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鎖具技術(shù)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鎖具及安裝有該鎖具的二輪車或者三輪車。
背景技術(shù):
自行車作為一種綠色出行的交通工具,而且一直是人們在同城內(nèi)短距離出行的主要代步交通工具,越來越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由于自行車的廉價、輕便、節(jié)能、環(huán)保等優(yōu)點,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綠色出行、低碳環(huán)保等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騎自行車出行。然而,用戶在騎自行車時,通常會面臨自行車被盜的問題。
目前,市場上很多自行車防盜裝置,例如機械鎖、電子鎖等。但是,這些防盜裝置的防盜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另外,常見的防盜鎖一般都采用太陽能發(fā)電或者動力發(fā)電的方式對鎖具進行供電,然而,這些防盜鎖都會存在電量可能不足而導致鎖具防盜失靈的問題。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鎖具,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防盜鎖存在電量可能不足而導致鎖具防盜失靈的技術(shù)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鎖具,包括:
鎖本體組件,所述鎖本體組件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殼體和后蓋板,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蓋板形成有用于套入被鎖對象上的鎖口,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蓋板相對設置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位于所述鎖口外圍的鎖槽以及容置腔體;
鎖舌組件,所述鎖舌組件包括收容于所述鎖槽內(nèi)并沿所述鎖槽滑動以將所述鎖口鎖住或者解鎖的鎖舌主體以及與所述鎖舌主體配合的拉簧;
開鎖機構(gòu),所述開鎖機構(gòu)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內(nèi)并與所述鎖舌主體配合,并包括控制所述鎖具是否鎖住和解鎖的控制主板、與所述控制主板電性連接并具有動力輸出軸的驅(qū)動裝置、連接于所述動力輸出軸并用于動力傳送的傳送組件以及由所述傳送組件帶動其朝向或者遠離所述鎖舌主體以實現(xiàn)鎖住或者解鎖的卡位組件;
電源組件,所述電源組件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內(nèi),并包括用于向所述控制主板和所述驅(qū)動裝置提供電源的電池組。
進一步地,所述傳送組件包括與所述動力輸出軸連接的傘齒輪以及與所述傘齒輪相互嚙合的轉(zhuǎn)盤,所述轉(zhuǎn)盤包括與所述傘齒輪嚙合的輪齒部以及一對突出設置于所述輪齒部外側(cè)的第一卡柱;所述卡位組件包括鎖扣于所述鎖舌主體上或者從所述鎖舌主體脫離的卡位柱以及彈性連接于所述卡位柱上的彈性件,所述卡位柱突設有與所述第一卡柱配合的第二卡柱。
進一步地,所述開鎖機構(gòu)還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內(nèi)且沿所述卡位柱伸縮方向排布的第一行程開關和第二行程開關,所述第一行程開關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與所述控制主板電性連接;所述卡位柱還突設有第三卡柱,所述第三卡柱在所述卡位柱伸縮運動中壓迫所述第一行程開關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所述第一行程開關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受壓時導通所述控制主板以判斷所述鎖具處于鎖住狀態(tài)或者解鎖狀態(tài)。
進一步地,所述開鎖機構(gòu)還包括相面對設置且固定連接以形成有收容腔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驅(qū)動裝置、所述傳送組件、所述卡位組件、所述第一行程開關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內(nèi),所述彈性件抵持于所述卡位柱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內(nèi)壁之間,所述第一殼體設有與所述收容腔相通以供所述卡位柱伸出以抵持于所述鎖舌主體的開口。
