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工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的拼裝結構及其拼裝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剪力墻或抗震墻板(以下簡稱為“墻板”)是建筑結構的重要的抗側力構件,剪力墻及剪力墻之間連接的整體性和變形能力直接影響所述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混凝土預制墻板之間或混凝土預制墻與現(xiàn)澆混凝土墻之間的豎縫拼裝結構及拼裝方法一直是建筑工程的難題。
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中,現(xiàn)有預制剪力墻之間以及預制剪力墻與現(xiàn)澆剪力墻之間拼縫處,及后澆邊緣構件的鋼筋連接普遍存在施工操作困難,而便于施工的設計做法又普遍存在鋼筋搭接長度不足和結構受力問題。其主要有:豎向筋放置在預制剪力墻伸出的水平閉口筋內(nèi)部,其施工難度大,豎向插筋施工方法容易引發(fā)施工安全問題并需要增加安全措施費;尤其是局部帶?;驃A心復合墻板在轉角及邊緣構件連接處,缺乏連接可靠和方便現(xiàn)場施工的連接結構及其設計、施工方法。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的拼裝結構及其拼裝方法,其能夠加快預制剪力墻豎縫連接鋼筋施工速度,提高預制剪力墻拼縫及邊緣構件的施工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一種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拼裝結構包括:一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與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進行拼裝的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為預制剪力墻,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為預制剪力墻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至少一預制剪力墻包括一墻體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的閉口筋,所述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內(nèi)靠近墻體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包含若干水平筋及若干豎向筋;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與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設有第二豎向筋,所述第二豎向筋位于預制剪力墻后澆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以內(nèi)且位于預制剪力墻閉口筋以外,以及位于現(xiàn)澆剪力墻緊靠后澆混凝土拼接段且影響所述連接箍筋安裝需要臨時挪開的豎向筋;其中,所述拼裝結構還包括至少一連接箍筋,所述連接箍筋設有用于供預設的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所述第二豎向筋相對移動進入連接箍筋內(nèi)的開口,所述連接箍筋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及/或水平筋搭接;將所述連接箍筋及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在連接箍筋內(nèi)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進行連接,將所述第一豎向筋及第二豎向筋與閉口筋或水平筋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與所述預制剪力墻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另,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上述的混凝土預制墻板的拼裝結構的拼裝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待拼裝的預制剪力墻吊裝于安裝位置,并與下層豎向插筋進行對位及灌漿連接;安裝現(xiàn)澆混凝土剪力墻內(nèi)豎向筋和水平筋,需要通過傾斜和平移穿套在所述連接箍筋內(nèi)部的第二豎向筋在后續(xù)安裝;
步驟2:松開并取出第一豎向筋及/或擺放第二豎向筋,通過對連接箍筋、預設的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通過包括旋轉、傾斜、平移和升降操作,使得預設的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從連接箍筋的開口套入連接箍筋內(nèi),并使得所述連接箍筋的兩端分別與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的水平筋搭接;
步驟3:調整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及連接箍筋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提升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并流出留向空隙,擺放底部封閉箍;
步驟4:所述連接箍筋的開口處通過所述拉筋及/或約束套箍或焊接閉合緊固,所述閉口筋、連接箍筋、水平筋及拉筋與豎向筋的交接處均進行綁扎固定;
步驟5: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在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水平筋均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之后,或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連接后并不會影響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水平筋到達預設安裝位置時,將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連接。
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及其拼裝方法能夠加快了預制剪力墻吊裝及其豎縫連接鋼筋施工速度,提高預制剪力墻拼縫及后澆邊緣構件的施工質量,從而大大簡化施工工序,方便了拼裝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一整體示意圖;
圖1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的一立體示意圖;
圖1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底部托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1d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底部托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d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e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2f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中預制剪力墻另一實施例的平面圖;
