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道路設施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智能道路護欄欄。
背景技術:
現有道路護欄時常有行人翻越,車輛一般靠近護欄行駛,夜晚在翻越護欄時極易引發(fā)危險,因此有必要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降低行人翻越護欄發(fā)生危險概率,且更加智能的智能道路護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智能道路護欄,包括兩個豎直間隔設置的立柱,兩個立柱之間連接有橫向設置,并相互平行的上橫桿和下橫桿,上橫桿和下橫桿之間連接有若干縱向設置,并相互平行的豎桿,其特征在于:立柱上設有連接套,下橫桿兩端插在連接套內,下橫桿與豎桿活動連接,連接套內設有與下橫桿下方桿壁相抵的壓力傳感器,上橫桿上設有震動模塊,立柱上設有朝向馬路一側設置的距離傳感器,護欄上還設有分別與壓力傳感器、震動模塊和距離傳感器連接的控制器,且當下壓下橫桿時,控制器接收到壓力傳感器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感應到物體時,控制器控制震動模塊發(fā)出震動。
當行人翻越護欄時,一般腳踩下橫桿,會使下橫桿受力,此時控制器接收到壓力傳感器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感應到物體時,說明有車輛靠近,當控制器同時接收到壓力信號和距離信號時,控制震動模塊發(fā)出震動,使上橫桿震動進行提醒,此時行人一般會手握上橫桿,因此能接收到震動信號,使得提醒更加智能,當行人翻越同時無車輛靠近,以及車輛靠近無行人翻越的情況下,均不會使震動模塊起作用,因此智能化程度更高。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上橫桿和下橫桿上分別設有上穿孔和下穿孔,豎桿上端固定穿設在上穿孔上,下端活動穿設在下穿孔上,上橫桿為空心桿,且若干豎桿上固定有位于上橫桿內的震動模塊。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立柱上還設有與控制器連接的警示燈,且控制器接收到壓力傳感器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感應到物體時,控制器控制警示燈發(fā)出警示光線。
因此能增加警示光線進行提醒。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
當行人翻越護欄時,一般腳踩下橫桿,會使下橫桿受力,此時控制器接收到壓力傳感器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感應到物體時,說明有車輛靠近,當控制器同時接收到壓力信號和距離信號時,控制震動模塊發(fā)出震動,使上橫桿震動進行提醒,此時行人一般會手握上橫桿,因此能接收到震動信號,使得提醒更加智能,當行人翻越同時無車輛靠近,以及車輛靠近無行人翻越的情況下,均不會使震動模塊起作用,因此智能化程度更高。
附圖說明
圖1和圖2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和原理框圖。
圖中的編碼分別為:
1、立柱;11、連接套;12、距離傳感器;13、警示燈;2、上橫桿;21、震動模塊;3、下橫桿;31、壓力傳感器;4、豎桿;5、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智能道路護欄,包括兩個豎直間隔設置的立柱1,兩個立柱1之間連接有橫向設置,并相互平行的上橫桿2和下橫桿3,上橫桿2和下橫桿3之間連接有若干縱向設置,并相互平行的豎桿4,其特征在于:立柱1上設有連接套11,下橫桿3兩端插在連接套11內,下橫桿3與豎桿4活動連接,連接套11內設有與下橫桿3下方桿壁相抵的壓力傳感器31,上橫桿2上設有震動模塊21,立柱1上設有朝向馬路一側設置的距離傳感器12,護欄上還設有分別與壓力傳感器31、震動模塊21和距離傳感器12連接的控制器5,且當下壓下橫桿3時,控制器5接收到壓力傳感器31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12感應到物體時,控制器5控制震動模塊21發(fā)出震動。
進一步的,上橫桿2和下橫桿3上分別設有上穿孔和下穿孔,豎桿4上端固定穿設在上穿孔上,下端活動穿設在下穿孔上,上橫桿2為空心桿,且若干豎桿4上固定有位于上橫桿2內的震動模塊21。立柱1上還設有與控制器5連接的警示燈13,且控制器5接收到壓力傳感器31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12感應到物體時,控制器5控制警示燈13發(fā)出警示光線。
當行人翻越護欄時,一般腳踩下橫桿3,會使下橫桿3受力,此時控制器5接收到壓力傳感器31信號,同時距離傳感器12感應到物體時,說明有車輛靠近,當控制器5同時接收到壓力信號和距離信號時,控制震動模塊21發(fā)出震動,使上橫桿2震動進行提醒,此時行人一般會手握上橫桿2,因此能接收到震動信號,使得提醒更加智能,當行人翻越同時無車輛靠近,以及車輛靠近無行人翻越的情況下,均不會使震動模塊21起作用,因此智能化程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