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棉種脫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棉種加工機械,特別涉及棉種脫絨機。
背景技術:
棉花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棉花種子的加工是棉花種植業(yè)重要環(huán)節(jié)。收獲的種子棉經(jīng)軋花、剝絨加工后成為毛棉種,毛棉種上殘留有短絨不宜直接做種子用,通常要經(jīng)過脫絨處理,清除毛棉種上殘留短絨的過程稱為棉種脫絨,在棉種加工機械中棉種脫絨方式主要有化學棉種脫絨和機械棉種脫絨。目前在棉種加工機械中常見的化學棉種脫絨方式有稀硫酸脫絨和泡沫酸脫絨,化學棉種脫絨生產(chǎn)率較高,脫絨質(zhì)量較好。其不足之處是設備投資較大,有廢氣和廢絨產(chǎn)生, 對環(huán)境有污染。機械棉種脫絨方式有多種。中國專利申請?zhí)?522733. 0,公告日1997年4月9日, 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名稱為棉籽脫絨機,該申請案公開了一種棉籽脫絨機,該棉籽脫絨機采用機械脫絨方式,該機包括鋼絲刷滾、篩板、外罩、抽絨罩,用電機帶動,在鋼絲刷滾的刷脫下,將毛棉種上的短絨脫除后成為光籽,光籽由出料口排出,短絨通過篩板的篩孔落入抽絨罩內(nèi)由風機吸走,短絨可回收利用。其不足之處是由于篩板內(nèi)的短絨不能及時排出,造成毛棉種流動性差,作用在毛棉種上的摩擦力大,產(chǎn)熱多,散熱不好,對棉種有燙傷,破損率也較高。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目前機械棉種脫絨排絨不暢,易燙傷棉種和破損率高的問題,提供能及時排出短絨、脫絨質(zhì)量好的棉種脫絨機。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兩種結構的棉種脫絨機,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第一種棉種脫絨機,包括機架、電機、篩筒、進料斗、出料口,所述的篩筒內(nèi)設置有刷輥,刷輥包括主軸、螺旋輸送器,主軸中段為空腔,在主軸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進風孔和出風孔,在主軸的進風孔處設置有進風道,進風道的另一端與風機的出風口相接,在主軸的出風孔處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隔套,主軸的出風孔與隔套的孔相通,所述的篩筒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出風道上蓋。第二種棉種脫絨機,包括機架、電機、篩筒、進料斗、出料口,所述的篩筒內(nèi)設置有刷輥,刷輥包括主軸、螺旋輸送器,所述主軸的一端為空腔,在主軸空腔段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隔套,在主軸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出風孔,出風孔與隔套的孔相通,在主軸空腔段的端部設置有進風道,進風道的另一端與風機的出風口相接,所述的篩筒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出風道上蓋。本實用新型工作時,毛棉種由進料斗進入篩筒內(nèi),在螺旋輸送器作用下送入篩筒內(nèi)的脫絨區(qū),刷輥作旋轉(zhuǎn)運動,刷輥上的刷毛將毛棉種表面的短絨脫掉后使其成為光籽,光籽從出料口排出;同時風機向主軸空腔內(nèi)噴入氣流,氣流穿過主軸出風孔、隔套、刷輪片、刷毛,氣流將篩筒內(nèi)的短絨和雜質(zhì)吹出篩筒,氣流將短絨和雜質(zhì)吹入出風道和出風道上蓋后排出。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棉種脫絨機在對毛棉種脫絨過程中,刷輥對對毛棉種作用柔和,氣流將篩筒內(nèi)的短絨和雜質(zhì)及時地吹出,同時氣流對種子有冷卻作用, 因此具有流動性好、摩擦力小、產(chǎn)熱少、散熱好、破損率低、脫絨質(zhì)量好的有益效果。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種棉種脫絨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A-A剖面圖。圖3是隔套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第二種棉種脫絨機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機架1,電機2,小帶輪3,出風道4,帶座軸承5,大帶輪6,螺旋輸送器7,篩筒8,進料斗9,出風道上蓋10,刷輪片11,隔套12,主軸13,刷毛14,風機電機15,刷輥16, 進風道17,出料口 18,風機19,平鍵20,機架21,出風道22,小帶輪23,電機M,刷輥25,大帶輪沈,螺旋輸送器27,刷毛觀,篩筒四,進料斗30,出風道上蓋31,刷輪片32,隔套33,主軸34,進風道35,出料口 36,風機37。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 本實施例是第一種棉種脫絨機,它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該機包括機架 1、出風道4、電機2、篩筒8、進料斗9、出料口 18,篩筒8內(nèi)設置有刷輥16,刷輥16包括主軸 13、螺旋輸送器7,主軸13中段為空腔,在主軸13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進風孔和出風孔, 在主軸13的進風孔處設置有進風道17,進風道17的另一端與風機19的出風口相接;如圖 1和圖2所示,在主軸13的出風孔處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11、隔套12,隔套12的結構如圖3, 主軸13的出風孔與隔套12的孔相通,所述的篩筒8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4、出風道上蓋10。 