圖3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3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3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4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4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五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4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六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5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七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5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八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5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九實施例的一剖面圖;
圖6a是本發(fā)明中連接箍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b是本發(fā)明中連接箍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c是本發(fā)明中連接箍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d是本發(fā)明中連接箍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6e是本發(fā)明中連接箍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7a至圖7h是圖4a中混凝土預制墻板拼裝結構的拼裝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基于本發(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請參閱圖1a及圖1b,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包括:一第一混凝土剪力墻1及與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進行拼裝的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2,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1為預制剪力墻,所述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2為預制剪力墻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至少一預制剪力墻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所述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見圖1a中13虛線部分為第一豎向筋隨預制剪力墻吊裝時的位置,13實線部分為第一豎向筋最終的安裝位置),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由若干水平筋302及若干豎向筋304(請參閱圖5a)組裝;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1與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2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請參閱圖5a),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設有第二豎向筋104(請參閱圖4a);所述第二豎向筋104位于預制剪力墻后澆拼接區(qū)I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以內(nèi)且位于預制剪力墻1閉口筋102以外,以及位于現(xiàn)澆剪力墻30緊靠后澆混凝土拼接段I’且影響所述連接箍筋20安裝需要臨時挪開的第二豎向筋104(請參閱圖5c)。
其中,請一并參閱圖5a,所述拼裝結構還包括至少一連接箍筋20,所述連接箍筋20設有用于供預設的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相對平移或旋轉進入連接箍筋內(nèi)的開口,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102及/或水平筋302搭接;將所述連接箍筋20及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在連接箍筋20內(nèi)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103’進行連接,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與閉口筋102或水平筋3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其中,所述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上設有預套拉筋105(請參閱圖4c),所述連接箍筋安裝過程中穿套所述預套拉筋105,所述預套拉筋105兩端設有可相對鉤緊的彎鉤部,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后,所述預套拉筋105緊靠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并通過其彎鉤部鉤緊連接箍筋20或水平筋302。
可以理解,所述連接箍筋20可焊接封閉或彎鉤封閉,其平面形狀多為:四邊形、三角形多邊形,及其直線邊為曲線的組合。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中的預制剪力墻只要有一個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以及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其他預制剪力墻可以有非預穿第一豎向筋的結構。
請參閱圖1b至圖1d,所述第一豎向筋103通過底部托板106或綁扎鐵絲107臨時固定墻體101側面,所述底部托板106包括底板1061及由底板1061垂直延伸的兩側板1062及前擋板1063,所述兩側板1062固定于預制剪力墻的墻體側面。所述第一豎向筋103的底端放置于底板1061上并通過兩側板1062進行限位,以防止第一豎向筋103左右晃動。
所述兩側板1062深入墻體101側面且所述兩側板1062末端開設有凹槽1064,所述底部托板106還包括用于卡入所述凹槽1064的構造錨固筋1065,通過所述構造錨固筋1065與凹槽1064的配合使得底部托板106固定于預制剪力墻的墻體101側面。
優(yōu)選的,所述前擋板1063外側還設有用于避讓第一豎向筋103的凹口1066。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還包括用于鉤緊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的拼縫補強筋30(請參閱圖3c)。
請參閱圖2a至圖2f,本發(fā)明中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中預制剪力墻包括三種:普通預制剪力墻(見圖2a)、帶模預制剪力墻(見圖2b及圖2c)及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見圖2d、圖2e及圖2f),其中,所述普通預制剪力墻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所述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所述第一豎向筋103通過底部托板106或綁扎鐵絲107臨時固定墻體側面。
相比于普通預制剪力墻,所述帶模預制剪力墻還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墻體101的模體108及由所述模體108伸出的帶模拉筋或拉箍109(見圖2b及圖2c);所述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包括固定連接于所述墻體101的外葉墻101’、夾心保溫材料層102’及以及端部設于外葉墻101’與墻體101之間的所述拉筋或拉箍109’ (見圖2d、圖2e及圖2f)。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呈矩型,兩預制剪力墻之間通過連接箍筋20與閉口筋102的相互搭接即滿足強連接要求??梢岳斫猓鲱A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還可以三角形或短邊形折線,以及帶弧線段或曲線段的折線,只要所述閉口筋102與所述墻體101圍成一封閉空間即可。
