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海洋鉆井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鉆臺滑移軌道。
背景技術:
自升式海洋鉆井平臺的鉆臺的設計多為可滑移式。鉆臺滑移方式多種多樣,但是目前鉆臺的滑移多在井架的懸臂梁上進行,由于懸臂梁離地面高度較高,可滑移式鉆臺的制造、調試及試驗均帶來不便,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鉆臺滑移軌道,能夠在低位完成對滑移式鉆臺的制造、調試及試驗,無需在懸臂梁上進行繁雜的工作,便于滑移式鉆臺的研發(fā)設計。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鉆臺滑移軌道,它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頂板和下底板、與上頂板和下底板垂直連接的腹板,腹板連接于上頂板和下底板的縱向中間部位,所述腹板的兩側均勻排布有數塊呈“L”型的橫向筋板,相鄰兩塊橫向筋板之間安裝有縱向筋板,數塊縱向筋板呈直線對稱分布在腹板的兩側,縱向筋板遠離腹板的側面安裝有斜撐板,斜撐板的頂部與上頂板的底面相連接,斜撐板的底部與橫向筋板的中部相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斜撐板的縱向長度與上頂板、下底板的長度相等,斜撐板上設有數個鉆臺鎖緊孔。
優(yōu)選的,所述上頂板的寬度小于下底板的寬度,上頂板與下底板縱向端部相對齊,端部安裝有蓋板,蓋板的外側設有吊裝耳板。
優(yōu)選的,所述橫向筋板呈“L”型,橫向筋板的上頂邊寬度與縱向筋板到腹板之間的距離相等,橫向筋板的下底邊寬度與腹板側壁到下底板的縱向側邊的距離相等,上頂邊與下底邊的一端對齊形成垂直側邊,垂直側邊與腹板相貼緊,上頂邊與下底邊的另一端的連線呈“L”型折線。
優(yōu)選的,所述蓋板的形狀與兩塊垂直側邊相互緊貼的背向平行放置的橫向筋板的形狀相同。
優(yōu)選的,所述吊裝耳板包括安裝在耳板底座上的耳板、兩塊三角筋板,兩塊三角筋板分別位于耳板的兩側。
可滑移式鉆臺的調試過程中,需要四根相同的本發(fā)明所述的軌道配套使用,將四根本發(fā)明放置在可滑移式鉆臺的四個鉆臺支座的下方,四個鉆臺支座的底部分別與本發(fā)明的上頂板相接觸。當鉆臺步進時,鉆臺滑移小車的步進液缸首先工作,推動鉆臺滑移小車的下滑移板前進,然后鉆臺滑移小車的舉升液缸把整個鉆臺舉起,使鉆臺支座脫離本發(fā)明,此時,鉆臺滑移小車的步進液缸收回,鉆臺滑移小車帶動鉆臺在鉆臺滑移小車的下滑移板上前進,實現鉆臺的整體步進。當鉆臺滑移到預定位置后,鉆臺鎖緊裝置下放,鉆臺鎖緊裝置的棘爪插入本發(fā)明中斜撐板的鎖緊孔內,實現鉆臺在位鎖緊,完成鉆臺的滑移。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fā)明所述的軌道主體包括上頂板、腹板、下底板、橫向筋板和縱向筋板,軌道主體穩(wěn)固性能可靠、安全性能高,四根軌道配套安裝在可滑移式鉆臺的鉆臺支座底部即可實現可滑移式鉆臺的調試、試驗,不需要在懸臂梁上進行復雜的工作,為鉆臺的研制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
(2)本發(fā)明中軌道主體由上頂板、腹板、下底板、筋板、斜撐板、蓋板拼裝而成,制造組裝便捷,制造成本低廉;
