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鑄造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
背景技術:
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是玻璃窯供料道常用的磚結(jié)構,其生產(chǎn)工藝一般為澆注,澆注模具請參閱圖1,圖1為現(xiàn)有中一種常見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澆注模具結(jié)構示意圖。
現(xiàn)有技術中常用的模具為單一磚模,其上設置澆注冒口02。該模具結(jié)構較為簡單,通過砂型板01連接,在型板內(nèi)部形成澆鑄型腔,型腔的形狀與磚材03的形狀相同,通過澆注在型腔內(nèi)成型出磚材03。
然而該模具一次澆注一塊磚材,使用一個冒口,因此澆注一塊磚材就需浪費大量溶液,一般需浪費46公斤溶液,而且制作工藝原始,準確率不高,生產(chǎn)出的勻料筒磚材需加工切磨,單塊澆鑄保溫效果差,成品率低,冒口壓力小、致密度差,使用壽命短,浪費原材料,生產(chǎn)效率低,成本價格高。
綜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決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生產(chǎn)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該組合澆注模具的結(jié)構設計可以有效地解決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制作過程生產(chǎn)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包括多個內(nèi)腔形狀與所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相同的磚模,所述磚模包括至少四個相對設置且中間形成澆注通道的基礎磚模和至少一個設置于所述基礎磚模一側(cè)的并列磚模;所述基礎磚模上均開設有與所述澆注通道連通的澆注孔,所述澆注通道的頂端設置有澆注冒口;所述并列磚模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澆注通道連通的連通通道,所述并列磚模的底面上開設有與所述連通通道連通的澆注孔。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與相對的兩個所述基礎磚模并排的設置有多個所述并列磚模。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分別位于相對的兩個所述基礎磚模一側(cè)的所述并列磚模的個數(shù)相等。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位于相對的兩個所述基礎磚模一側(cè)的所述并列磚模的個數(shù)均為4個、5個或6個。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所述澆注通道為矩形通道。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所述基礎磚模的澆注孔設置于所述基礎磚模側(cè)壁的底端。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至少一個所述磚模的頂端設置有增壓補縮冒口。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每個所述磚模的頂端分別設置有一個所述增壓補縮冒口,且所述增壓補縮冒口由所述磚模的砂型板頂端向上延伸形成。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相臨的所述并列磚模之間設置有0.2mm-0.5mm的空隙。
優(yōu)選地,上述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澆注孔的直徑范圍為20mm-60mm。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包括多個磚模。磚模根據(jù)位置的不同包括基礎磚模和并列磚模,二者的內(nèi)腔形狀均與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相同,基礎磚模包括至少四個且相對設置,進而在中間形成澆注通道,基礎磚模上均開設有與澆注通道連通的澆注孔,澆注通道的頂端設置有澆注冒口。并列磚模設置于基礎磚模的一側(cè),其底部設置有與澆注通道連通的連通通道,且并列磚模的底面上開設有與連通通道連通的澆注孔。
