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脫墨工藝方法,尤其涉及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廢紙脫墨過程,除脫墨劑外,還必須輔以其它化學品。漿料的凈化,常用的 方法有洗滌法、浮選法以及兩者相結合的方法。且為了改善成品外觀質量或提高脫墨漿的 白度,在廢紙脫墨處理過程中,目前絕大部分采用熱分散系統(tǒng)對熱熔物或油墨進行分散。生 產的脫墨漿只能作為芯漿抄造紙板或抄造低檔文化用紙和生活用紙。根據辦公廢紙脫墨油 墨顆粒的特性,洗滌法和浮選法均不能很好地凈化漿料。 因此,研究開發(fā)一種符合辦公廢紙脫墨油墨顆粒的特性,能更好地凈化漿料的脫 墨工藝方法就顯得非常必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該方法能提高脫墨
漿料的潔凈度,不需要傳統(tǒng)的熱分散系統(tǒng),簡化工藝流程,且節(jié)約能源。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包括 第一階段,碎漿脫墨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碎漿機
中依次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和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4_16%,溫度
為65-75t:,碎槳時間為35-40分鐘; 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 離,然后進入重質除渣器和壓力縫篩進行除渣,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制 成成品漿。 第一階段中,所述脫墨劑的加入量按重量百分比為辦公廢紙的1% _2%;所述氫氧 化鈉溶液的加入量按重量百分比為辦公廢紙的3%,該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為30%。該氫 氧化鈉溶液主要用于調節(jié)Kl值。 第二階段具體為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離,
然后分別依次進入高濃除渣器、壓力孔篩、一級重質除渣器、壓力縫篩、二級重質除渣器排
渣,再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再進入漂白塔漂白,再進入三級重質除渣器除
渣,再進入浮選槽去除細小油墨,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漿制成成品漿。 第二階段中,所述一級重質除渣器、二級重質除渣器和三級重質除渣器的進漿濃
度為0. 5-0. 8%,進出漿壓力差為0. 14-0. 17Mpa。 第二階段中,所述浮選槽的浮選濃度為0. 5-0. 8%。 第二階段中,所述雜質分離機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 第二階段中,所述壓力孔篩排除直徑大于1. 6mm的雜質。 第二階段中,所述壓力縫篩排除直徑大于0. 15mm的雜質。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脫墨過程不需添加其它輔助化學品,不需用熱分散系統(tǒng),簡化工藝流程,且節(jié)約能源;此外,本發(fā)明使油墨和纖維 分離且聚集成較大顆粒,根據漿料中油墨的特性,選擇適當的凈化設備和工藝路線,制定相 應的工藝條件,以提高漿料的潔凈度,生產的脫墨漿潔凈度高(100PPM以下),作為漂白商 品木漿替代品經相關紙廠使用,可配抄高檔文化用紙、生活用紙、白板紙、白卡紙等高檔機 制紙。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闡述 以下實施例中所采用的設備均屬于本領域通用的常規(guī)設備。其中,鏈板輸送機、 水力碎漿機、雜質分離機、高濃除渣器、壓力孔篩、重質除渣器由福建輕工機械設備有限公 司生產;壓力縫篩、高速洗漿機由山東諸城專利造紙機械廠生產;浮選槽由濟寧華一輕工 機械有限公司生產;漂白塔由安丘信金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生產。以下實施例中所采用的脫 墨劑是申請?zhí)枮?00810043929. 7的專利申請所公開的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劑,按重量百分 比該脫墨劑由以下組分組成8%_25%的十八醇(硬脂醇),0_15%的十二醇(月桂醇), 5% _%的植物油,1% _1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鈉,1% _10%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0-6%的 硅酸鈉,0-4%的無機鹽,0-5%的吐溫,0-5%的司盤,0-3%的天拿水和55-75%的水。
實施例1 第一階段,碎漿脫墨2. 5噸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 碎漿機中依次加入75千克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鈉溶液和25千克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水 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4%,溫度為65t:,碎漿時間為35分鐘; 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 離,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然后分別依次進入高濃除渣器、壓力孔篩(排除直徑大于 1.6mm的雜質)、一級重質除渣器、壓力縫篩(排除直徑大于O. 15mm的雜質)、二級重質除渣 器排渣,再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再進入漂白塔漂白,再進入三級重質除渣器 除渣,其中,一級、二級、三級重質除渣器進槳濃度為0. 5%,進出槳壓力差為0. 14Mpa ;再進 入浮選槽去除細小油墨,浮選濃度為0. 5%,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漿制成成品漿。