(3)本發(fā)明在上頂板、縱向筋板、橫向筋板之間設置了斜撐板,并在斜撐板上設置數個鎖緊孔,既增加了軌道的強度,又便于鉆臺的在位鎖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3是圖1中本發(fā)明的側視圖;
圖4是圖1中橫向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斜撐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1中蓋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1中吊裝耳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使用狀態(tài)圖;
圖中:1、上頂板,2、腹板,3、下底板,4、橫向筋板,5、縱向筋板,6、斜撐板,7、蓋板,8、吊裝耳板,9、鎖緊孔,10、三角筋板,11、耳板,12、耳板底座,13、軌道,14、鉆臺支座,15、鉆臺鎖緊裝置,16、鉆臺滑移小車,401、上頂邊,402、下底邊,403、垂直側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的一種鉆臺滑移軌道,它包括相互平行的上頂板1和下底板3、與上頂板1和下底板3垂直連接的腹板2,腹板2連接于上頂板1和下底板3的縱向中間部位,腹板2的兩側均勻排布有數塊呈“L”型的橫向筋板4,相鄰兩塊橫向筋板4之間安裝有縱向筋板5,縱向筋板5呈直線對稱分布在腹板2的兩側,縱向筋板5遠離腹板2的側面安裝有斜撐板6,斜撐板6的頂部與上頂板1的底面相連接,斜撐板6的底部與橫向筋板4的中部相連接。上頂板1的寬度小于下底板3的寬度,上頂板1與下底板3縱向端部相對齊,端部安裝有蓋板7,蓋板7的外側設有吊裝耳板8。
如圖5所示的斜撐板6的縱向長度與上頂板1、下底板3的長度相等,斜撐板6上設有數個鉆臺鎖緊孔9。
如圖4所示的橫向筋板4呈“L”型,橫向筋板4的上頂邊401寬度與縱向筋板5到腹板2之間的距離相等,橫向筋板4的下底邊402寬度與腹板2側壁到下底板3的縱向側邊的距離相等,上頂邊401與下底邊402的一端對齊形成垂直側邊403,垂直側邊403與腹板2相貼緊,上頂邊401與下底邊402的另一端的連線呈“L”型折線。
如圖6所示的蓋板7的形狀與兩塊垂直側邊403相互緊貼的背向平行放置的橫向筋板4的形狀相同。
如圖7所示的吊裝耳板8包括安裝在耳板底座12上的耳板11、兩塊三角筋板10,兩塊三角筋板10分別位于耳板11的兩側。
如圖8所示,可滑移式鉆臺的調試過程中,需要四根相同的本發(fā)明所述的軌道13配套使用,將四根軌道13放置在可滑移式鉆臺的四個鉆臺支座14的下方,四個鉆臺支座14的底部分別與軌道13的上頂板1相接觸。當鉆臺步進時,鉆臺滑移小車16的步進液缸首先工作,推動鉆臺滑移小車16的下滑移板前進,然后鉆臺滑移小車16的舉升液缸把整個鉆臺舉起,使鉆臺支座14脫離軌道13,此時,鉆臺滑移小車16的步進液缸收回,鉆臺滑移小車16帶動鉆臺在鉆臺滑移小車16的下滑移板上前進,實現鉆臺的整體步進。當鉆臺滑移到預定位置后,鉆臺鎖緊裝置15下放,鉆臺鎖緊裝置15的棘爪插入斜撐板6的鎖緊孔9內,實現鉆臺在位鎖緊,完成鉆臺的滑移。
本發(fā)明所述的軌道主體包括上頂板、腹板、下底板、橫向筋板和縱向筋板,軌道主體穩(wěn)固性能可靠、安全性能高,四根軌道配套安裝在可滑移式鉆臺的鉆臺支座底部即可實現可滑移式鉆臺的調試、試驗,不需要在懸臂梁上進行復雜的工作,為鉆臺的研制工作帶來極大的便利;本發(fā)明中軌道主體由上頂板、腹板、下底板、筋板、斜撐板、蓋板拼裝而成,制造組裝便捷,制造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