進一步地,所述電源組件包括與所述控制主板電性連接并在所述電池組電量耗盡時啟用的備用電池。
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組件包括用于固定安裝所述電池組的電池盒,所述電池盒包括相面對設置且相互固定連接的上蓋和下蓋,所述上蓋和所述下蓋密封連接并形成容置所述電池組的固定腔體。
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組件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電池盒內(nèi)并與所述控制主板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片以及用于安裝所述電池盒的固定座,所述電池盒與所述控制主板設置于所述固定座的相對兩側(cè),所述控制主板突設有與所述第一電極片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片,所述下蓋設有連接孔,所述固定座設有與所述連接孔相對且相通的導通孔,所述第一電極片裸露于所述連接孔的部分與所述第二電極片穿過所述導通孔的部分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鎖具還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蓋板之間的內(nèi)底殼和內(nèi)頂殼,所述固定座與所述內(nèi)頂殼圍合形成第一腔體,所述固定座與所述內(nèi)底殼圍合形成第二腔體,所述電池盒和所述開鎖機構(gòu)位于所述第一腔體內(nèi),所述控制主板設置于所述第二腔體內(nèi),所述開鎖機構(gòu)與所述電池盒并排設置且位于所述電池盒與所述后蓋板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鎖本體組件設有插接口,所述電源組件包括沿所述插接口插入并抵擋所述電池組的電池蓋、貫穿于所述電池蓋且兩端分別插接于所述前殼體和所述后蓋板上的轉(zhuǎn)軸以及沿所述后蓋板插入所述電池蓋并鎖緊于所述前殼體上的防盜螺釘。
進一步地,所述鎖本體主機還包括與所述后蓋板固定連接并固定安裝于所述被鎖對象上的安裝板以及固定連接于所述后蓋板并穿過所述安裝板以插設于所述被鎖對象上的固定柱。
進一步地,所述鎖舌組件包括位于所述前殼體外部并安裝于所述鎖舌主體上的鎖扣組件,按壓所述鎖扣組件帶動所述鎖舌主體沿所述鎖槽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鎖扣組件包括安裝盒以及安裝于所述安裝盒中并供用戶按壓的按鈕、一端固定于所述鎖舌主體上以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按鈕上的連接柱、安裝于所述安裝盒內(nèi)以使所述按鈕復位的復位彈簧以及抵持于所述按鈕與所述復位彈簧之間的卡塊。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二輪車或者三輪車,包括上述鎖具。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技術(shù)效果是:該鎖具利用所述電源組件中所述電池組向所述開鎖機構(gòu)提供電源,利用所述驅(qū)動裝置帶動所述傳送組件轉(zhuǎn)動以使所述卡位組件與所述鎖舌主體配合,以實現(xiàn)對所述鎖口的鎖閉或者解鎖;該鎖具利用所述控制主板來控制所述卡位組件是否朝向或者遠離所述鎖舌主體移動,而實現(xiàn)對鎖住或者解鎖;另外,該鎖具利用設置于所述容置腔體內(nèi)的電池組對所述控制主板和所述驅(qū)動裝置進行供電,保證電源供應充足而不會出現(xiàn)斷電問題,從而保證了防盜效果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sh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鎖具的結(jié)構(gòu)圖;
圖2是圖1中鎖具于一方向的分解圖;
圖3是圖1中鎖具于另一方向的分解圖;
圖4是圖1中鎖具于一方向的剖視圖;
圖5是圖1中鎖具于另一方向的剖視圖;
圖6是圖1中鎖具于又一方向的剖視圖;
圖7是圖1中開鎖機構(gòu)與鎖舌組件的配合關系圖;
圖8是圖2中開鎖機構(gòu)于一方向的分解圖;
圖9是圖2中開鎖機構(gòu)于另一方向的分解圖;
圖10是圖2中電池組件的分解圖;
圖11是圖2中鎖舌組件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發(fā)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shù)語“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
