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建筑工程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各類錨索拆除作業(yè)的新型錨索拆除機。
背景技術:
在城市建設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對地下空間的開發(fā)利用越來越被重視,并且正向大深度、大跨度方向發(fā)展?;诖?,深基坑的支護工作變得極為重要。目前,樁錨支護作為最常見的深基坑支護方法已被廣為報道。但是作為一種臨時性支護措施,錨索既造成浪費,形成建筑垃圾又侵占了地下空間,給城市地下空間的利用帶來了不便。而可回收錨所可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所以可回收錨索是將來臨時性支護領域的發(fā)展趨勢。由于深基坑邊緣與建筑物外墻的間距很小,導致錨索無法拆除。此類情況的出現給樁錨支護體系帶來新的挑戰(zhàn)。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旨在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適應性強,可對狹窄縫隙里的錨索進行有效拆除的新型錨索拆除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
新型錨索拆除機,它包括傳動裝置、第一轉向定滑輪、動滑輪組、腰梁及卡具組件;所述傳動裝置固定置于腰梁之上;所述第一轉向定滑輪橫向設于腰梁內;所述傳動裝置的輸出動力由鋼絲繩經第一轉向定滑輪傳至動滑輪組;所述卡具組件上橫向固定設有第二轉向定滑輪;所述動滑輪組的一端吊裝于腰梁之上,其另一端與經由第二轉向定滑輪的錨桿固定相接。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本發(fā)明所述腰梁可采用工字鋼結構。
本發(fā)明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適應性強,可靠性高,便于現場操作,可對狹窄縫隙里的錨索進行有效拆除,能克服基坑與地下室外墻之間間距狹小而無法施工的困難。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僅局限于下列內容的表述。
圖1為本發(fā)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中:1、傳動裝置;2、第一轉向定滑輪;3、動滑輪組;4、腰梁;5、卡具組件;501、第二轉向定滑輪;6、錨桿;7、鋼絲繩;8、錨板;9、地下室外墻;10、地下室頂板;11、支護樁。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新型錨索拆除機,它包括傳動裝置1、第一轉向定滑輪2、動滑輪組3、腰梁4及卡具組件5;所述傳動裝置1固定置于腰梁4之上;所述第一轉向定滑輪2橫向設于腰梁4內;所述傳動裝置1的輸出動力由鋼絲繩7經第一轉向定滑輪2傳至動滑輪組3;所述卡具組件5上橫向固定設有第二轉向定滑輪501;所述卡具組件5與錨板8固定相接;所述動滑輪組3的一端吊裝于腰梁4之上,其另一端與經由第二轉向定滑輪501的錨桿6固定相接。本發(fā)明所述腰梁4采用工字鋼結構。
參見圖2所示,9為地下室外墻;10為地下室頂板;11為支護樁。本發(fā)明由一套傳動裝置、腰梁、動滑輪組及卡具組件組成。利用動滑輪裝置改變受力方向,變橫向工作面為豎向工作面,滿足現場施工可行性。
參見圖1所示,圖中錨索拆除機采用一套傳動裝置,鋼質腰梁,使第一轉向定滑輪固定在腰梁上,傳動裝置1的輸出動力由鋼絲繩7經第一轉向定滑輪2傳至動滑輪組3;將單根錨桿穿過第二轉向定滑輪501,使用吊具將其固定在吊鉤上,信號工指揮操作人員拉鋼絞線(錨桿6),及時測量拉出長度,剩下最后2m時,指揮傳動裝置利用動滑輪組慢慢將鋼絞線完全拉出,防止拉出過快,鋼絞線彈出傷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