請參考圖3a,圖3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一實施例的一剖面圖。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一字形拼接。即,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100包括:呈一字形拼接的兩預制剪力墻10(均為普通預制剪力墻)及連接箍筋20,所述預制剪力墻10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 所述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所述兩預制剪力墻10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其中,所述連接箍筋20設有用于供預設的所述第一豎向筋103相對平移或旋轉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的開口II,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102搭接;將所述連接箍筋20及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在連接箍筋20內(nèi)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與下層預留插筋進行連接,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與閉口筋1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其中,所述豎向筋103是通過臨時固定裝置預先設置于預制剪力墻1的墻體側面,所述豎向筋103在后面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隨預制剪力墻吊裝,通過平移調整至定位位置。本實施例中,所述臨時固定裝置為底部托板106以及設于豎向筋103頂部或中部的綁扎鐵絲(圖未示)。這樣就能夠保證臨時固定的豎向筋在隨預制剪力墻吊裝時不發(fā)生墜落,同時伸出預制剪力墻高度以外的長度非常有限而不會影響運輸要求。豎向筋臨時固定裝置制作加工成本不高,影響工程造價很少。
請參閱圖6a,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箍筋20包括閉口部201、分別由所述閉口部201兩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一閉合部205,所述第二直臂部203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彎臂部206及第二閉合部207,所述第一彎臂部204與第二彎臂部206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形成開口II。這樣,在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可通過開口II平移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部,從而進一步移動定位于安裝位置。
所述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用于供所述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平移進入連接箍筋內(nèi)部,所述開口II的開口寬度略大于需要穿越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的最大直徑,彎鉤和搭接長度滿足受力要求。
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放置于安裝位置后,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可相對閉合并通過螺旋筋約束套箍208進行緊固,從而對豎向鋼筋起固定的限制作用。另,所述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二彎臂部206的兩端可設置用于鉤緊于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二彎臂部206的拉筋209,以起到進一步緊固作用。
所述螺旋筋約束套箍208可為圓形、橢圓形或其它形狀,可一圈或多圈。
請參閱圖3b,圖3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二實施例的剖面圖。相比于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一字形拼接。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100包括:呈一字形拼接的兩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10及連接箍筋20。
請參閱圖6b,所述連接箍筋20包括閉口部201、分別由所述閉口部201兩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閉合部205,所述第二直臂部203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閉合部207,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形成開口II。這樣,在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可通過開口II平移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部,從而進一步移動定位于安裝位置。
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放置于安裝位置后,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可通過焊接閉合緊固,從而對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起固定的限制作用。需要說明的是,根據(jù)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對接之間的距離,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焊接方式可為對焊或搭焊。另,當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不進行焊接時,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兩端可設置用于鉤緊于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的拉筋(圖未示),以起到進一步緊固作用。
請參閱圖3c,圖3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三實施例的一剖面圖。相比于第一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帶模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一字形拼接。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100包括:呈一字形拼接的帶模預制剪力墻10及連接箍筋20。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100還包括:用于鉤緊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的拼縫補強筋30。
請參閱圖6c,所述連接箍筋20包括閉口部201、分別由所述閉口部201兩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閉合部205,所述第二直臂部203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閉合部207,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形成開口II。這樣,在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可通過開口II平移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部,從而進一步移動定位于安裝位置。
