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防護欄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市政中央防護欄。
背景技術:
在城市道路主干道路段,一般會在道路中央分隔帶設置道路交通隔離護欄,以防止行人穿越道路,并警示、強制對向機動車分道行駛,并防止行進車輛沖出路外或沖向?qū)ο蜍嚨?,使車?nèi)乘員和車輛的損失降低到最小,并使車輛回復到正常行駛方向。中央護欄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暢通、有序,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現(xiàn)有的隔離護欄多采用金屬欄桿式,基礎采用鑄鐵底座,相鄰隔離網(wǎng)的立柱均插入底座,并采用連接件將相鄰單元立柱固定結(jié)合,但是采用上述結(jié)構的護欄,在遭遇強風、人員翻越或車輛碰撞時,很容易傾倒,而傾倒之后會激起連鎖反應,一排的護欄都會傾倒,起不到應有的防護作用,也給市政維護工作帶來很大的麻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市政中央防護欄,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中央護欄遭到車輛撞擊時,容易傾倒,并由于連鎖反應,大片的護欄都會傾倒,從而損失嚴重,不便于維護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市政中央防護欄,包括若干基座、立柱、柱帽、橫桿和立桿,所述立柱和橫桿為空心長方體狀,所述基座由混凝土制成,所述立柱設置在基座上,所述橫桿兩端分別垂直連接在立柱上,兩根相鄰立柱之間設置有上下平行的兩根橫桿,若干立桿兩端分別連接在上下兩側(cè)的橫桿上并均勻分布,每個基座上設置有兩根立柱,所述柱帽設置在位于同一基座上的兩根立柱頂端,所述橫桿和立柱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所述連接件包括呈長方體的上組件和下組件,所述上組件和下組件部分插入立柱中,所述上組件和下組件裸露在外的面上設置有凸緣,所述凸緣和立柱上設置有位置相對的螺栓孔,螺釘穿過螺栓孔將上組件和下組件固定在立柱上,所述上組件和下組件相鄰的兩側(cè)面上分別設置有卡槽,所述卡槽的槽壁上設置有若干鋸齒狀凹槽;所述橫桿端部的表面上設置有若干鋸齒狀凸塊,所述橫桿插入卡槽中,所述凸塊卡在凹槽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柱帽包括頂蓋和垂直于頂蓋的兩個側(cè)板,所述側(cè)板沿橫桿延伸方向設置,兩個所述側(cè)板相對的面上設置有嵌槽,所述立柱中設置有安裝架,所述安裝架呈水平設置的中空筒狀,所述安裝架兩端穿透立柱兩側(cè)壁并和側(cè)壁相持平,所述安裝架中設置有兩個左右對稱設置的卡塊,兩個所述卡塊之間通過彈簧連接,所述卡塊上設置有傳動條,所述安裝架和立柱上設置有鏤空槽,所述傳動條穿過安裝架和立柱上鏤空槽部分伸出立柱側(cè)壁;將兩個卡塊上的傳動條夾緊,所述彈簧壓縮,所述卡塊縮進安裝架中,將柱帽蓋在立柱上,松開兩根傳動條,所述彈簧復位,所述卡塊卡在嵌槽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同一基座上的兩根立柱之間有間隙,所述頂蓋下端設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包括對接件和兩根卡柱,所述對接件呈倒“T”字狀,所述對接件設置在兩根立柱之間的間隙中,所述對接件豎直部分和頂蓋垂直連接,兩根卡柱分別垂直連接在對接件水平部分兩側(cè),兩側(cè)卡柱向相反的兩個方向延伸,兩根卡柱分別抵在對應的立柱上并配合對接件定位兩根立柱。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卡柱遠離對接件的一端設置有鉤部,所述鉤部抵在立柱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每個基座上設置兩根立柱,使橫桿和立柱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將柱帽設置在位于同一基座上的兩根立柱頂端,使得當中央護欄遭到車輛撞擊時,不會因連鎖反應,而使大片的護欄都會傾倒,從而減少損失,便于維護;連接件使橫桿和立柱之間的連接更穩(wěn)固,同時易于安裝和維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jié)構示意圖;
