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邊坡植被生態(tài)恢復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設(shè)置為多個斜坡和平臺的邊坡,所述邊坡的頂部和底部均具有一個所述平臺,中間由多個交替的所述斜坡和平臺連接;每個所述斜坡上開設(shè)有多個固定坑,每個所述固定坑中放置一個固定籠,所述固定籠為由可降解材料編制成的空心立方體結(jié)構(gòu);所述斜坡上在多個所述固定籠之間填埋種植土,種植土的表面與所述固定籠上表面齊平,所述固定籠內(nèi)部填充碎石塊;每個所述平臺上開設(shè)一個凹槽,所述凹槽中填埋砂土墊層,砂土墊層上鋪設(shè)種植土;每個所述平臺上具有至少一個沿所述平臺寬度方向延伸的平臺排水槽,每個所述斜坡上具有至少一個沿坡面方向延伸的斜坡排水槽,所述平臺排水槽與所述斜坡排水槽的數(shù)量相同,且每個所述平臺排水槽與一個所述斜坡排水槽連通;所述斜坡和平臺上鋪設(shè)三維土工格網(wǎng),使用U型鋼釘將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的兩端固定在所述邊坡頂部的平臺和底部的平臺上;所述平臺和斜坡上位于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空隙中的種植土中噴播有苜蓿草種;所述邊坡底部為由多層粉煤灰空心磚堆砌成的擋土墻,所述擋土墻底部具有排水溝。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斜坡的豎直高度為3米或者6米,坡度為1:0.35至1:0.75,每個所述平臺的寬度為1.5至2米。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固定坑的深度為40厘米,長度和寬度均為80厘米至1米,所述固定籠的長寬高均為80厘米至1米。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坑至少為兩排,每排在所述斜坡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相鄰兩排中的所述固定坑交錯排列,同一排中相鄰兩個所述固定坑之間的距離為1米,相鄰兩排所述固定坑沿所述斜坡坡面方向上的距離也為1米,所述固定籠由竹條或淀粉基塑料制成。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為40厘米,所述凹槽中填埋的砂土墊層厚度為10厘米,所述砂土墊層上鋪設(shè)的種植土厚度為30厘米。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排水槽和斜坡排水槽的寬度為10厘米,深20厘米,其底面和側(cè)壁使用M10砂漿砌筑。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固定在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兩端的U型鋼釘長度為1.2米,同時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使用0.5米長的U型鋼釘固定在位于所述邊坡頂部的平臺和底部的平臺之間的斜坡和平臺上。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土墻的豎直高度為3米,坡度為1:0.35。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溝深度為50厘米,寬度為30厘米,其底面和側(cè)壁使用M10砂漿砌筑。
10.一種邊坡植被生態(tài)恢復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邊坡底部開挖排水溝;
在所述邊坡底部靠近所述排水溝的坡面上砌筑由多層粉煤灰空心磚堆砌成的擋土墻;
將所述邊坡位于所述擋土墻上方的坡面上分臺階削方,形成多個斜坡和平臺,所述邊坡的頂部和底部均具有一個所述平臺,中間由多個交替的所述斜坡和平臺連接;
在每個所述斜坡上開設(shè)多個固定坑,每個所述固定坑中放置一個固定籠,所述固定籠為由可降解材料編制成的空心立方體結(jié)構(gòu);
在所述斜坡上多個所述固定籠之間填埋種植土,種植土的表面與所述固定籠上表面齊平,所述固定籠內(nèi)部填充碎石塊;
在每個所述平臺上開設(shè)一個凹槽,所述凹槽中先填埋砂土墊層,砂土墊層上鋪設(shè)種植土;
在每個所述平臺上的種植土中開挖至少一個沿所述平臺寬度方向延伸的平臺排水槽,同時在每個所述斜坡上的種植土和/或固定籠中開挖至少一個沿坡面方向延伸的斜坡排水槽,所述平臺排水槽與所述斜坡排水槽的數(shù)量相同,且每個所述平臺排水槽與一個所述斜坡排水槽連通;
在所述斜坡和平臺上鋪設(shè)三維土工格網(wǎng),使用U型鋼釘將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的兩端固定在所述邊坡頂部的平臺和底部的平臺上;
在所述平臺和斜坡上位于所述三維土工格網(wǎng)空隙中的種植土中噴播苜蓿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