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土建施工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的技術。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地下30至50米的次深層空間及地下50至100米的深層空間的開發(fā)日益增多,超深基坑工程項目也大量涌現(xiàn)。
在超深基坑中一般多會涉及多個承壓含水層降水,降水難度都較大,為消除或降低基坑降水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通常采用設置豎向止水帷幕的方法。但隨著基坑深度的加深,豎向止水帷幕的深度也越來越深,其施工和技術難度也將大幅度提高,且易發(fā)生滲漏,造價也將進一步增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減少基坑涌水量,減少基坑降水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且施工難度及施工成本低的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涉及復合含水結構區(qū)域的深基坑作業(yè),所述復合含水結構包含有上下各一個含水層,及將兩個含水層隔開的隔水層,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1)在深基坑作業(yè)時,先施工豎向止水帷幕,利用止水帷幕將上部含水層隔斷;
2)在止水帷幕的內側且位于兩個含水層之間的隔水層中施工導水濾層,使得兩個含水層連通;
3)在止水帷幕的內側施工降水井及降水觀測井,使得降水井及降水觀測井的底部都伸入上部含水層;
在止水帷幕的外側施工回灌井及回灌觀測井,使得回灌井及回灌觀測井的底部都伸入下部含水層;
4)利用降水井實施降水作業(yè),并利用降水觀測井對降水過程實施觀測,將上部含水層的水位降至預先設定的降水水位;
在降水作業(yè)過程中,利用回灌觀測井對下部含水層的水位實施觀測,當下部含水層的水位下降至預先設定的回灌水位時,利用回灌井向下部含水層灌水,使得下部含水層的水位保持在預先設定的回灌水位以上。
進一步的,所述止水帷幕的底部伸入下部含水層。
本發(fā)明提供的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利用止水帷幕將上部含水層隔斷,利用降水井將上部含水層的水位降至安全水位,利用導水濾層將上下含水層連通,從而將下部含水層的層頂標高移至上部含水層,通過上部含水層中的降水井解決下部含水層的降水問題,并通過設置在下部含水層中的回灌井解決降水期間下部含水層的坑外水位下降問題,從而通過“隔、降、導、灌”在不同降水目的含水層中的應用,使得降水更有針對性,能減少基坑涌水量,減少基坑降水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消除了回灌對臨近特殊保護建(構)筑物或圍護的二次應力破壞,具有施工難度及施工成本低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本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是采用本發(fā)明的相似結構及其相似變化,均應列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發(fā)明中的頓號均表示和的關系。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深基坑復合含水結構的地下水控制方法,涉及復合含水結構區(qū)域的深基坑作業(yè),所述復合含水結構包含有上下各一個含水層,及將兩個含水層隔開的隔水層,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如下:
1)在深基坑作業(yè)時,先施工豎向止水帷幕4,利用止水帷幕4將上部含水層11隔斷;
其中,止水帷幕4的底部可以僅伸入兩個含水層11、13之間的隔水層12中,也可以伸入下部含水層13;
2)在止水帷幕4的內側且位于兩個含水層11、13之間的隔水層12中施工導水濾層5,使得兩個含水層11、13連通;
所述導水濾層5由透水性良好的土層構成,或由多根導水濾管構成;
3)在止水帷幕4的內側施工降水井21及降水觀測井22,使得降水井21及降水觀測井22的底部都伸入上部含水層11;
在止水帷幕4的外側施工回灌井31及回灌觀測井32,使得回灌井31及回灌觀測井32的底部都伸入下部含水層13;
4)利用降水井21實施降水作業(yè),并利用降水觀測井22對降水過程實施觀測,將上部含水層11的水位降至預先設定的降水水位;
在降水作業(yè)過程中,利用回灌觀測井32對下部含水層13的水位實施觀測,當下部含水層13的水位下降至預先設定的回灌水位時,利用回灌井31向下部含水層13灌水,使得下部含水層13的水位保持在預先設定的回灌水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