實施例2 第一階段,碎漿脫墨10噸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 碎漿機中依次加入300千克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鈉溶液和150千克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 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5%,溫度為7(TC,碎漿時間為38分鐘; 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 離,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然后分別依次進入高濃除渣器、壓力孔篩(排除直徑大于 1.6mm的雜質)、一級重質除渣器、壓力縫篩(排除直徑大于O. 15mm的雜質)、二級重質除渣 器排渣,再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再進入漂白塔漂白,再進入三級重質除渣器 除渣,其中, 一級、二級、三級重質除渣器進槳濃度為0.6%,進出槳壓力差為0.15Mpa ;再進 入浮選槽去除細小油墨,浮選濃度為0. 7%,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漿制成成品漿。
實施例3 第一階段,碎漿脫墨10噸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 碎漿機中依次加入300千克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鈉溶液和200千克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
4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6%,溫度為75t:,碎漿時間為40分鐘; 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 離,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然后分別依次進入高濃除渣器、壓力孔篩(排除直徑大于 1.6mm的雜質)、一級重質除渣器、壓力縫篩(排除直徑大于O. 15mm的雜質)、二級重質除渣 器排渣,再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再進入漂白塔漂白,再進入三級重質除渣器 除渣,其中,一級、二級、三級重質除渣器進槳濃度為0.8%,進出槳壓力差為0. 17Mpa;再進 入浮選槽去除細小油墨,浮選濃度為0. 8%,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漿制成成品漿。
實施例4 第一階段,碎漿脫墨2. 5噸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 碎漿機中依次加入75千克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鈉溶液和37. 5千克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 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5%,溫度為75t:,碎漿時間為40分鐘; 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 離,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然后進入重質除渣器和壓力縫篩進行除渣,其中,重質除渣 器的進漿濃度為0. 8%,進出漿壓力差為0. 17Mpa ;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 制成成品漿。
權利要求
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階段,碎漿脫墨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碎漿機中依次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和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4-16%,溫度為65-75℃,碎漿時間為35-40分鐘;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離,然后進入重質除渣器和壓力縫篩進行除渣,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制成成品漿。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階段中,所述脫墨劑 的加入量按重量百分比為辦公廢紙的1% _2% ;所述氫氧化鈉溶液的加入量按重量百分比為辦公廢紙的3%,該氫氧化鈉溶液的濃度為30%。
3.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具體為經水力 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離,然后分別依次進入高濃除渣器、壓 力孔篩、一級重質除渣器、壓力縫篩、二級重質除渣器排渣,再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 的灰分,再進入漂白塔漂白,再進入三級重質除渣器除渣,再進入浮選槽去除細小油墨,最 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漿制成成品漿。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中,所述一級重質除渣器、二級重質除渣器和三級重質除渣器的進漿濃度為0. 5-0. 8%,進出漿壓力差為 0.14-0.17Mpa。
5.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中,所述浮選槽 的浮選濃度為0. 5-0.8%。
6. 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中,所述雜 質分離機排除直徑大于8mm的雜質。
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中,所述壓力孔 篩排除直徑大于1. 6mm的雜質。
8. 如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階段中,所述壓 力縫篩排除直徑大于0. 15mm的雜質。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辦公廢紙脫墨工藝方法,包括第一階段,碎漿脫墨辦公廢紙通過鏈板輸送機輸送至水力碎漿機,在水力碎漿機中依次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和脫墨劑進行碎漿脫墨,水力碎漿機中碎漿濃度為14-16%,溫度為65-75℃,碎漿時間為35-40分鐘;第二階段,漿料凈化經水力碎漿機脫墨的漿料進入雜質分離機進行初步雜質分離,然后進入重質除渣器和壓力縫篩進行除渣,最后進入高速洗漿機洗去漿料中的灰分制成成品漿。該方法能提高脫墨漿料的潔凈度,不需要傳統(tǒng)的熱分散系統(tǒng),簡化工藝流程,且節(jié)約能源。
文檔編號D21C3/00GK101736634SQ20081004394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1月18日
發(fā)明者何學海, 劉智豪, 胡秋濱 申請人:胡秋濱