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放置于安裝位置后,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可相對閉合并通過螺旋筋約束套箍208進行緊固,從而對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起固定的限制作用。另,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的兩端可設置用于鉤緊于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的拉筋209,以起到進一步緊固作用。
可以理解,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還包括: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為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為現(xiàn)澆剪力墻,即一預制剪力墻與一現(xiàn)澆剪力墻呈一字形拼接,其拼裝結構與兩個預制剪力墻的拼裝結構類似,只是其澆注混凝土區(qū)域除了連接箍筋與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搭接的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外,現(xiàn)澆剪力墻也需要進行澆注混凝土。
請參考圖4a,圖4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四實施例的一剖面圖。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L形拼接。即,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200包括:呈L形拼接的兩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10及兩連接箍筋20,所述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10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 所述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所述兩預制剪力墻10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設有非預設的第二豎向筋104(現(xiàn)場后安裝);其中,所述連接箍筋20設有用于供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相對平移或旋轉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的開口II,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102搭接;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102搭接;連接箍筋20與另一個連接箍筋20搭接;將所述連接箍筋及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在連接箍筋20內(nèi),通過旋轉、傾斜和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內(nèi)的區(qū)域;而所述第二豎向筋104是在現(xiàn)場安裝,即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外的區(qū)域(見圖4a的右上角4個實心點即為第二豎向筋104最終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下層預留插筋進行連接,將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閉口筋1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請參閱圖6d,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箍筋20包括閉口部201、分別由所述閉口部201兩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一封口部205’,所述第二直臂部203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彎臂部206及第二封口部207’,所述第一彎臂部204與第二彎臂部206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封口部205’與第二封口部207’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一閉合部第一封口部205’與第二封口部207’之間形成開口II。這樣,在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可通過開口II平移進入連接箍筋內(nèi)部,從而進一步移動定位于安裝位置。
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放置于安裝位置后,所述第一封口部205’與第二封口部207’之間通過兩端帶彎鉤的拉筋208’進行緊固,從而對豎向鋼筋起固定的限制作用。另,所述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二彎臂部206的兩端可設置用于鉤緊于第一彎臂部204及第二彎臂部206的約束拉筋209’,以起到進一步緊固作用。
請參閱圖4b,圖4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五實施例的一剖面圖。相比于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普通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L形拼接。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200包括:呈L形拼接的兩普通預制剪力墻10及兩連接箍筋20,所述第二豎向筋104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外的區(qū)域。(見圖4b的右上角6個實心點即為第二豎向筋104最終安裝位置);
請參閱圖6e,所述連接箍筋20包括閉口部201、分別由所述閉口部201兩端同向延伸的第一直臂部202、第二直臂部203,所述第一直臂部202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一閉合部205,所述第二直臂部203的另一端延伸有第二閉合部207,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相對設置,且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形成開口II。這樣,在預制剪力墻拼裝過程中,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可通過開口II平移進入連接箍筋內(nèi)部,從而進一步移動定位于安裝位置。
當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或第二豎向筋104放置于安裝位置后,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之間可通過搭焊閉合緊固,從而對豎向鋼筋起固定的限制作用。另當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不進行焊接時,所述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兩端可設置用于鉤緊于第一閉合部205與第二閉合部207的拉筋(圖未示),以起到進一步緊固作用。
