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料染色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絞紗染色機。
背景技術:
絞紗染色機,是用于對絞紗進行染色的設備。
目前,常用的絞紗染色機的染色方式是將絞紗懸掛在染色缸內的提紗輥上,在提紗輥轉動過程中染液從提紗輥內噴出對絞紗進行染色。由于絞紗呈封閉的環(huán)狀、且絞紗通過套掛的方式套在提紗輥上,為了方便絞紗裝卸,提紗輥通常采用懸臂結構,即提紗輥的后端通過轉軸可轉動的安裝在機架上,而前端懸置。其缺點是懸臂結構的固定端受到很大的彎矩,因此提紗輥的長度受到限制,從而限制了裝載的絞紗重量,導致絞紗染色機的產量低,浴比大,染色成本高。此外,由于提紗輥為懸臂式結構,容易折彎損壞,維修費用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絞紗染色機,其具有對提紗輥進行支撐從而提高提紗輥抗彎曲能力的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絞紗染色機,包括染色缸體以及一端連接于染色缸體尾部的若干提紗輥,染色缸體靠缸口的一側設置有支撐機構,所述的支撐機構包括同時支撐于若干提紗輥的支撐桿,支撐桿的一端鉸接于染色缸體側壁上,另一端通過固定件固定于染色缸體另一側壁上。
如此設置,使得絞紗染色機在工作時,通過支撐桿對前端懸空的提紗輥進行支撐,使得提紗輥的固定端受到彎矩大大減小,兩端同時得到很好的支撐,從而使得提紗輥的抗彎曲能力大大挺高。
進一步設置:固定件包括固定于染色缸體內壁且設有第一凹槽的固定塊、固定于支撐桿端部設有第二凹槽的連接塊、嵌設滑移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內限制支撐桿轉動的限位塊。
如此設置,使得絞紗染色機在工作時,通過限位塊將連接塊穩(wěn)定地與固定塊相連接,從而使支撐桿的端部更加穩(wěn)定的固定于染色缸體內壁上,對提紗輥進行有效的支撐;當絞紗染色機染色完成時,通過將限位塊滑開,使得連接塊與固定塊分離,從而將支撐桿轉動至染色缸體外,使得提紗輥上已完成染色的絞紗便于取出。
進一步設置:支撐桿上設有用于支撐提紗輥的轉動桿,轉動桿上設有用于支撐提紗輥的支撐座。
如此設置,使得提紗輥靠染色缸體缸口的一端更加穩(wěn)定的固定在支撐座上,使得提紗輥在工作時受到的支撐作用更強,提紗輥的抗彎曲能力更強,使用壽命更長,從而使得整個絞紗染色機的整體工作性能更佳。
進一步設置:提紗輥靠染色缸體缸口一端設有置于支撐座上的轉動柱。
如此設置,使得提紗輥在工作時,通過轉動柱支撐于支撐座上,當提紗輥轉動時,大大減小了轉動柱與支撐座之間的摩擦力,從而使得提紗輥的轉動更佳流暢,使得絞紗的染色更佳均勻,從而使得整體的染色效果更好。
進一步設置:支撐桿上設有供轉動桿套設的套環(huán)。
如此設置,使得轉動桿可承受的壓力更大,從而為提紗輥提供更大的支撐力,使得轉動桿的支撐效果更好,進一步加強了絞紗染色機的染色性能。
進一步設置:任意一套環(huán)上固定有設有卡位槽的卡位板,所述的轉動桿上鉸接有卡至卡位槽內的卡位柱。
如此設置,通過將卡位柱卡至卡位槽內使得轉動柱不易發(fā)生偏移,從而加強了轉動柱上支撐座的穩(wěn)定性,也加強了支撐座的支撐效果;當染色完成時,將卡位柱與卡位槽分離,同時通過將卡位柱向轉動桿轉動方向轉動,使得轉動桿的轉動帶動支撐座的轉動,從而使得將支撐桿向染色缸體外轉動時更加方便,阻礙力更小。
進一步設置:支撐桿下側沿長度方向設有把手。
如此設置,通過把手使得工作人員對支撐桿的轉動更加簡便省力。
進一步設置:支撐座設為貼合于轉動柱下側面的半圓形支撐環(huán)。
如此設置,使得轉動柱更加形狀契合的卡至支撐座內,大大加強了支撐座的支撐效果,進而使得提紗輥的轉動效果更佳,使得整個絞紗染色機的染色效果更佳。
進一步設置:把手沿染色缸體內部方向傾斜設置。