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fā)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shù)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shù)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shù)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請參照圖1至圖3,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鎖具包括:
鎖本體組件10,所述鎖本體組件10包括相互固定連接的前殼體11和后蓋板12,所述前殼體11和所述后蓋板12形成有用于套入被鎖對象上的鎖口14,所述前殼體11和所述后蓋板12相對設置并于二者之間形成位于所述鎖口14外圍的鎖槽15以及容置腔體16;
鎖舌組件20,所述鎖舌組件20包括收容于所述鎖槽15內(nèi)并沿所述鎖槽15滑動以將所述鎖口14鎖住或者解鎖的鎖舌主體22以及與所述鎖舌主體22配合的拉簧24;
開鎖機構(gòu)30,所述開鎖機構(gòu)30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16內(nèi)并與所述鎖舌主體22配合,并包括控制所述鎖具是否鎖住和解鎖的控制主板31、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并具有動力輸出軸320的驅(qū)動裝置32、連接于所述動力輸出軸320并用于動力傳送的傳送組件34以及由所述傳送組件34帶動其朝向或者遠離所述鎖舌主體22以實現(xiàn)鎖住或者解鎖的卡位組件35;
電源組件40,所述電源組件40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16內(nèi),并包括用于向所述控制主板31和所述驅(qū)動裝置32提供電源的電池組41。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鎖具利用所述電源組件40中所述電池組41向所述開鎖機構(gòu)30提供電源,利用所述驅(qū)動裝置32帶動所述傳送組件34轉(zhuǎn)動以使所述卡位組件35與所述鎖舌主體22配合,以實現(xiàn)對所述鎖口14的鎖閉或者解鎖;該鎖具利用所述控制主板31來控制所述卡位組件35是否朝向或者遠離所述鎖舌主體22移動,而實現(xiàn)對鎖住或者解鎖;另外,該鎖具利用設置于所述容置腔體16內(nèi)的電池組41對所述控制主板31和所述驅(qū)動裝置32進行供電,保證電源供應充足而不會出現(xiàn)斷電問題,從而保證了防盜效果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驅(qū)動裝置32為電機。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前殼體11包括與所述后蓋板12形成所述容置腔體16的前殼本體以及沿所述前殼本體兩側(cè)延伸形成所述鎖口14的鎖臂部,所述鎖口14大致呈C型。所述前殼本體為方框結(jié)構(gòu),并可以在其前面板上貼設該被鎖對象的編號或者二維碼。所述后蓋板12包括通過螺絲鎖緊于所述前殼本體上的蓋板部以及沿所述蓋板部兩側(cè)延伸并與所述鎖臂部通過螺絲固定連接的延伸板,所述蓋板部與所述延伸板大致垂直設置,所述蓋板部蓋設于所述前殼本體上。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鎖舌主體22為弧形柱狀結(jié)構(gòu),且形狀與所述鎖槽15的形成相適配。所述彈性件的一端固定于所述鎖舌主體22的一端部。當所述鎖具處于鎖閉狀態(tài)時,所述卡位組件35卡合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8和圖9,進一步地,所述傳送組件34包括與所述動力輸出軸320連接的傘齒輪340以及與所述傘齒輪340相互嚙合的轉(zhuǎn)盤342,所述轉(zhuǎn)盤342包括與所述傘齒輪340嚙合的輪齒部3420以及一對突出設置于所述輪齒部3420外側(cè)的第一卡柱3422;所述卡位組件35包括鎖扣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或者從所述鎖舌主體22脫離的卡位柱352以及彈性連接于所述卡位柱352上的彈性件354,所述卡位柱352突設有與所述第一卡柱3422配合的第二卡柱3520。所述輪齒部3420沿所述轉(zhuǎn)盤342的周向間隔設置并與所述傘齒輪340嚙合以進行動力傳動,從而帶動所述卡位柱352沿所述鎖舌主體22一側(cè)移動或者遠離所述鎖舌主體22,實現(xiàn)對所述鎖具的鎖住和解鎖。