可供選擇的刷輪片11的刷毛14的材料有鋼絲、銅絲、塑料絲、尼龍絲、豬鬃等,主軸13上可設置一種或一種以上刷毛14材料的刷輪片11。實施例1的工作過程毛棉種由進料斗9進入篩筒8內(nèi),在螺旋輸送器7作用下送入篩筒8內(nèi)的脫絨區(qū),刷輥16在電機2的拖動下作旋轉(zhuǎn)運動,刷輥16上的刷毛14對毛棉種進行刷脫,毛棉種之間也相互摩擦,刷脫和摩擦將毛棉種表面的短絨脫掉后成為光籽,光籽尺寸大于篩筒8的孔徑,篩筒8內(nèi)的光籽從出料口 18排出;同時風機19不斷地向主軸13 空腔內(nèi)噴入氣流,氣流穿過主軸13出風孔、隔套12、刷輪片11、刷毛17,短絨和雜質(zhì)尺寸小于篩筒8的孔徑,氣流將篩筒8內(nèi)脫絨區(qū)中的短絨和雜質(zhì)吹出篩筒8,氣流將短絨和雜質(zhì)吹入出風道4和出風道上蓋10,經(jīng)過除塵后再排入大氣。氣流的作用主要有及時地清除篩筒8內(nèi)的短絨和雜質(zhì);對棉種進行冷卻。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第二種棉種脫絨機,它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該機包括機架 21、電機M、篩筒四、進料斗30、出料口 36,所述的篩筒四內(nèi)設置有刷輥25,刷輥25包括主軸34、螺旋輸送器27,所述主軸34的一端為空腔,在主軸34空腔段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32、 隔套33,在主軸34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出風孔,出風孔與隔套33的孔相通,在主軸34空腔段的端部設置有進風道35,進風道35的另一端設置有風機37,所述的篩筒四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22、出風道上蓋31。 實施例2的工作過程毛棉種由進料斗30進入篩筒四內(nèi),在螺旋輸送器27作用下送入篩筒四內(nèi)的脫絨區(qū),刷輥25在電機M的拖動下作旋轉(zhuǎn)運動,刷輥25上的刷毛28 對毛棉種進行刷脫,毛棉種之間也相互摩擦,刷脫和摩擦將毛棉種表面的短絨脫掉后成為光籽,光籽尺寸大于篩筒四的孔徑,篩筒四內(nèi)的光籽從出料口 36排出;同時風機37不斷地向主軸34空腔內(nèi)噴入氣流,氣流穿過主軸34的出風孔、隔套33、刷輪片32、刷毛28,短絨和雜質(zhì)尺寸小于篩筒四的孔徑,氣流將篩筒四內(nèi)脫絨區(qū)中的短絨和雜質(zhì)吹出篩筒四,氣流將短絨和雜質(zhì)吹入出風道22和出風道上蓋31,經(jīng)過除塵后再排入大氣。
權利要求1.一種棉種脫絨機,包括機架(1)、電機(2)、篩筒(8)、進料斗(9)、出料口(18),其特征是,所述的篩筒(8)內(nèi)設置有刷輥(16),刷輥(16)包括主軸(13)、螺旋輸送器(7),主軸 (13)中段為空腔,在主軸(13)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進風孔和出風孔,在主軸(13)的進風孔處設置有進風道(17),進風道(17)的另一端與風機(19)的出風口相接,在主軸(13)的出風孔處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11)、隔套(12),主軸(13)的出風孔與隔套(12)的孔相通,所述的篩筒(8)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4)、出風道上蓋(10)。
2.一種棉種脫絨機,包括機架(21)、電機(24)、篩筒(29)、進料斗(30)、出料口(36), 其特征是,所述的篩筒(29)內(nèi)設置有刷輥(25),刷輥(25)包括主軸(34)、螺旋輸送器(27), 所述主軸(34)的一端為空腔,在主軸(34)空腔段設置有數(shù)個刷輪片(32)、隔套(33),在主軸(34)空腔段徑向設置有數(shù)個出風孔,出風孔與隔套(33)的孔相通,在主軸(34)空腔段的端部設置有進風道(35),進風道(35)的另一端設置有風機(37),所述的篩筒(29)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22)、出風道上蓋(3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棉種脫絨機,包括機架(1)、電機(2)、刷輥(16)、篩筒(8)、進料斗(9)、出料口(18),刷輥(16)包括主軸(13)、刷輪片(11)、隔套(12),主軸(13)中段為空腔,主軸(13)空腔段徑向設置有進風孔和出風孔,進風孔與進風道(17)相通,出風孔與隔套(12)的孔相通,進風道(17)與風機(19)相接,篩筒(8)的外部設置有出風道(4)、出風道上蓋(10)。該機工作時對毛棉種作用柔和,氣流將短絨和雜質(zhì)及時地吹出,氣流對種子有冷卻作用,具有結構簡單、脫絨質(zhì)量好有益效果。該機主要用途對毛棉種進行脫絨;設置在其他棉種脫絨設備之前或之后,可提高生產(chǎn)率和脫絨質(zhì)量;對棉種或小顆粒物料進行磨光。
文檔編號D01B1/02GK202039166SQ201120135980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3日
發(fā)明者薛國慶 申請人:薛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