如此設置,進一步增強把手的可操作性,使得工作人員對把手進行操作時,更佳容易發(fā)力,使得整個轉動支撐桿的操作更加簡便省力。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支撐桿下側把手的傾斜設置,不僅使得把手更加易于操作,也使得絞紗懸掛于提紗輥上進行染色時,對絞紗進行有效地限位,從而使得絞紗通過提紗輥的轉動進行轉動時,被有效地限制在把手處,使得絞紗即使產生偏移也能夠均勻地被染色。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絞紗染色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絞紗染色機中固定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實施例1絞紗染色機中套環(huán)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絞紗染色機中把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染色缸體;2、提紗輥;3、支撐機構;31、支撐桿;32、固定件; 321、固定塊;322、連接塊;4、限位塊;5、轉動桿;6、支撐座;7、轉動柱;8、套環(huán);9、卡位槽;10、卡位板;11、卡位柱;12、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絞紗染色機,如圖1至圖2所示,包括染色缸體1以及一端連接于染色缸體1底部的若干提紗輥2,染色缸體1靠缸口的一側設置有支撐桿31,支撐桿31的一端鏈接連接在染色缸體1的內壁上,另一端設有連接塊322,染色缸體1內壁與連接塊322相對應的位置設有固定塊321,固定塊321上設有第一凹槽,連接塊322上設有第二凹槽,固定塊321上還嵌設滑移有限位塊4,通過限位塊4的滑動嵌入使連接塊322與固定塊321穩(wěn)定的連接在一起。
如圖3所示,提紗輥2靠染色缸體1缸口的一端設有轉動柱7,支撐桿31側面靠轉動柱7一端設有用于支撐轉動柱7的轉動桿5,轉動桿5上與轉動柱7相對應的位置設有與轉動柱7形狀相契合的支撐座6,支撐座6為貼合于轉動柱7下側面的半圓形支撐環(huán)。
如圖3所示,支撐桿31固定有套設于轉動桿5的套環(huán)8,任意一套環(huán)8上固定有設有卡位槽9的卡位板10,轉動桿5靠卡位板10處鉸接有卡位柱11,卡位柱11通過轉動卡至卡位槽9內。
當絞紗染色機準備進行染色時,首先轉動支撐桿31,使支撐桿31端部的連接塊322與固定塊321位置相對應,再將限位塊4嵌入至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內,使得連接塊322與固定塊321的連接完全固定。此時再轉動卡位柱11使得轉動桿5進行轉動,轉動桿5的轉動帶動支撐座6的轉動,直至支撐座6完全與提紗輥2上的轉動柱7貼合,再轉動卡位柱11使之卡至卡位板10上的卡位槽9內,從而使得轉動柱7得以固定。
當絞紗染色機染色完成時,首先轉動卡位柱11使之與卡位槽9分離,再通過轉動卡位柱11帶動轉動柱7轉動,轉動柱7的轉動帶動支撐座6的轉動,直至支撐座6完全不與轉動柱7抵觸。此時將固定塊321上的限位塊4滑出,再轉動支撐桿31,使連接塊322與固定塊321相互分,以及使整個支撐桿31轉至染色缸體1外,最后將提紗輥2上已染色完成的絞紗取出。
實施例2:一種絞紗染色機,如圖4所示,支撐桿31下側沿長度方向設有把手12,把手12沿染色缸體1內部方向傾斜設置。
對支撐桿31進行轉動時,通過把手12使得工作人員更加易于發(fā)力,同時在絞紗懸掛于提紗輥2上進行染色時,傾斜的把手12使得絞紗隨著提紗輥2的轉動而轉動時被有效地限制在把手12處,從而使得絞紗即使產生偏移也能夠均勻地被染色。
上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