在該實施例中,該鎖具利用所述傘齒輪340與所述轉(zhuǎn)盤342的輪齒部3420嚙合,并由所述卡位柱352的所述第二卡柱3520與所述第一卡柱3422配合,該結(jié)構(gòu)所構(gòu)成的離合器結(jié)構(gòu)能夠有效的避免鎖舌主體22卡死和難以彈出的問題,更靈活有效。
在該實施例中,該對所述第一卡柱3422分別設置于所述轉(zhuǎn)盤342的周向并位于所述轉(zhuǎn)盤342的同一直徑上。
當所述第一卡柱3422與所述第二卡柱3520不接觸時,所述卡位柱352在所述彈性件354的作用下向所述鎖舌主體22一側(cè)彈出,此時,波撥動所述鎖舌主體22直至所述卡位柱352的末端卡鎖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以將所述被鎖對象鎖住。
當所述驅(qū)動裝置32帶動所述傘齒輪340轉(zhuǎn)動,由于所述傘齒輪340與所述輪齒部3420嚙合以帶動所述轉(zhuǎn)盤342轉(zhuǎn)動,從而使得所述第一卡柱3422與所述第二卡柱3520接觸并抵持所述第二卡柱3520,帶動所述卡位柱352朝遠離所述鎖舌主體22的一側(cè)移動,所述鎖舌主體22在所述拉簧24的作用下頂推沿所述鎖槽15滑動,實現(xiàn)解鎖。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8和圖9,進一步地,所述開鎖機構(gòu)30還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16內(nèi)且沿所述卡位柱352伸縮方向排布的第一行程開關36和第二行程開關37,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所述卡位柱352還突設有第三卡柱3522,所述第三卡柱3522在所述卡位柱352伸縮運動中壓迫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受壓時導通所述控制主板31以判斷所述鎖具處于鎖住狀態(tài)或者解鎖狀態(tài)。該鎖具通過設置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與所述卡位柱352上的第三卡柱3522配合,以判斷所述鎖具是處于鎖住狀態(tài)還是解鎖狀態(tài)。
當所述卡位柱352朝遠離所述鎖舌主體22一側(cè)移動并且所述第三卡柱3522壓迫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被導通且該第一行程開關36導通所述控制主板31,尤其是導通所述控制主板31上的中央處理器,以確定所述鎖具處于解鎖狀態(tài)。
當所述卡位柱352卡設于所述鎖舌主體22并且所述第三卡柱3522壓迫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被導通且該第二行程開關37導通所述控制主板31,尤其是導通所述控制主板31上的中央處理器,以確定所述鎖具處于鎖住狀態(tài)。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8和圖9,進一步地,所述開鎖機構(gòu)30還包括相面對設置且固定連接以形成有收容腔390的第一殼體38和第二殼體39,所述驅(qū)動裝置32、所述傳送組件34、所述卡位組件35、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收容于所述收容腔390內(nèi),所述彈性件354抵持于所述卡位柱352與所述第一殼體38的內(nèi)壁之間,所述第一殼體38設有與所述收容腔390相通以供所述卡位柱352伸出以抵持于所述鎖舌主體22的開口380。該鎖具通過設置所述第一殼體38和所述殼體以安裝所述驅(qū)動裝置32、所述傳送組件34、所述卡位組件35、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所述收容腔390的形狀與所述驅(qū)動裝置32、所述傳送組件34、所述卡位組件35、所述第一行程開關36和所述第二行程開關37所占用的空間位置相適應。所述卡位柱352沿所述開口380伸出至所述鎖舌主體22一側(cè)。
請參照圖2至圖6,進一步地,所述電源組件40包括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并在所述電池組41電量耗盡時啟用的備用電池42。該鎖具通過設置所述備用電池42,以使所述電池組41在電量耗盡時啟用,保證所述鎖具的供電可持續(xù)性,從而提高了該鎖具的防盜性能。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備用電池42為內(nèi)置的且不可拆卸的可充電電池,確保所述電池組41被切斷情況下仍然可以實現(xiàn)所述鎖具姿態(tài)檢測以及連網(wǎng)報警等正常功能。所述電池組41為可更換的大容量鋰電池,方便進行大規(guī)模被鎖對象管理時,對所述電池組41進行批量更換以及對所述備用電池42進行批量充電,而不用將整個被鎖對象進行充電。
