救災等部門必備的安全救生設 備。消防救生氣墊作為一種高空逃生的救生設備,它具有充氣時間短,緩沖效果顯著,操作 方便,使用安全可靠等特點。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高強纖維材料制成,具有阻燃,耐磨,耐 老化,折疊方便,使用壽命長等特點?,F(xiàn)有的救生氣墊結構形式多樣,主要由緩沖氣囊、安 全風門、充氣氣墊、充氣風機組成,從充氣方式區(qū)分,大致可分為通用型消防救生氣墊和氣 柱型消防救生氣墊兩種:(1)通用型消防救生氣墊采用電動機或發(fā)動機驅(qū)動的通風機向整 個氣墊內(nèi)充氣,氣墊內(nèi)多分隔為兩至三層,待氣墊內(nèi)充至一定壓力鼓起后以承接跳下人員。
[2] 氣柱型消防救生氣墊采用鋁合金內(nèi)膽纖維全纏繞復合氣瓶向氣墊內(nèi)部四周的氣柱充 氣,待氣柱內(nèi)充氣至一定壓力后支撐起整個氣墊,以達到承接自由下落人員目的。
[0003] 目前,消防中使用的救生氣墊存在著承接跳下人員時,出現(xiàn)彈跳、翻滾現(xiàn)象和緩沖 氣囊的內(nèi)陷、翻倒等問題,另外,大多數(shù)救生氣墊還存在體積龐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快速、便捷、安全使用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 為消防救援提供新的有效途徑。
[0005] 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 -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包括主氣囊1,充氣裝置,輔氣囊2、氣囊間連 接件3、泄壓閥4,所述泄壓閥包括第一泄壓閥和第二泄壓閥,所述主氣囊1通過氣囊間連接 件3與所述輔氣囊2相連,所述氣囊間連接件3上設置有所述泄壓閥41,所述第一泄壓閥 41兩側(cè)聯(lián)通所述主氣囊1和輔氣囊2,所述輔氣囊2側(cè)面設置有第二泄壓閥42。
[0007] 優(yōu)選地,所述輔氣囊為2個,并對稱設置在所述主氣囊1的兩側(cè)。
[0008] 優(yōu)選地,所述輔氣囊為1個,設置在所述主氣囊1 一側(cè)。
[0009] 優(yōu)選地,所述泄壓閥4為圓形橡膠材料,中間開口為十字型。
[0010] 優(yōu)選地,所述主氣囊1和輔氣囊2均為長方體形狀。
[0011] 優(yōu)選地,所述主氣囊和輔氣囊長4?5米,所述主氣囊寬2?3米,所述輔氣囊寬 0· 5?1米。
[0012]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由若干個含有2個對 稱設置輔氣囊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所述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之 間通過粘合連接。
[0013]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由若干個僅在主氣 囊一側(cè)設置輔氣囊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所述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 墊之間通過粘合連接。
[0014] 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
[0015] 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采用多層設計概念,可防止氣囊排氣過量而失去緩 沖效果,采用主、輔氣囊設計,還可防止重物側(cè)翻。在主氣囊和輔氣囊間設置泄壓閥,同時在 輔氣囊上安裝泄壓閥,增強了緩沖效果。如圖6所示,泄壓閥可以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的橡膠材 料制作而成,利用橡膠的彈性和記憶性,在橡膠膜片上開啟一個切口,通過控制橡膠膜片的 厚度,改變其開啟所需壓力。在壓力低于設計值(可以將值設計為200pa - 2kpa)時,泄壓 閥處于閉合狀態(tài),當壓力超出設計值時,泄壓閥自動開啟,并且隨著壓力增大,泄壓閥開啟 程度逐漸增大,排氣速度越快,以實現(xiàn)可控式泄壓緩沖。
[0016]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通過泄壓閥的設計成功實現(xiàn)了可控排氣,讓緩沖變得 更加穩(wěn)定、安全;采用二層氣囊設計,由主氣囊向輔氣囊排氣,巧妙的利用了能量守恒定律, 有效提高增強了緩沖效果;設計泄壓閥,確保排氣可控、穩(wěn)定和緩沖安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8] 圖2是具有2個對稱設置的輔氣囊的救生氣墊結構示意圖;
[0019] 圖3是具有1個輔氣囊的救生氣墊結構示意圖;
[0020] 圖4是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的結構示意圖;
[0021] 圖5是另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的結構示意圖;
[0022] 圖6是泄壓閥結構示意圖;
