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快速拆裝螺母的通用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口徑梅花棘輪扳手。
背景技術:
地腳螺栓屬于飛機試驗中常見的通用設備,其作用是固定各種設備,地腳螺栓的常見尺寸:螺桿部分為φ30mm,六角螺母對邊尺寸為46mm;地腳螺栓依靠靜摩擦力產生約束作用,若需要達到地腳螺栓的使用載荷,螺母必須擰得很緊,其擰緊力矩有時高達1000n·m。
通常一項針對飛機的全機靜力試驗,用來固定立柱、壓梁、夾具、滑輪座、作動筒固定座等的地腳螺栓多達100個以上,因此擰緊地腳螺栓屬于一項高強度的重復性工作,需要一種合適的工具來減輕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現(xiàn)有的棘輪扳手口徑一般在36mm以下,板體長度在300mm左右,只適合用來擰緊小尺寸螺栓,無法施加較大的擰緊力,而在全機靜力試驗中擰緊地腳螺栓的工作特點是:螺母尺寸大,工作空間開闊,擰緊力矩大即所需力臂較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大口徑梅花棘輪扳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的缺點。
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大口徑梅花棘輪扳手,包括安裝在扳夾體內的棘輪、撥爪、頂桿、接頭、下蓋板、上蓋板、手柄及彈簧;其中,棘輪安裝在扳夾體內部上方,上蓋板和下蓋板安裝在扳夾體上,棘輪兩端分別與上蓋板、下蓋板連接,撥爪兩端分別與上蓋板、下蓋板連接,且撥爪位于棘輪下方,彈簧與頂桿裝入接頭內,接頭一端與扳夾體連接,另一端與手柄一端連接,手柄另一端為握持端。
在本發(fā)明中,棘輪內側設置有梅花孔,棘輪外側設置有齒槽,棘輪上設置有棘輪軸,棘輪軸一端插入下蓋板內,另一端插入上蓋板內,以保證棘輪可在下蓋板和上蓋板之間自由轉動。
在本發(fā)明中,撥爪為v型結構,包括爪齒與爪尖,并在爪尖上設置有用于六角螺栓穿過的連接圓孔。
在本發(fā)明中,頂桿包括圓桿與尖頂,尖頂設置在圓桿頂部,且尖頂與撥爪的爪尖線接觸。
在本發(fā)明中,接頭上部設置有用于半圓頭螺栓穿過的接頭螺栓孔和用于安裝彈簧、頂桿的盲孔,接頭下部設置有用于手柄嵌套在接頭上的方桿,方桿上設置有用于半圓頭鉚釘穿過的接頭小孔。
在本發(fā)明中,下蓋板上部設置有下蓋通孔,中間設置有下蓋圓孔,下部設置有下蓋螺栓孔。
在本發(fā)明中,上蓋板上部設置有上蓋通孔,中間設置有上蓋圓孔,下部設置有上蓋螺栓孔。
在本發(fā)明中,手柄上設置有用于方孔與手柄小孔,手柄通過方孔嵌套在接頭的方桿上,半圓頭鉚釘穿過接頭小孔與手柄小孔將手柄與接頭固定。
在本發(fā)明中,上蓋板與下蓋板上分別焊接有加強筋。
在本發(fā)明中,當扳動手柄朝一個旋向轉動而使撥爪與棘輪嚙合時,撥爪擋住棘輪轉動,使棘輪與手柄的相對位置不變,此時梅花棘輪扳手相當于固定扳手;當反向扳動手柄時,棘輪推動撥爪轉動,使彈簧壓縮,撥爪與棘輪分離,手柄轉動而棘輪不轉動。
在本發(fā)明中,梅花棘輪扳手使用如下:
1)將梅花棘輪扳手一端通過棘輪嵌套在地腳螺栓的六角螺母上;
2)扳動撥爪切換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當扳動撥爪至棘輪的左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擰緊螺母;當扳動撥爪至棘輪的右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松開螺母;
3)握住手柄,扳動梅花棘輪扳手朝相應旋向運動即可。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通過在扳夾體內部上方安裝棘輪,棘輪下方設置有撥爪,當扳動撥爪至棘輪的左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擰緊螺母;當扳動撥爪至棘輪的右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松開螺母,適合裝拆大尺寸的六角螺母,可施加高達1000n·m的擰緊力矩,整體結構簡單、工作可靠,有效減輕飛機試驗安裝工人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3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4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棘輪正視圖。
圖5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棘輪側視圖。
圖6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撥爪結構示意圖。
圖7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頂桿結構示意圖。