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澆注時,溶液從澆注冒口注入,通過澆注通道,經(jīng)澆注孔到達各個基礎磚模內(nèi)。同時溶液通過連通通道由底部注入與基礎磚模并列設置的并列磚模內(nèi),溶液自然從下部逐漸上升至上部,液面上升至澆注冒口齊平時停止,完成深式澆鑄。產(chǎn)品澆鑄完成后,在保溫箱內(nèi)逐漸退火至60度以下取出即可。由于澆鑄時多塊溶液相通,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了多塊磚材之間溶液的溫差,有效的提高了磚材的保溫效果,減少了磚材的裂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磚材的成品率,減少澆鑄次數(shù),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由于溶液是從下部注入并逐漸上升,隨著高度增加,溶液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增加了每個勻料筒磚材的比重,有效的提高了磚材的致密度,提高了磚材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xiàn)有中一種常見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澆注模具結(jié)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結(jié)構示意圖。
附圖中標記如下:
基礎磚模1,并列磚模2,澆注通道3,澆注孔4,澆注冒口5,連通通道6,增壓補縮冒口7,砂型板8,磚材9。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澆注模具,以提高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生產(chǎn)效率,降低生產(chǎn)成本。
下面將結(jié)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2-圖3,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的結(jié)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俯視結(jié)構示意圖。
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包括多個磚模。
磚模根據(jù)位置的不同包括基礎磚模1和并列磚模2,二者的內(nèi)腔形狀均與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相同,進而澆注成型出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磚材9,一個磚模成型出一個磚材9?;A磚模1包括至少四個,兩兩相對設置,進而在中間形成澆注通道3。也就是澆注通道3是由基礎磚模1圍成的。具體基礎磚模1可以包括四個,根據(jù)需要也可以設置為六個或八個等,且兩兩相對設置。當然,在基礎磚模1設置有奇數(shù)個的情況下,則各個基礎模塊相對設置圍成澆注通道3?;A磚模1上均開設有與澆注通道3連通的澆注孔4,進而溶液由澆注通道3經(jīng)由澆注孔4注入基礎磚模1中。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連通既包括基礎磚模1與澆注通道3直接連通,也應包括基礎磚模1與澆注通道3間接連通的情況,如基礎磚模1通過其他基礎磚模1與澆注通道3連通。但一般設置為通過澆注孔4直接連通,以保證各個基礎磚模1內(nèi)溶液的壓力分布均勻,成型效果好。澆注通道3的頂端設置有澆注冒口5,澆注時溶液由澆注冒口5注入至澆注通道3。
并列磚模2設置于基礎磚模1的一側(cè),其底部設置有與澆注通道3連通的連通通道6,且并列磚模2的底面上開設有與連通通道6連通的澆注孔4。并列磚模2設置于基礎磚模1的一側(cè),指并列磚模2與基礎磚模1并排設置。自然,并列磚模2位于基礎磚模1除用于圍成澆注通道3的其他側(cè)。并列磚模2的底端設置連通通道6,連通通道6與澆注通道3連通,并列磚模2的底面開設澆注孔4,進而溶液由澆注通道3流經(jīng)連通通道6,而后由并列磚模2底面的澆注孔4注入至并列磚模2內(nèi)。并列磚模2的個數(shù)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設置,此處不做具體限定。
應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熔鑄鋯剛玉勻料筒磚的組合澆注模具澆注時,溶液從澆注冒口5注入,通過澆注通道3,經(jīng)澆注孔4到達各個基礎磚模1內(nèi)。同時溶液通過連通通道6由底部注入與基礎磚模1并列設置的并列磚模2內(nèi),溶液自然從下部逐漸上升至上部,液面上升至澆注冒口5齊平時停止,完成深式澆鑄。產(chǎn)品澆鑄完成后,在保溫箱內(nèi)逐漸退火至60度以下取出即可。由于澆鑄時多塊溶液相通,很好的調(diào)節(jié)了多塊磚材9之間溶液的溫差,有效的提高了磚材9的保溫效果,減少了磚材9的裂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磚材9的成品率,減少澆鑄次數(shù),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同時,由于溶液是從下部注入并逐漸上升,隨著高度增加,溶液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增加了每個勻料筒磚材9的比重,有效的提高了磚材9的致密度,提高了磚材9的使用壽命。