請參閱圖4c,圖4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六實施例的一剖面圖。相比于第四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均為帶模預制剪力墻,且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第二混凝土剪力墻呈L形拼接。所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200包括:呈L形拼接的兩帶模預制剪力墻10及兩連接箍筋20,所述第二豎向筋104是在現(xiàn)場安裝,即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外的區(qū)域(見圖4c的右上角4個實心點即為第二豎向筋104最終安裝位置);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箍筋20與圖6c中連接箍筋形狀及作用均相同,在此就不再贅述。
需要說明的是,圖4a至圖4c中,所述兩連接箍筋的形狀可以不同,只要滿足前述連接箍筋的條件特征即可。
請參考圖5a,圖5a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七實施例的一剖面圖。其中,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為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為一預制剪力墻及一現(xiàn)澆剪力墻,且所述兩預制剪力墻與現(xiàn)澆剪力墻呈T形拼接。即,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300包括:呈T形拼接的兩預制剪力墻10(本實施例均為普通預制剪力墻)、一現(xiàn)澆剪力墻30及兩連接箍筋20,所述預制剪力墻10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 所述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30由若干水平筋302及豎向筋304組成;所述兩預制剪力墻10與現(xiàn)澆剪力墻30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設有非預設的第二豎向筋104; 其中,所述連接箍筋20設有用于供預設的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所述第二豎向筋104相對移動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的開口II,其中一個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
分別與兩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搭接,另一個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分別與一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及現(xiàn)澆剪力墻30的水平筋302搭接。
將所述連接箍筋及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在連接箍筋20內(nèi)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從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內(nèi)的區(qū)域;而所述第二豎向筋104現(xiàn)場安裝,即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外的區(qū)域(見圖5a的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中6個實心點即為第二豎向筋104最終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下層預留插筋進行連接,將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閉口筋102及水平筋3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分別與圖6d及圖6e中連接箍筋形狀及作用均相同,在此就不再贅述。當然,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還可以采用其他形狀的連接箍筋,只要滿足前述連接箍筋的條件特征即可。
請參考圖5b,圖5b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八實施例的剖面圖。相比于第七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
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為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為兩預制剪力墻,其中之一為夾心復合預制剪力墻,另一個為普通預制剪力墻,且所述三個預制剪力墻呈T形拼接,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分別與閉口筋102搭接,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的豎向筋均為預的第一豎向筋103。
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與圖6d中連接箍筋形狀及作用均相同,在此就不再贅述。當然,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還可以采用其他形狀的連接箍筋,只要滿足前述連接箍筋的條件特征即可。
請參考圖5c,圖5c是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的第九實施例的剖面圖。相比于第七實施例,本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為預制剪力墻,所述第二混凝土剪力墻一預制剪力墻及一現(xiàn)澆剪力墻,本實施例所述預制剪力墻均為帶模預制剪力墻,且所述兩預制剪力墻與現(xiàn)澆剪力墻呈T形拼接。
即,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300包括:呈T形拼接的兩預制剪力墻10一現(xiàn)澆剪力墻30及一連接箍筋20及拼縫補強筋40,所述預制剪力墻10包括一墻體101及水平伸出所述墻體101的閉口筋102, 所述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內(nèi)靠近墻體101側面預設有若干第一豎向筋103,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30由若干水平筋302及豎向筋304拼接而成;所述兩預制剪力墻10與現(xiàn)澆剪力墻30之間形成有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拼接段I’設有2根非預設的第二豎向筋104,包括位于現(xiàn)澆剪力墻30緊靠后澆混凝土拼接段I’且影響所述連接箍筋20安裝需要臨時挪開的第二豎向筋104。其中,所述連接箍筋20設有用于供預設的所述第一豎向筋103相對移動進入連接箍筋20內(nèi)的開口II,其中,所述連接箍筋20的兩端在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分別與兩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搭接,所述現(xiàn)澆剪力墻30的水平筋302伸入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分別與兩預制剪力墻10的閉口筋102搭接。