圖8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接頭結構示意圖。
圖9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下蓋板結構示意圖。
圖10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上蓋板結構示意圖。
圖11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手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的地腳螺栓結構示意圖。
圖13是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梅花棘輪扳手使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參見圖1~13的一種大口徑梅花棘輪扳手,包括扳夾體、棘輪1、梅花孔1a、齒槽1b、棘輪軸1c、撥爪2、爪尖2a、爪齒2b、連接圓孔2c、頂桿3、圓桿3a、尖頂3b、接頭4、接頭螺栓孔4a、盲孔4b、接頭小孔4c、方桿4d、下蓋板5、下蓋通孔5a、下蓋圓孔5b、下蓋螺栓孔5c、上蓋板6、上蓋通孔6a、上蓋圓孔6b、上蓋螺栓孔6c、手柄7、方孔7a、手柄小孔7b、加強筋8、碳素鋼彈簧9、半圓頭鉚釘10、m8半圓頭螺栓11、m8六角自鎖螺母12、m10六角螺栓13、m10六角自鎖螺母14、地腳螺栓15、六角螺母15a、螺套15b及地腳螺栓頭15c;其中,上蓋板6和下蓋板5分別安裝在扳夾體上,棘輪1安裝在扳夾體內部上方,且棘輪1的兩端分別與上蓋板6、下蓋板5連接,撥爪2的兩端分別與上蓋板6、下蓋板5連接,且撥爪2位于棘輪1下方,碳素鋼彈簧9和頂桿3裝入接頭4內,接頭4一端與扳夾體連接,另一端通過半圓頭鉚釘10與手柄7一端連接,手柄7另一端為握持端,加強筋8焊接在上蓋板6和下蓋板5上。
在本實施例中,棘輪1內側設置有梅花孔1a,齒槽1b設置在棘輪1外側,棘輪1上設置有棘輪軸1c,棘輪軸1c一端插入下蓋板5的下蓋通孔5a內,另一端插入上蓋板6的上蓋通孔6a內,以保證棘輪1可在下蓋板5和上蓋板6之間自由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撥爪2為v型結構,包括兩個爪齒2b與一個爪尖2a,在爪尖2a上設置有連接圓孔2c,下蓋板5上設置有下蓋圓孔5b,上蓋板6上設置有上蓋圓孔6b,m10六角螺栓13穿過下蓋圓孔5b、連接圓孔2c與上蓋圓孔6b將撥爪2與下蓋板5、上蓋板6固定,并通過m10六角自鎖螺母14鎖止。
在本實施例中,手柄7上設置有方孔7a與手柄小孔7b,手柄7通過方孔7a嵌套在接頭4的方桿4d上,半圓頭鉚釘10穿過接頭小孔4c與手柄小孔7b將手柄7與接頭4固定。
在本實施例中,碳素鋼彈簧9和頂桿3依次裝入接頭4的盲孔4b內,而后接頭4、下蓋板5、上蓋板6之間通過4組m8半圓頭螺栓11和m8六角自鎖螺母12將接頭螺栓孔4a、下蓋螺栓孔5c、上蓋螺栓孔6c連接在一起,撥爪2的爪齒2b卡入棘輪1的齒槽1b內,撥爪2的爪尖2a與頂桿3的尖頂3b線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當扳動手柄7朝一個旋向轉動而使撥爪2與棘輪1嚙合時,撥爪2擋住棘輪1轉動,使棘輪1與手柄7的相對位置不變,此時梅花棘輪扳手相當于固定扳手;當反向扳動手柄7時,棘輪1推動撥爪2轉動,使碳素鋼彈簧9壓縮,撥爪2與棘輪1分離,手柄7轉動而棘輪1不會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梅花棘輪扳手一端通過棘輪1嵌套在地腳螺栓15的六角螺母15a上,另一端用手握持手柄7,扳動撥爪2切換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即可擰緊或松開六角螺母15a;當扳動撥爪2至左側卡入棘輪1的齒中,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擰緊螺母;當扳動撥爪2至右側卡入棘輪1的齒中,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松開螺母。
在本實施例中,撥爪2能用手輕易扳至兩個極限位置,當撥爪2停留左或右極限位置時,棘輪1向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停留在任意位置時,撥爪2的爪齒2b卡入棘輪1的齒槽1b內。
在本實施例中,梅花棘輪扳手使用如下:
1)將梅花棘輪扳手一端通過棘輪1嵌套在地腳螺栓15的六角螺母15a上;
2)扳動撥爪2切換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當扳動撥爪2至棘輪1的左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擰緊螺母;當扳動撥爪2至棘輪1的右側齒中時,棘輪扳手工作狀態(tài)為松開螺母;
3)握住手柄7,扳動梅花棘輪扳手朝相應旋向運動即可。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