進一步地,與相對的兩個基礎磚模1平行的設置有多個并列磚模2。以基礎磚模1設置有四個為例,則可以在位于左側(cè)的基礎磚模1的左側(cè)平行的設置一個或多個并列磚模2,同時在位于右側(cè)的基礎磚模1的右側(cè)平行的設置一個或多個并列磚模2。也就是在澆注通道3的長度或?qū)挾确较蛏?,基礎磚模1的外側(cè)并列設置有單排并列磚模2,單排并列磚模2的底端設置連通通道6。如此設置,充分結(jié)合了勻料筒磚長直型的結(jié)構,提高澆注效率的同時,有效利用了空間。當然,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在位于前后兩側(cè)的兩個基礎磚模1的外側(cè)依次并排設置一個或多個并列磚模2。對于基礎磚模1包括六個等情況下,也可以在其中相對的兩個或多個基礎磚模1外側(cè)并排設置并列磚模2。但一般的,通過在相對的兩個基礎磚模1外側(cè)并排設置并列磚模2,使得各個并列磚模2平行,更為節(jié)省空間。
更進一步地,分別位于相對的兩個基礎磚模1一側(cè)的并列磚模2的個數(shù)相等。也就是如上所述的,如位于左側(cè)的基礎磚模1的左側(cè)平行的設置預設數(shù)量的并列磚模2,同時在位于右側(cè)的基礎磚模1的右側(cè)平行的設置預設數(shù)量的并列磚模2。兩側(cè)并列磚模2的數(shù)量相等,優(yōu)選的在基礎磚模1兩側(cè)對稱分布,使得溶液流動更為均勻,進而成型磚材9質(zhì)量穩(wěn)定。
具體的,位于相對的兩個基礎磚模1一側(cè)的并列磚模2的個數(shù)均為4個、5個或6個。也就是上述預設數(shù)量可以為4個、5個或6個。當然,根據(jù)實際情況,也可以對并列磚模2的數(shù)量進行調(diào)整。
至少四個基礎磚模1中心圍成澆注通道3,一般的,澆注通道3為矩形通道。具體矩形通道的長寬大小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設置,此處不做具體限定。進一步地,澆注通道3的長度可以與基礎磚模1的長度相等。澆注通道3的寬度具體可以為基礎磚模1長度的一半。矩形通道便于基礎磚模1的設置,且四個基礎磚模1即可滿足矩形通道的要求。當然,根據(jù)需要澆注通道3也可以為正方形通道等。
并列磚模2中溶液是從下部注入并逐漸上升,隨著高度增加,溶液的壓力也逐漸增大,增加了每個勻料筒磚材9的比重,有效的提高了磚材9的致密度,提高了磚材9的使用壽命。因而,對于基礎磚模1,其澆注孔4優(yōu)選的設置于基礎磚模1側(cè)壁的底端,進而溶液由基礎磚模1的底端注入,由下而上,壓力逐漸增大,進而提高磚材9的致密度,延長了使用壽命。當然,根據(jù)需要也可以在基礎磚模1的底面上開設與連通通道6連接的澆注孔4,通過連通通道6間接與澆注通道3連通,也能夠達到有底部注入溶液的目的。當然,基礎磚模1側(cè)壁的頂端根據(jù)需要也可以開設與澆注通道3連通的澆注孔4。
在上述各實施例的基礎上,至少一個磚模的頂端設置增壓補縮冒口7。具體增壓補縮冒口7可以設置于并列磚模2的頂端,也可以設置于基礎磚模1的頂端,或者在每個磚模的頂端均設置補縮冒口。澆注時,溶液由澆注冒口5注入,經(jīng)澆注通道3、連通通道6、澆注孔4分別注入各磚模,液面上升至增壓補縮冒口7齊平時停止,完成深式澆鑄。通過增壓補縮冒口7的設置,有效彌補了溶液冷卻過程中體減縮小引起的磚材9縮孔等現(xiàn)象,顯著提高了磚材9的致密度。
進一步地,每個磚模的頂端分別設置一個增壓補縮冒口7,且增壓補縮冒口7由磚模的砂型板8頂端向上延伸形成。也就是是每個基礎磚模1及每個并列磚模2的頂端均設置有增壓補縮冒口7。增壓補縮冒口7是由磚模外側(cè)的砂型板8向頂端延伸形成,也就是高于用于成型磚材9的型腔的部分圍成增壓補縮冒口7。同時,由于基礎磚模1的砂型板8向上延伸,各個基礎磚模1的砂型板8延伸部分圍成澆注冒口5。上述設置結(jié)構簡單,且能夠更大程度的彌補溶液體積變化引起的縮孔,提高磚材9的致密度。且各個磚模與補縮冒口直接相連,相較于間接相連補縮效果更為均勻。
上述各實施例均為組合澆注,因而相臨的并列磚模2之間可以設置0.2mm-0.5mm的空隙。通過縫隙設置,使其具有很好的透氣性,有效的提高了磚材9的致密度和均勻度,且不用粘型,省時省工,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相鄰的基礎磚模1之間也可以設置0.2mm-0.5mm的空隙,從而保證良好透氣性。
進一步地,澆注孔4的直徑范圍可以為20mm-60mm。即采用針孔澆注法,出轉(zhuǎn)時澆注孔4處的冒口自動斷掉,真正做到了磚材9不加工,有效的提高了磚材9的使用壽命。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一確定的模具而言,其連通澆注孔4的直徑一般為一確定的值,且該值在上述數(shù)值范圍內(nèi)。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qū)I(yè)技術人員能夠?qū)崿F(xiàn)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yè)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xiàn)。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