將所述連接箍筋及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在連接箍筋20內(nèi)平移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從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進入并最終定位于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內(nèi)且位于閉口筋102之內(nèi)的區(qū)域;而所述第二豎向筋104為現(xiàn)場后安裝,本實施例中的第二豎向筋104較為特殊,其最終位置并不在連接箍筋內(nèi)部,后安裝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方便連接箍筋20安裝,其在現(xiàn)澆剪力墻范圍先避讓連接箍筋20安裝,后平移到最終安裝位置;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下層預留插筋進行連接,將第一豎向筋103與閉口筋1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第二豎向筋104及拉筋與現(xiàn)澆剪力墻水平筋302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及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與圖6d中連接箍筋形狀及作用均相同,在此就不再贅述。當然,所述兩個連接箍筋20還可以采用其他形狀的連接箍筋,只要滿足前述連接箍筋的條件特征即可。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中,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與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還可以呈十字形拼接,十字形拼接可在上述一字形、L形或T形的基礎上組合而成;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與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的拼接夾角包括但并不限于直角,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的墻身可為折線或曲線,
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與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的拼接夾角包括但并不限于直角,所述第一混凝土剪力墻及至少一第二混凝土剪力墻的墻身可為折線或曲線。實施例中的所述預制剪力墻,并不一定要求是同一類型的,不同類型的預制剪力墻也可參與其組合。
請參閱圖7a至圖7h,圖7a至圖7h是圖4a中混凝土預制墻板拼裝結構的拼裝過程示意圖。所述拼裝過程如下:首先,設置好呈L形拼接預制剪力墻的安裝位置II’及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所述安裝位置II’上設有下層預留豎向插筋W,用于上下兩層的預制剪力墻的固定連接,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設有下層預制剪力墻的預留豎向筋位置K(請參見圖7a);接著,將兩個預制剪力墻10分別吊裝于安裝位置II’,并使得該預制剪力墻10中豎向鋼筋與下層預留鋼筋對位(請參見圖7b)和灌漿連接,需要通過傾斜和平移穿套在所述連接箍筋內(nèi)部的第二豎向筋104后續(xù)安裝;接著,松開第一豎向筋的捆綁鐵絲,取出第一豎向筋,有第二豎向筋的情況擺放第二豎向筋;在預定位置安裝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的第二豎向筋104,通過將一連接箍筋20旋轉平移,使得第二豎向筋104及一個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套入連接箍筋20內(nèi),并使得該連接箍筋20調整至預定位置(請參見圖7c);接著,將剩余的第一豎向筋103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平移并定位于安裝位置(請參見圖7d);接著,將另一預制剪力墻10的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平移至方便另一連接箍筋20穿過的位置,并將該預設的第一豎向筋103從連接箍筋20的開口平移并定位于安裝位置,并調整第二豎向筋104至預設安裝位置(請參見圖7e、圖7f);接著,將所述兩連接箍筋20的開口II通過兩端帶彎鉤的拉筋208’進行緊固閉合緊固,以及所述豎向筋103及豎向筋104與閉口筋102及連接箍筋20的交接處進行綁扎固定(請參見圖7g),并且,將所述第一豎向筋103及第二豎向筋104與下層結構的預留鋼筋13’進行連接(請參閱圖1a);最后,將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I(連接箍筋20與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102搭接區(qū)域)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請參見圖7h)。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采用豎向筋后連接,拼縫水平筋(包括連接箍筋、拉筋或拼縫補強筋)與縱向鋼筋通過平移、傾斜和旋轉方法使其均安裝固定在設計位置,其可以單方面運動也可雙方面同時運動,到設計位置后進行焊接或綁扎固定,以及縱向鋼筋的連接。其靠近底部可以采用提升豎向筋留空隙水平平移放置拼縫水平筋的方法快捷安裝。
另,本發(fā)明還提供上述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的拼裝結構的拼裝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待拼裝的預制剪力墻吊裝于安裝位置,并與下層豎向插筋進行對位及灌漿連接;安裝現(xiàn)澆混凝土剪力墻內(nèi)豎向筋和水平筋,需要通過傾斜和平移穿套在所述連接箍筋內(nèi)部的第二豎向筋在后續(xù)安裝;
步驟2:松開并取出第一豎向筋及/或擺放第二豎向筋,通過對連接箍筋、預設的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通過包括旋轉、傾斜、平移和升降操作,使得預設的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從連接箍筋的開口套入連接箍筋內(nèi),并使得所述連接箍筋的兩端分別與預制剪力墻的閉口筋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的水平筋搭接;
步驟3:調整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及連接箍筋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提升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并流出留向空隙,擺放底部封閉箍;
步驟4:所述連接箍筋的開口處通過所述拉筋及/或約束套箍或焊接閉合緊固,所述閉口筋、連接箍筋、水平筋及拉筋與豎向筋的交接處均進行綁扎固定;
步驟5:所述后澆混凝土拼接區(qū)及/或現(xiàn)澆剪力墻通過澆筑混凝土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
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在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水平筋均定位于預設安裝位置之后,或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連接后并不會影響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水平筋到達預設安裝位置時,將所述第一豎向筋及/或第二豎向筋與下層預留插筋連接。
相比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采用豎向筋隨預制剪力墻臨時預放置技術,以及豎向筋后連接方法,解決了豎向筋在水平閉口筋內(nèi)部放置安裝問題。通過人工平移、旋轉和傾斜附加的水平連接筋,以及豎向筋的多次挪位,改變鋼筋連接順序即可實現(xiàn)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鋼筋連接構造。
另,本發(fā)明采用了多種開口連接箍筋或臨時開口連接箍筋,以及實現(xiàn)封閉箍效果的現(xiàn)場連接技術,尤其是預制剪力墻伸出水平閉口筋預穿兩端帶彎鉤拉筋技術,解決了現(xiàn)場安裝兩端帶彎鉤拉筋需要二次彎折的困難。
本發(fā)明既包含一種新的預制剪力墻端部鋼筋構造、預穿筋剪力墻墻板,又包含新的附加連接筋做法,及其施工方法,是解決和改善預制混凝土剪力墻拼縫處鋼筋連接和施工方法的綜合技術。
本發(fā)明的預套或后套兩端帶彎鉤的拉筋的目的或主要特征是避免施工現(xiàn)場進行彎折作業(yè),另一個特征是拉筋彎鉤同時鉤住連接箍筋和縱筋。
綜上,本發(fā)明裝配整體式混凝土剪力墻拼裝結構及其拼裝方法能夠加快預制剪力墻吊裝及其豎縫連接鋼筋施工速度,提高預制剪力墻拼縫及后澆邊緣構件的施工質量,從而大大簡化施工工序,方便了拼裝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結構設計和施工方面均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以上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