當所述備用電池42電量不足時,使用電池組41為該備用電池42充電,同時,該鎖具所需電量由所述電池組41提供;當所述電池組41電量不足時,所述鎖具由所述備用電池42供電。
請參照圖10,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組41件包括用于固定安裝所述電池組41的電池盒43,所述電池盒43包括相面對設置且相互固定連接的上蓋430和下蓋432,所述上蓋430和所述下蓋432密封連接并形成容置所述電池組41的固定腔體434。該電池組41件通過設置所述電池盒43來固定所述電池組41,以便于所述電池組41的拆裝,并且可以起到保護該電池組41的作用。在該實施例中,所述上蓋430和所述下蓋432相互扣合以實現(xiàn)固定連接,并將所述電池組41密封于所述固定腔體434內(nèi)。所述固定腔體434的形狀和大小與所述電池組41的形狀和大小相適配,例如都為長方體結(jié)構(gòu)。
請參照圖1,進一步地,所述電池組41件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電池盒43內(nèi)并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的第一電極片44以及用于安裝所述電池盒43的固定座45,所述電池盒43與所述控制主板31設置于所述固定座45的相對兩側(cè),所述控制主板31突設有與所述第一電極片44電性連接的第二電極片310,所述下蓋432設有連接孔4320,所述固定座45設有與所述連接孔4320相對且相通的導通孔450,所述第一電極片44裸露于所述連接孔4320的部分與所述第二電極片310穿過所述導通孔450的部分電性連接。所述固定座45為兩面敞開的抽屜盒結(jié)構(gòu),所述電池盒43固定于所述固定座45中,所述控制主板31位于所述固定座45之背離所述電池盒43的一側(cè),所述固定座45起到隔離所述控制主板31和所述電池盒43的作用。所述電池盒43的下蓋432設有連接孔4320以使所述第一電極片44通過所述固定座45上的導通孔450與所述第二電極片310電性連接,從而使得所述電池組41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
請參照圖2至圖6,進一步地,所述鎖具還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前殼體11和所述后蓋板12之間的內(nèi)底殼50和內(nèi)頂殼60,所述固定座45與所述內(nèi)頂殼60圍合形成第一腔體55,所述固定座45與所述內(nèi)底殼50圍合形成第二腔體66,所述電池盒43和所述開鎖機構(gòu)30位于所述第一腔體55內(nèi),所述控制主板31設置于所述第二腔體66內(nèi),所述開鎖機構(gòu)30與所述電池盒43并排設置且位于所述電池盒43與所述后蓋板12之間。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前殼體11設有同所述內(nèi)底殼50部分裸露于所述前殼體11外的安裝孔,所述固定座45將所述內(nèi)底殼50和所述內(nèi)頂殼60之間的空間分割為第一腔體55而后第二腔體66,所述電池盒43和所述開鎖機構(gòu)30安裝于所述第一腔體55內(nèi),所述控制主板31和所述備用電池42設置于所述第二腔體66內(nèi)。
請參照圖2和圖3,進一步地,所述鎖本體組件10設有插接口110,所述電源組件40包括沿所述插接口110插入并抵擋所述電池組41的電池蓋46、貫穿于所述電池蓋46且兩端分別插接于所述前殼體11和所述后蓋板12上的轉(zhuǎn)軸47以及沿所述后蓋板12插入所述電池蓋46并鎖緊于所述前殼體11上的防盜螺釘48。所述內(nèi)底殼50設有與所述插接口110相對應以供內(nèi)置有電池組41的電池盒43插入所述固定座45內(nèi),以實現(xiàn)電池組41的安裝于更換。該鎖具在所述插接口110處固定所述電池蓋46,利用所述轉(zhuǎn)軸47和所述防盜螺釘48將所述后蓋板12、所述電池蓋46和所述前殼體11固定在一起,所述防盜螺釘48固定于所述后蓋板12的所述蓋板部上,且位于所述蓋板部靠近所述延伸板的一側(cè),以避免安裝于被鎖對象上時容易被拆卸掉。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插接口110設置于所述前殼體11的側(cè)板上或者設置于所述后蓋板12上,也就是說,可以從所述前殼體11的側(cè)板上拆裝所述電池組41,也可以從所述后蓋板12一側(cè)拆裝所述電池組41。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電源組件40還包括固定于所述前殼體11內(nèi)且位于所述電池蓋46下方的壓力傳感器,所述防盜螺釘48的末端抵持于所述壓力傳感器上,當擰松所述防盜螺釘48時,所述防盜螺釘48末端抵持于所述壓力傳感器的壓力發(fā)生變化,則所述壓力傳感器發(fā)出報警信號,避免隨意拆卸所述電池組41件,以起到防盜的作用。