圖3為連接件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4為卡接件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5為柱帽和立柱的截面圖;
圖6為柱帽和立柱的側(cè)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6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市政中央防護欄,包括若干基座1、立柱2、柱帽3、橫桿4和立桿5,立柱2和橫桿4為空心長方體狀,基座1由混凝土制成,立柱2設置在基座上,橫桿4兩端分別垂直連接在立柱2上,兩根相鄰立柱2之間設置有上下平行的兩根橫桿4,10根立桿5兩端分別連接在上下兩側(cè)的橫桿4上并均勻分布,每個基座1上設置有兩根立柱2,柱帽3設置在位于同一基座1上的兩根立柱2頂端,整個護欄按照以上結(jié)構單元重復排列,當車輛撞到橫桿4和立桿5后,由于同一基座1上的兩個立柱2之間并沒有緊固連接,所以不會發(fā)生連鎖反應,而使相鄰的立柱2也被撞到;橫桿4和立柱2之間通過連接件6連接,連接件6包括呈長方體的上組件61和下組件62,上組件61和下組件62部分插入立柱2中,上組件61和下組件62裸露在外的面上設置有凸緣63,凸緣63和立柱2上設置有位置相對的螺栓孔7,螺釘穿過螺栓孔7將上組件61和下組件62固定在立柱2上,上組件61和下組件62相鄰的兩側(cè)面上分別設置有卡槽64,卡槽64的槽壁上設置有若干鋸齒狀凹槽65;橫桿4端部的表面上設置有若干鋸齒狀凸塊41,橫桿4插入卡槽64中,凸塊41卡在凹槽65中。鋸齒狀凹槽65和鋸齒狀凸塊41相互配合,使得當橫桿4受到撞擊后,不易和立柱2相脫離,連接更穩(wěn)固。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柱帽3包括頂蓋31和垂直于頂蓋31的兩個側(cè)板32,側(cè)板32沿橫桿4延伸方向設置,兩個側(cè)板32相對的面上設置有嵌槽33,立柱2中設置有安裝架21,安裝架21呈水平設置的中空筒狀,安裝架21兩端穿透立柱2兩側(cè)壁并和側(cè)壁相持平,安裝架21中設置有兩個左右對稱設置的卡塊22,兩個卡塊22之間通過彈簧23連接,卡塊22上設置有傳動條24,安裝架21和立柱2上設置有鏤空槽25,傳動條24穿過安裝架21和立柱2上鏤空槽25部分伸出立柱2側(cè)壁;將兩個卡塊22上的傳動條24夾緊,彈簧23壓縮,卡塊22縮進安裝架21中,將柱帽3蓋在立柱2上,松開兩根傳動條24,彈簧23復位,卡塊22卡在嵌槽33中。通過卡塊22卡入嵌槽33中,使柱帽3更穩(wěn)固地蓋在立柱2頂端,傳動條24的設置方便維修時柱帽3從立柱2上脫離。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同一基座1上的兩根立柱2之間有間隙,頂蓋31下端設置有卡接件8,卡接件8包括對接件81和兩根卡柱82,對接件81呈倒“T”字狀,對接件81設置在兩根立柱2之間的間隙中,對接件81豎直部分和頂蓋31垂直連接,兩根卡柱82分別垂直連接在對接件81水平部分兩側(cè),兩側(cè)卡柱82向相反的兩個方向延伸,兩根卡柱82分別抵在對應的立柱2上并配合對接件81定位兩根立柱2??ń蛹?的設置使同一基座1上的兩個立柱2之間產(chǎn)生連接作用,當其中一個立柱2受到外界的撞擊,抵在其上的卡柱82受到撞擊力的作用,從而通過對接件81的水平部分使抵在另一根立柱2上的卡柱82受到外力,此時抵在另一根立柱2上的卡柱82被另一根立柱2卡住,受到和撞擊力相反的作用力,從而通過對接件81的水平部分使被撞擊的立柱2上的卡柱82受到和撞擊力相反的作用力,最終使被撞擊的立柱2受到和撞擊力相反的作用力,防止被撞立柱2從基座1上脫離,使整個護欄整體上根牢固,但是當撞擊力過大,被撞立柱2從基座1上脫離,并從對接件81和卡柱82間脫出,所以另一根立柱2也不會被間接撞到。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卡柱82遠離對接件81的一端設置有鉤部,鉤部抵在立柱2上。鉤部的設置使同一基座1上的兩根立柱2之間更穩(wěn)定的連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