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
背景技術:
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到1985年底,我國擁有城鎮(zhèn)房屋面積46億平方米,按設計基準期50年計算,這些建筑物已進入了"中年"或"老年"服役階段,其中約一半需分批分期鑒定、修繕、加固才能延長其使用壽命。房屋布局、層高不合理等現象比比皆是,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建筑功能已經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但由于昂貴的拆除重建費用以及重建帶來的對社會、人們生活秩序和環(huán)境的影響等原因,致使建筑業(yè)的發(fā)展不可能走大規(guī)模拆舊建新的道路。當前我國既有建筑結構的維修加固與改造已成為建筑業(yè)的熱點之一。而梁的加固是建筑結構維修與改造常遇的結構構件,其加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抗震加固、或配筋不足、變形過大、火災或沖擊荷載引起的損壞、鋼筋腐蝕或使用功能改變都可能引起承載力不足。近年來,工程界廣泛使用粘鋼或粘碳纖維加固混凝土結構,但這些加固方法的無論從所使用的材料還是從施工工藝方法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加固效果取決于混凝土基層的強度,如果混凝土強度很低,破壞可能首先發(fā)生在混凝土與膠之間的粘結界面上,材料的強度沒有被充分利用;第二、單純以膠粘結鋼板加固的梁,抗疲勞性能不夠理想;第三、結構膠在潮濕、外界干濕循環(huán)變化或受外界紫外線輻射易老化,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加固失效,且結構膠不耐高溫,因此該方法在工程實際中的使用范圍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粘鋼加固目前主要局限于環(huán)境溫度不超過6(TC及相對濕度比較小的地區(qū),對于相對濕度大于70%的使用條件,必須要有可靠的防護措施;第四、水分、日光、大氣、鹽霧、溫度及應力作用,會使膠層老化,降低粘結強度,使鋼板銹蝕;第五、容易發(fā)生鋼板或碳纖維與混凝土剝離的脆性破壞。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該裝置用錨栓將鋼板固定于鋼筋混凝土構件側面而非采用粘膠固定鋼板,使鋼板與梁成為一個可以共同受力的整體,在發(fā)生火災時,保證鋼板不從梁底脫開具有明顯優(yōu)勢,采用該裝置加固具有施工工藝簡單、加固效果好,施工質量容易保證等優(yōu)點,是一種新的有廣泛工程應用前景的加固技術。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來實現的,它包括鋼板、錨栓,其特征是鋼板通過若干根均勻分布的錨栓連接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錨栓間距100-300mm,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上鉆孔直徑應大于錨栓直徑4mm以上。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錨栓排列方式有并列和錯列,錨栓錨入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深度不小于10倍錨栓直徑。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直徑為d的錨栓距鋼板端部最小距為2d,距鋼板邊的最小距為1. 5d。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該裝置具有施工簡便、工期較短、質量可靠,造價較低 的優(yōu)點。加固后梁的剛度和抗彎承載力明顯提高,既避免了采用粘鋼或碳纖維等加固中剝 離破壞和加固效果受結構膠的耐久性及構件表面平整度的影響的限制,同時采用在梁側面 加固,很好地解決了當梁底面有障礙物(如梁底遇水管、支架等)而無法加固底面時的難 題,是一種新的有廣泛工程應用前景的加固技術。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鋼筋混凝土梁2、鋼板3、錨栓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l所示,本實用新型是這樣來實現的,它包括鋼板2、錨栓3,其特征是鋼板2 通過若干根均勻分布的錨栓3連接鋼筋混凝土梁1的側壁。錨栓間距不宜過大,尤其是受壓 板件當錨栓距過大時容易發(fā)生凸曲現象,且板和剛性構件連接時,栓距過大不易緊密接觸, 潮氣易于侵入縫隙而銹蝕。 施工前應將構件表面打磨平整,彈好線定好錨栓孔位置。鉆孔時可先用電鉆在原 構件和鋼板上打孔,構件孔洞直徑應比錨栓直徑大兩個級別,鋼板上孔洞直徑不宜過大,應 控制比錨栓直徑大l-2mm ;鉆孔時不宜將構件打穿,吹凈孔內粉塵,在構件上鋪貼好鋼板核 對孔洞位置,然后在孔內注滿化學粘結劑(或植筋膠)植入錨栓,待粘結劑凝結硬化后再將 螺母擰緊加壓。錨栓預緊時分初擰和終擰兩步,初擰時用普通扳手使被連接構件相互緊密 貼合;終擰是以初擰的貼緊位置為起點,用強力扳手旋緊螺母。為了防止扭矩損失,螺栓每 端螺母最好不少于兩個。 錨栓錨入基體深度不小于10d,伸出螺母2-3d,兩側錨栓應相互錯開布置,使兩側 相鄰錨栓之間距離不小于100mm ;鋼板布置時應盡量與梁底邊緣相平,多排錨栓時,底排和 頂排錨栓應盡量靠近鋼板邊緣或鋼板端部,且底排錨栓應設置在構件第一排底筋的上部, 采用單排錨栓時,錨栓應布置在鋼板中部。錨栓鉆孔直徑大于錨栓直徑,直徑為d的錨栓離 鋼板端部的最小距離為2d,離鋼板側邊的最小邊距為1. 5d,錨栓的排距不宜小于100mm。
權利要求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它包括鋼板、錨栓,其特征是鋼板通過若干根均勻分布的錨栓連接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錨栓間距100-300mm,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上鉆孔直徑應大于錨栓直徑4mm以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錨栓排列方式有并列和錯列,錨栓錨入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深度不小于10倍錨栓直徑。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直徑為d的錨栓距鋼板端部最小距為2d,距鋼板邊的最小距為1. 5d。
專利摘要一種側面加固鋼筋混凝土梁的裝置,它包括鋼板、錨栓,其特征是鋼板通過若干根均勻分布的錨栓連接鋼筋混凝土梁的側壁。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是該裝置具有施工簡便、工期較短、質量可靠、造價較低的優(yōu)點,在同一結構連接中為了施工及設計計算方便,宜采用同一種直徑錨栓,直徑大小應根據連接構件尺寸和受力大小而定,錨栓直徑選得合適與否將影響到錨栓數目及連接接點的構造尺寸,其排列應簡單、統(tǒng)一、緊湊,滿足受力要求,構造合理又便于安裝。排列方式有并列和錯列排列,并列較為簡單,錯列較為緊湊,是一種新的有廣泛工程應用前景的加固技術。
文檔編號E04G23/02GK201495790SQ20092018923
公開日2010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9月23日
發(fā)明者付平武, 周小泉, 姚國蘭, 姜美鳳, 熊鋒, 趙蘇玲, 鄧志堅, 鄧燕華, 鄧金華, 鄧順華, 鄧龍龍, 陳勝洪, 高劍平 申請人:鄧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