請參照圖2和圖3,進一步地,所述鎖具還包括固定安裝于所述容置腔體16內(nèi)以與外部設備通信連接的藍牙模塊70以及用于發(fā)出警報聲音的喇叭80,所述藍牙模塊70和所述喇叭80均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該鎖具通過設置所述藍牙模塊70以與外部設備進行通信連接,該外部設備可以是基站或者移動終端,用戶可以通過藍牙對接實現(xiàn)對該鎖具的解開鎖。該鎖具還設置于用于發(fā)出警報聲的喇叭80,以提示用戶,所述被鎖對象存在被盜風險。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喇叭80與所述控制主板31電性連接,當所述壓力傳感器、藍牙模塊70等向所述控制主板31發(fā)出報警信號時,所述喇叭80則發(fā)出警報聲音,以起到防盜的作用。
請參照圖2和圖3,進一步地,所述鎖本體組件10還包括一對固定安裝于所述前殼體11上并用于將所述鎖舌主體22限制于所述鎖槽15中的壓板17。該鎖具通過在所述前殼體11上固定安裝一對所述壓板17,限制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移動,防止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滑動時出現(xiàn)跑偏,保證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滑動的順暢性。
請參照圖2和圖3,進一步地,所述鎖本體主機還包括與所述后蓋板12固定連接并固定安裝于所述被鎖對象上的安裝板18以及固定連接于所述后蓋板12并穿過所述安裝板18以插設于所述被鎖對象上的固定柱19。所述安裝板18固定于所述后蓋板12之遠離所述前殼體11的一側(cè),以將所述鎖具固定于所述被鎖對象上,通過設置所述固定柱19,利用鎖緊螺絲穿過所述被鎖對象的固定部鎖緊于所述固定柱19中,以將所述鎖具固定于所述被鎖對象上,該固定柱19位于所述鎖具之靠近被鎖對象的一側(cè),防止拆卸鎖具。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11,進一步地,所述鎖舌主體22上設有與所述卡位組件35相互卡合的卡扣凹槽220。該卡扣凹槽220位于所述鎖舌主體22之偏向所述拉簧24的一側(cè),以使所述鎖舌主體22能夠完全將所述鎖口14鎖閉且所述卡扣凹槽220與所述卡位柱352配合。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11,進一步地,所述鎖舌組件20包括位于所述前殼體11外部并安裝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的鎖扣組件26,按壓所述鎖扣組件26帶動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滑動。該鎖具通過設置所述鎖扣組件26以便于施加作用力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通過按壓所述鎖扣組件26以帶動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滑動,實現(xiàn)對所述鎖扣的開解鎖。
請參照圖2和圖3以及圖11,進一步地,所述鎖扣組件26包括安裝盒268以及安裝于所述安裝盒268中并供用戶按壓的按鈕260、一端固定于所述鎖舌主體22上以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按鈕260上的連接柱262、安裝于所述安裝盒268內(nèi)以使所述按鈕260復位的復位彈簧264以及抵持于所述按鈕260與所述復位彈簧264之間的卡塊266。所述按鈕260上設有凹凸結(jié)合的按壓部,以避免按壓時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用戶按壓所述按鈕260,通過連接柱262帶動所述鎖舌主體22滑動,優(yōu)選地,所述前殼體11上設有與所述鎖槽15相通以供所述連接柱262穿過并使所述鎖扣組件26隨所述鎖舌主體22一起滑動的導引孔,按壓所述按鈕260時,帶動所述連接柱262沿所述導引孔滑動以及所述鎖舌主體22沿所述鎖槽15滑動,以實現(xiàn)開解鎖。該鎖具通過在所述鎖扣組件26中設置復位彈簧264,以使在解鎖時,所述連接柱262隨所述鎖舌主體22一起滑動。
請參照圖1至圖11,本發(fā)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二輪車或者三輪車包括上述鎖具。該鎖具與上述各實施例中的鎖具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且所起作用相同,此次不贅述。
在該實施例中,所述二輪車可以是二輪自行車或者電動自行車;所述三輪車可以是三輪自行車,不限于此。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