[0023] 圖7是泄壓閥工作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5] 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整體結構組成如圖1所示,氣墊采用長方體的設計 外觀,以便于加大接觸面積增大緩沖效果。本實施例中為二層設計,該結構由主氣囊、輔氣 囊、泄壓閥、氣囊間連接件、充氣裝置五部分組成。主氣囊長4. 4米,主氣囊寬2. 8米,主氣 囊與輔氣囊間的氣囊間連接件長0.25米,輔氣囊寬0.5米。在主氣囊達到一定壓力時(本 實施例中設計值為lkpa)泄壓閥將自動開啟排氣泄壓(如圖7所示),將氣體通過氣囊間連 接件排入到輔氣囊,此時輔氣囊膨脹,通過輔氣囊外泄泄壓閥向外界排氣,達到二次減壓的 效果,解決了泄壓過度造成緩沖失效的可能,增強其安全性能。本實用新型中的主氣囊、輔 氣囊、氣囊間連接件均采用現(xiàn)有技術中已知纖維材料制作而成,充氣裝置采用本領域內(nèi)的 現(xiàn)有技術。
[0026]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多層隔艙設計,各艙之間通過熱合技術進行粘合成為一 體,不會受到外界的沖擊而相互分離。
[0027] 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由若干 個含有2個對稱設置輔氣囊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 生氣墊之間通過粘合連接。
[0028]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另外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由若干 個僅在主氣囊一側(cè)設置輔氣囊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所述可控排氣式二級 緩沖救生氣墊之間通過粘合連接。當達到額定壓力后各個主氣囊均通過泄壓閥向輔氣囊排 氣泄壓,輔氣囊再次通過外側(cè)泄壓閥將氣體向外排放,通過二級排氣進一步加強緩沖效果。
[0029] 本實用新型方案充分考慮了閉式以及排氣式氣囊的優(yōu)缺點,將二者優(yōu)點融為一 體,既繼承了封閉式氣囊結構簡單制作方便的優(yōu)點,同時又針對排氣式氣囊在排氣口壓力 上控制困難的缺點進行了改進與創(chuàng)新。
[0030] 以上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 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 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 一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包括主氣囊(1),充氣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 括輔氣囊(2)、氣囊間連接件(3)、泄壓閥(4),所述泄壓閥(4)包括第一泄壓閥(41)和第二 泄壓閥(42),所述主氣囊(1)通過氣囊間連接件(3)與所述輔氣囊(2)相連,所述氣囊間連 接件(3)上設置有第一泄壓閥(41),所述第一泄壓閥(41)兩側(cè)聯(lián)通所述主氣囊(1)和輔氣 囊(2),所述輔氣囊(2)側(cè)面設置有第二泄壓閥(42)。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輔氣囊(2) 為2個,并對稱設置在所述主氣囊(1)的兩側(cè)。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輔氣囊(2) 為1個,設置在所述主氣囊(1) 一側(cè)。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壓閥(4) 為圓形橡膠材料,中間開口為十字型。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氣囊(1) 和輔氣囊(2)均為長方體形狀。
6.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氣囊(1) 和輔氣囊(2)長4?5米,所述主氣囊(1)寬2?3米,所述輔氣囊(2)寬0. 5?1米。
7. -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其特征在于:由若干個如權利要求2所述 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所述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之間通過粘合連 接。
8. -種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合,其特征在于:由若干個如權利要求3所述 的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組成,所述可控排氣式二級緩沖救生氣墊之間通過粘合連 接。
【文檔編號】A62B1/22GK203898967SQ201420230153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6日
【發(fā)明者】王杰, 李昕儒, 吳洋, 桂程, 魏召京, 劉飛, 蔣志剛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